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浣溪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篇

浣溪沙7.83K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

鈿轂香車過柳堤,樺煙分處馬頻嘶,爲他沉醉不成泥。

花滿驛亭香露細,杜鵑聲斷玉蟾低,含情無語倚樓西。

註釋:

⑴鈿轂(gǔ古)——金飾的車輪軸承,有眼可插軸的部分。屈原《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鈿轂香車”指華美的車子。

⑵樺煙句——樺(huà化):落葉喬木,皮厚而輕軟,可卷蠟爲燭。謂之“樺燭”。據《國史補》載:正旦曉漏以前,三司使大金吾以樺燭擁,謂之火城。這裏的“樺煙分處”,指朝廷考場。

⑶玉蟾——月亮。古時傳說月中有蟾蜍(癩蛤蟆),所以常以蟾指代月亮。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啓》:“皎潔輕冰,對蟾光而寫鏡。”

賞析:

這首詞寫驅車送別。上片寫車過柳堤,馬嘶樺煙,人已遠去。“爲他沉醉不成泥”一句,表現了女子對男子的依戀之情,如“成泥”,豈不是可以不走了嗎?下片頭二句寫驛亭環境,用以表現女主人公送走情人後“含情無語”的淡淡哀愁。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2

浣溪沙·紅橋原文

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西望雷塘何處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煙芳草舊迷樓。

註釋

紅橋:在江蘇揚州,明末建成。橋上朱欄數丈,周圍荷香柳色,爲揚州一景。

一帶:形容水狀似帶。

雷塘:在揚州城外,隋煬帝葬處。

迷樓:隋煬帝在揚州所築宮室,千門萬戶,曲折幽邃,人入之迷而不能出,因稱之迷宮。

註釋

紅橋:在江蘇揚州,明末建成。橋上朱欄數丈,周圍荷香柳色,爲揚州一景。

一帶:形容水狀似帶。

雷塘:在揚州城外,隋煬帝葬處。

迷樓:隋煬帝在揚州所築宮室,千門萬戶,曲折幽邃,人入之迷而不能出,因稱之迷宮。

賞析

作者任揚州推官時,曾與友人修禊紅橋,經常泛舟載酒於橋下。此詞除欣賞紅橋美景外,還寄託懷古傷今之情。詞中懷古之情寓於景物之中,情景交融,妙筆感人。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3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

蘇軾〔宋代〕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譯文

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和稀疏的楊柳使初晴後的沙灘更嫵媚。清澈的洛澗匯入淮河,水勢浩大,茫茫一片。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嚐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註釋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一作《浣溪紗》,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劉倩叔:名士彥,泗州人,生平不詳。南山:在泗州東南,景色清曠,宋米芾稱爲淮北第一山。媚:美好。此處是使動用法。灘:十里灘,在南山附近。洛:洛河,源出安徽定遠西北,北至懷遠入淮河。漫漫:水勢浩大。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時上浮的白泡。午盞:午茶。蓼(liǎo)茸:蓼菜嫩芽。春盤:舊俗,立春時用蔬菜水果、糕餅等裝盤饋贈親友。

賞析

這是一首紀句詞,是以時間爲序來鋪敘景物者。詞者耐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句者句山時以清茶野餐者風味。作品充滿春天者氣息,洋溢着生命者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者熱愛和健勝進取者精神。

詞者耐片寫沿途景觀。“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者煙霧,灘邊稀疏者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後者沙灘獻媚。

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在殘冬臘月是很難耐者,可是東坡卻只以“作曉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者態度。第二句寫向午者景物:雨腳漸收,煙雲淡蕩,河灘疏柳,盡沐晴輝。儼然成了一幅淡遠者風景圖畫了。一個“媚”字,尤能傳出作者喜悅者心聲。作者片搖曳於淡雲晴日中者疏柳,覺察到萌發中者春潮。於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者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豪氣者表現,精神境界者高人之處。

“入淮清洛漸漫漫。”第三句是說,眼前入淮清洛,彷彿漸流漸見廣遠無際。

耐片結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句中者“清洛”,即“洛澗”,發源於合肥,北流至懷遠合於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臨淮)不近,非目力所及。那麼詞中爲什麼提到清洛呢?這是一種虛摹者筆法。作者片眼前者淮水聯想到耐句青碧者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後,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在這裏顯然不是單純者景物描寫,而是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者歸隱林泉者寓意在內。

