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熱門】家鄉的味道作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味道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家鄉的味道作文

家鄉的味道作文1

有一種味道,是時間衝不淡,記憶抹不去,距離拉不遠的。

我想,如果一個人走遍了大江南北的風風雨雨,吃遍了酸甜苦辣,但最後這個人渴望的一定不是別處,而是自己家鄉的味道。

在外的遊子心心念唸的家鄉味道,也許只是媽媽的一碗麪,奶奶的一碗清粥,卻也就能讓他們滿足了。家鄉的味道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長,也送走了一個個在外打拼的人,他像一個繩子,彷彿順着他,人們就可以回到故鄉。

裊裊炊煙升起在清淨幽藍的天空,緊接着熱油下鍋,飄出一陣陣香味,勾引着人的味蕾讓人想下去探索一番。雖然現在都用的煤氣,但附近的老人仍是用木柴燒火,其實也別有一番滋味。

小時候,一到飯點我要乾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手吃飯,而是在附近的衚衕小巷裏轉一圈。這有什麼可轉的呢?自然是有的!我順着路跑一圈,在每戶人家停一停,就能聞到這一家做的是什麼菜,如果做的是魚,我是一定能猜出來的。轉一圈再回去吃飯,姥姥總是笑着數落我,然後我就和她說,誰家啊做了什麼菜。

在我看來,家鄉的味道就是姥姥的雞蛋麪了,他是用雞蛋和的面,弄成十幾分薄的麪餅再切成條,再切細就可以了。味道是不如外面的好吃但卻是我最難忘的,也是最溫暖的。在外面工作肯定會想吧。會想念姥姥的那碗麪,會想念那升起的屢屢炊煙,怕會更想念那巷子裏各家各戶傳出的菜香。

我,還會想念家。

那楊柳掩蓋的小石橋通往我的家鄉,那路邊的銀杏樹樹葉猶如一隻只蝴蝶,那家裏那棵梧桐樹歷經一年又一年,葉綠,花開,葉落。歲月荏苒,不少人已經老去,家人已經不在了,家鄉的味道會可還是會永遠不變的吧。

草蔥的樹木變了爲枯黃的樹木,來年又是這樣。多年過後,是否還會是那個家鄉那個味道呢?

想那家鄉的味道,說到底是想家罷了。

家鄉的味道作文2

小時候,校園裏植滿了迎春花,每逢三月,春姑娘的氣息喚醒了它們的種子,於是它們抽出嫩綠的莖,開出淡黃色的小花,像夜空中點點的繁星一般點綴在綠叢間,而那細長的青莖則無聲地往遠處延伸,垂在教學樓的長廊外,形成一排長長的綠簾,盛夏時留出一片濃郁的綠蔭。

望向窗外,總能看見迎春花舉着笑臉在微風中搖曳,心生愛憐之情,於是昂起銀鈴般的小腦袋問老師問道:“老師,這是什麼花啊?”老師笑了,俯下身子輕聲說:“這叫迎春花,有迎春花的地方就有家鄉的味道。”我點點頭,凝視着老師被迎春花映得金燦燦的眸,心中留下了那株迎春花,也留下了一個對家鄉模糊的印象。

午後,我總愛折一枝迎春花放在牀頭,靜靜沉醉在迎春花的花香中墜入夢鄉,讓那暗香穿行在我的夢中。夢裏,是我和小夥們在東荊河大堤上放風箏的情景,那裏有青蔥的樹木,溼潤的泥土,明媚的陽光,順着悠悠的風箏線望去,還有一座座建築物如春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閒暇之時,我也愛巴望在視窗欣賞校園裏的迎春花,看它們一朵朵擁擠在一起爭相開放,正如我們一樣高揚着青春的旗幟拔節生長。一天天,一年年,聽得見它們努力上躥的窸窣聲,也聽得見我們琅琅的讀書聲,在迎春花的陪伴下,一張張稚嫩的臉變成一張張成熟的面孔,一個個天真的孩子成長爲一個個懂事的少年。

在遠離家鄉的地方,我也曾發現過這種淡黃色的迎春花,彎下腰拾起它,卻沒有親切的感覺,亦沒有那熟悉的家鄉的味道,心裏因此變得十分空落,彷彿是缺失了一件心愛的寶貝,直至回到家鄉,那缺失的部分才被兒時的記憶所填補,帶給我一種深深的慰藉,和我情緒失落時母親給予我的一句安慰同樣久久地溫暖着我的心。

