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精選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精選10篇)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

現在的毛筆有很多種,它們的“毛”主要是由狼毛或羊毛做的。

關於毛筆由來的傳說故事也五花八門,衆說紛紜。流傳最廣的是秦將蒙恬造筆的傳說。

說的是從前沒有毛筆,人們就用一種用竹子做的“筆”在絹帛上寫字,但是這種竹筆寫起字來很難得心應手。沾墨沾多了很容易把絹帛弄髒,沾少了又容易寫不清,或只能寫三、四個字,很麻煩。

有一天,一個叫蒙恬的武將出門打獵。不一會兒,就拖着一隻兔子回來了。不經意間,他發現兔子的尾巴在他身後拖出了長長的血跡,突發奇想:用兔子尾巴代替堅硬的竹子做筆會怎麼樣呢?他試了試,寫出的字卻斷斷續續,一點兒也不像樣。好好的一塊絹布也白白浪費了。他一氣之下,把這條兔子尾巴扔到了一個山溝裏。

時光飛逝。一天,他從山溝旁走過,發現他以前扔在這裏的“兔子尾巴”變得溼嗒嗒的。他靈機一動,趕緊撿起“兔子尾巴”跑回家,插在竹竿上,這時這個“兔尾筆”卻變得十分聽話,寫起字來非常順暢,寫出的字也十分圓潤、流暢。這就是歷史上“秦筆”的由來。這種筆跟今天我們使用的毛筆已經很像了。

原來這個山溝裏有鹼,鹼把“兔尾”上的油脂分解了,使“兔尾”的吸水性變得很強。世界上第一支毛筆就在大自然的造化和好動腦筋的蒙恬手下這樣誕生了。

想不到我們平日裏寫書法字、畫文人畫的毛筆竟是一名武將和一個“兔尾”的“傑作”。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2

學完了第五單元的課文,老師佈置我們一個任務: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今天一上課,同學們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收穫展示給老師看。何姚帶來了筆、墨、紙、硯文房四寶,還有自己寫的毛筆字作品;張琪帶來了媽媽常看的花鼓戲《補鍋》的碟;肖妮帶來了爸媽去湘西旅遊時購買的少數民族服裝;唐銘心帶來了《經典誦讀》的書……大家你看看我的資料,我看看你的資料,非常高興,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還真不少啊!

真有心啊!

活動落到了實處,很好。

傳統文化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呢。

抄寫春聯,是瞭解傳統文化的好方式。

寫出了這次活動的收穫和意義。

一開頭,就表達了自己對春節的喜愛之情。

好豐盛。

接着,老師根據我們的興趣愛好編組。很快,古代名人、民族風情、民間工藝等五個小組就組成了。在組長的帶領下,每位同學又開始了收集資料。開展的活動更是五花八門。胡浩開始向奶奶學剪紙,剪出來的東西可漂亮了。楊雨晴上網查閱了戲曲臉譜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張琳利用休息時間請家長帶他去參觀了天心閣,並帶回了很多珍貴資料。盧榮收集了很多春聯……

我還知道了我們背的《唐詩三百首》、成語接龍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真有意義啊!我喜歡這樣的活動。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3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代表着團圓、幸福、平安。新年新氣象,我最喜歡了,可以穿穿新衣,收收紅包,放放鞭炮,太有趣了。

早晨起來,大家一起貼春聯,春聯可真好:上聯:新年新春新起點。下聯:大吉大利打發展。橫批:新年大吉。燈籠也掛好了,到處洋溢着節日的氣氛。中午,奶奶擺上了豐盛的飯菜,有雞、魚、豬、肉等好多好吃的東西,簡直可以與城裏餐桌上的媲美。

字裏行間透着一股喜慶的氣氛。

以歌謠開頭,很吸引人。

按照時間順序,寫了鬧元宵的情景。

“鬧”得很開心哦。

這幾個景點很有代表性。

夕陽西下,奶奶又忙着準備年夜飯了。爸爸弟弟和我也忙着堆火輪。我們齊心協力堆好了一個又大又穩的火輪,看着我們的傑作,心裏簡直樂開了花。接着,我們又幫媽媽包餃子。夜幕籠罩着大地,我們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吃團圓飯。

我迫不及待地要放炮了。我又放了許多煙花。有“喜迎大地”、“百鳥迎春”……個個都絢麗多彩,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我愛春節。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4

在我們中國,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這一天你到大街上去看看,到處是喜氣盈門。

春聯代表着歡樂祥和。我們這組開展的活動就是抄寫春聯,有“大地春光好,長天曉日紅”,“歲歲皆如意,年年盡平安”,“江山萬里如畫,神州四時皆春”,“春風送春處處春色美,喜鵲報喜家家喜事多”等等,我們還上網瞭解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按照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因此,貼的位置也不同,如“門心”貼在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橫披”貼在門媚的`橫木上。

