博文谷

關於良好的習慣作文六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良好的習慣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良好的習慣作文六篇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1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會影響他的一生,會改變他的命運,所以,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有養成衛生習慣、學習習慣、飲食習慣。這些都是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

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要先爲自己做一張學習表,井井有條地安排着自己每天的學習習慣,早起早睡,空閒時間可以查找資料,閱讀書籍。然後堅持到底,不半途而廢,這樣學習習慣好了,學習狀態就好了,學習狀態好了,學習成績就順其自然地上升。

養成好的衛生習慣我認爲尤其重要,看,現在的甲流,如果你不愛衛生就會患上。好的衛生習慣不僅飯前便後要洗手,而且咳嗽,吐痰的時候也要用雙手用衛生紙巾捂住,最好的衛生習慣還是在於個人衛生,要時刻注意,習慣就形成了。養成好的飲食習慣也要注意了。有的人一看見大魚大肉就狼吞虎嚥,暴飲暴食,結果肚子脹,不舒服。這樣的飲食吃法對身體有害處,應該餐餐適量。

養成良好的習慣,比什麼都重要,現在正是習慣養成時,讓我們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做一個習慣好、品質好的學生吧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2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做個快樂的小書蟲》,讀完這本書後,我不禁對自己的閱讀習慣進行了反思,雖然我平時也很喜歡閱讀圖書,但是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在閱讀習慣上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讀書時過於快讀和不愛做讀書筆記等。

這本書主要講了從小就喜歡讀書並有“書蟲”綽號的寶藍透過邀約好朋友允熙、轉學來的媛靜組建名爲“讀書三劍客”的讀書小組,參加‘讀書王’大賽。在寶藍的幫助下,貪玩、討厭讀書的媛靜慢慢地喜歡上、愛上了讀書,不僅從閱讀中收穫了知識、獲得了快樂,還促進了同學間的友情,從而真正地懂得了閱讀的重要性,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英國作家培根說過的一句話:“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透過讀這本書讓我對閱讀有了更新、更深、更全面的認識,我深刻地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圖書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而閱讀則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閱讀除了要有“樂讀”的態度,還要掌握閱讀的技巧,在閱讀過程中,做讀書筆記提煉出重要的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轉化爲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摘抄書中優美的詞句、段落,爲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這應該就是我國詩人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吧。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同學們讓我們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起暢遊書海,做個快樂的小書蟲吧!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3

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對於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寫作習慣主要指多看、多讀、多說、多寫、多改。

一、多看

“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一點就寫。” ——魯迅

多看,就是平時要對現實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要多觀察,發現它們的特點,抓住它們的本質。如《珍珠鳥》這篇課文,爲什麼作者能將人的性靈賦予無知的小鳥,把珍珠鳥描摹得嬌憨可愛呢?正是由於作者細心地觀察着小鳥的一舉一動,纔會用輕盈細膩、情趣橫生的語言勾勒出珍珠鳥的形象,如“可愛的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這種愛意的描寫,使人讀起來興味益濃。

那些作文時感到沒有什麼可寫的同學,他們的癥結就在於平時沒有留心觀察生活,沒有積累好寫作素材。因此要想寫好作文,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勤于思考,多多感受體驗生活。大自然五彩繽紛,你是否認真觀察過月亮的圓缺、天氣的陰晴、大山的雄偉、小溪的潺潺、植物的構造、動物的習性……對於身邊的人和事更要細心觀察感悟。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大事要關注,平平常常、司空見慣的一些小事也要注意,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動作表情和細節都有可能成爲我們寫作中極寶貴的材料。留心生活、勤於觀察是積累寫作材料的有效途徑。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可見養成多看常思的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二、多讀

“讀是寫的基礎。讀得好,才能寫的好。” ——葉聖陶

由於社會經歷較少,對中學生而言,間接經驗的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間接學習中,廣泛閱讀很有效。透過閱讀美文佳作,學生的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大量的好詞佳句得以積累。讀是學習、吸收的過程,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一種重要方式。 巴金在回憶他創作的基礎時,念念不忘幼時大量的閱讀。處於高齡的他還能熟背出多篇古文。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寫的好,就一定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學習。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筆耕不止,每隔幾年就有本專著問世。在他看來,每寫一個字,就需要有17個字的閱讀量作基礎,畢竟人的腦袋不可能無緣無故產生思想和智慧。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讓他們養成多讀書、會讀書的好習慣。