我明白了,迎春花生長在我的家鄉,生長在我童年時的樂土上,在那裏,不只是迎春花,勤勞的人們、忙碌的大街小巷、微潤的空氣,甚至是一草一木也同樣帶有家鄉的味道,因爲那兒,是我成長的地方。

家鄉的味道作文3

穀雨之後,在菜市場入口處就會多幾位特殊的攤主。她們打扮得非常乾淨整潔,攤前僅一隻古樸的淘籮,所賣之物不像其他商家全部擺出,她們賣的東西卻被藏在淘籮裏面,上面還用一層厚厚的潔白的布覆蓋着,但經過她們旁邊,就會聞到大麥的清香,熟悉的人都知道,正是家鄉南通的時令小吃冷蒸上市了。

冷蒸,在清代《邗江三百吟》中這樣記載:冷蒸,大麥初熟,磨成小條,蒸之,名冷蒸,以其熱蒸而冷食也,並有詩曰:“四月初收大麥仁,簫聲吹罷賣餳人,青青滿貯筠籃裏,好伴含桃共薦新。”

每年此時,奶奶都會買回來讓大家嚐鮮。洗淨手,倒幾滴麻油在手心,兩隻手橫向揉搓,使麻油均勻的分佈在手心裏。輕輕開啟包裝袋,冷蒸色澤青碧,取出一小塊,像搓湯圓一樣將冷蒸搓成一個團,奶奶說揉搓得越結實,吃起來越有嚼頭。手上的麻油被糰子吸進去了,表層光滑油亮,本碧綠的冷蒸在光澤的修飾下越發晶瑩碧綠,彷彿一大塊翡翠。如果覺得味道單調,還可包上白糖餡兒,綠中有白,真可謂色香味俱全啊!

再也等不及了,飢腸轆轆的我快要流口水了,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一股清涼的感覺傳遍全身,細細咀嚼,一股淡淡的清香就在舌尖蔓延,糯糯的,卻又富有彈性,甘甜爽口,香與甜交織在一起,無比甜美。

眼前似乎浮現出大片大片青青的麥田,麥穗灌漿飽滿,在風中搖曳,勤勞的婦女捋下青青的穗頭,用手揉搓去掉麥芒麥殼,篩簸乾淨,就出落成一顆顆翡翠似的青麥粒,晶瑩碧綠。她們就像看到了新生的嬰兒一樣露出欣慰的笑容。

冷蒸是大自然的產物,隨着生活的富裕,農村的拆遷,這種手工的食物越來越少了,更多的變成了機器製作,食物中自然的味道越來越淡了,願我們對家鄉味道的情懷永遠不變。

家鄉的味道作文4

家鄉的味道是甜甜的,淡淡的,充滿詩意的,因爲家鄉有愛我的外公外婆,有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田和我愛的柔軟的小弟弟。

我穿梭在林間小道上,在沒有邊際的田野裏奔跑,我喜歡這種感覺,肆無忌憚,我曾用深沉卻又滿副情感的眸子注視着家鄉的田野,這兒發生過很多很多事,承載着我童年的回憶。

五年級時回家鄉,待久了,忽得想吃小外公家種的白蘿蔔,但看着他憐惜它跟自己家親閨女的樣子,就祕密地決定與大姐和弟弟去小外公地理偷蘿蔔。我們小心翼翼地走在棧道上,仗着農作物的高度,一會兒趴下,一會兒鬼鬼祟祟地走到蘿蔔地,不一會兒,全身就沾滿了泥土,我們把住蘿蔔上的菜葉硬是拽了出來很,一個水靈靈略顯青色的蘿蔔出現在我們眼前,定睛一看,倒真挺像一個白-胖胖的小子。把它放到溪流裏衝一下,我們半半分,白羅卜的味道不錯,清爽,略帶苦澀,後來我們一人帶個小籃子,把一個個小胖子全拔出來,一頓通吃。嗯,這是白蘿蔔的味道,也是家鄉的味道。

印象最深刻的是家鄉里的鄰居,一位大哥哥,他總喜歡帶着我滿地跑,有一次,他騎自行車,我坐在後座上,旁邊也有幾位哥哥騎車,他們挑釁似的向哥哥笑了笑,騎得飛快,哥哥笑了下,問我:“追他們嗎”?‘嗯‘’!聽到肯定的回笑後,他也騎得飛快,路過油菜花田,此時正是花開燦漫時,陽光下,它們盛開的模樣,就好比行走在路上的,拋棄一切世俗煩惱只管灑下一路青春飛揚的我們。嗯,淡淡的清香,不聲張,不虛榮,外表平靜內心卻熾熱似火,這是家鄉的味道。

