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五年級作文:生活中的科技

【篇一:生活中的科學】

五年級作文:生活中的科技

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今天我就給大家講兩個科學故事

“救火不用水”

週末媽媽在廚房做飯,突然,鍋裏的油燒了起來,我看見了急忙喊:“媽媽,快用水澆滅它!”媽媽沒有去拿水而是迅速拿起鍋蓋把鍋蓋上了,一會兒,火就滅了。我驚奇的問媽媽:“消防員叔叔救火都是用大水車澆水滅火,你爲什麼不用水呢?”媽媽笑着說:“救火也不一定都是用水的,尤其是油着了的時候更不能用水了。因爲油輕水重,往鍋裏澆水油火就會迸出來,不但滅不了火,而且容易引起更大的火災。”媽媽還告訴我:火燃燒需要氧氣,油鍋着火後迅速把鍋蓋上,一會兒,鍋中的氧氣沒了,火也就滅了,我聽了恍然大悟.

“會變形的門”

我房間的門是一扇結實的木製門,很漂亮而且會“變形。”夏天的時候總有幾天它不聽話,關門時很費力,好像長胖了;到了冬天好像又變瘦了,關上門總有一條小縫。我問爸爸這是怎麼會回事,爸爸解釋:“可能是工人叔叔做門時木材沒有完全乾透,夏天天氣熱溫度高,木材膨脹門就變胖關不上,冬天天氣冷溫度低木材縮小,門變瘦了關不嚴,這就是熱脹冷縮的道理。”

聽了爸爸的話,我想,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啊!

【篇二:生活中的科學】

科學是人類邁向新時代的橋樑,正是有了科學纔會有現在的家用設備。正是因爲科學,改革開放纔會成功,人們纔會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正是有了科學,到處纔會充滿笑聲。從前的我,一直認爲學科學沒有用。只有學語文。未來纔會有發展。直到有一天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實驗改變了我的看法。

那是我上三年級的事了,那時正好是星期天。我因爲把作業做完了,所以覺得特沒勁。於是我就去找四年級的沙力玩,正好,他也閒着呢。於是他提議去打乒乓。我一聽立刻拍手直呼‘好啊好啊’!於是他給了我一個乒乓板。然後帶我到了他家後院的乒乓球桌上。他朝我說道:“準備好了,我發球了。”說罷,只聽‘咚’的一聲,球如同火箭般朝我飛了過來。我當下手忙腳亂,還好我手足無措的一接,竟把它打了回去。可是,我畢竟還是剛學乒乓不久。沒過不久,球便落地了我正要撿時。腳下一滑。當場就把乒乓球給踩扁了。我慢吞吞地撿起那個乒乓球,充滿歉意地對沙力說:“對不起,把你的球踩扁了。"沙力看了一會兒球,突然端來一盆熱水然後叫我把那個扁乒乓球放進去。奇蹟發生了!扁了的乒乓球在熱水中慢慢的變圓了。我被該驚訝。這時,沙力笑着說:"這叫‘熱脹冷縮’,乒乓球受熱後膨脹起來。扁了的乒乓球就會變圓。這種現象在你四年級會學到。"我聽後,一想到以前對科學課的看法就不由自主地覺得自己很愚蠢,也就是那一刻起,我理智要學好科學課。

生活中到處有科學,只有你留心觀察,才能發現!

【篇三:科技與生活作文

科技無處不在,科技使我們感到無比自豪,我們的衣食住行一刻也離不開科技的貢獻。

20世紀的發明與創造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變化。拉鍊:天衣無縫;洗衣機:解放勞動力;維生素:讓生命之樹長青;電飯煲:生米煮成熟飯;空調:這裏四季如春;磁縣浮列車:會“飛”的列車;霓虹燈:不夜的明珠……

啊!現在的科技真發達呢!就連我們的學校也存在着無窮無盡的科技。

在一節課科學課上,王老師給我們上了一課關於“電和磁”的課文。王老師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的電能是源於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在一次實驗中,偶然讓通電的導線靠近指南針,發現了電能產生磁,由於這個發現,爲人類大規模利用電能開啟了大門。”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又做了一個實驗。我們先準備一個指南針,一個電池,一根導線,然後拉直導線,在導線的兩端分別去掉塑料露出銅芯,接着把導線兩端的銅芯接在電池的正負級上。緊接着我們將導線靠近小指南針,就在這時我們觀察到導線剛接近指南針時,指南針突然轉個不停,斷開電流後,指南針又像剛剛被教訓後的孩子一樣安靜下來。老師告訴我們這是電能產生磁的證據。那時我們一同見證到了科技的奧祕和有趣。

科技支撐着文明,科技創造了未來,而未來在我們的手中,讓我們成爲知識的'探索者,讓我們在未知的道路上漫遊,讓我們用無窮的創造力將我們居住的世界變得更美麗!

