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魯迅爲話題的作文:魯迅之《吶喊》

篇一:魯迅之《吶喊》

魯迅爲話題的作文:魯迅之《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爲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爲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羣衆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篇二:魯迅

目光犀利穿過黑暗,嘴角帶着浸潤着血跡的蔑視和嘲諷;你在彷徨,你在吶喊;把筆桿,變成了鋒利無比的匕首,面對幾千年的王朝歷史;你用沉默中的爆發,驚醒沉睡中的魂魄。前方的路迷茫,我們需要光的引領——魯迅。

你就是我的你吶喊:拯救國民在於拯救其靈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文化落後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的愚昧麻木。在那黑暗的時代,當整天說着“我先前比你們闊多了”的阿Q慘死刀下時;當愚昧無知的華老栓拿着蘸滿先烈鮮血的饅頭爲兒子救命時;當“救救孩子”的呼喊從狂人口中發出時;當風雪中的祥林嫂倒在新年的一片祝福聲中時,我的靈魂顫抖了。

小學時,我認識了你。

在《故鄉》中我看到了你的身影,那對少年時代朋友閏土的憐愛之情,感受到了少年時你的純真和無奈,感受到了你一股從心中涌出的隱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又把我拉到了久遠的年代裏。我聽到了童年時你的歡笑,聽到了老師的諄諄教導,聽到了孩子們對戒尺的責備。

大一點,我又進入了你的另一個空間,看到了你曾和我們一樣從童年走過。

《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殘酷的統治和壓迫下悲慘的命運,震撼了我的心靈。

你到日本留學,從學醫治病到棄醫從文治國,無不充分顯示了你對民族、對祖國的憂患意識。在腥風血雨的年代,《且介亭》中你正以筆作投槍匕首,爲民衆而《吶喊》。

你的剛強勇毅令我折服。

十三歲那年,由於家庭變故,家道衰落,你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但並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於挑起生活的重擔,到當鋪變賣東西,買藥,照顧家人。在磨練中變得更加堅強,後來,你到各地的學習,都印證了苦難是生活最好的老師。

你的求知慾很強。

沒有因爲家庭的變故,家道的衰敗而影響學習。強烈的求知慾使你進了當時被中國人所辱罵的“洋學堂”,還努力考取了公費留學的資格,因此,數年後,有萬千個學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學習着。

你熱愛祖國。

你在日本留學時,解剖成績的60分受到日本人的懷疑,你深感作爲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又一次,你看到幻燈片中一箇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引得一羣中國人在旁邊看熱鬧的片段,精神很受打擊,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可怕。

你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看得最清,恨的最深,鬥爭得最堅決。

生鐵雖然硬但脆,鋼卻既硬又有韌性,因此,鋼製的器物遠比鐵製的優越。做人也需要有點兒韌性,既不一味低頭,又不魯莽從事。我們中國,正是有魯迅這樣的人,才逐漸強大。

篇三:這樣的魯迅400字作文

小編導語:這是一篇關於魯迅的《吶喊》的讀後感作文:這樣的魯迅,原來,他也有柔軟的一面,無奈的一面,動情的一面。他不再是課本上的重點,不再是犀利辛辣的戰士,而是一個人,一個悲憫的人,無奈卻帶着希望的人,一個柔軟卻帶着隱痛的人。更多關於魯迅的《吶喊》的讀後感作文盡在yjbys作文網。

放下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中學記憶,拿起魯迅重讀。

那個印象中有着堅硬的下巴,堅硬的鬍子,冷峻的臉的戰士魯迅,變得溫情起來,不再晦澀,彷彿能夠與他坐近,慢慢傾談。

社戲,讓我看到他兒時的歡騰,看到一羣泥鰍一樣的孩子奔跑時露出的牙齒,玩耍釣蝦時的認真。讀到故鄉的結尾,母親和宏兒都睡着了。同學齊聲朗讀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我忘了是和哪個班的同學共同讀過,只是那朗朗的讀書聲,總在耳邊縈繞。嘴裏不自覺的讀出聲來,我躺下,聽船底潺潺的水聲……阿Q是很喜歡的一篇。藥,白光,明天,讀來雖有些沉重,也拉進了和作者的距離。

原來,他也有柔軟的一面,無奈的一面,動情的一面。他不再是課本上的重點,不再是犀利辛辣的戰士,而是一個人,一個悲憫的人,無奈卻帶着希望的人,一個柔軟卻帶着隱痛的人。

篇四:一生的吶喊——研究魯迅的一生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這個富裕勤勞的周家院落之中,周樹人哇哇降生,這注定了中國文化史的改變。

幼年時期的魯迅,豐衣足食,自由快樂,家境厚愛,並且還是名門望族。他在私塾裏飽讀詩書,十分受人尊敬。與少年閏土的友誼,去看戲、偷別人羅漢豆的歡喜、有趣,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陣陣歡笑。

但好景不長,在魯迅13歲後,他的爺爺周福清因爲被誤認爲是科舉舞弊,抓入牢中。魯迅一家爲了救出祖父,變賣家產,經過努力,終於救出了原來要被“秋後問斬”的祖父。祖父回到了家中,但這個家,已經失去了以往的華榮富貴,歡聲笑語了。家庭變故,家道中落使魯迅一個人扛起了整個家族。家道中落,給魯迅留下了失落。但是,魯迅因爲想要重新掙回以前的種種精神上的損失,十分刻苦地讀書,並且處處體量着母親。這時父親已經去世,親戚與他人的歧視、侮辱和遊耍,給魯迅帶來了沉痛的打擊。魯迅沒有被打倒,他以肩扛起整個失落的家庭。

父親的死亡,對中醫的不信任,讓魯迅來到日本的仙台醫學專家學院。藤野先生的幫助,讓魯迅成績突出。但一切改變於那一張影片。這使他最終棄醫從文。他爲什麼有這麼一個決定呢?都是因爲那一張影片,與那一陣歡呼。中國學生看着中國人被日本人給用槍殺死也不知羞恥,而在鼓掌歡呼。魯迅再也看地不下去了。魯迅知道自己醫術再高明,也治不了國人的病,這種病,也許只有他纔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於是立刻棄醫從文。

但魯迅的棄醫從文,從一開始就不順利,魯迅渴望用手中的筆喚醒我們這個遭受百年屈辱仍昏睡死沉的民族。但魯迅剛開始創作的文學作品並不成功,不僅讀者很少,即使是僅有的讀者也很難產生共鳴與精神的振奮。再加上混亂的時局讓魯迅感到救國的無助、無望,於是開始在研究佛經和歷史中逃避現實。從1913年到1917年,魯迅一直沉在自己的家中,低着頭,只想逃避下去。

但是,錢玄同的“鐵屋子”對話,終於讓魯迅重新站了起來。從1918年到1936年的十月,魯迅自開始創作,便源源不絕。

一生的吶喊,這位偉大的巨人在1936年10月19日轟然倒地。

一生的吶喊,魯迅,是一名真正的善爲他人,創作不休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