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魯迅的故居

魯迅的故居1

魯迅故居位於北京阜成門內三條衚衕21號,從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魯迅先生一直居住在這裏。

魯迅的故居

推開兩扇黑色的院門,穿過短短的門道,眼前就出現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裏有兩棵枝葉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陽光。這是魯迅先生1925年4月5日親手栽種的。

小院裏的南房是魯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時魯迅自己也在這裏休息。

東房曾經是女工的住室,以後用來堆雜物。

西房當年是廚房,現在是“故居”管理人員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間。西頭一間是魯迅先生的工作室兼臥室,魯迅自己稱它爲“綠林書屋”,人們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爲它是擴建時展接出來的。東頭一間是魯迅母親的臥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間,室內放着一個老式的三屜桌。桌上擺着一盞煤油燈,它使我們想起當年還沒有電燈的情景。油燈旁邊放着一個普通的木製筆架,一隻裝在硬木盒裏的硯臺,還有一箇舊馬蹄表和一個菸灰缸。一隻蓋碗像不久前剛用過的一樣擺在桌上。桌子一邊是個牛皮紙箱,另一邊是個什物櫃。桌前一把藤椅,牆上掛着一幅炭畫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側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掛着一幅題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鵜?之先鳴。”

北房西側的小門,透過後面和室內的陳設,都是極簡樸的。就在這裏,魯迅寫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包括《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

魯迅故居,北京這座簡樸的四合院,是人們永遠敬仰的地方。

魯迅的故居2

我的老家在浙江紹興,每年寒假爸爸媽媽都會帶姐姐和我回紹興過年。

每次回去,我們都會到咸亨酒店吃飯。酒店門口立着一尊塑像,那就是魯迅筆下穿着長袍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一個窮困潦倒卻自命清高的秀才。仔細看,你還會發現他的一隻手護着盛茴香豆的碗。和魯迅書中描寫的一模一樣。

咸亨酒店的美食極具紹興地方特色,茴香豆,醉蟹,油燜筍,梅乾菜扣肉等等……茴香豆就是用香料煮熟的蠶豆,吃起來硬硬的,但是越嚼越香;醉蟹是用紹興黃酒生熗的,肉質細嫩鮮甜;油燜筍是我最愛的,脆嫩鮮爽,百吃不厭;梅乾菜扣肉也很好吃,上面一層五花肉肥而不膩,酥爛可口,下面一層梅乾菜吸足了肉汁,鹹鮮油潤,特別下飯。

吃飽喝足,出酒店左拐200米就是魯迅故居。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曾留學日本,是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浙江紹興人魯迅故居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其中的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裏著名私塾。魯迅12至17歲在這裏求學。書房的東北角有一張硬木書桌,是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有一次魯迅上學因故遲到,受到先生批評,就在書桌右上角刻了個“早”字以自勉。

百草園在魯迅故居的後面,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魯迅在他的文章中曾記載他兒時在這裏品嚐紫紅的桑葚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牆根捉蟋蟀,拔何首烏,夏天在園內納涼,冬天在雪地上捕鳥雀的童年趣事。

歡迎大家到我的老家紹興來玩。

魯迅的故居3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這句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在家庭遭受一系列變故,飽受人間冷暖的魯迅,認識到社會的腐敗,從而自強不息,成了一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這是去紹興以前,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今天,我終於有機會來到魯迅故居參觀。

“到了!到魯迅故里啦!”我們像出籠的小鳥,下車後,飛奔向這次參觀的目的地——魯迅故居。踏上一條窄窄的石板路,只見兩邊是一溜粉牆黛瓦,竹絲臺門,肅穆莊嚴。擡起頭,是魯迅先生的半身像。我目睹了魯迅先生犀利的眼神,他彷彿在想:啊,爲什麼當時社會那麼黑暗?爲什麼社會那麼腐敗……我痛恨……我同情……在瀟灑的“魯迅故居”這四個字的筆鋒裏,我情不自禁地走了進去。這時,原本高興的心情一下子變的低沉了。

