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鄉愁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通用10篇)

鄉愁2.7W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下面是《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通用10篇)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透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爲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體會意象和構思對錶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設計

(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想家的時候》,創設氛圍)

一、匯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着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着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遊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爲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纔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板書課題:

作者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 1928年出生於南京, 1950年去臺灣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並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

詩歌是講究節奏的藝術,節奏是感情的外在體現,“感情動於中而節奏形於外”朗讀詩歌必須講究節奏,請同學們開啟課文,根據課後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着,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4、老師作示範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藉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中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透過聯想,演釋詩的內容: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着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後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爲了養家餬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着;後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裏,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臺灣的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麼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板書:思鄉、懷親、愛國)

4、透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裏?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小結: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爲鄉愁的對應物,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並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爲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構思精巧、結構整飭、旋律優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着背誦(三分鐘後,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鄉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嚮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麼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裏會想些什麼?你又想對大陸說些什麼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爲"鄉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嘗試做詩人了

2、各領風騷話說愁

鄉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說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 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板書設計

鄉 愁

於光中

小時侯 郵票 思鄉

長大後 船票

後來 墳墓 懷親

現在 海峽 愛國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2

教學設想

1、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具體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師生課堂交流的平臺,創造一種寬鬆、祥和、愉快的對話氛圍,利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從而共同探疑、解疑,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個性。

《鄉愁》一詩的內容不算太難懂,教學中應加強朗讀,藉助多媒體增強可感性,並在與其它鄉愁詩的比較中去體會內容、感悟鄉愁,所以本文的教學目標定位爲:

⑴透過反覆朗誦,體會詩歌的結構美和音樂美。

⑵理解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對錶達鄉愁的作用。

⑶明確祖國的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

2、教學思路定位爲:

⑴情感匯入,創設情景。

⑵自讀質疑,整體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讀。

⑷點拔釋疑,拓展延伸。

⑸朗讀指導,比較閱讀。

教學流程

課前活動:作爲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麼,在這期間,當你想家、想父母的時候是怎樣的感受呢?學生七嘴八舌的說。

一、情感匯入,創設情景

師:是啊,同學們,你或許有過與親人小別而倍感思念的時候,你或許有過因與親人永別而深感切膚傷痛的時候,那絲絲縷縷的對親人的懷念與痛悼,那刻骨銘心難於言表的傷感與惆悵,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樣的愁,這樣的痛,該用怎樣的藝術形式和語言形象來表達呢?

二、自讀質疑,整體感知

1、下面,先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比比看誰字音讀的.準。如有讀錯字音的,請其它同學舉手幫助更正。

2、指名讀(一人讀一節,共十幾人讀)。〔如有讀錯字音的,則說停,並引導學生更正,教師並板書;如無,則罷。〕

(可能讀錯的字音:一枚méi海峽xiá)

3、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指導自學:

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鄉愁》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4分鐘後,比誰能背誦課文,並能回答課文後的三道思考和練習題。

4、檢查自學:

師:會背的同學舉手,比比誰背得好。

(若舉手多,則檢查;如不多,則再給2分鐘)

(生若背錯了,請其它同學更正;背的比較流利的要多加表揚,堅持鼓勵性評價)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讀

同學們,大家透過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詩了,這是理解課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們透過自學看看能否把課文後的題目都正確回答出來,如有不會的,那就請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去討論(可進一步弄懂某些詞語的含義,如這頭、那頭指什麼?),3分鐘後看誰回答得好。

師:誰來回答第1題?〔結合課文,說說你由“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而產生的聯想〕

生:“這頭”指自己,“那頭”指思念的對方。

生:“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是指自己在不同時間段的思念。

生:前三種鄉愁,是襯托第四種鄉愁,使愛國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學生回答)

師:對以上同學所說,你同意嗎?

生:議論紛紛。

師:爲什麼?

