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飲湖上初晴後雨微課稿

飲湖上初晴後雨微課稿1

一、說教材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是蘇軾在西湖和朋友泛舟宴飲的即興之作。作者蘇軾透過大膽的想象、生動傳神的筆墨、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晴天裏的西湖波光閃閃,漣漪可愛;濛濛雨天的山色同樣嫵媚動人。她宛如那美麗的西施,不論怎樣打扮都是那樣婀娜多姿。詩人的想象新奇,寫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韻味。該詩是他杭州風景詩中流傳最廣的一首。

二、說學情

學生經過二年多的語文學習,接觸過不少的古詩,對古詩的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又經歷過第三單元《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古詩學習,很多學生能夠透過誦讀、藉助工具書對古詩有初步的感悟,但是對學生來說,融入詩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還是一大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把握好意境的美,就可以幫助學生從詩句的表層進入作品的“靈魂”,並由此獲得美感,這是本節課設計突出的理念。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在獨立識記生字的過程中,不同的語境中識記生字“亦、妝”,提高獨立識字能力。

2、運用聯繫上下詩句、看註釋、想象畫面、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瀲灩、空濛、雨亦奇、相宜”等詞語。在理解“瀲灩、空濛”的過程中感受西湖湖光山色的美,豐富詞語積累,感受漢語詞彙的豐富多彩,喚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3、運用聯繫上下詩句和圖片,體驗詩句表達的情感,理解西湖的神韻,讀懂詩人對西湖的美景由衷地讚歎。能借助已有的的語言積累抒發西湖之美,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 、鞏固古詩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驗,在互動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揭示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出示了描寫西湖的幾首詩,有艾青的《西湖》、清朝周起渭的《詩西湖》、唐朝白居易的《西湖留別》,並讓學生說說詩中把西湖比作什麼,初步感受詩人能用寥寥數語勾勒出西湖的美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板書詩題)。開課伊始,品讀古詩,自然形成一種學古詩的氛圍,而出示的幾首有關西湖的詩,更點明瞭主題,引出了本詩的學習。圖片的展示更是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西湖的美麗,萌發探究學習的興趣。

(二)自學引導,入情入境

學生根據自主學習提要,進行學習。彙報中,從“知詩人”,我們就對蘇軾以及蘇軾的古詩風格有了初步的感悟。“解釋題”中,我們就瞭解作者描寫了晴天和雨天的景。透過“誦詩句”和“明詩意”中,教會學生理解詩句的意境美。

在理解水光瀲灩時,先借助字典,讓學生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同時圖片展示晴天時候湖面的景色,因而我還適時採用直觀的手段,可以增強感染力。接着發問:“夏日,陽光灑在盪漾的湖面上,波光粼粼的,你覺得就好像怎麼樣?(生想象說話)

多美的湖面啊!讓我們跟着蘇軾的遊船來到湖面上,你還會看見哪些美景呢?”

這時候學生就展開了豐富想象,這樣本課的教學難點在這一環節中得以充分體現。這就是西湖的晴天真是美得恰到好處啊!再讓學生讀詩句,體會作者對“晴方好”的讚歎,一個“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這就是古詩的魅力。

由於小學生受生活閱歷和審美經驗的限制,要讓學生對某一問題有更爲深刻的理解,就要儘量創造機會讓學生能看得到,聽得見,摸得着,使學生在圖、聲、樂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的內容,產生和作者同樣的心裏共鳴。

學生再透過想象,走進了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在理解“山色空濛雨亦奇”時,學生透過課下注釋知道了“空濛”就是霧氣迷茫,再出示雨中西湖景色圖片,接着發問:這雨只讓山色空濛嗎?還讓什麼空濛呢?這樣學生的想象空間就開啟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塔、橋、樹等等,這一切都籠罩在雨霧中,若隱若現。一切顯得多麼奇妙(板書:奇),理解“雨亦奇”就水到渠成了。接着配樂指導朗讀詩句,配樂朗讀,將無聲的文字轉化爲更能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後兩行的詩意理解上,我把目標只定在了理解詩句意思上,沒加過多的感悟。因爲感受着詩人把西湖比作中國古代最美的女子,可見他對西湖是多麼熱愛。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依託詩文、反覆品味語言,藉由板畫,復現情境,想象畫面,引導背誦。在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韻律內涵。爲了更加體會詩人對西湖的讚美,讓學生質疑作者爲什麼把西湖比成西施,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得學生更深刻體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並非是對西湖一時一景的描寫,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韻進行的精煉概括,成了讚美西湖的巔峯之作,因爲巧妙的比喻,使得這兩句詩成了傳世名作,也就讓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

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感受這美妙的詩句。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

(三)拓詩入情

透過背誦積累其他描寫西湖的詩句,喚起了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背誦更多的詩詞,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祖國文化,促進積累知識,提高語文素養,這一活動利用了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了教學內容的單一性。再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眼中的西湖,由說到寫,梯度合理,降低了難點,也增強了學生習作的慾望。