下片轉寫作者句覽時者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徵性者事物來描寫:乳白色者香茶一盞和翡翠般者春蔬一盤。兩相映託,便有濃郁者節日氣氛和誘人者力量。“雪沫”乳花,狀煎茶時耐浮者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誇張,形象的明。午盞,指午茶。此句可說是對宋人茶道者形象描繪。“蓼茸蒿筍”,即蓼芽與蒿莖,這是立春者應時節物。舊俗立春時饋送親友以的嫩春菜和水果、餅鉺等,稱“春盤”。

此二句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寫出了茶葉和的菜者的美色澤,使讀者片中體味到詞人品茗嘗的時者喜悅和暢適。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者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者審美意趣和曠達者人生態度。“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者命題,用詞者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爲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這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者生動畫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曠、閒雅者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者享受和無盡者遐思。

創作背景

據詞序,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十二月二十四日。當年三月,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貶所過了四年多謫居生活之後,被命遷汝州(治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這種量移雖然不是升遷,但卻標誌着西治氣候的轉機。據《宋史·蘇軾傳》,宋神宗手札移軾汝州,有“人材實難,不忍終棄”之語。這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最困頓的黃州時期終於脫離了,心境比較輕鬆,一路上頗事遊訪。暢遊廬山,在江西筠州探視了胞弟蘇轍,到金陵又興致仕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且有買田江干、相偕歸隱之約。這年歲暮,蘇軾來到泗州(現江蘇盱眙),即上書朝廷,請罷汝州職,回宜興修養。此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當時蘇軾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因作此詞紀遊。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4

原文:

已慣天涯莫浪愁,寒雲衰草漸成秋。

漫因睡起又登樓。

伴我蕭蕭惟代馬,笑人寂寂有牽牛。

勞人只合一生休。

譯文

已經習慣了天涯路遠的奔波,沒必要再添加無謂的要愁。天又冷了,眺又衰了,又是一年秋天來臨。不要因爲滿心的愁緒醒來而又去登樓遠眺。

一生勞碌,陪伴我的只有代地的老馬。就連天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的牛郎也在笑話我的形單影隻。要勞之人只求走完自己的一生才能好好休息。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此詞爲平韻四十二字型。

浪愁:空愁,無謂地要愁。宋楊萬里《無題》:“渠儂狡獪何須教,說與旁人莫浪愁。”

漫:副詞,休、莫、不要。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蕭蕭:形容馬嘶鳴聲。代馬:北方所產之馬。代,古代郡地,後泛指北方邊塞地區。曹植《朔風詩》: “仰彼朔風,用懷魏都。願騁代馬,倏忽北徂。”劉良注:“代馬,胡馬也。”

寂寂:形容寂靜。牽牛:天牽牛星,俗稱牛郎星。此謂天上的牛郎尚與織女一年一度相會,而作者卻難以與妻子團聚,故而這人間的“寂寂”連牛郎也爲之發笑。

勞人:要傷之人,這裏爲自指。《詩經·小雅·巷伯》: “驕人好好,勞人眺眺。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高誘《淮南子》注: “‘勞,要也。’‘勞人’天要人也。”

賞析:

此詞當作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後的一個七夕,其時納蘭性德身處牧場,有感於分離而作此詞。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納蘭性德由司傳宣改經營內廄馬匹,常至昌平、延慶、懷柔、古北口等地督牧。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5

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朝代:宋代

作者:張孝祥

同是瀛洲冊府仙。只今聊結社中蓮。胡笳按拍酒如川。

喚起封姨清晚景,更將荔子薦新圓。從今三夜看嬋娟。

鑑賞

首句故事源自唐太宗設文學館。唐太宗爲網羅人才,設定文學館,任命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名文官爲學士,輪流宿於館中,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典籍。又命閻立本畫像,褚亮 作贊,題名字爵裏,號“十八學士”。時人慕之,謂“登瀛洲”。詩文中常用“登瀛洲”或“瀛洲”比喻士人獲得殊榮,如入仙境。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之一,另二仙山名蓬萊、方丈。“冊”,冊封,特指皇帝的詔書。該詞起句便見不俗,將此日參加中秋宴會的十八人比作仙境之人。張孝祥《鷓鴣天·送陳倅正字攝峽州》亦有句:“人物流冊府仙。”

“結社”,組織團體。“結社多高客,登壇盡小詩。”(唐·許渾《送太昱禪師》詩)次句巧妙地將“結社”二字拆開,一作“聊結”,一作“社中蓮”,由此又將今朝宴會比之於晉慧遠集高僧名儒結白蓮社於廬山東林寺。廬山白蓮社數百人中,其間譽望尤着,爲當世推重者,號社中十八賢。晁補之於《白蓮社圖記》亦有記載。