生:多名學生回答後,有一學生逐個分析各個時期的鄉愁。(此時師相機概括)

1、小時候,我外出求學、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寄託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而保證這封信能夠從“這頭”到“那頭”,關鍵就在一張郵票上。小時候的“我”一定最關注郵票;郵票便是小時候最突出的“鄉愁”。

2、長大後,在外邊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來襯托現在的鄉愁。

3、後來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掃母親的墳墓時,腦海裏浮現出昔日親人的面容,還有那一抔黃土,黃土下安睡的母親。“這一方矮矮的墳墓”是多麼令人痛楚,黃土的裏外是兩個決然不能溝通的世界,無家書可達意,無舟船可抵達,它牽動着自己的全部思緒。中年喪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來襯托現在的鄉愁。(無法解決的愁,終身的痛苦)以上三鄉愁是在三個特定時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四、點拔釋疑,朗讀指導

師:你能讀出這些感情嗎?(點名讀)誰能有感情地背誦?點名背。

師:太棒了!你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讀詩的經驗?

生:感情要飽滿,語速不能太快。

師: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生紛紛發言,略。)

師(小結):讀詩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語速適當,還要讀出節奏和重音。(板書:感情語速節奏重音)

師:評價某位同學讀得如何,可以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下面請大家四人一組討論一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然後互相聽讀,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

(教師巡迴瞭解各組讀的情況,學生積極性很高。)

師:下面我們開始朗讀欣賞,誰先來?

生:(生爭相朗讀,並自由發言評價。約有六七個同學作了範讀,大都聲情並茂。)

師:(重點指導)重音並不一定重讀,有時根據感情需要應處理爲重音輕讀。例如:“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中“小小的”三字讀爲重音,但不能重讀,而應輕讀。

師:在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和詩人的心溝通了,我們讀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懷。下面咱們聽聽余光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心聲來詮釋鄉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讀)。

師:詩言志,同學們能不能用形象的語言即興表達出你思念父母的感覺呢?

多名學生回答:

母愛是一臺電話機;

母愛是一座橋樑;

母愛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本;

母愛是一隻潔白的信鴿;

母愛是一輪圓月。

(富有創造性的要表揚,如生比喻不恰當,則讓他說出理由)

五、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師:思鄉是遊子共同的心聲。下面請同學們欣賞另一位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自由朗讀幾遍,比較席詩和餘詩的異同。

(學生朗讀,然後討論,自由發言)

生:這兩首詩都表現了作者的鄉愁。

師:不錯,這是兩首詩的相同點,除此之外還有嗎?

生:兩首詩都運用了比喻。

師:鄉愁本來是抽象的,作者藉助於具體的形象把它表現出來,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

生:我覺得兩首詩在形式上不一樣。

師:能不能具體說說?

生:余光中的詩分了四節,每節的句數和字數基本上一樣多,看上去比較整齊,而席慕蓉的詩看上去參差不齊。

師:說得非常好。還有嗎?

生:席慕蓉的詩表達感情比較朦朧含蓄,余光中的詩比較直接清晰。

師:是啊,餘詩與席詩儘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表達的感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鄉愁,這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古今中外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鄉愁詩,大家可把範圍放大些,課下把能蒐集到的所有鄉愁詩整理成《鄉愁專集》。透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明確了此詩完美的形式,也學會了以形象寫抽象的方法,那麼讓我們模仿此詩來寫自己的母愛吧,請大家把自己剛纔沒有完成的詩句完成,大屏幕出示模仿展示:

小時候,母愛是……

長大後,母愛是……

而今後,母愛是……

師:(大屏幕播放羅大佑演唱的歌曲──余光中的《鄉愁四韻》)伴隨着余光中的鄉愁,咱們就要說再見了。今後無論走到哪裏,同學們都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始終用新課標的理念作指導,建立起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啓發指導、師生共同長進、發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以被動學習爲主的語文學習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拓展創新爲主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始終以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身份出現,真正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主人的地位。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並儘量多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探究”,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從而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這節課的設計也依據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讀(詩歌)──品味(語言)──理解(感情)──拓展(遷移)”四步五環節的品讀法,讓學生了解《鄉愁》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善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當然,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些環節處理不夠妥當,如第三環節“合作探究,品味研讀”引導不夠得力,學生理解的可能不夠紮實。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現代詩朗誦的基本方法。

