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家鄉的風俗600字春節,六年級下冊風俗習慣作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600字春節,六年級下冊風俗習慣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風俗600字春節,六年級下冊風俗習慣作文

家鄉的風俗600字春節,六年級下冊風俗習慣作文1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山西,也有自己的風俗——包餃子。

爲什麼吃餃子呢?傳說女媧造人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耳朵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形,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除夕和麪吃餃子有團圓的意思。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北方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

到了除夕傍晚,我們一家人忙活起來,開始準備食材。媽媽開始和麪,把白花花的麪粉加水,一攪、一和、一攪、一和……和好之後就等醒面了。爸爸開始切菜和切肉,“噹噹噹……”過了一會兒,菜和肉已經切得碎碎的了,在放在盆裏拌出一盆香噴噴的餃餡。

終於準備妥當,大家圍起來開始包餃子了。媽媽負責揉麪和擀皮,爸爸和我負責把餃子包好。媽媽揉好面後,就把麪糰平均分成小麪糰。一開始我感覺如同伴隨着擀麪杖“咯噔,咯噔”的伴奏,然後白白胖胖的麪糰鑽過擀麪杖就成了麪皮。我和爸爸拿着麪皮,用勺子挖起餃餡放在麪皮中間。接着扁扁的.麪皮躺在手掌心上,我覺得如同小肉丸一樣的餃餡,坐在像白毯子一樣的麪皮上。後來我們就把圓圓的餃皮沿着邊合攏,包裹住餃餡。我想到了我洗完澡裹浴巾的樣子。最後,我們把包好的餃子一個個整齊的擺放在盤子裏,如同一盤盤可愛的金元寶。我感到無比的快樂,這是我們全家人一起動手合作的時刻。有的是胖胖的,圓的像一個球的餃子;有的一律是又扁又長的;還有的是大小勻稱的,像一個耳朵。

接下來就要煮餃子啦!鍋裏翻滾的開水“嘩嘩”的響着,熱騰騰的蒸汽佈滿了整個廚房,白白的金元寶下了鍋,在翻滾着,媽媽小心翼翼的在鍋裏攪拌着。

可我再也等不及了,一直在廚房門口徘徊着。等啊等啊,等啊等啊,終於,媽媽出來了!餃子端上來了,碗碟都準備好了,我們開始向餃子發起進攻了。我們吃完了餃子,看着春晚,聽着門外的鞭炮聲,我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家裏充滿了和諧相處的味道。

“裏鄉三裏遠,別是遠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讓我們也去了解不同地方的風俗吧!

家鄉的風俗600字春節,六年級下冊風俗習慣作文2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區特色。每一種風情都多姿多彩,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體驗。每個地區在節日裏都會舉辦獨具特色的活動,這是一個古老的傳統。

我的家鄉在閬中,這是一座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古城街道以中天樓爲中心,猶如一幅棋盤向四面層層展開。縱橫交錯的街道兩旁,坐落着別具特色的各式店鋪。站在中天樓上,遠處的錦屏山和嘉陵江盡收眼底。山水如畫,美不勝收。

每年農曆12月份,古城就漸漸熱鬧起來了,張燈結綵,燈籠高掛。人們都來逛古城,街上的人越來越多,小販們開始陸續擺出春聯、爆竹、花燈等各種商品,年味越來越濃。

大年初一是古城最熱鬧的日子,每家每戶的鋪子上都會掛燈籠,貼春聯,還有一些鋪子賣花燈。每家每戶門上都貼了喜慶的對聯和福字,紅紅火火,年味十足。

到了晚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古城入口處上面掛着燈籠,在夜晚中格外明亮,散發着一股濃濃的年味。每一間店鋪屋檐上都掛了一串燈籠,有圓形的燈籠,也有長方形的燈籠,整條街道都掛滿各色各樣的燈籠。每一個都亮着紅光,每一個都散發着歡樂的氣息,瀰漫着整條街道。街道兩邊是各色店鋪,有賣土特產的,有賣傳統樂器的,有賣紫玉雕刻的,還有賣各種零食的……,琳琅滿目,滿城飄香。如果運氣好,還能得到身穿吉服,留着白鬍子的老人給小孩發的紅包。這是古城特有的民俗活動,寓意春節老人帶給人們歡樂和幸福。

繼續往前走,在古城中央,可以見到的一座年代悠久的木結構古塔。古塔有三層高,高塔下方還有一個八卦方陣,古色古香,這就是古城的地標,中天樓。中天樓的挑檐上掛着各式燈籠,燈光不停地變換顏色,絢麗奪目,充滿喜慶氣氛。

中天樓旁,一羣人正在表演舞龍。幾十個人高舉龍燈,金燦燦的龍燈在夜空中飛舞。龍頭擡起,龍身低下,龍身跟着龍頭上下翻飛,左右扭動,伴隨着震天的鑼鼓聲,猶如一條真龍在夜空中飛騰。

古城的熱鬧從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即使過了正月,一股濃濃的年味依舊沒有消散。這些古老的街巷與院落,訴說着小城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