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情感作文 > 希望作文

父母的希望作文三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父母的希望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父母的希望作文三篇

父母的希望作文 篇1

星期四我佈置的家庭作業是:讓孩子回家後,和父母交流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今天收週記時發現很都家長在本子上寫上了自己的期望。

張曦心的家長寫道:讓孩子長大當一名老師。

馬昌興的媽媽:想讓馬昌興當解放軍。

宋潤康的媽媽:我想讓我的孩子長大後做一名醫生,可以去救助無數的疾病患者,讓他們重新獲得健康的生命

孟猛的媽媽:孩子長大後……長大是肯定的,人從小到大是一個漫長過程。成長過程中會碰到或多或少的磨難,作爲母親我會幫助鼓勵他度過困難時期。一個孩子的成長家長是他的第一個老師,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老師、榜樣。首先孩子長大後成功不成功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但必須成仁,從古至今,忠孝是放在第一位的,爲人必須忠誠,對待老人必須盡孝。有忠有孝纔會有朋友,纔會受到大家認可、尊重。至於孩子長大後會做什麼工作,那是以後的事。事業的成功是有很多方面促成的。他想做什麼,想成功就必須付出,超出他人的付出纔會收穫他人收不到的成就。總之一句話,付出就有收穫,想成功必須先成仁。

李章曼的爸爸:希望我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爲能對國家、社會作出貢獻的人。

趙瑞琪的爸爸: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作爲家長我希望趙瑞琪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這是一切的前提。其次,要有崇高的品德,這是做人的根本。再者要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是獲得知識的基本條件。

有以上方面做基礎,將成爲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能成爲國家有用的人才。

至於選擇何種職業,要琪琪自己去選擇,只要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只要自己快樂,就足夠了。

祝琪琪: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爲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一個無限快樂的人!

張德龍的媽媽:讓孩子成爲一個有才的人。

米朋昊的媽媽:我希望我的兒子長大能成爲一名卓越的科學家,並獲得諾貝爾獎!

王思怡的媽媽:我希望孩子,能成爲一位白衣天使解救所有的病人,健健康康的生活。

盧雲萱的爸爸:我希望女兒長大以後能成爲一名國家宇航員,去探索神祕的宇宙。

朱小雨的媽媽:孩子一生的幸福是父母提前要考慮的,但是我們不能決定孩子的夢想。一開始,我想讓孩子當醫生,但她說:“我長大了要當一名設計師,要設計出像鳥巢呀,國家大劇院呀,這樣宏偉的建築。”我笑着對她說:“你的夢想非常好,要實現他,就必須要有堅實的文化基礎和豐富的想象力。”她點點頭說:“媽媽,我會好好學習的。”

父母的希望作文 篇2

暑假期間,西藏中學組織同學們到雲南參觀,大家興奮地拍照留念(左二爲作者)。

“藍天麗日,每一片陽光,總是那麼親切,勤勞的人們在這裏生息,千百年來的風霜匯聚,更迷人……”都說藏族同胞能歌善舞,儘管我個人的聲樂天賦似乎有負於這樣的讚許,但從藏族人民主流講,這是一種讚許,也是客觀評價,所以我想用一首歌的歌詞來開始我的故事

作爲一名藏族女兒,我一直認爲,我們民族不僅能歌善舞,而且是一個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民族。我愛我的民族,也愛我國其他55個民族,一種血肉情意已經深入我的骨髓。

時間是最稀缺和寶貴的資源,36歲的我已經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我短短的人生經歷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經歷,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我青少年時期的故事。

我是一個地道的拉薩姑娘,在我小的時候,拉薩的漢族同志特別少,我身邊的大人們都把人羣作這樣的劃分:他是國家幹部,他是居民。民族幹部子女和漢族同志接觸得多,會講漢語,居民們都不會。我們家裏只有父親是國家幹部,我們又住在居民區,所以只有爸爸會講漢語,我上小學的時候一點兒漢語都不懂。那時我和弟弟以爲“新娘子”是一句罵人話,吵架的時候會經常對罵“新娘子、新娘子”。

有意思的是,儘管我和母親都不懂漢語,但我上小學時,我母親堅持要我到漢族班去讀書,她覺得學習漢語非常重要,學習漢語會有更好的前途。現在想來,我母親作爲一個普通的藏族婦女還是很有遠見的。然而可想而知,我的小學一二年級過得是多麼艱難。

小時候的我非常靦腆且固執,雖聽不懂漢語,但不哭也不問,大家給我起了個外號叫“泥菩薩”。我們班上有個和我一般大的漢族女同學,我很喜歡她,每次她跟我說話我都特別高興,我也能感覺得到她也非常願意和我在一起。儘管倆人語言不通,但下課時我們總會湊在一起玩。她有時看着我,會邊說着什麼邊指指我的衣服,又指指她的衣裳。我不知道她在說什麼,當時我的理解是她在和我比誰的衣服漂亮。我那時有一件父親從內地給我買回來的花上衣,我覺得特別美,爲了跟那個女同學比漂亮,我一直穿着那件上衣,每次母親要給我換下來洗的時候,我都又哭又鬧。遺憾的是,還沒等我學會漢語,那位女同學就和她的父母調回老家了。又過了若干年,我才明白,那個女孩當時是在和我比誰的衣服乾淨而不是漂亮,可當時的我一點都沒明白,想想很是慚愧。