2、在誦讀中體味詩人濃烈的懷鄉思國之情。

3、學習作者運用鮮明的意象表達情感的寫法。

教學設想

透過反覆誦讀,體味詩中包含的濃烈的思鄉之情;透過揣摩品味,理解詩歌中意象之美;透過點撥指導,使學生初步掌握用詩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方法。本課擬用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匯入·走近作者

播放《江河水》音樂。(創設情境,教師以飽滿的激介紹這首曲的作詞人)

曾有這樣的一位詩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責任感的詩人,他於1928年生於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從此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從祖國大陸到寶島臺灣,從求學美國到謀職香港,期間他多次想回到大陸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鄉無望的時候,他於1972年寫下了一首詩,一首生離死別般灼人心痛的詩──《鄉愁》。他是誰?──臺灣著名的詩人余光中。我們在傾聽的這首歌曲就是根據他的《鄉愁》譜曲改編而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如煙似霧的鄉愁世界……

板書:鄉愁余光中

二、誦讀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師美讀(語調緩慢、深情,期望中凸顯深沉)。

問1:你從中聽出了什麼?

可能有以下說法:內容方面:思鄉、惆悵;

形式方面:形象、整齊。

2、再讀:讓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3、三讀:指名兩位同學誦讀並要求他們說說如此處理的原因。

教師明確:當時,大陸與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作者抒寫的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千千萬萬的遊子對親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情懷。

4、歸納並投影朗讀的方法:

劃分朗讀的節奏:每節詩之間停頓二拍,句與句間爲一拍,句間停頓要長一些。

確定朗讀的重音:抓住關鍵詞語(表示形象的詞語)以及富有表現力的修飾語。

把握感情基調:

感情:深摯綿長的思念

語調:低沉略帶哀傷

語速:舒緩

5、動畫展示音樂響起,全班齊讀。

三、研讀中感悟

1、這首詩是現代詩歌的上品,曾撥動了千萬人的心絃。它究竟好在哪裏呢?我想聽一下同學們的意見。

小組合作討論並作圈點批註,可出示兩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⑴將每節相同位置的語句進行歸類賞析,看看哪一處最美?

⑵你對作品中哪一節印象最深?試作評析。

學生暢所欲言並美讀相應的詩句。

教師評價,歸納整理。

如:

①美在意象。詩人精心擷取和提煉意象,以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可感的具體對象,把四個人生階段中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表達出來:單純、集中、豐富、含蓄。

板書:小時侯→長大後→後來→現在

↓↓↓↓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②美在情感。主題逐步深化昇華。第四節“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鄉愁詩不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表達的不再只是個人情感,而是千千萬萬海外遊子的戀國思家的民族情感、愛國情感。可謂是“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

板書:個人國家

2、根據大屏幕提示背誦: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外頭,_______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四、拓展遷移

1、探究中國文人的`鄉愁情結。

詩中化抽象的鄉愁爲形象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種“化抽象爲形象”的寫法在我國古詩詞中是經常使用的。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積累和課前收集的資料,說一說含有“鄉愁”的詩詞句。

可能有以下詩句,如:

⑴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⑵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⑶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教師點撥:在詩人的生花妙筆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動感,如同洶涌澎湃而綿綿不絕的春水;“愁”如影隨形,漫空飛舞。“愁”無處不在,有多少遊子,就有多少離愁──

2、說說“我”對鄉愁的感悟。

在剛纔的品味中,詩人、詞人化抽象爲形象的詩句生動地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讓“愁”更可感。請學生們選取一物象抓住特徵,展開聯想和想象,用“鄉愁是……”這一句式表達,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幾句。(音樂響起,充滿鄉思的秋夜畫面出現──)

教師舉例:

鄉愁是綿綿的長城,歲月綿綿,情也綿綿。

參考示例:

鄉愁是一彎如鉤的殘月,鄉愁是故鄉的小溪,永遠流淌在心頭。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辛辣而醇香,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條長長的小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

……

(說明:學生只要能用恰當的物象表示鄉愁即可,長短不拘。可以在全班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將這些句子優化,連綴成篇)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人把鄉愁化爲“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

3、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意象,體會感情。

【難點】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發感情。

【教學步驟】

一、匯入課文

回憶王致遠的《秋思》由古代的鄉愁引入現代詩人的鄉愁。

二、播放錄音

聽讀感悟,說出作者的情感基調。(憂鬱深沉)