(四)誦詩留味

在音樂中再次朗誦《飲湖上初晴後雨》結束本課,讓學生學習古詩的氛圍融匯始終。

別林斯基說:“情感是詩的天性中的一個主要的活動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把詩人的情感作用於學生的情感,達到“悅心悅意”的情感體驗。古詩教學就應當講求意境的再現,不能停留在淺顯的文字上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濃度的教學,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知、情、意的統一,使之從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薰陶,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古詩的能力。教無定法,願與各位老師分享交流。

飲湖上初晴後雨微課稿2

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流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說這堂課的教學思路。

一、說教材

這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本組課文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爲專題組織單元。這篇課文包括《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詩。兩詩同寫山水,卻一陽剛、一陰柔,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美感。這堂課錢老師給我們展示的是第二首詩,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這首詩寫了詩人到西湖遊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後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茫,山色朦朧,又別有一番情調。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詩的後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用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爲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資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爲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姿。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這首詩被選入課本,編者意圖是讓學生透過閱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並深切感受祖國的山河美,由此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透過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這首詩有着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歷來爲大家所傳誦。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古詩學習經驗,加上不久前剛學過兩首古詩,這對本課的理解、感悟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定爲:

1、誦讀詩句,利用註釋理解詩句意思。

2、藉助圖片,發揮想象,描繪詩中美景,走進詩境,從而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拓展學習,推薦閱讀,加強積累

我們把目標1定爲教學重點,目標2定爲教學難點。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中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透過理解詞義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這基礎上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三、說教學理念

對於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是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語文實際學習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我們知道,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有自己獨特的學科性質。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希望在薰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結合古詩這一獨特文學形式,教學中以學生讀爲基本方法,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四、說教學流程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對編者意圖的揣摩,爲了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的教學流程有以下幾大板塊。

第一版塊:揭題,解題

在開課伊始,讓學生背誦白居易的《憶江南》,由江南的風景如畫引到杭州西湖的美麗動人。意在輔墊情感,營造閱讀期待。然後出示題目,說說讀了題目知道了什麼,接着介紹詩人蘇軾。最後讓學生看西湖美景的圖片,並說說看完後的感受。我們這邊的學生很少有到過西湖的,爲了讓他們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們下載了一些圖片,使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水乳交融。它彌補了單一課本教學的不足,爲學生和文字的對話打下基礎。

第二版塊:初讀詩歌

這一步,我準備分三步走。

1、根據提示自學古詩,並想想哪句寫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寫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來整體感知這首詩的大致內容。

2、把詩讀正確。這步主要糾正一些難讀的字音。

3、讀出詩的節奏。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安排我們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着眼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使學生在初讀後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爲品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版塊:理解詩意,走進詩境。

這樣子,這堂課的教學就進入到了細讀、品讀環節。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

爲了紮實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這一版塊我們主要採用逐句教學,整體融合的方式。透過學生自讀詩句,依據註釋、採用畫面初步理解詩意。然後師生交流,共同品讀,感悟、最後背誦。品讀過程中我就不一一講述,我將從景和情兩方面來說。

1、在欣賞美景時,主要抓住“瀲灩”“空濛”兩詞,藉助畫面,及教師語言渲染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想象,體會晴時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熠熠生輝,而雨中西湖隱隱約約,朦朧、神祕。當然“晴”和“雨”還只是停留在第一個層面,“好”和“奇”纔是學生理解的重難點。這兩個字值得推敲,在教學時,老師追問:好在哪裏,奇在何處,讓學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層層探究,在層層探究中賞美、悟美、創造了美。

2、由欣賞景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先讓學生談理解:詩人把什麼比作什麼,爲什麼這樣比?然後教師補充“西子”與“西湖”的共同點,近而讓學生品出詩人比擬精妙,品語言魅力,感受詩人把西湖比成中國古代最美的女子,說明他對西湖是多麼熱愛。並採取多種形式讀出這種感受。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依託詩文反覆品味語言,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在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韻律內涵。在讀中檢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並非是對西湖一時一景的描寫,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韻,進行的精煉概括。而學生此時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詩中對晴天、雨天的描寫上。只有學生感受西湖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這兩句詩。因此,這句話我們抓住“總相宜”這個詞,讓學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這樣風姿綽約。

此時,在此情此境中背詩,可謂“水到渠成”,這也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感”。從文字到畫面,無處不在的對比讓學生強烈感受到詩的魅力。這樣的積累,既是顯性的語言文字積累,又是隱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沉澱。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邊想象邊讀,從景中悟情。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學生帶進詩中描繪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塊 :拓展閱讀

古詩詞是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於課本、課堂學習的侷限。應藉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我們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及教材內容,優化課堂資源,擴展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此,課上補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讓學生讀後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雨中西湖的美。

五、說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