【篇四:生活中的科學】

前不久的一個星期天,吃早餐時,我把一個煮熟了的雞蛋剝了殼,豎着放在一個玻璃瓶的瓶口上,雞蛋有一小半沒入了瓶中。我習慣地用手指按壓着雞蛋,但當雞蛋被我按進瓶裏時,卻碎成了幾塊。這時,我突然想:能不能把這個光雞蛋放進瓶子裏而不損壞它呢?我向爸爸提出了這個問題,爸爸想了一會兒說:“應該沒問題。”

爸爸找出幾張廢紙揉成一團,用火柴將紙點燃後小心地丟進瓶裏。爸爸對我說:“看好了,我要變魔術了!”他把一個剝了殼的雞蛋放在瓶口上,用手輕輕地按壓,只聽得“啪”的一聲,雞蛋完整地掉進了瓶子裏。

我十分驚訝,“這裏面有什麼竅門呢?”爸爸說:“我來做個小實驗,你就能明白。”

爸爸把一隻蠟燭放在一個小碟子上,然後放到一盆水裏,讓蠟燭伸出水面三分之一左右,把蠟燭點燃,然後用玻璃瓶把蠟燭反蓋起來;又在瓶口放幾個支撐物把瓶子托起來一點,讓水可以進出瓶子;還在瓶外壁上作一個與水面齊平的記號。蠟燭燃燒一會兒後,就熄滅了。這時我發現,瓶子裏的水面已經上升到瓶子中空部分的五分之一。怎麼會是這樣呢?爸爸告訴我:當蠟燭燃燒時,用掉瓶子裏的氧氣,氧氣大約只佔空氣的五分之一。氧氣用完後,火焰熄滅,水被外面的空氣壓力推進瓶子裏。在推雞蛋進瓶的實驗中,由於剝了殼的雞蛋把整個瓶頸都封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氣不能進入瓶裏來取代消耗掉的氧氣,於是瓶裏的氣壓降低,蛋被吸入瓶裏。

真沒想到,在生活中只要時時、事事、處處留心,就會有許多新發現!

【篇五:生活中的科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着許許多多的科學小常識。例如:“脫毛衣的時噼啪作響是怎麼回事?”、“扁了的乒乓球爲什麼用開水一燙就會鼓起來?”等等。現在,我就一一解釋給你們聽吧。

記得去年暑假,媽媽帶了幾個乒乓球回來,我們爭先恐後地拿乒乓球。我們把乒乓球當做彈彈球一樣,扔在地上,讓它彈起來。突然,“嘎”的一聲吸引了我們的視線。原來是我表弟的球不小心被他踩扁了,他頓時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媽媽把它的球放在一個裝了開水的碗裏,慢慢地,球鼓了起來。表弟不要那個溼了的球,就和我換了一個。我問媽媽:“媽媽,爲什麼扁了的乒乓球放在開水了一會兒就鼓起來了?”媽媽說:“這是利用了熱脹冷縮的原理,乒乓球裏的空氣受熱後體積膨脹,把扁的地方頂起來,乒乓球就復原了。”

一年冬天,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

一天晚上,在我脫下厚厚的毛衣準備睡覺的時候,聽見毛衣發出了噼噼啪啪的聲音,我很好奇。我跑去問媽媽:“媽媽,我脫毛衣的時,毛衣怎麼會發出聲音呢?”媽媽說:“可能是靜電,我也不清楚。”

我立刻穿好衣服去查資料。哦,原來,這是摩擦產生的靜電發生了放電現象。我們白天穿着毛衣的時候,由於不停地運動,毛衣與襯衣,襯衣與身體之間不斷地摩擦,使得身體和衣服上都帶上了電荷。這些正負電荷重合,發生放電現象,於是,我們就會聽見“噼啪”的聲音。啊,原來是這樣啊。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關於科學的小竅門呀!

所以,我們要勇敢地去探索、探究,靠自己獲得知識。

標籤:五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