穿過一條幽深的長廊,便是富麗堂皇的魯迅故居。十分氣派的大客廳裏,一張張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顯得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圖畫,顯得豪華;一盆盆盆景,顯得充滿生機,不在死氣沉沉。跨過門檻,那是後院,我體會到了“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四角的天空”那是多麼枯燥乏味,就像井底之蛙一樣,眼界狹窄。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魯迅和那些少爺朋友們,整天生活在大院裏的情景。走,去魯迅先生小時候讀過的私塾——三味書屋瞧瞧。

走過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四個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三味書屋。

再走進去,就是魯迅先生度過的私塾。瞧,那兒是魯迅先生的座位,由於不能過去,我只能隨便找了個座位,當一回小魯迅。我捧着《三字經》,搖頭晃腦的跟着先生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我彷彿看到魯迅先生當時讀書的樣子了,是那麼投入,是那麼傳神。穿過蜿蜒曲折的長弄堂,便是美麗的花園,那是魯迅兒時的樂園——百草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一堵矮矮的牆根……我想,這裏一定藏着無數的歡笑和嬉戲聲,不然魯迅怎麼會寫出如此生動、如此精彩的文章呢?

我忽忽悠悠漫遊了一個下午,直至夕陽親吻着西山的時候,我纔回到家。我想魯迅的精神是光耀神州大地,爲世人所傳頌的。魯迅無愧於“民族魂”的稱譽。

魯迅的故居4

春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紹興。一路,我們遊玩了很多地方,有西施故里,紹興水鄉,還有魯迅故居。而我印象最深,最難忘的是魯迅故居。

記得那天天氣陰沉沉的,我們心裏祈禱着不要下雨,可是不知道爲什麼,雨還是淅淅瀝瀝地下了,落到臉上涼颼颼的,好像是眼淚水一樣。一路上導航給我們指着路,爸爸的車開地也很慢,生怕錯過了我們要去的地方,我們剛拐進一條小街,我就被一大片的紅燈籠給吸引住了,紅紅火火的,實在是太漂亮了!原來,這就是魯迅故居的大門。我們趕緊停好車子,去參觀這個大文學家的故居。

魯迅先生的家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大”,因爲,裏面有很多的房間,每個房間擺設了很多不同的東西。有的房間裏有很多的書櫃,有的房間有牀,有的'房間擺滿了籮筐,還有的房間擺滿了椅子,桌子……。媽媽說它們分別是魯迅小時候的書房,臥室,還有的是廚房,客廳等等,真是各有各的用處啊。我們走了好長時間才繞完了房子。我問媽媽:“魯迅家真有錢啊,住這麼大的房子,真是一個大富豪!”媽媽笑着告訴我說:“魯迅是個偉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筆作武器來和敵人鬥爭,來爲人民服務……”聽了媽媽的話,我似懂非懂,只是覺得魯迅實在是太偉大了,居然能用筆作武器,那筆得有多大啊?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說:“筆能寫文章,魯迅先生就是用文章來呼喚人們,讓大家的頭腦清醒起來……”

聽了爸爸的話,我終於明白了,原來魯迅先生是用文章來爲人民服務的,看着牆上魯迅先生的遺像,聽着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我心裏默默的想:“我要好好學習,像魯迅先生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魯迅的故居5

春節期間,爸爸帶我到北京遊玩,我在那裏參觀了魯迅故居。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學家,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魯迅生前曾在許多地方居住過,所以現在魯迅的故居有紹興、上海、廣州、北京等多處,我們參觀的是北京的魯迅故居,也稱爲魯迅博物館。