不管是深埋泥土裏,只露出青葉卻又甘甜的白羅卜,還是未曾散發濃郁香氣,卻又身着明麗黃色樂觀迎接春天的花朵,它們的不拘塵世,都是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5

每每放學,媽媽總是不厭其煩的問我吃什麼,我一貫張口閉口都是土豆。

我和媽媽默契的不約而同的笑起來……

在農村時,一到逢集,奶奶便拉着我去趕集。奶奶那佈滿老繭皺紋的手僵硬的好像一塊鐵,又好像根本無法自由伸展,即使如此,奶奶會很用力的窩緊我稚嫩的小手,哼着俗調兒穿梭在繁華的集市上。農村沒有一根筋似的大路,每走幾十米就得拐個彎朝裏進。正是這複雜的街道,害我丟了幾次。

奶奶帶着我穿過花花綠綠的衣巷,來到擺滿一地的土豆攤,她像一個檢驗師老練的撿起那個看看,摸摸這個。年幼的我根本看不出這其中的大名堂,只得在旁邊裝腔作勢的問問價錢,還還價。過了一會兒,奶奶站起來,拍拍衣服,笑吟吟的把裝滿土豆的竹筐掛在胳膊上,扯着我往前走。我們來到了肉攤,挑了一個雞駕。何謂雞架?就是根本不存在雞肉的,雞架,我們這兒的人吃不起肥碩的大雞,於是便拿骨頭嚐鮮。買完這些,我們徑直回家了。

我坐在爺爺給我用木頭做的木凳上,等待着從廚房飄來的香。最高興的是爺爺端出菜的那一刻,我一碗又一碗的盛米飯,攪拌着菜汁。爺爺便笑着,把所有略帶肉的雞架夾給我,我不懂事的以爲爺爺不喜歡吃肉,因爲他的碗裏總是滿溢着白白的米飯。

後來,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便是每隔一天的逢集。二零零四年六月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已經五年了!吃着這方不合胃的飯,念着鄉下特有的味。無論媽媽怎麼做,都調不出那飽含着愛與深情的湯汁。我時常懷念着那滿飄着香與熱的堂屋,奶奶的味道。

奶奶的土豆香,是家鄉飄來的思,是家鄉最濃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6

想看到什麼,就能看到什麼,想看到多遠,就能看到多遠。

春天,我們在這裏,誰都是詩人,就像那些樹葉,一夜之間就學會了鳥兒綠色的語言,這個味道是什麼?是寧靜的味道。

沒有莫扎特的交響曲,沒有貝多芬的鋼琴聲。這些高妙的東西,不應該在這裏,因爲任何人工的雕琢在這裏都是多餘的。那這裏究竟有什麼呢?一陣石破天驚的雷聲,帶來的是一覽無餘的春景,光禿禿的樹枝,昨夜還在冰雪裏沉睡,一覺醒來換了模樣,抑或是他們從南國偷來的花朵,點綴在發間,但爲什麼如此恰切呢?

我喜歡優雅的早晨,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陽臺上遠眺。剛好落在我臉頰上的,彷彿是從一個詩人的眼睛裏搬來的陽光,那麼溫暖,照透心扉。門口就是河。河溝的水,很清,清的可以看見水底的游魚;河溝的水,很靜,靜的讓你感覺不到它的流動;河溝裏的水,很甜,甜的好似九天瑤池裏的玉露瓊漿……風吹動着水波,也吹動着少女的心思,一粒水珠就是她的眼眸,一片嫩葉就是她的嘴脣,風飄絮,又是一個多了思戀的味道啊!

