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介紹家鄉潮汕的主題作文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與福建省的連接處,其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歷來爲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介紹家鄉潮汕的主題作文,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介紹家鄉潮汕的主題作文

介紹家鄉潮汕的主題作文【1】

幾天前,我們一家去住在新溪的姑姑家,參加姑姑大兒子的婚禮。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婚禮,雖然婚禮的情形在電視上看了N次了,但我還從來沒有看過我們潮汕地區的婚禮習俗。

婚禮那天真是個好天氣。天空中,明媚的太陽照着大地,給我們帶來了陣陣溫暖,走在鄉村的道路上,我感覺到,喜慶的氣氛籠罩着整個村。

這次去參加婚禮,我倒沒去研究一號男女主角長得怎麼樣,我感興趣的反而成了那複雜的潮汕婚禮習俗

在全部參加婚禮的人當中,有幾個差不多六十多歲,頭髮灰白的老者,別看他們坐在那裏毫不起眼,其實他們可是這場婚禮專門主管禮儀的。到了十一點多的時候,還有幾個老人喋喋不休地像幾位負責端菜端酒的人“授課”。負責端酒菜的人智商不低,幾分鐘後從差生變成博士。

其實,參加這次婚禮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怎麼那麼慢才讓我吃飯!”到了12點多的的時候,我們被感知可以入座開飯。別看這吃飯簡單,裏面可還有一套禮儀呢。

農村吃飯的時候常用的是八仙桌(正方形),如你站在大門口的話,面向大門的兩個人中,右邊的是第一大位,左邊的是第二大位,第一大位的斜對面是第三大位,第二大位的斜對面是第四大位。第一大位的左邊是第五大位,第五大位的正面是第六大位,第六大位的斜對面是第七大位,第七大位的正面是第八大位。

去田野走了一趟之後回來,發現爸爸媽媽所有長輩們似乎要去哪裏,我急忙三步併成兩步趕了上去,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要去去參加農村的結婚時的獨特習俗:新娘敬茶。

所謂新娘敬茶,是我們潮汕地區結婚時一個獨特的習俗。兩位長輩坐在一條長凳上面,新娘必須跪在兩位長輩面前請兩位長輩喝茶,兩位長輩喝完茶之後,自然不能拍拍屁股走人,回家洗了睡覺(你當新娘跪下去敬你的茶是白喝的?),還要一把扶起新娘,而且要面目慈祥(虎着臉的話早把你趕出去了),兩位長輩一起送上鼓鼓的紅包(一般來說不低於一百,光這點就可以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之最貴的茶)。

我們到了姑姑家的另一間房子,我專門往裏面擠,果然看見了新娘正跪在那裏向長輩們敬茶。敬茶可是要論輩分的,顯示老姑老舅,之後就是二老姑二老舅……依次排列,忘了說一句,敬茶的話,咱們小孩子可是沒份的了(難道你敢說咱們小孩子是長輩?)。

我也口乾舌燥地說了許多了,其實,潮汕婚嫁習俗還是有很多的,欲知詳情,可以“百度一下”!

介紹家鄉潮汕的主題作文【2】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潮汕,那裏有着獨特的風俗,春節更爲熱鬧。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

除夕真熱鬧。除夕下午我們都得邀請他們一起來「辭歲」,歡度這一年的最後一天。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農家水缸要貯滿水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除夕夜要守歲,守候新春來臨,等待新年鐘聲敲響後,才能睡。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爲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柑,桔,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

初一一早,人們起牀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牀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到了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才能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

介紹家鄉潮汕的主題作文【3】

我的家鄉在美麗富饒的潮汕地區。潮汕地區南面瀕臨海洋,其餘三面環山,形成一個封閉而開放的獨立體系。潮汕文化既儲存了中原古文化的精粹,又吸納了海外文化的菁華,歷經了數千年的融匯昇華,形成了中國典型的海洋文化,成爲與齊魯文化、蜀漢文化相媲美的中華文化的一支。

潮汕地區最早的居民是越族。傳說,越族人的腳小趾是“重甲”的(即有兩片相疊的趾甲)。到了秦朝以後,來自河南、山西一帶的中原人民陸續南遷。他們大多先遷往江浙地區,後經福建輾轉遷入潮汕地區。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與越族人交流、融合、繁衍生息,使越族人逐漸漢化,形成了潮汕先民。現在,要找到腳小趾“重甲”的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大姑兩隻腳小趾都“重甲”,我爸爸則是右腳的.腳小趾“重甲”。