三、自由朗讀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初步感受作者的.濃濃鄉愁。

四、品位詩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畫表達鄉愁?(四幅具體生活畫面)

讓學生理解“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

2、學生口述四個畫面:

⑴ 幼年求學,母子分離。

⑵ 成年後,告別妻子,背井離鄉。

⑶ 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

⑷ 同胞難得相間見,國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領悟主旨

六、拓展

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5

【教材分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鄉愁》以獨特的想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教學設想】

課前引導學生藉助課外閱讀材料瞭解作者及作品,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主題。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由淺入深,重閱讀,善啓發,巧設高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初步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創設情境,透過多媒體手段,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在形式上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 透過誦讀品悟,讓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2. 培養學生有感情誦讀詩歌的能力。

3. 透過情感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對詩中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特殊意象的體會把握。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經歷嗎?當時的感覺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談談嗎?(請兩個寄宿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發言,教師適當啓發)

對於思鄉之情,離別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詩作表達這種愁思了。你們能舉出一些抒寫“鄉愁”的古詩句嗎?(請兩個學生舉例)

老師也收集了幾句,同學們一起讀一讀。

1、馬致遠的曲《天淨沙. 秋思》: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3、李白的《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人透過這些詩句表達各自濃郁的思鄉之情。下面我們隨着詩人余光中一起走進他的鄉愁設計。

(二)作者簡介

首先請同學們藉助課文P100註釋對詩人先作一定的瞭解。把註釋畫下來。

生補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於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和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余光中一首《鄉愁》詩抒發了強烈濃厚的思鄉之情,表達出大多數臺灣人民的心聲。

(二) 初讀感知

1、 請同學們一起欣賞《鄉愁》配樂詩朗誦,在音畫中感受詩人的情感。聽完後說說他讀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裏?(播放錄音——使用語文版配備的錄音帶)

2、 透過聽錄音朗讀,同學們一定也融入到了詩人的情感世界裏了,下面請同學們一起模仿錄音朗讀。

3、 哪一個同學來說一說錄音朗讀讀得好在哪裏?(指導朗讀:注意朗讀節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1)結合課後思考練習三,劃分詩歌的節奏。(板書:①節奏)劃完的同學可以再小聲地把這首詩多朗讀幾遍。(出示幻燈片)

(2)除了要注意朗讀節奏,還要注意什麼?誰可以說一說?

——重讀(板書:②重音)

(3)誰知道要把詩歌讀得好,還應該注意什麼?

——感情(板書:③感情)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指導大聲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明確:激憤、昂揚和略帶哀傷。

4、全班同學一起來有感情郎讀全詩。

(四)研讀詩歌,品味意象。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裏,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板書: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2.四個時間詞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

(板書: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將思鄉的`愁思寄寓在“明月”當中。讀了余光中的這首詩,你覺得詩人在這幾個人生階段是透過什麼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鄉愁的?(板書: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4.我們以第一節爲例,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讀一讀,想一想,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

(1)請一位同學示範讀第一節

教師指導:朗讀詩歌要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讀,而將一首詩讀出感情,離不開對詩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須重讀才能凸現其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2)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學生朗讀體會)

郵票讓人聯想到通信。詩人少年在外求學,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凝聚在這小小的郵票上。郵票雖小,卻蘊涵着詩人的鄉愁。(板書:思念母親)

師:爲什麼選擇郵票呢?如果把郵票改成信紙可以嗎?

