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3篇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蘇軾的作品,向我們展現了雨中西湖美麗的景象。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關於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關於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3篇

關於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篇一:

本來詩歌教學我一向遵循以讀代講,讀中促思,讀中悟情的教學方法,本堂課也不例外。本課結束後我透過詢問學生,自我反思,檢查學生的作業情況有幾點思考:

1、在學生談到西施的美美在何處時,學生無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魅力,對西施濃淡相宜的美無法領悟時,我的教學環節就顯得過於守舊,不知道恰當的引導,導致學生一知半解。其實可以引導學生,西施和西湖有什麼相似之處,詩人爲什麼要這樣說,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被錯過了。

2、平時學生習慣了那種一本書一支筆的課堂學習模式,師生間的交流和默契顯得較爲生疏,導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3、教師要準確把握課堂教學時間,教學環節的安排要合理緊湊。

4、教學中在對詩歌整體進行感悟理解的同時,不能削弱甚至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如:生字書寫,重點詞語的理解。特別是在公開課上,部分老師可能出現爲了展現對詩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也許滔滔不絕的談感悟,而在進行書面練習時,卻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

關於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篇二: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徵,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詞的意境。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透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

課堂一開始,我就講解了美麗的西湖新舊十景:

1、蘇堤春曉----南宋時,蘇堤春曉就被列爲西湖十景之首,相比與之齊名的白堤,少了一份喧鬧和嘈雜,多了一份寧靜和悠閒。蘇堤6橋“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風景各不相同,而在這6橋上幾乎能飽覽西湖的最好的景觀,排名首位當之無愧。

2、麴院風荷----麴院風荷其實包含“麴院、風荷”兩部分,現在都在麴院風荷公園裏,是難得的即使遊客再多也能讓人神往的地方。印象中去麴院風荷的最好的'時候是在夏天的一個雨後的天氣,荷花盛開,空氣清新,清風徐徐,沁人心脾。真正的“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的意境。

3、柳浪聞鶯----顧名思義,柳葉成浪,鳥語花香,光聽名字足以讓人心動,只是一些人工的行爲使如此畫意的景色有略煞風景之感。此景點本身似乎並不能讓人找到什麼太過人之處,而是需要慢慢的體味,所以最近來此的外地遊人逐漸減少,但是如果不是爲了看景而看景的話,來此地往往能給人帶來意外的深遠的感觸。

4、平湖秋月----也許平湖秋月的景區範圍是所有西湖景點中最小的,但這並沒有對她的聞名造成妨礙。做爲最佳的晌賞月之地,確實名不虛傳。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5、三潭印月----與平湖秋月不同的是,同樣因爲月亮而出名的景點,三潭印月是以欣賞水中月聞名。據說三座小塔能在水中倒映出月亮來,可惜從來沒有親眼所見。本景點其實還應該包括三潭印月島,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爲湖上三島。島上景色極爲秀美,四季花開不斷,加上湖光搖曳,讓人恍惚迷離,流連忘返。

6、斷橋殘雪----可能斷橋殘雪是西湖十景裏最有名的了,這一切源與那美麗動人的許仙和白娘子的傳說,可是要真論起景色卻與此無關。由於杭州的近年少有紛飛大雪,要想親眼目睹實在是一種奢望。由於此地實在太出名,遊客肯定是最多的,常有人擔心由於遊人太多而讓斷橋真正的名副其實一回。如果能有機會在人少的時候來欣賞,絕對能排上前三位,可惜的是這樣的時候太少。

7、雙峯插雲----這種景色似乎只能從風景片中看到,要能真正的看個實在好象不太容易。不過如果能登上北高峯,南高峯,俯瞰西湖,幾乎就能把整個西湖一覽無遺。加上此二處遊人不多,是個難得清淨的好去處。

8、南屏晚鐘----在杭州,要論佛教聖地,除了靈隱寺,首推淨慈寺,那口鐘就在淨慈寺。若論鐘聲,我等俗人自然無法聽出和普通鐘聲的不同之處,只是會隱隱覺得它的宏偉和氣度。每年除夕的108聲鐘聲也賦予了它特殊的意義。只是現在普通人只要交上十塊錢就能敲上一下,讓人覺得實在有玷污佛門聖地之感,實爲極其的大煞風景。

9、雷峯夕照----和斷橋殘雪一樣,雷峯塔也因爲白娘子而讓人覺得神祕和嚮往。可惜最近轟轟烈烈的雷峯塔地宮的挖掘讓人不禁產生一絲寒意。其實自從雷峯塔倒掉以後,這個景點已經永遠留在我們的回憶中了,即使現在多大的投資重建,也無法給人帶來美好的感覺了。

10、花港觀魚----其實若論風景,花港觀魚實在能排上前5名,甚至可以和麴院風荷一較高下,只是由於遊人的衆多和商業的興旺,看到衆人在橋上爭相往池裏扔麪包屑餵魚,總是無法給人以清新脫俗的感覺。

關於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篇三:

《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描寫了晴天和雨天西湖優美的湖光山色,詩人以濃烈的情感讚歎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達了自己對西湖,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課堂一開始,我就透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視頻,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閱讀期待。首先我從詩題入手,透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進一步理解題意,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後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後,學生交流讀懂詩的內容。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主要抓住“瀲灩”、“空濛”、“好”這幾個重點詞,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晴天時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隱隱約約,朦朧、神祕。想象畫面,用語言描繪,感受這首古詩蘊含的美妙的意境。這不僅爲後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很好地把詩歌的內容與生活聯繫起來,對學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幫助的。

這次詩詞教學中我發現自己過於引導,學生想象沒有放開,對後兩句的理解有點困難,有的環節時間過於倉促,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