故居位於北京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魯迅曾在1924年至1926年在這裏住過。一進大院,先看到的是魯迅先生半身漢白玉雕像,沿着小路向西走,就到了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是一個標準的北京四合院,院子不大,北面的正房是魯迅和原配朱安、魯迅母親居住的地方。正房西邊的房間爲朱安臥室,東邊是魯迅母親的臥室,中間餐廳北面是魯迅先生的臥室兼工作室,房間很小,只有一個很窄且簡陋的木板牀,牀上鋪着草蓆,牀下有一個很大的網籃。除牀外,還有一把舊藤椅和一張木製的寫字桌,桌上有一個小鬧鐘和一盞帶玻璃罩的油燈。在這個魯迅稱之爲“老虎尾巴”的狹小空間裏,魯迅創作了《野草》、《彷徨》、《華蓋集》等大量著作。院子的南面是魯迅先生的書房兼會客室。院子中間,是80多年前先生親手栽下的兩棵白丁香,因爲天氣寒冷,丁—香樹還沒有發芽、長葉。東西廂房是放生活用品的地方。滑着院子西邊的小門繞過後邊,就是後院:院子中央,是魯迅先生親自打的井,井的四周已經圍上白色的柵欄,院子北邊還有一叢魯迅先生手植的黃刺梅。

偉人的故居非常簡樸,這令我非常感嘆。我們今天的條件比魯迅還要好,我們有什麼理南不好好學習和工作呢?

魯迅的故居6

5號6號兩天,我們一家去紹興遊玩,其間魯迅故居留給我的印象尤爲深刻。

一走進故居前的廣場,巨幅的魯迅畫像印入眼簾:一邊是小橋流水烏蓬船,一邊是正在抽菸的魯迅先生。縷縷輕煙從菸頭冒出,也許這代表着纏繞在無數人心中對先生永久的懷念吧。

故居在小巷深處,跨進門,“德壽堂”幾個大字映入眼簾。這是一家普通的宅院,十分普通也雅緻,因爲是秋季,還帶着幾分蕭殺。可走進百草園,感覺一片“春暖新綠”:一片很小的田地裏,整整齊齊地種滿了毛豆,大小不同的葉子,十分有趣;周圍錯落有致地種着幾顆大樹;甚至花圃裏,都是一片碧綠。真是一個充滿了童趣的百草園呀!“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去了。”說得一點兒也不錯,碧綠、紫紅、金黃……百草園真是一個七彩的樂園。

跨進三味書屋,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油然而生,我又彷彿看見了壽先生嚴厲的樣子。全城最嚴厲的私塾就是不一樣!規規整整的木桌椅,方方正正的講臺,還有青石寫字檯,望下來都是方正整齊,給人以嚴肅、莊重的感受。一聲聲朗讀,一次次對答,我似乎又回到了那個“不打不成器”的年代。

要問魯迅故居什麼最有名,那自然是咸亨酒店嘍!巷子一長條,到處都是“咸亨酒店”的招牌。原來“真身”開了不少分店呢!一盤茴香豆,一壺花雕酒,呵,我也當了回孔乙已!

回首魯迅故居,我彷彿看見了長媽帶回的“三哼經”,彷彿看見了小魯迅在牆角地挖何首烏,彷彿看見了課堂上與壽老先生巧對“獨角獸”的生動場面……我明白,魯迅先生永遠活在世人心裏。

魯迅的故居7

星期日,我們全家去紹興遊玩,參觀了魯迅故里,看到了好多以前年代的東西。 走近魯迅故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睹雕刻着魯迅和江南小鎮的牆,前面有幾個栩栩如生的銅像。不時有人上去跟他們合影,我也上去照了幾個……

星期日,我們全家去紹興遊玩,參觀了魯迅故里,看到了好多以前年代的東西。

走近魯迅故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睹雕刻着魯迅和江南小鎮的牆,前面有幾個栩栩如生的銅像。不時有人上去跟他們合影,我也上去照了幾個。之後,媽媽去買了票,我們便正式進入了魯迅故里。

我們先去了魯迅祖居,一進去便是古色古香的正廳,大大的“德壽堂”懸掛在中央,下面的牆上掛着一幅畫和一副對聯,下面的方桌和方凳擺的整整齊齊的,聽邊上的導遊阿姨說,這是會客的廳堂。