潮汕方言屬於閩南方言,是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體系。據專家研究,潮汕方言起源於古老的閩越土語。中原人民入潮後,他們帶來的中原方言與古閩越土語逐漸融合,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潮汕方言逐漸形成,成爲獨立的次方言。潮汕方言古樸典雅,它保留了許多中國古語。郭沫若說:“潮州話是中國古語保留得最多的一種方言,和現行的標準語似乎也是距離得最遠的一種。”比如,古字中有許多在“不”字下面加個字,用來表示相反的意思。現代漢字裏只剩下“歪”“甭”“孬”三個字;而潮汕就有“不會”,“不是”,“不怕”等字。這些字寫出來,觀其形,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了。潮汕話也保留了一些古詞。如:把炒菜的鍋叫“鼎”,把粥叫“糜”,這正是兩千年前的用法。潮汕人稱廁所爲“東司”,它的來源是因爲唐代廁所大多建在東側。如此說來,這個潮汕人認爲很“土”的詞,倒有些古雅了。

潮汕方言也引進了一些外來詞彙。比如,有些人稱“卡車”爲羅離”(“rolly”),稱“小麪包”爲“羅的”(“roti”),稱“柺杖”爲“動角”(馬來語)等。這些外來語的應用,與潮汕地區靠近東南亞,較早開埠等因素是有很大關係的。潮汕話中也有一些避諱。在我爸爸的出生地——東墩,聚居着“張”“黃”兩個姓氏的人。那裏張姓的人說紙的時候不說“一張紙”,他們說“一合紙”。

潮汕方言是潮汕族羣的紐帶,具有巨大的凝聚力。無論走到哪裏,聽到潮汕話,都會感到無比親切。潮汕的美食是最負盛名的。潮汕地區有“美食之鄉”的美稱。潮汕地區瀕臨海洋,海鮮自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血蚌就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買一些血蚌。家裏人煮一鍋開水,把血蚌放進去悶一會兒,大約一分鐘後就可以取出來吃了。掰開蚌殼,會看到帶着血的蚌肉,吃起來鮮美卻不帶腥味。潮汕小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出名的小吃有炒糕粿、蠔烙、鱟粿等,還有一些專門做供品的粿品,如紅桃粿、鼠粬粿等。潮汕小吃注重色香味形名俱美,做工精細,讓人流連忘返。潮汕工夫茶名揚海內外。工夫茶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愛、精、潔、思。這五個字的深刻涵養,正體現了潮汕文化儒雅的“和”的思想。喝茶早已成爲潮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飯後喝茶,閒聊喝茶,茶几乎陪伴着潮汕人的每時每刻。就連學校的辦公室裏,老師們在課間也會抽空喝上一杯茶。潮汕的風俗習慣也有其特有之處。海洋文化帶來的傳統習俗,與中原習俗相結合,形成了潮汕地區獨有的人文風情。潮汕地區最具特色的節日要數“出花園”了。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家裏十五虛歲的孩子就要舉行“出花園”的成人儀式。這一天在潮汕民俗裏被稱爲“公婆母生”。

公婆母是一個可以保佑孩子順利成人的守護神。出花園要拜公婆母,一方面答謝神恩,一方面是祈求孩子成人後平安大吉。這一天,十五虛歲的孩子要換上全身新衣服,父母在孩子的牀頭擺上三牲(雞、豬肉、魚)和供品,跪拜公婆母神。父母用石榴花蘸水,把水灑在孩子身上。這一天裏,孩子照例是不可以出門的,這一年裏不可以去陌生地方,也不要參加婚喪禮儀。潮汕地區的人們供養着許多神明。地主爺是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着的。他是一位可以保護家宅平安的土地神。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人們就會供拜地主爺。大峯祖師則是一位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宋朝年間,他在我外公的出生地——和平鎮救死扶傷,施醫贈藥,爲當地人民做了許多好事,被尊爲潮汕慈善事業的開山祖。由於潮汕地區瀕臨海洋,海神對於潮汕人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媽祖是潮汕地區人人供奉的海上女神。凡是有港口的地方就有媽祖廟,媽嶼島有天后宮,小公園有老媽宮,樟林古港有天后宮……清朝末年,許多潮汕人迫於生計,乘着紅頭船背井離鄉去“過番”(到東南亞一帶求生),都會在港口的天后宮裏拜過媽祖再走。媽祖救助海上災難的故事傳遍了潮汕地區,也伴隨着下南洋的人的足跡傳遍了整個世界。

遊神是潮汕地區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俗稱“營老爺”(即擡着神像巡遊),擡着的神像一般是“關帝君”等。各個村子的規模、時間都各不相同。記得小時侯,每年農曆正月廿七,我都會去外婆的出生地——蘆溪看遊神,如今長大了,倒沒機會去了。

我的家鄉——潮汕地區有着道不盡的獨特文化,她以她自身的民俗風情,秉承着“海納百川,自強不息”的精神,正向全世界展示着她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