三、多說

“作文就是用筆說話。” ——葉聖陶

說,是口頭表達;寫,是書面表達,二者關係很密切。就一般而言,說話流利的學生,他的作文常常較順暢,說話無條理的人,他的作文就較雜亂。

但這裏講的“說”,可不是隨便地說。在說之前一定讓學生想一想,我要說什麼,怎樣說,爲什麼要這樣說;先說什麼,再說什麼,然後說什麼,不求句句斟酌,但大致輪廓一定要清楚。說完之後還要及時反思,哪些地方說的好,哪些地方還有不足等等。老師可以讓學生開展互評比賽,這樣既鍛鍊了學生“說”的能力,又明白了自己哪些地方觀察的不夠細緻,表達得不夠準確。對自己的觀察能力做了必要的補充,可謂一舉兩得。

四、多寫

“每天必寫,天天拿筆,哪怕是寫幾十個字也好。” ——老舍

任何技能都需要反覆練習,寫作也一樣,必須讓學生養成勤動筆的習慣。部分學生之所以怕寫作文,一個重要原因是寫的少,練得不勤。可透過講名家初學寫作時的例子,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讓他們明白勤於動筆、熟能生巧的道理。

學生平時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如作文、日記、讀書筆記、評論、讀後感等進行練習,教師也可以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訓練中,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應給予鼓勵,對寫得好的習作要大力表揚,可用辦優秀習作展,向報社投稿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養成勤於動筆、多寫多練的好習慣。

五、多改

“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魯迅

很多學生認爲作文只要收筆,就萬事大吉了。就是從頭到尾看一遍都懶的做,更不必說進行認真仔細的修改了。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只有反覆推敲修改,方能出佳作。修改是寫作的延續,是寫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本質上說,修改也是一種寫作,而且是一種進階寫作,成熟的作家都很重視文章的修改問題。如曹雪芹寫《紅樓夢》就“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斯泰創作《安娜·卡列尼娜》前後經過十二次精心修改才最終完成。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老師要培養學生養成寫後修改的習慣。就一般文章來說,修改的內容與範圍主要有:首先立足全文全篇,看內容是否真實、觀點是否正確,是否合乎事理,有什麼紕漏,是否違背生活常識;看所寫材料是否恰當,有無多餘等;看結構是否合理,各段之間是否銜接緊密,有沒有可有可無的段落,有沒有過渡不自然的現象,段和段之間的內部邏輯關係是否恰當等;整體把握一下文章的語言特色、文面表達問題;然後是對文章的加工潤色工作。具體方法,老師可結合具體作文詳加指導。

除以上幾點外,養成認真書寫、規範行文的習慣,養成精於選材、善於剪輯的習慣等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寫作習慣可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但這種習慣不是短時間輕易就能做到的,是需科學訓練、逐漸養成的。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4

一個人是否傑出,主要表現在他的行爲上,而行爲表現的優劣主要取決於他的習慣。因此,要把一個孩子培養成傑出的人,就必須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一個層面的習慣是行爲層面的習慣。

習慣是一個人在一種情境下,如何應對的自動反應。

我們人類是一種高智能生物,我們是以異常複雜的“社會”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我們生下來就會的行爲叫本能;除此之外,其餘一切都得學習。

在我們日常生活所進行的行爲中,絕大部分的行爲都是靠後天培養和訓練。我們把一種行爲,教給孩子,然後讓他反覆練習,後來他就“學會”了此種行爲。時間一長,他已經熟練了該種行爲,他不用用心想就會做此種行爲。此時我們把該種行爲命名爲“習慣”:像吃飯、走路、睡覺、穿衣、說話、刷牙、洗澡、看書、接人待物等等。這是行爲層面的習慣。

第二個層面的習慣是情感層面的習慣。

我們人類是情感的動物,對待我們周圍的事物,我們總要做出情感反應。我們對待每天接觸的事物總是要做出是喜歡還是排拒的情感反應。除了受自然本性影響外,就是受父母的價值觀和行爲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形成了對某一類事物固定的情感反應,那他就形成了習慣性模式。

比如,有的孩子,一遇到困難就興奮,他渴望戰勝困難後帶來的價值感和成就感;而另一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沮喪,他趕緊從困難處逃開以避免困難帶給他的壓力。

再比如,有的孩子,當他“給予”的時候他感到非常快樂,也就是說當他能夠給予別人幫助時,他會感到自己有價值因而非常快樂;而另外的孩子,則是當他“獲得”的時候感到非常快樂,也就是說他從獲得別人的幫助或東西而感到快樂。