參加抄寫春聯這樣的活動,大家都興趣盎然。這次抄寫、收集春聯讓我們收穫很多,這些對仗工整的句子真是太美妙了,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師說從這一副副精美的春聯中還可以讀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呢。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5

“正月裏,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花燈花,花燈紅……”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大街小巷“大紅燈籠高高掛”,元宵真是一個喜慶的日子。今天,我和爸媽拿出相片簿,一起回憶着鬧元宵的情景。

下午3點,一聲禮炮響起,“民俗歡鬧賀新春”廣場活動拉開序幕。臺上那些具有閩南民間特色的舞蹈節目牢牢吸引住觀衆的眼球,另一側,一場木偶表演也讓許多男女老少拍手叫好呢。一位老爺爺說:“元宵氣氛真是好,那些節目讓我回憶起童年,好久沒看到這麼好看的木偶戲了!”

不遠處,燈謎引人入勝;圍棋、跳繩、投羽毛球入洞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人玩得樂翻了天……這樣的演出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好戲在後頭,現場鑼鼓聲、鼓掌聲、雨聲、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舞龍、高蹺小丑等具有典型民間特色的傳統舞蹈,精彩得讓人目不暇接。觀衆圍得裏一層外一層,小孩子坐在爸爸肩上,個子不夠的脖子伸得老長看錶演……

6時30分,天黑了,公園裏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鬧元宵真叫人難忘。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6

生活中有許多傳統文化,比如:端午節賽龍舟,春節吃餃子……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

從前,有一個大官,他命令大家在過年的時候貼福字。在一次過年,那位大官想了解了解百姓過得怎麼樣。大官走在大街上,他發現了一位人家把福字倒着貼,於是,那位大官叫士兵把他們全家抓進了府裏。大官審問其中一人,道:“你怎麼把福字倒貼了?”那人顫抖着說:“大人,把福字倒貼,讀起來就是福到,所以小人就自作主張將福字倒貼了……”大人聽了,感覺很有道理,不但沒有罰他們一家,還獎勵了他們。

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真是奇妙啊!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7

在“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活動中,我們這個小組選擇瞭解有關陶瓷的知識。

今天,只聽到大街上的人們興致勃勃地議論着陶瓷展銷會的情況。我們懷着好奇的心情趕往交流會所在地。一路上,我們很納悶:這次陶瓷展銷會上的陶瓷到底有多好,在家鄉引起了這麼大的轟動。

交流會上的人可真多呀,好不容易擠過人羣,來到陶瓷展銷點,我們已經熱得汗流滿面了。我放眼望去,每個攤點上都圍滿了人,有的已經買好了自己稱心的花瓶,有的正與商家討價還價,有的還沒選準,正在精心挑選着。主持人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景德鎮的瓷器。”我仔細地欣賞着:花瓶上都畫着金花彩畫,精美極了,有山水畫、有人物畫、有花鳥畫。除了花瓶還有更美麗的陶瓷作品,如溫酒壺、盛酒碗等等。特別是那頭貪玩的大象,最引人注目,懷裏抱着皮球,好像總也玩不夠。

我們流連其間,欣賞着每一件陶瓷作品,真正體會到了陶瓷的魅力。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8

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一個我最喜歡的春節,從我記事起到現在,我們都是伴隨着這些年年依舊的傳統節日,和親人們一起度過一年又一年的節日。

這些節日,包含着豐富的民俗文化,凝聚這濃濃的血脈親情。在這些節日中,我對於春節是情有獨鍾。每年的春節,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起紅燈籠,貼上春聯,親朋好友都大老遠的回到自己的家裏,爲的就是吃上這一年纔有一次的除夕夜團圓飯。飯桌上,大人們的講述則是這一年的所有經歷,而我們這些孩子們則毫無忌諱的大吃大喝。我最喜歡是在除夕夜吃完飯、分好歲,拿到壓歲錢後,我們一家人一起在火爐邊上烤火、吃瓜子、剝花生還有水果,大家有說有笑感到很幸福。奶奶坐到九點多鐘就開始做湯圓了,然後,我幫奶奶一起做湯圓,爺爺和爸爸就出去到鄰居家裏串門,到十二點前他們就回來。等到十二點時,爺爺和爸爸就拿出煙花放在道地中央,然後開始放煙花,隨着“轟轟”響聲,天空中綻開了五顏六色的花朵,好看極了!隨着這一陣陣聲響,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啊!美麗的傳統節日文化,我最喜歡的春節。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9

