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家鄉習俗作文

篇一:家鄉習俗

家鄉習俗作文

我的家鄉在離深圳很遙遠的蘭州市,那裏有一個叫寧夏的小縣,就是我的家鄉。那裏物產豐富,有好多的水果,是在深圳吃不到的,下面我來爲你介紹吧!

我的家鄉,春天陽光明媚,夏天烈日炎炎,秋天風高氣爽,冬天,雪花飛舞。你知道嗎?在春天裏,桃花、杏花、都開了,滿山遍野都是野菜,摘幾籃回來,炒、蒸、炸,最好吃了,因爲春天的野菜最嫩最鮮了。

在夏日裏,烈日炎炎,然而院裏的花也就開了,牡丹……還有很多我叫不出名來的花,這時,只要你站在山頂上看,遍地的打破碗花,紫的,粉紅的,黃的,一叢一叢的可好看了,還可以做花環呢!

轉眼間,秋天悄悄的來了,它帶來了黃色的菊花,在我們村裏,一進門就可以看到那一大片的菊花。在村裏我家的樹最多,你看,杏子,李子,芭梨,櫻桃全都能吃了,小孩總會來我家吃,而奶奶總會把拳頭大的都給她們,她們吃飽了,奶奶也就樂了。

冬天來了,它帶了寒冷,但這寒冷並沒有澆滅我們的熱,反而給我們帶來更多激情,我們滑雪,溜冰,吃雪球,打雪仗這些在冬天隨時都有,也許你想不到冬天會有什麼水果可以吃,那就讓我來告訴你,我家鄉的“啤特果”可是出名的,冬天一來,我和姐姐便爬上樹,一個個都摘下放在一間房裏,到了年底就可好吃了,到時一定請你吃哦。

我是回族,只要是漢族過的節,除了端午節一樣也不能過,這是伊斯蘭教的祖先規定的,我們能過自己的節,也就是開齋節了,那天我們會爲家裏的老人,殺羊爲他們祈福,再請村裏的長輩,寺裏的教徒念古蘭經,然後大吃一頓。晚上,小孩子們便可以去討吃的了,我們會準備一個大袋子,然後去村裏的各戶問侯,他們便會給我們糖果,零食等。

你們見過回族結婚嗎?我來告訴你,那一天新郎要背新娘過門,然後三姑六婆便會圍着新娘坐,以免受到傷害,你知道是什麼傷害嗎?如果有人要看新娘,可新娘只有第二日才能看,於是,他們便不擇手斷,讓新娘把蓋頭掀下來給她們看。然後就是唱“花兒”——老家的民歌,被家庭裏的人看作“不正當”,但很有含義哦!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歡迎你來寧夏旅遊——順便幫我的家鄉做下廣告!

篇二:家鄉的習俗

當大街小巷都掛上燈籠的時候,人們都知道新年來了,燈籠那火紅的光把孩子的臉映的紅紅的,在春節前各家都會去買年貨,買花,將家裏裝飾的充滿節日氣氛,窗上貼的是大大的福字,門前是一副買的或是手寫的春聯,有的還在家裏掛上了小燈籠或中國結,這些都能讓人感覺到年味十足,而我家也有我們家的春節習俗。

一般過年前,我家就會去現在的荷蘭花卉小鎮採購年貨,花卉市場是一條大街,街上兩邊全是各式各樣的.花,還有些人吆喝着,街上的人也是很多,看起來十分繁華,可此時我的心思卻不在這些年貨什麼的,我在意的是每年來採購年貨街上都有人買正宗的棉花糖,一絲一絲的很甜很好吃,每年都要買一次,而且着棉花糖也是民間小吃,所以現在這也成爲我的習俗之一了吧。

每年賣完年貨就準備回老家,我家鄉在廣東梅州,本來是在山區的,但後來爲了更方便就搬到梅州的一個小城市了,不過在山區的那個老房子還是留着的。我想每個人回到老家都會吃到很多家鄉美食,我只要春節回老家,我奶奶就會給我做很多好吃,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種家鄉零食,在老家被稱爲饊子。

這饊子在梅州雖然隨處都有賣,但是奶奶還是覺得自己做的最好,不過這饊子奶奶一般只在春節做,做饊子時候就要把郭拿到天台上,上面有個奶奶有轉頭堆的爐竈,做之前在爐竈下面點火放點木頭進去就差不多了,饊子是用一種特殊的麪糰做出來的,麪糰裏面和了很多蔥和調料,歲一很不一樣,一般我們把麪糰做成一條長一點的長方形,麪糰切成兩三節一塊的形狀。

麪糰切好就可以放到鍋裏,放之前都一般熱過油了,一塊塊白白的饊子在金黃色的油鍋裏翻着,不久白色的饊子也慢慢被渲染成金黃色,鍋上也散着熱氣,炸一會後就可以撈出來了,剛出鍋的饊子最好吃,是熱騰騰的,最後在奶奶的准許下我們也會得到兩三塊,不過貪吃的我們還是會偷吃幾塊的。

這就是我們家鄉在春節吃到的一些食品,當然不只有饊子,還有蘿蔔糕、糕餅等,但這裏我就不說了,這些食物之所以在春節做,我覺得就是爲了帶給大家春節裏不一樣的味道,不一樣的快樂。

篇三:家鄉的習俗

貼春聯、收紅包(壓歲錢)、年畫、倒貼“福”字、除夕夜、年夜飯(團年飯)、祭祖、接財神、祭竈、掃塵、新年贈橘、新年放爆竹、拜年、迎春。提到這些,我們自然仍然就會想到“過大年”和“春節”。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最常見的,是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也可在除夕夜我們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分壓歲錢給我們孩子,是因爲當惡鬼“年”來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爲吉。壓歲錢牽繫着一顆顆童心,而我們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過年對於我來說其實最重要的莫過於收紅包、放鞭炮。老家的習俗就非常符合我的個人呢觀點。今年是回來家過的年,初三,去大姑姑家拜年。遠遠地就開始放鞭炮,而且進門順序也很講究,要一個一個進,每進一個就放一條鞭炮,這真使我歡天喜地。吃完飯,姑姑給我包了一個大紅包,我更是欣喜若狂,跳來跳去,很不的飛起來。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這讓我想起一首詩:“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在此祝大家新年快樂!

標籤:家鄉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