還有,有的孩子一遇到“好事”的時候就快樂興奮,他會不斷蒐集好事情而使自己快樂;而另外的孩子則是遇到“壞事”時候感到快樂和興奮,他會不斷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壞事情上來尋找快樂和興奮。

第三個層面的習慣是思考層面的習慣。

人的思維習慣都是在童年形成的,優秀的人就是從小養成了卓越的思維習慣。然後,他就會不自覺地使用他的思維習慣去加工每天遇到的問題,從而決定自己如何對待的態度。

比如有的孩子養成了從‘陽光’的角度去看問題的思維習慣,他總能找到事情好的一面;而另外的孩子卻總是從“陰暗”的角度去看問題,他總能找到事情對他不利的一面。

再比如,有的孩子,在遇到失敗和挫折時,他總能從自己的角度去找原因;而另外的孩子,在遇到失敗和挫折時卻總能從別人或客觀找原因。

還有,有的孩子,他總能從證明自己優秀的角度去尋找證據,因此他會越來越自信;另外的孩子,卻總能從證明自己愚蠢的角度去尋找證據,因此他會越來越自卑。

有的孩子,從小學會了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試着去體會別人的感受;而另外的孩子,卻永遠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永遠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5

一、教學目標:

1、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寫作經驗與教訓談談體會,再利用名人的寫作習慣引導學生認識到良好的寫作習慣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在課堂上做一些口頭練習,督促學生檢測自己的寫作習慣,促進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在課堂上做一些口頭練習,督促學生檢測自己的寫作習慣,促進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三、教學過程:

(一)1、匯入:有一則古代笑話說:一秀才寫不出文章,痛苦萬分。其妻見曰:“怎麼比生小孩還難?”對曰:“當然更難。你生小孩是肚裏有貨,我寫文章是肚裏沒貨。”這則笑話說明了積累的重要性。積累是一種良好的寫作習慣,這節作文課就讓我們從寫作習慣談起,我們的話題是: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2、老師提問:你覺得良好的良好的寫作習慣有哪些?

提示:良好的寫作習慣有: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勤於積累的習慣;反覆修改,精益求精的習慣;工整寫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多動筆、堅持寫日記的習慣。

(二)、走進名人,瞭解他們的寫作習慣

作家中有許多人的寫作習慣是很聞名的,仔細聽老師講,請你判

斷:這寫作家的習慣好嗎?試說出理由。

1、海明威寫作時,爲讓句子和篇幅儘量短些,習慣站着寫。修改才坐下不厭其煩地精雕細刻。(《老人與海》)

2、羅曼羅蘭寫作時,往往在案頭放一面鏡子,時刻觀察自己的面部表情,藉此刻畫作品中的人物。(《名人傳》)

3、拉辛習慣邊走邊思考,有時在庭院裏發瘋似的來回走上幾百遍,反覆推敲。

4、巴爾扎克寫作時,時而大笑,時而悲哭,常常與作品中的人物對話,有時竟和作品中的人物大吵起來。(《人間喜劇》)

老師再說完這些故事之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寫作說一說。言之有理即可。

(三)、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

1、以小組爲單位,認真研讀《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短文,從中體會良好的寫作方法。

(提示:觀察要五官並舉,四肢皆用。

借觀察認識現象,憑思考提煉主題。

積累從三個方面入手:素材、語言、思想火花。

動筆前先寫提綱。

修改文章要重視修改標點。)

2、學生根據自己的寫作經驗和教訓,談體會,進一步補充。

學生說一說自己在作文寫做中的良好的寫作習慣,他們又是如何應用這些良好的習慣,使自己寫出了優秀的作文。

3、老師技法指導。

觀察,可以分解爲觀和察。觀,是看到顯露在外的現象,察是伴着思考的過程。比較,是察的一個好方法。比較,有“此”與“彼”的橫比,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期的縱比,有同類事物的類比,有對立事物的反比。

要學會觀察人物心理。人物心理是隱藏在內心的,不像肖像、言行那樣清楚,我們可以觀察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外在表現,揣摩、推測其心理活動。還可以去問問當事人是怎麼想的,想些什麼?