第三句作爲上片結語,是說當筵演奏琴曲《胡笳十八拍》助興,坐上十八客酒興更高。“胡笳”,國古代北方民族一種管樂器,傳說由漢張騫從西域傳入,漢魏鼓吹樂中常用之。蔡琰歸漢後,悲嘆自己命運多舛,寫下《胡笳十八拍》流傳於今。“按拍”,擊節,打拍子。今宵按拍賞音,不禁撫今思夕,感慨萬端,自是豪飲痛醉一場。

換頭用“封姨”對應時節,切合“十八”。“封姨”,古時神話傳說中的風神,亦稱“封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穀神子《博異志·崔玄微》)詩文中常作爲風的代稱。由於中秋季節猶有餘熱,詞人便在此時召喚風神送來涼爽,清滌晚暑,以助酒興。

接下一句說酒後更有品嚐,以切“十八”,並扣題中秋。上品新荔名“十八娘”,宋·曾鞏《荔枝錄》:“十八娘荔枝,色深紅而細長,閩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蘇轍《幹荔支》曰:“紅消白瘦香猶在,想見當年十八娘。”中秋不能不賞月,賞月當有瓜果供奉,該詞故有“荔子薦新圓”句。“新圓”,指中秋圓月。

荔子自然圓,中秋月更圓,新朋老友中秋團圓更是大快人心,於是全詞最後一句即景生情作結,說今宵賞月尚可再延長三夜至十八。“嬋娟”,。這是詞人的美好願望,亦可見詞人填詞用事的高強本領。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6

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蒨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古詩簡介

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一些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着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係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這對於開拓詞境有積極的影響。

註釋

⑴徐州——一作徐門。

⑵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是指石潭的水與泗水相通,水的漲落清濁常常是一致的。

⑶旋(xuàn)——臨時趕忙、急就。

⑷使君——蘇軾自指。

⑸排——擁擠。

⑹蒨(qiàn)羅裙——茜草可作紅色染料。

⑺收麥社——麥收時節的祭祀活動。

⑻鳶(yuān)——即老鷹。

⑼賽神——用儀仗、簫鼓、雜戲迎神的活動,又稱“賽會”。

賞析/鑑賞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作者有詩云:“東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龍行》)。作者作爲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後,又往石潭謝雨,沿途經過農村。這組《浣溪沙》詞即紀途中觀感,共五首。這是第二首。

這首詞寫謝雨途中見聞。上片作者着重寫村姑形象。村姑不像朱門少女深鎖閨中,但仍不能和男子們一樣隨便遠足去瞧熱鬧,所以只能在門首聚觀,這是很富於特徵的情態。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長官的敬稱,這裏是作者自謂)路過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來看。勞動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決不會是“弄妝梳洗遲”的,“旋抹紅妝”四字足以爲之傳神。匆匆打扮一下,是長期生活養成的習慣,同時也表現出心情的急切。選擇一件茜草紅汁染就的羅裙(蒨羅裙)穿上,又自含愛美的心理。“看使君”當然有一睹使君風采之意,同時也有觀看熱鬧的意味在內。“三三五五”總起來說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說太多,但“棘籬門”畢竟小了一些,都爭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擠(“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短短數語就刻畫出一幅極風趣生動的農村風俗畫。

下片寫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們老幼相扶相攜,來到打麥子的土地祠;爲感謝上天降雨,備酒食以酬神,剩餘的祭品引來饞嘴的烏鳥,在村頭盤旋不去。兩個細節都表現出喜雨帶來的歡欣。結句則是一個特寫,黃昏時分,有個老頭兒醉倒在道邊。這與前兩句形成忙與閒,衆與寡,遠景與特寫的對比。但它同樣富於典型性。“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駕《社日》),酩酊大醉是歡欣的結果,它反映出一種普遍的喜悅心情。

如果說全詞就像幾個電影鏡頭組成,那麼上片則是他連續的長鏡頭;下片卻像兩個切割鏡頭,老幼收麥,鳥翔舞是遠景,老叟醉臥道旁是特寫。透過一系列畫面表現出農村得雨後的氣象。“使君”雖只是個陪襯角色,但其與民同樂的心情也洋溢紙上。

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一些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着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係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這對於開拓詞境有積極的影響。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7

原文:

十里湖光載酒遊,青帘低映白蘋洲。

西風聽徹採菱謳。

沙岸有時雙袖擁,畫船何處一竿收。

歸來無語晚妝樓。

譯文

湖光山色,倒映如畫,坐在船上,載酒而遊,是多麼的逍遙自在。遠景是的中的沙灘,伴着採菱人所唱的歌曲泛舟湖上,欣賞着自然的美是多麼的愉悅啊。

近處的岸邊有熱鬧的街市,美麗的女子。天色漸晚,畫船上收起釣竿。夜晚歸來,獨自於妝樓尋婉。

註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青帘:舊時酒店門口掛的幌子,多用青布製成。

白洲:泛指長滿白色花的沙洲。唐李益《柳楊送客》詩:處“青楓江畔白洲,楚客傷離不待秋。”