看完了正廳,我們穿過一條過堂,來到了廚房。媽媽突然指着一個像是風車的東西問我是什麼,我盯了半天回答不上。姐姐告訴我那是用來篩選穀粒的,外婆家就有。聽了姐姐和媽媽的解釋,我知道了廚房好多東西的功能,我還特意在廚房照了張相留做紀念。再往裏走,我還看了一些房間,有主人的,有少爺的,還有小姐的。還有繡房、琴房、書房。不同的房間有不同的特色,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出了魯迅祖居,我們還去了三味書屋和百草園。姐姐說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我在裏面還看到了模仿上課情景的銅像,真是有趣。百草園裏有顆樹齡100年的香樟樹,長得好高大,我和爸爸在下面拍了好幾張照呢!對了,我還買了把扇子!姐姐笑我扇起來的時候像個混世小公子!這是誇獎嗎?

在一家人的歡笑打鬧中游玩了魯迅故居。魯迅故居真的很有趣,有機會大家也要去看看哦!

魯迅的故居8

魯迅是中國的一代文豪,今天,我有幸跟隨媽媽的同事們一起,來到了魯迅故居。

魯迅故里由三味書屋、魯迅故居、百草園和魯迅紀念館組成,走過三味書屋就到了魯迅故居。一進門,我就看到兩棵有着茂盛綠葉的桂花樹。桂花樹的旁邊是一個非常大的水缸,湊進一看,缸底堆着好多的硬幣,我正疑惑,這時候導遊說:“這原來是用來蓄水的,現在被一些遊客當成了許願池。”桂花樹邊上就是魯迅的房間,裏面還有儲存完好的魯迅曾經睡過的牀鋪還有一些魯迅的舊物。過了堂,就來到了儲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我四處觀望,發現都是房間,東面前半間是客廳,是魯迅吃飯會客的地方;西面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房間,聽說她性格幽默,常給幼年的魯迅講“水漫金山”等民間故事和傳說,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樓上是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臥室。

走過兩樓兩底,就來到了百草園,百草園就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子,但是魯迅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到這裏來玩耍,是他們兒童的樂園。魯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來紀念他那段快樂的童年時光。

我們又參觀了魯迅紀念館,一進紀念館大門,迎面幾個金色大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儒子牛“寫在魯迅銅像邊上的牆上,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吧。紀念館裏有許多先生用過的傢俱,衣物,孩提時的玩具,每個階段的簡介……。更多的是魯迅的文稿,我只大略的看了一下,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文稿的字是用毛筆寫的,端端正正,但是許多我都看不太懂,看介紹才知道是魯迅是因爲看到那時國內同胞的愚昧,棄醫從文,用文章來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

看了這些,我對魯迅敬佩極了。我想:其實,偉人的故居之所以這麼特殊,是因爲偉人賦予了它非凡的意義吧。

魯迅的故居9

國慶節裏,我沒有去一望無際的草原,也沒有去有趣的羅蒙環球城,而是去了紹興的魯迅故居。

來到魯迅故居門口已是人山人海,“我們不是來看魯迅故居的,而是來看後腦勺!”媽媽在一旁風趣地說了一句。

我們首先參觀了三味書屋,理由很簡單,因爲那裏排隊的人相對來說比較少。剛進入我就不滿地說:“我看這應該叫“一味書屋”,一股濃濃的是臭豆腐味。”就要到魯迅學堂了,媽媽興奮地說:“源寶,等會兒你坐到魯迅小時候上學時的座位上給你拍張照片。”走進學堂,學堂裏的物品都被欄柵圍在裏面,媽媽像個泄了氣的皮球,無精打采地說:“原來只能看啊!”

聽爸爸媽媽介紹魯迅先生的位子上還 能看到一個“早”字,這是先生提醒自己上學不能遲到。可是魯迅先生的課桌在最角落,我們不能靠近,我沒有親眼見到“早”字,有點遺憾。學堂後面有個小園子,學習枯燥乏味,當老師講得入神時,學生可以到這裏偷玩。

我們接着去了魯迅紀念館,知道了魯迅是周家的,原名叫“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在紀念館裏買了一把扇子留作紀念,這把扇子不一般,後面可是用我的名字作的詩呢!