臼打年糕這一傳統習俗在杭嘉湖平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到農曆年底,打年糕便成了一件頭等大事,因爲年糕,與“年高”諧音,蘊含着“年年登高”的“好口彩”。所以,每家每戶都會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並作爲新年中走親串戶送的傳統禮物。

農村傳統的臼打年糕是一項協作性很強的手藝,單家獨戶是打不成年糕的。傳統的臼打年糕現在已經不多見了,但我有幸到外婆家親眼看到過一次。

那天,外婆村上的人聚在一起打年糕。我一聽到這消息,就迫不及待地去了打年糕的地方。哇,那裏的人真多!有的在篩粉,有的在燒火蒸,有的在打年糕……我找了一個最佳位置,好奇地觀察起了打年糕的過程。一位上了年紀的伯伯把麪粉倒在一隻匾裏,拿來篩子把麪粉篩一遍,然後把篩好的麪粉放到面桶裏。另一位伯伯拿着一隻碗,從面桶裏盛了一碗麪粉,小心翼翼地將麪粉一點點地撒入蒸籠裏,撒了一碗又一碗。撒完麪粉,伯伯拿來一張塑料薄膜把蒸籠蓋上,不一會兒,薄膜鼓起來了。伯伯快速拿走薄膜,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原來是粉蒸熟了。這時,兩位伯伯擡着蒸籠把蒸熟的粉倒入了一個大石臼裏。接着,另外兩位伯伯各拿一把石頭做的大槌子,輪流着你一槌我一槌地打,這時,這些粉就成了一個大團子。過了一會兒,他們停了下來,只見一位伯伯把大團子翻了個身,正在此時,另一位伯伯眼疾手快地朝大團子與石臼之間灑了點水,然後又開始你一槌我一槌地輪流着打。就這樣來回了幾次後,香噴噴的年糕終於打好了。他們把大年糕擡到了一塊板上,切成一條一條的。大家七手八腳地做起來,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塊塊精緻的年糕。有幾塊年糕上還做了幾隻元寶呢!最後,婦女們給年糕點上紅點。

看完打年糕,我對外婆說:“外婆,我看懂了,我也會打年糕了。”外婆笑呵呵地說:“哪那麼容易就會了。這些事看似簡單,做起來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如果不到火候難成年糕,打得不好不僅吃起來不細膩,而且存放時間也不長,容易裂開。”哦,原來打年糕也是一門學問。

我還聽外婆說,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都不會打年糕了,因爲如今市場上一年四季都有年糕賣。不過買來的年糕雖然白淨,入口潤滑,但美中不足的是,它沒有農村臼打年糕香甜。我想,我要從我做起,學會這門手藝,不能讓這項傳統手藝失傳了,也不能讓這項傳統文化消失了。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0

秋天不知不覺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校園裏又開始沸騰了。只要一下課或到了休閒活動,到處都可以看到同學們踢毽子的身影:有男生,也有女生;有高年級的,連剛入學兩個月不到的一年級小朋友也不例外……

咦,大家爲什麼那麼喜歡踢毽子呢?踢毽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帶着這些疑問,我上網去查閱了有關資料,也向爸爸媽媽請教,心中的疑問才解開了。

我從網上了解到,踢毽子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一項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深受小孩子的喜愛,婦女也十分喜歡。有位詞人曾讚美女子踢毽子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古代的毽子製作非常簡便,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爲底座,再在未剪開的鵝毛管子上端裏,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了。現在商店裏或地攤上也有現成的毽子賣,不過,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彈性大,踢重了穩定性比較差。而我們爸爸媽媽小時候踢的毽子是用紙做的,把廢紙片剪成細細的長條條,在中間一紮,一個球形狀的紙毽子就做好了。聽媽媽說,踢起來可穩了。有趣的是,我們現在踢好後,地上留下了一地雞毛,爸爸媽媽小時候呢,地上留下的是長長的白條條。秋風一吹,它們都會飄飄悠悠。

踢毽子還是我們學校的一個特色體育項目呢,我們學校的每一個小朋友都要達標過關。我從進入茅小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練習踢毽子了。剛開始,我踢一腳,毽子就飛得老遠,再也接不住第二腳了。我不放棄,只要有空就練。別人踢的時候,我暗中觀察他們的腳法。過了一個多月,我終於能連續踢十幾個了。我們班的一個女生那時已經能連續踢一百多個了。在一次踢毽子比賽中,一位五年級的大哥哥連續踢了一千多個,打破了我校的吉尼斯記錄呢!我非常羨慕。媽媽說:“只要多練習,熟能生巧,你也行的!”

踢毽子既能鍛鍊身體,又能培養毅力,還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樂趣。我想,這項活動一定能流傳很久很久。

標籤: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