秋色已晚。我曾撫摸過的春天的樹葉,在風中蕭蕭落下。想象着它在春天的樣子,心中多了思戀的味道。

舉起一片樹葉,細數着清晰的紋路,刻錄的是歲月的滄桑。人們說陶罐裏醞釀着一罈鄉情,古色古香,那這片樹葉就醞釀着家鄉的心願,從寂寞的這兒,飛向遙遠的'那兒。當男女老少涌向都市的時候,還有很多人流了下來,守着這片黃土地,守着這條河,守着這個家。橘子早紅了,稻香早散了,棉花早白了。老水牛哼着同樣的調子,老爺爺呼喚着孫子的乳名催促着作業。夜色降臨的時候,那一家家射出的燈光,有多少折射的是盼歸的目光啊!這目光裏,有高樓大廈,有車水馬龍,有流水線,有建築地……

如果,你要問我了,家鄉是什麼味道?我不能回答你,因爲只有你來了才知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7

清明節那天,我和父親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熟悉的路線,熟悉的風景,熟悉的口音……一切彷彿電影片段般從眼前走過,清晰而美好。

告別老船伕,攙着父親搖搖晃晃地走上那條泥濘小路。果真是廖無人煙了,荒廢的田土,叢生的雜草。沒有雞鳴狗吠,沒有噓寒問暖。還記得當年的小腳丫肆意地穿過稻田,還記得當年鄰家那隻兇惡的母狗,還記得當年的歌謠迴盪在村裏的每一個角落。可惜流年,一切好似昨天,卻早已物是人非。

不知不覺便走到老宅門口。石階上的青苔訴說着寂寞的愁苦,唯有那棵柏樹,已高過房檐,爲什麼記憶中的它是那麼矮小呢?推開那虛掩的重門,只爲尋覓那被人遺忘的暗香。跨過門檻,庭院裏那棵梧桐依舊駐守在這裏,熬過冬日的落葉不得不爲春的到來而沉睡。

我彷彿看到婆婆在樹下簸谷,爺爺拿着瓢給菊花澆水。夕陽西下,溫柔的霞光籠罩了整個老宅。有爺爺的呵護與照料,那些菊花長得依舊那麼美麗,粉的、白的、黃的開遍了半個庭院。經過雨水的洗禮,是那樣的沁人心脾。

雖然不會在這裏過夜,但父親執意要打掃一番,掃清庭裏的落葉,整理院裏的菊花,拾撿破碎的瓦,攪淨屋內的蜘蛛網,清理石階上的泥青。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從前。

打掃完畢後,父親收拾好行囊,慢慢地關上院門,爲它上上那把沉重的鎖。此行,我和父親就像是回來拾撿那惶惶歲月裏繁華的背影,然後匆匆離去。

再次登上渡船,手裏拿着一顆從老宅中帶出來的菊花,我用塑料袋和着泥土裝着。河面上清風徐來,清香淡雅的菊花瀰漫了整個世界。這是家鄉的味道,我要將它帶往我城市的家,找一個漂亮的花瓶來裝飾,像爺爺那般照顧。這味道,讓我不再孤單……

家鄉的味道作文8

記憶中的那個味道還是那麼深刻,它伴隨我長大,伴隨着我生活,那是家鄉獨有的味道,是我一生的味道……

不知你們是否聽說過康縣的麪皮,如果你來過康縣那你肯定吃過這裏的麪皮吧,如果你沒有吃過,那你肯定是白來了。

記得小時候,每到逢集家裏人都會去趕集,我首先就會向他們要一碗麪皮,然後回家的時候總會提一大碗給我吃,那時候在家等麪皮的心情和在家吃麪皮的心情是那樣的激動和幸福,直到現在都令我記憶猶新。

我喜歡麪皮涼涼的感覺,吃到口裏滑滑的,特別有嚼勁,它裏面有各種配菜,比如:土豆絲、豆芽、黃瓜絲絲、白菜等,每一種配菜我都十分喜歡,它的配料可謂是特別的足,酸辣感很強,吃完之後都會有淡淡的蒜泥香味兒呢。

慢慢長大上了離家不遠的中學後,離我心中的美味也越來越近了,學校就在我們村的那個鎮子上,每當逢集我都會跑到學校外面吃一碗麪皮。那時候沒有太大的心願,只希望天天都是逢集,天天都能吃到麪皮,學校的飯真的枯燥無味。而逢集的麪皮就是拯救我味蕾的最佳良藥。

後來上了高中後,離家也有好幾公里了,吃不到家鄉的麪皮了,不過麪皮作爲康縣有名的美味,在康縣的每一個地方當然都不會少的,這裏也少不了麪皮館,而且還有好多家呢,味道雖然和家鄉的有一點點差別,但還是很美味的,麪皮的靈魂依然在。每到這裏逢集的時候街上都會擺出大大小小的麪皮攤子,這一幕讓我感受到濃濃的家鄉味兒。

