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情感作文 > 記憶作文

記憶中的元宵節作文2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記憶中的元宵節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記憶中的元宵節作文2篇

記憶中的元宵節作文1

今天是正月十四,明天就是元宵節了,我們這兒俗稱小年。集市就在家門口,也沒有心情去轉。兒子呢,也不像我小時候那樣,纏着父母去給他買菸花,而是找同學玩去了。感覺這樣的節日和平常沒什麼兩樣。真的,節日,要的是一份興致,一份盼望,一份欣喜,一份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對於這樣一個傳統、隆重的節日,我心底的歡喜哪兒去了呢?我小時候的小年哪兒去了呢?

小時候的小年是多麼的快樂,多麼的熱鬧,儘管那是一個物質貧乏的年代,它帶給我的卻是滿滿的.歡喜,父母濃濃的愛……

小年前,我們這兒會有三天集市,正月初九、正月十二、正月十四,記憶中的小年,父親總會在這三天去集市上,零零碎碎地買些吃的菜啦、肉啦,但最重要的,每到小年,父親一定會也總不會忘爲我們姐弟幾個買一些煙花,所謂煙花,其實就是那種很簡單的 “娃娃”, 它就是一個娃娃形狀,可以站在地上,父親用火柴點着它頭上的“小辮”,它就會放出五顏六色的小禮花,能有半個屋頂那麼高,有時父親會用手拿着,讓它對着牆壁綻放。吃完餃子後,小弟總會嚷嚷着讓父親點娃娃,我們也總會說:“別心急,這得等到天黑了再點,不然會看不到它的彩光。”於是,我們也和小弟一起慢慢等待天色漸漸暗下來。

首先,母親給各路神仙、祖輩仙人“送元寶”、燒香,我們跟着母親一起磕頭。接着就是上燈了,上燈是很忙活人的,各個門前兩旁,壓水井旁,大門前,廁所內等都是要它有光亮的,我們把手指細的小蠟燭點着,然後在地上滴點蠟淚,把蠟燭粘在需要上燈的地方,這就萬事大吉了。這時候,院子裏、大門前亮了,紅紅的小蠟燭搖曳着溫暖的小火苗,歡喜到了我們的心裏。這個時刻,對大人來說,最歡喜的是沒有風,點着的蠟燭不會滅,這證明今年會有一個好收成,如果有風,點着的蠟燭會被風吹滅,母親便自言自語地說:“今年怎麼不收燈呀?”從母親的語氣裏我們聽出了大人的擔心。於是,在上燈有風的時候,我們便會用小手罩住蠟燭,不讓風把火苗吹滅。沒有商量、沒有約定,家家戶戶幾乎都在這個時刻上燈,自家的燈上完了,就該從家裏跑出來觀賞衚衕裏別家大門的燈了,大人拉家常,小孩子蹦跳着,然後再一同去當街轉轉玩玩,一村的人這都又集合到一起了。

記憶中的元宵節作文2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爲元月,古人稱夜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爲漢文帝。因爲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