積累材料的主要有四種方法:摘錄、提要、做卡片、寫心的。 修改詞語要關照詞語的感情色彩和其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要重視對精彩語句的朗讀和記憶。重視仿寫。

想象和聯想也是一種良好的寫作習慣。

堅持寫日記、讀後感、記讀書筆記,有助於良好的寫作習慣的養成和鞏固。

老師總結: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寫作來說尤爲重要。我們往往會發現,同學們中作文程度差異明顯,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總有那麼一些同學的作文讓老師都拍案叫絕。稍作了解,便會發現,這些同學之所以“會寫”,完全緣於他們已養成了良好的寫作習慣,平時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來;多思了,下筆如有神,洋洋灑灑,一揮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學,總是非常羨慕那些作文屢屢被拿來當範文的同學,但卻苦於不知如何提高。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寫作都會面臨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境況。因此,只有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注意平時的積累,才能夠在寫作的時候“問如泉涌”。

那麼,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1、說真話、訴真情

目前,在同學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較普遍的虛假現象,寫進作文中的人是虛的,事是假的,觀點是強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性。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應付作文的同學身上,即便有些同學,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沒有養成用心說話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他們的作文即使極有文采,依然脫不了胡編亂造的弊病,因此難以打動人,難以獲得高分。文章貴在真情,要寫好文章,一定要養成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只有敢說真話,肯吐心聲,才能讓讀者感到真誠可信,才能使你寫出的那些話產生說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生學在寫作中,一味地說套話,以爲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寫就是沒錯的,其實,這種思想的框框是完全應該摒棄的。人類的感情多種多樣,不論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實表現。有些同學在平時的言談中,對有些教師批評有加,但在寫老師的作文中卻一味地對教師歌功頌德,這樣的作文能寫得好嗎?只能給人作假的印象,倒不如直言不諱地指出老師的缺點。

葉聖陶先生說:“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學生作文創作是否有發自內心的真情,是衡量創作的一個重要尺度。作文創作應以敞開心靈,表現個性,真

實坦白地抒寫自己爲創作原則。真誠是一切文學之本,尤其是初學寫作者——學生所必須遵從的。

2、觀察感知、體驗積累

常常有一些同學害怕寫作文,說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其原因大都是對生活缺乏觀察,或是不習慣於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會,小至學校和家庭,叩擊我們心絃,引起我們關注和興奮的事時有發生。同時,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寫作的材料。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寫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長流不息。“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觀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寫作者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銳的感悟力。熱愛生活,筆底纔會淌出源源清流,妙筆纔會生花。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醜,積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對周圍的點點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對生活觀察得越細緻,則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因此,必須培養學生養成觀察感知的習慣。積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學提筆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勢,究其原因,便是在積累上下過功夫,材料儲備豐富。不少同學寫作苦於無言,只好“望題興嘆”,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倉庫裏貯存的素材多寡,直接關係到作文的質量。有一則古代笑話說:一秀才寫不出文章,痛苦萬狀。其妻見曰:“怎麼比我生小孩還難?”對曰:“當然更難。你生孩子是肚裏有貨,我寫文章是肚裏沒貨。”學生寫作文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6

我們應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學會與自己爲中心,而不是以他人爲中心。

很多人看到了別人幹什麼她也就幹什麼,別人往東他也盲目跟從,從不會自己判斷,而是以他人爲自己生活的根本。

就像有些同學,他們在學校聽到別人在家從不做家務,看到別人的零花錢比自己多,就沒有想過自己身處的實際情況,就吵着回去和父母鬧啊,吵啊,而你只是照着別人盲目隨從。

還有的有些同學看到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看到她們複習哪,他也複習哪,看到別人做什麼練習,他也跟着做,沒有結合自己的情況,從而這樣跟從別人做什麼事情是不會有收穫的。

就像有個小男孩一樣,她問她的父親爸爸,班裏有同學從不做家務,衣服都是父親父母洗的,而他的父母很民主的說道:“做家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學會做,不要依賴父母”,孩子又問爸爸:“爲什麼我不能在吃飯的地方,像別人那樣大聲說話呢”,他的爸爸對他說:“孩子 一個人心裏總不能總是裝着自己,要考慮到身邊還有其它人,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言行”,孩子又問:“爸爸,我學習不好,你說我長大會有出息嗎?”他爸爸說:“評價一個人有很多方面,成績的好壞,說明不了什麼,你要相信自己”。

如果上述的小男孩對他做事情都仿照別人,跟着別人的步伐去做事情,那他就不會有出息了,但他有個民主的父母時,使他學會做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魂和意識,我們應該遵從自己的意願,而不是別人的,我們應該跟着自己的腳步走,而不是盲目的跟從別人,我們應該做自己。

我們要有主見,做真正的自己。

標籤: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