直到現在,一天三頓我至少有一頓是要吃麪皮的。

我還真不想長大,不想走出家鄉,不想走出康縣,那樣我就吃不到家鄉的美味麪皮了,離開家鄉的味道我該如何成長。

家鄉的味道——麪皮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9

我的家鄉是蘆溪縣旁邊的一個小村子。這裏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物產豐富,是一個充滿味道的地方。

春天的家鄉甜甜的。小雨細細的、密密的,輕輕地落在嫩嫩的柳枝上。不時有幾絲雨調皮地鑽進人們的嘴裏,甜甜的。一個操外地口音的叔叔,正在村頭叫賣冰糖葫蘆,透明的糖殼惹紅了小朋友的眼,他們正纏着媽媽要買上一串,只有美美地吃上一口,才能止住滿嘴的口水。

夏天的家鄉辣辣的。正午的太陽就像一爐燃燒正旺的炭火,炙烤着萬物,辣辣的。幾個扛着鋤頭的老伯,此時正戴着大大的草帽,大概是害怕被太陽曬壞吧!門前的鵝卵石散亂地堆着,幾隻小雞一會兒撲棱着翅膀跳上去,一會兒又撲棱着翅膀飛下來。也許是石頭辣到腳板了吧!

秋天的家鄉苦苦的。樹上的果子一多,最苦的就是果農。他們起早貪黑地採摘果實,你看他們一會兒爬上這棵樹,一會兒爬上另一棵樹,真辛苦啊!稻田裏滿是收割稻子的人們,他們一個個汗流浹背,把一袋袋稻穀搬回家,就像一隻只奮戰的螞蟻。村口的小集市上滿是賣農產品的小商販,他們有的半蹲着抽一袋煙,有的乾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和着汗水喝一口苦苦的涼茶。

冬天的家鄉鹹鹹的。火堆上方掛着一串串燻肉,黑裏透着紅,油脂滲出來,一滴一滴落在火苗上,發出一陣陣“呼呼”聲。空氣中瀰漫着鹹鹹的氣味。好客的主人端來一大盆鹽果子和一大壺茶水,愛聊天的人們好不開心。

每逢過年,家鄉的空氣中有一種混合的酸酸的味道。這是家家戶戶燃放着焰火釋放出的氣味,紅紅的對聯散發出酸酸的墨水味,這是酸中有甜、甜中帶酸呀!

我的家鄉五味雜陳,味道十足,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

家鄉的味道作文10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小吃。每隔兩三個星期媽媽就會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來給我做三角叉、餛飩……我最喜歡的就是三角叉了。

星期天,我在家看電視,突然傳來了一陣車響,我一聽,就知道是媽媽回來了。我馬上跑出門外,果真,媽媽提着一個大袋子,走到了廚房,我也跑到了廚房,我開啟袋子,裏面全是蔬菜,有胡蘿蔔、芹菜、香菇,還有肉。我一看就知道媽媽要包三角叉了。媽媽包的三角叉和奶奶包的不一樣。奶奶包的裏面的先只有肉和豆腐,而媽媽包的卻放了這麼多蔬菜。爲什麼媽媽和奶奶包的不一樣呢?媽媽說:〝放這麼蔬菜,包好的餡顏色就鮮亮一點,讓人看着也有食慾,蔬菜裏有很多維生素,很有營養。〞說完媽媽就做了起來。

媽媽先把肉洗好,剁碎,放料酒、作文鹽、十三香、大蒜、生薑一齊攪拌,攪拌好醃製起來。再把洗好的胡蘿蔔、芹菜、香菇剁碎,放些鹽,剁好之後,把肉放在一起剁,還要放雞精、醬油、芝麻油,再次攪拌。這樣餡就做好了。

餡做好了,開始和麪。先準備好紅薯粉,把燒開的水,倒入紅薯粉裏。用筷子攪拌,差不多了,用手揉成一團面,這樣就可以開始包三角叉了。

我馬上去洗手和媽媽一起包,我掐了一小團面,先揉成圓,再捏扁,把餡放進去,捏出三個角,一個包好了。媽媽還包了許多形狀,有元寶形的、三角形的、圓形的,小魚型的。包好就可以下鍋了。

原來這樣簡單的一餐,裏面包含了這麼多媽媽的辛苦。等以後媽媽老了,我也要做給媽媽吃。

這就是家鄉的特色小吃,我的家鄉的獨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