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隨筆作文故鄉的炊煙

隨筆作文故鄉的炊煙

生活在城市,遠離了炊煙,但炊煙卻一直嫋嫋地升騰在我心裏,溫暖着我的記憶。

隨筆作文故鄉的炊煙

想起炊煙,就想起鄉村那些紅磚藍瓦房,說紅磚藍瓦其實不甚確切,因爲經歷了風吹曰曬,瓦的顏色已變得有些古舊了,說成灰色或褐色的更恰當些。伴隨着聲聲雞鳴犬吠,以及竈膛深處母親亮閃閃的咳嗽聲,炊煙在高高低低的屋頂嫋嫋升起,盤旋,又在清風的吹拂下,向四處飄散,瀰漫在整個鄉野間。

無論早晨、黃昏,炊煙都給我一種寧靜溫暖的感覺。

那淡灰色的縷縷炊煙在房頂與高大的梧桐樹上繚繞飛昇,讓你覺不出那是炊煙抑或雲彩。每每這時,頭纏白布的母親總在竈前忙碌,蹲下身子往竈膛裏續上麥秸、玉米杆、花生蔓,這些莊稼杆從地裏收回來,在竈膛裏燒着,火光把母親的臉龐映得格外生動,點燃心中的希望,還有知足和一種淡淡的憂傷。做飯、燒菜、續火,都是母親一個人的事。

她們樂於這樣做,從未覺得苦和累。

炊煙是鄉村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像生生不息的莊稼一樣,看見炊煙,山裏人覺得踏實。清晨的日出把炊煙塗抹成一縷縷金黃,門吱呀一聲開了,喚兒聲,雞叫聲,新的一天開始了。上學的,上山的`攪得小村沸騰了。孩子們揹着書包上學,男人扛着鋤頭趕着牛兒上山,女人目送他們離開,心裏有碩大的希望上升着。

傍晚,夕陽湮紅一了山村,炊煙緩緩地蠕動着,像是一幅水墨畫,塗抹着安寧與閒適。老人們站在平房上,翹首盼着親人迴歸,就如心有靈犀一樣,似是聽到了家人的呼喚。村裏的燈火次第亮起來了,竈膛裏的火也越發亮了,把山裏人的嘆息憂傷與壓抑的情感和對生活的嚮往全部吞進去了,過濾成縷縷炊煙,嫋嫋升起,像母親低垂的睫毛,把一切心事和夢想細緻收藏。

我的童年少年時光是在鄉村度過的,看到炊煙總會想起母親慈祥的臉,想起我離開鄉村求學時的情景,假如你沒有在鄉村生活過,你沒有感受到炊煙的繚繞、滲透、溫潤,你就不會懂得炊煙一詞的真正含義,你就無法理解鄉村生活的恬淡、質樸、安寧和憂傷。現在的鄉村以老人居多,村子裏的孩子們長大了,都離開了鄉村,離開了炊煙,走向了大城市,村子裏,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了,炊煙升起的時候,已經很少聽到母親呼喚兒子回家吃飯的聲音了。

我曾反覆勸說母親離開鄉村,到城裏來住,但她從未曾產生離開村子的念頭,她說有雞鴨鵝的.,有菜園,有熟悉的鄰居,她離不開了。她說就是踩着泥土、糞土,心裏清涼,去城裏悶得慌。母親沒有文化,她說的話卻像哲學家一樣深刻,耐人尋味。我的同事說,你別勸了,她習慣了,如果離開了一個熟悉的環境,老人容易生病的。我想母親這一輩子是離不開村子,離不開炊煙了。

前些日子回家,聽母親說村子正在向臨近的城鎮規劃,集中蓋樓。母親憂心忡忡地說那能行嗎,就不用燒火了,不用養小雞了?你看,我養的小雞多好看呀,天天在院子裏找食,看着就叫人歡喜。正說着,有一隻小雞跑出了院子,母親忙去追趕。

是的,會不會有一天,村人搬到樓裏,不再燒柴了,炊煙也就不存在了,天空的蔚藍不存在了,城市裏的煙囪、尾氣沾染了人們的眼睛、喉嚨,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那有着縷縷炊煙的鄉村?而我們的後代是否還能真正讀懂炊煙的含義呢?

標籤:炊煙 故鄉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