後來我們走到魯迅祖居,裏面傳來陣陣感嘆聲“魯迅原來是富二代呀!”古色古香的傢俱都是用紅木做的,連窗戶和門都很特別。祖居里面有主人房、閨房、少主房、琴房等等好多個房間,我差點就迷路了。

最後去了魯迅故居和百草園。百草園是魯迅先生小時候最喜歡玩的地方,當我們剛踏進百草園,踩在泥土上軟一軟鬆鬆很舒服,媽媽有趣地來了一句“好接地氣啊!”看見旁邊豎着一塊寫着“百草園”的大石頭,我上前與它合影留念了。

總之,我呢,對這次旅行給十顆大星。

魯迅的故居10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這一天,今天我坐着小桔燈的大巴車,來到了大名鼎鼎的魯迅故居。

走下大巴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大石碑,上面不僅有魯迅的雕像,而且有一條古街和大大的四個黑字,上面寫着——魯迅故里。魯迅爺爺的大門,一看到這,我忍不住驚歎了一句:“好大啊!”這裏有幾間臥室,就連廚房也很大,幾個人都不會感到擠,還有他們家的刺繡也很漂亮,百鳥朝鳳等等。這要是想要得到,這裏都有。(不止現代的)我心裏想:魯迅的爺爺可真是大戶人家啊!

走出以後,我們就來到了百草園,這裏有很多蔬菜:有青菜、胡蘿蔔、芹菜應有盡有,老師還讓我們在那裏拍了個照。看完百草園後,來到了一條街道,這裏熱鬧非凡,很多人在那擠着搶東西吃,因此人山人海,這時我突然聞到了臭豆腐的味道,心想:好香啊,真想吃啊。很多人都去跟老師說要買,但老師不讓我們吃,第一趕時間,第二這現在東西吃下去,萬一要拉肚子怎麼辦,不安全,所以我們又朝下一個目的地出發。接下來要去三味書屋,走過一段有欄杆的橋後,就來到了當年魯迅讀書的地方,聽導遊講解以後,我突然發現桌子上有個“早”字,原來就是有一次魯迅遲到了,教書先生批評了他一頓,然後他就在自己的書桌上寫了一個“早”字,就是讓自己,以後不要遲到,這可把我樂了好一會兒呢,走出來以後,我還沒看見烏篷船呢,好想坐啊,可惜遊單單上沒有這一項,也只能就此作罷,既沒有吃到最心愛的臭豆腐,也沒有坐到烏篷船,此時的我是心灰意冷,真是可憐啊!

半天的旅程就此結束,我也不想多說,畢竟我是心很涼,真慘!

魯迅的故居11

12月27日,我們少年通訊社的同學們出了一趟差,把上課地點挪到了魯迅的故鄉紹興。

坐着大巴經過近兩個小時,我們到達了目的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個字——大。房屋一間連着一間,前廳、書房、臥室、浴室、縫紉房、客房、餐廳、藥房,再加上各式各樣的祠堂,隨處可見的天井,走得我暈頭轉向,像在穿越迷宮一樣。魯迅故居給我的第二感覺是兩個字——古樸。房屋都是木頭結構的,桌椅上的雕刻精細美觀,祠堂裏的每一把凳子上雕刻的圖案,一模一樣,簡直像是複製的。門窗特別漂亮,方格形的,花朵樣的,龍紋的,栩栩如生,讓人歎爲觀止。魯迅故居給我的第三感覺是三個字——有文化。祠堂裏隨處可見的是魯迅先生的親筆書畫,就連臥室也掛滿了魯迅的詩詞。端莊典雅的楷書,龍飛鳳舞的行書,古色古香的隸書,雖然我讀不懂上面寫了什麼,但是我感受到了濃濃的文化氣息。