師:爲什麼詩人用小小來形容郵票?(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暢所欲言。)

師幫助理解釋疑:小小不僅用來形容郵票的大小,也用來形容情感的程度。這時的思鄉之情是比較淡的,如輕煙似的,一縷,兩縷。

(3)誦讀第一節。

5.根據第一節的學習方法,分別說說“船票”、“墳墓”、“海峽”是如何表現鄉愁的?(組織形式:以前後桌爲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派代表發言。)(教師適當引導)

(1)郵票是書信來往,而船票則是兩地奔走的結果,凝結着詩人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比郵票有着更濃的鄉愁;(板書:夫妻分離)

(2)墳墓將母親和“我”生死隔絕,愁思更是濃的化不開,(板書:母子死別)這些都是詩人的“家愁”。

(3)而海峽則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國愁”。(板書:故鄉之思→家國之情)一灣淺淺海峽,將臺灣和大陸分隔多年,卻割不斷臺灣人民對祖國大陸綿綿的思念。(板書:遊子與大陸分離)

6.請同學們跟着伴奏一起誦讀全詩。

(五)課文小結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看起來似乎沒有關連,但卻是詩人對鄉愁的種種感覺: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些詞都是客觀事物,它們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形象。當詩人將它們寫入作品中,並融入自己的情感——鄉愁時,它們就成爲詩歌的意象。我們學習詩歌要從意象處入手。因爲詩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意象的背後,透過意象將它們暗示出來。理解詩歌的意象,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

【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模仿。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

友誼是

母愛是

【板書設計】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候童年 郵票 家愁

(母子分離)

長大後青年 船票

(夫妻分離)

後來啊中年 墳墓

(母子死別)

而現在老年 海峽 國愁

(遊子與大陸分離)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6

教材分析

鄉愁作爲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很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由於他抒寫的不是一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別年月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劇烈的現實感和鮮亮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動,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緻,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加了詩的音韻美。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透過比擬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培育學生的朗讀力量、鑑賞力量,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慾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教學方法

誦讀法、爭論法、比擬法。

教學過程

一、聽一聽: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二、讀一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教師示範朗讀。(多媒體配樂)

⒉、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板書: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園別

⒌、把握詩歌主題。

⑴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一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一處該怎樣讀?

⑵補充資料圖片,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一議:比擬鑑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擬、品評。(多媒體顯示)

設疑:

⑴鄉愁是一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你覺得余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地呈現出來,使你對鄉愁有了一些詳細的感覺?(運用了幾種詳細的事物來表現)

⑵鄉愁怎麼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教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索、溝通、發言。

⒊、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一般是透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藉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予於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寄予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說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詳細可感了,並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⒋、美讀:

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一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依據以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詳細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爲一名住宿生,當你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____。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索、創作、溝通,師生共同點評。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仿寫詩歌。

板書設計

鄉愁(余光中)

母子別郵票

新婚別船票

生死別墳墓

故園別海峽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將詩歌意象與生活情景的聯想相結合,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2.抓住這首詩“真摯的感情、鮮明的形象和優美的韻律”這三個明顯特徵,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深切感受詩人的`思鄉愛國之情。

2.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感受並理解詩歌優美的韻律。

[教學方法]

以多媒體教學爲輔助手段,綜合運用反覆誦讀、師生互動和教師總結歸納的方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結合學生剛剛學過的《靜夜思》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指出“鄉愁”在中華兒女的身上代代相傳,而臺灣人民的思鄉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匯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先齊讀,再聽配樂朗誦,找出差別,然後請一兩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誦,聽後師生一起評價,特別注意朗誦時的語氣和節奏。

提問:作者透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抒發鄉愁?(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這些形象的?(以時間爲順序)

二、師生互動,想象構圖

1.教師範讀詩歌的第一節。

(1)讓同學們聯繫自己在外上學、思念母親的實際情況理解詩歌內容。

(2)請同學說出自己的聯想。

2.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二節,教師進行指導。

(1)構建生活場景理解內容。

(2)補充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加強同學們的語文知識積累。

3.請同學深情地朗讀詩歌的第三節,教師進行指導。

(1)讓同學們想象三五十年之後,母親去世後自己的內心感受,加深對詩歌第三節的內容理解和情感體味。

(2)回顧前三節意象選擇的典型性,加深學生對作文選材典型性的認識。

4.第四節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也是同學們在內容理解上的重難點。

(1)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引導:作者思念故鄉、想念親人,那爲什麼不回到他們身邊呢?僅僅是由於有一道臺灣海峽嗎?