12歲那年我小學畢業了,因爲成績優異,我順利而光榮地考上了內地西藏班_重慶市西藏中學,我是第三批內地西藏班的學生。從此,我開始了11年的內地求學生涯。

12歲就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可我沒有絲毫的憂傷。父母親教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要“學成歸來”。可那時的我對“學成歸來”一點概念都沒有,“大學”對我而言是十分空洞的概念,我只知道要學習好纔對得起父母。

離開拉薩的那天是1987年9月14日,我記得非常清楚。那天早上,我穿上了母親爲我準備的新衣裳,心裏一個勁地盤算着到了內地要吃電視裏見過的叫不上名的特別精美的食品(後來我才知道那叫藕和湯圓)。我們在拉薩市教體局的院子裏集合,父親出差在外,是外婆、母親和小姨來送的我。100名學生有很多家長送行,院子裏有歌聲、歡笑聲,也有哭泣聲,哈達在人羣中飄舞。幾個大人組織我們排隊,說是去機場的班車到了,於是大家就開始依次上車,這時很多剛纔還在嬉笑的學生開始哭泣。隨着汽車緩緩啓動,車上車下已經哭成一片,我在車上看見送我的母親和外婆、小姨都淚流不止,還不停地對我說照顧好自己,一時間我也被悲傷的情緒籠罩了。

這一分別就是整整4年,思念和孤獨感常常縈繞着我。我算是非常幸運的,父親出差時順便看過我幾回,我則每週給父母寫一封信,而我的同學中有許多人在這4年中沒有任何人來探望。儘管承受了與親人分離的煎熬,但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內地西藏中學,我們有最優秀的教師,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我們和老師之間建立了親人般的感情,同學之間也情同手足。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假期裏,學校還組織我們遊覽一些名勝古蹟。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探討人生和理想,那個時候,我們每個人都雄心勃勃,有的想成爲人民教師,有的想成爲企業家,我們盼望着長大成人的日子,期待着有朝一日建設家鄉報效祖國。學校每年在白公館渣滓洞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就此展開的人生觀大討論活動,尤其對我們的人生產生了深刻影響,我們渴望着自己成長爲有良知、正直和對社會有益的人。

父母的希望作文 篇3

孩子從一出生就是帶着父母的希望誕生的,父母給孩子設定了很多規劃,很多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也需要孩子去實現。孩子要學習這個,孩子要學習那個。父母決定要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才,並且要求自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一代有一代的夢,一代有一代的理想。現在的孩子們則成了一臺考試機、一臺成人夢的複印機、一張鋼琴凳、一雙紅舞鞋、一隻小青蛙、一支油畫筆,反正想讓孩子是什麼,孩子就得變成什麼。惟獨不是父母自己。

現在的家長過去是由父母帶大的,現在的孩子則是在幼兒園和學校里長大,孩子過早掛上月票或騎上山地車,奔波在城區街道上,從一個封閉的圈子再鑽入另一個集中的圈子,繁重的功課就像狼在追羊,不僅使他們沒有玩的時間,也減少了與成年人交往的機會。而傳媒、電視給孩子的資訊,明星對他們的影響,卻遠遠超過父母。孩子基本上與父母的工作和生活隔離了,爹媽在幹什麼他們並不清楚,也不瞭解父母的甘苦。只是出於好奇,父母才偶爾帶他們參觀一下自己的工作場所,只是出於禮節,纔去見見祖父母。正是周邊環境的封閉,造就了“大公主”和“小皇帝”的習氣。

當年父輩們80%都是自己去上學,現在只有7%的孩子是自己去上學。爲了讓孩子能遂父母的願,家長對孩子是百依百順,爲子女付出多少血本都在所不惜。家庭在消費和支出的意向上,爲孩子的開銷或孩子的選擇意向竟佔家庭比重的22%~40%。父母們由於“出了血”,一不如意就衝孩子大吼大叫:競爭,競爭,否則掃馬路去!孩子們則根本不當回事,心裏在嘀咕:你也沒混出息。兩代人的衝突,好像他們面對的不是同一個時空,也不是同一個社會。與上代人相比,今天的孩子簡直太不幸了,孩子從小就進入一個太緊張的時代。大人們只是想着孩子小學要擇校,中學要重點,大學要名牌,一路殺過去,出國、留學、找個好工作。可人們似乎忘了,他們還是孩子,他們要玩,要歡樂,還要聽故事。

在一項對上海學生的調查中顯示,大多數中小學生的學習時間過長,平均作業量超過國家規定的一倍以上。一般小學生除了上6節課之外,還要完成教師、家長佈置的作業,加上參加學校夜託班、提高班、家教輔導班等,共計454小時,人均每天學習時間總計爲1054小時,大大超出國家教育部提出的小學生每天學習時間6小時的規定。

家長不管自己是什麼職業,大多希望自己的子女多讀點兒書。學生家長的普遍心態是:與其讓孩子閒着做其他事,不如讓他們多做功課……孩子做其他事,家長不放心,只有做作業,家長才放心。

際關係的淡漠、環境污染,使我們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劣,孩子們在享受父輩們幼時從未享受過的豐富的物質及精神產品的同時,也正在承受着父輩們想象不到的精神壓力。

他們從踏入小學校門的第一天起,就已站在了人生競爭的起跑線上。而學校、家長傳統而片面的教育觀念,以分數高低論英雄、以升學率高低論優劣的不適當教育觀念,嚴重妨礙了教育者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這種過分關注智育和分數,實際上是剝奪了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機會,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不正常的生長環境。

標籤:三篇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