紹興之行最讓人難忘的就是三味書屋了,這是魯迅小時候上課的地方。爲什麼叫三味書屋呢?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三味即“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做大官;“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向往山珍海味;“詩書滋味長”就是體會書中深奧的內容,從而體會深長的滋味。走進三味書屋,大家最感興趣的是魯迅的座位,特別是他桌子上那個遠近聞名的“早”字。我曾經聽說,一次魯迅爲了給父親抓藥,上學遲到了,被老師批評了。魯迅沒有爲自己辯解,而是在座位上刻了一個“早”字,以便提醒自己以後不能再遲到了。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這次體驗活動,使我知道了很多,學到了很多。

魯迅的故居12

前一天得知要去實地參觀魯迅先生筆下的“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竟一直興奮到了第二天清晨。早早梳洗帶裝完畢等待出發心之嚮往的行程,抑制不住的興奮全部都寫在我的臉上,像陽光下盛開的花兒……

迎着微微拂面的清風,呼吸到了自然的青綠味,頓時神清氣爽!一路歡歌笑語,不知不覺便來到了魯迅的故居。

一下車,映入眼簾的便是那高大的魯迅浮雕了,浮雕上的魯迅,臉上帶着些許微笑,這笑淡到讓人幾乎感覺不到他在笑。他的左手正微微擡起,右手正環抱着左手的手肘。左手上還正用中指和食指夾着一支雪茄呢。聯想一下先生那吞雲吐霧的樣子,會不會讓人忍俊不禁呢?

進而向裏深入,便是魯迅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了,剛剛踏入三味書屋就有一股濃烈的墨香撲面而來,這墨香過了這麼多年卻仍然不曾散去,歷久彌香,讓人不禁浮想起魯迅上課的認真畫面:埋頭苦讀,奮筆疾書,對,一定是這樣留下的。正是這裏誕生了一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等稱號的名人:魯迅!他影響了很多跟他一樣有志向的同道中人,他是中國新的文化的方向。再移動我們的雙腳,視線觸及到的便是大家熟知的“百草園”了,那是魯迅家的後院吧,我還在那裏留了影呢。

還記得魯迅在自己的桌上刻的那個“早”字嗎?這個字一直激勵着他,也是他一生的寫照。魯迅一生堅守的精神便是:時時早,事事早。雖然歷史一頁又一頁的掀過,許多人和物也物是人非,但是他的精神一直在傳承。

走過百草園,一天的行程也將近尾聲。而園內的景與物,還有故事卻開在腦海裏回放,餘味深長。

魯迅的故居13

“到!到魯迅故里啦!”我們像出籠的小鳥,下車後,飛奔向這次參觀的目的地——魯迅故居。踏上一條窄窄的石板路,只見兩邊是一溜粉牆黛瓦,竹絲臺門,肅穆莊嚴。

我們沿着石板路,來到周家新臺門。新臺門坐北朝南,磚瓦結構,共分六進,有房間80多間。魯迅的故居就位於新臺門的西面。魯迅在新臺門內度過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這裏留下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從魯迅故居臨街的兩扇棕色的石庫門進去,穿過小天井是一間泥地的臺門間,這裏是魯迅家當年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現在則陳列着轎和櫓。從臺門的側門進去,有一口井,井水又清又涼。穿過長廊,就到桂花明堂,那裏長着一片金桂。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花樹下的板桌上乘涼,聽繼母張氏給他猜謎、講故事。

過桂花明堂,便是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天。魯迅從日本歸國後,在紹興任教時,就住在這兒。他常常在臥室備課寫作到深夜。

離開故居我們來到百草園,《懷舊》這篇小說就是在此寫成的。魯迅曾經回憶說:“我的家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子,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裏面種着各種各樣的蔬菜和枝繁葉茂的大樹。聽導遊大姐姐介紹:童年時魯迅經常和小夥伴來到百草園嬉戲、玩耍。他們捉蝴蝶、捉蟋蟀、採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烏:夏天在樹蔭下乘涼,冬天在雪地裏捕鳥……聽介紹,我彷彿看到魯迅小時候在此玩耍的情景,聽到他們銀鈴般的笑聲……

瞻仰魯迅故居,激起我們對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之情。稽山常青,鏡水長綠,魯迅的浩然正氣、高風亮節永留人間。