(2)再從作者生世和寫作背景出發,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學們真切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和企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願望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課堂練習]

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模仿造句。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條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在車站久久的站立

[課堂小結]

正是由於具備了真摯的感情、鮮明的意象和優美的韻律,余光中的這首小詩才會成爲海峽兩岸廣泛傳頌的名篇,這也正是我們分析不少現代詩歌的重要途徑。

[課後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鄉愁》和《夜雨寄北》這兩首詩。

★板書設計

時間 空間鄉愁

小時候母子異地郵票

長大後夫妻分離船票真摯的感情

後來墳墓內外墳墓鮮明的意象

現在海峽兩岸海峽

鄉愁是…… 數量詞 疊詞

我在這頭  ……在那頭 優美的韻律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反覆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深層理解文字,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

ppt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

導言:同學們,每到週五,你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如果將來你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在遙遠的異地工作生活,最容易產生一種什麼感情?

(思鄉之情)

“遊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恆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麼,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

是啊!遊子思鄉,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着多少遊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着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愁寄託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覆手法(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初中語文鄉愁教案的反思

這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首先,匯入時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積累的表達鄉愁的詩句,讓學生明白積累的重要,然後引出新課。

其次,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與詩人在詩歌中所迸發的思鄉愛國之情產生共鳴。其間的聽課文朗讀錄音能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節奏,給學生有一個模仿的標準,對下一環節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從教學過程看,朗讀的形式靈活多樣,有學生的自由朗讀,有學生的個人試讀,還有聽課文朗讀錄音,全班同學的集體朗讀。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覆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爲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爲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再次,在品味詩歌的意境這個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分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在這裏,既有學生個人的見解,又有小組集體的智慧,小組成員間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畫面的情景,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9

教材分析

鄉愁作爲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爲他抒寫的不是一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教學目標

1. 透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 透過比較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鑑賞能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慾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 聽一聽: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導語:同學們,你們從剛纔的音樂中聽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鄉愁)是的,遊子思鄉、故土難忘,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由於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臺灣人民對大陸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的渴望日趨強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鄉愁》。(板書課題、作者,多媒體顯示全詩)

二 、 讀一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 、教師示範朗讀。 (多媒體配樂)

⒉ 、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 、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板書: 母子別 新婚別 生死別 故園別

⒌ 、把握詩歌主題。

⑴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一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一處該怎樣讀?

⑵補充資料圖片,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一議:比較鑑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較、品評。(多媒體顯示)

設疑:

⑴鄉愁是一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你覺得余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你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運用了幾種具體的事物來表現)

⑵鄉愁怎麼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老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⒊.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一般是透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藉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託於 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說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了,並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⒋.美讀:

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一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根據以 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具體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爲一名住宿生,當你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_____。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考、創作、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五、佈置作業。

1. 背誦這首詩。

2. 仿寫詩歌。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母子別 郵票

新婚別 船票

生死別 墳墓

故園別 海峽

《鄉愁》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匯入一:同學們有沒有三五天或較長時間的離開家、離開過父母?你想家了嗎?想家時是什麼感受?生列舉,師述同感,引出小詩:

“……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遊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覺得到,誰也說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體配樂)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說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呢?(媒體示圖)尤其是臺灣同胞,因爲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纔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匯入二: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

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裏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裏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着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瞭解余光中

1、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2 、補充(媒體示):

余光中祖籍大陸。1928年生於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臺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情深,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是他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

代表作《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被稱爲鄉愁詩人。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 、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迴,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新娘∕在那頭

長大後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我∕在這頭

母親∕在裏頭大陸∕在那頭

3、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並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爲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迴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 、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藉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藉助了意象,什麼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 、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託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着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着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着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明確:

第二小節:夫妻別——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體示)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生死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媒體示)第四小節: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着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故國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媒體示)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

感情的昇華——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4、當堂記憶

透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簡單陳述意象美。像這麼美的詩,不把它記下來豈不可惜?注:切莫死記硬背,找規律。

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把這些詞想一想,然後,我們試着一起來記憶一下——(單獨記,齊憶)

五、拓展,仿句

這首詩作者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

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爲"鄉愁"打個比方嗎? (適當穿插評,表揚)

例: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髮,理也理不清。

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着邊際,看不到底。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六、小結當堂

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裏,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擡頭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七、佈置作業

回去聽羅大佑演唱的《鄉愁四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