魯迅的故居14

這是一幢普普通通的三層樓石庫門房子,位於虹口公園附近——山陰路132弄9號。它與周圍的房子差不多:坐北朝南,紅磚牆,黑鐵門。若不是鐵門右邊掛着“魯迅故居”的牌子,真想象不到偉大的魯迅曾在這裏住過。

推開鐵門,有一個小小的空地,就是魯迅《給顏黎民的信》中提到的“四尺見方的一塊泥土”。走過窄而短的通道,便進人了客廳。

客廳裏的東西都很陳舊了。正中是一張西式餐桌,周圍有6把椅子。會見客人時,魯迅總是坐在那把靠近門口、背朝外、面朝內的椅子上,爲的是遮擋鐵門外反動特務的視線。客廳裏還有縫紉機、書櫥、書桌等。書桌上方掛着一張我們最熟悉的魯迅晚年的照片:瘦削、蒼白的臉上顯示出倔強和堅毅,深邃的眸子裏透露出對敵人的毫不妥協、對革命的無比忠誠。

往北走過客廳後面一間用餐室,向左轉,踏上幾格樓梯,便到了二樓。再向右拐,走過一間小小的貯藏室,就看見魯迅的臥室了。

臥室也是魯迅的工作室,不到20平方米,靠東牆有一張可以掛蚊帳的老式鐵牀、一隻書櫥;靠北牆有一隻衣櫃;靠西牆是藤椅、茶几等。朝南有一排窗子,窗下放着一張普通的寫字檯,上面放着老式檯燈、眼鏡、筆墨紙硯等,其中最珍貴的是一支極普通的“金不換”毛筆,當年,魯迅就是用“金不換”寫下了一篇篇使反動派和“正人君子”膽戰心驚的文章。靠窗的牆上還掛着一本日曆,上面一張是“1936年10月19日”,靠牆桌上臺鐘的指針停留在“5時25分”上——這是魯迅逝世的日期和時間,它是魯迅戰鬥一生的最後見證。

三樓南面是魯迅兒子海嬰和他保姆的住房,隔壁北面的小房間曾是魯迅祕密會見和保護共產黨人的地方。

解放後,爲了永遠紀念魯迅,魯迅故居經過徹底整修,從1951年起對外開放。現在,每年都有許多人來這裏參觀,表達他們對偉大魯迅無比熱愛、敬仰之情。

魯迅的故居15

我認識魯迅是因爲他寫的短篇小說《故鄉》,在那之前,我是完全不認識他的。暑假,我的哥哥帶我來到了浙江魯迅故居。

來到目的地,“魯迅紀念館”大字赫然出現,閃閃發亮。這裏是魯迅17歲之前的住所。一進門就看到一個人夾着煙,眼裏露出了疲憊的神色,彷彿在爲國擔憂,濃密的鬍鬚成一個隸書的“一”字……這便是魯迅。

然後我們來到了百草園,百草園在魯迅故居的後面,佔地近兩千平方米。這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常來玩耍嬉戲,品嚐紫紅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魯迅說:“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是魯迅心裏美好又深刻的印象。

最後,我們直奔三味書屋,它約有35平方米,魯迅12歲開始在這裏讀書,前後長達五年的時間。三味意爲: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過:“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着一塊扁道:三味書屋: ……”一出門,一條小河腳剎在三味書屋,錢烏篷船靜靜的躺在河流上,流動的河水傳來“嘩啦啦”的聲音,可謂是一個非常良好的學習環境。

出了“魯迅紀念館”,我們去了著名的孔乙己咸亨酒店,店裏古色古香,頗有一番別樣的滋味,真是“萬物得以皆美”啊!

魯迅先生看得微、看得遠;他就向一個目標奮勇的鬥爭下去,決不中途投降妥協;他一點也不畏懼敵人對於,他的威脅、利誘,殘害,他一點不避鋒芒地把鋼刀一樣的筆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我們的國家有像魯迅這樣硬的骨頭是很可貴的。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標籤:魯迅 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