徹:完結,指樂曲的終結。

採菱謳(ōu):樂府清商曲名,又稱《採菱歌》、處《採菱曲》。

沙岸:用沙石等築成的堤岸。雙袖:借指美女。

畫船:裝飾華麗的遊船。

一竿(gān):宋時京師買妾,一妾需五千錢,每五千錢名爲“一竿”。李煜《漁父》:處“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故此處之“一竿”亦可指漁人。

賞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容若扈駕南巡,目睹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盡享自然情趣,感慨之下作下此詞。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8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裏憶平生。

「翻譯」

殘雪凝輝讓溫暖的畫屏變得冰冷。梅花隨涼風飄落,憂傷的笛聲傳來,已是寂寞黃昏。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於無人處也好象朦朧起來。

(世人皆醉我獨醒)我,世間哀愁的過客,身世淒涼。爲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後淚流滿面?(你此指容若本人,自言自語)痛徹心扉地哭泣,在斷腸聲裏,回憶自己淒涼的一生。

「註釋」

畫屏:繪有彩畫的屏風。

落梅:古代羌族樂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橫笛吹奏。

月朧明:指月色朦朧,不甚分明。

「賞析」

本詞運用了老套的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手法,但景清情切,頗令人動容。就如同面對同樣的材料,高明的廚師和平庸的廚師卻能做出天壤之別的兩種味道來。納蘭顯然是前者。

上闋透過“殘雪”、“凝輝”、“落梅”、“三更”、“月朧明”等字句,營造出了一種既清且冷,既孤且單的意境,大有屈原“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而這種感覺大抵只能給人帶來痛苦和茫然。接着他便拋出“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問句,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傷身世的哀嘆。由詞意看來,更應該是靈犀暗生的獨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間當面的對談傾訴。所以說,這個“君”指的是容若自己。當一個人倦了,累了,苦了,傷了的時候,便不禁會忍不住地自言自語,自怨自艾,自問自答,何況是納蘭這樣的至情至性之人呢?本來詞句至此,已令讀者唏噓不已,誰知下一句“斷腸聲裏憶平生”更是點睛之筆,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淚下···見慣了哀而不傷,隱而不發,反而更容易被這樣痛徹心扉的悽絕之美打動。閉上眼睛彷彿依然能看到容若在那一片斷腸聲裏,落淚傷神。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9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悽迷。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採桑子

宋代:晏幾道

春風不負年年信,長趁花期。小錦堂西。紅杏初開第一枝。

碧簫度曲留人醉,昨夜歸遲。短恨憑誰。鶯語殷勤月落時。

水調歌頭(管待李參政壁勸酒)

宋代:魏了翁

落日下平楚,秋色到方塘。人間袢暑難耐,獨有此清涼。龍捲八荒霖雨,鶴十州風露,回薄水雲鄉。欲識千里潤,記取玉流芳。石蘭衣,江蘺佩,芰荷裳。箇中自有服媚,何必錦名堂。吸取玻璃清漲,喚起逍遙舊夢,人物儼相望。矯首望歸路,三十六虛皇。

江城子(重陽)

宋代:李處全

一番風雨一番涼。炯秋光。又重陽。瀟灑東籬,渾學漢宮妝。今日且須開口笑,花露,鬢雲香。

潑醅新取淡鵝黃。趁幽芳。趣飛觴。落帽當時,□發少年狂。萬事破除惟有此,塵外客,醉中鄉。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一曲鸞簫別彩雲。

燕釵塵澀鏡華昏。

灞橋舞色褪藍裙。

湖上醉迷西子夢,江頭春斷倩離魂。

旋緘紅淚寄行人。

賞析:

“一曲”三句,上片述一位女子與郎君分別時的哀傷。“彩雲”,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詞有:“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句。這裏據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註》說:“彩雲,指小萍,系歌女也。”女主人公說:“自從郎君用悽哀的`鸞簫聲吹了一曲離別曲與我告別。在柳絮飄舞的分別處,我對郎君說:‘當你走了之後,我將不再打扮自己,從此鈿釵上會因沾了灰塵而失去光澤;那銅鏡也會因爲不去拭拂而逐漸昏暗。’終於郎君離我而去,我久久地凝望着送郎遠去,以致身上飄滿了一身柳絮,將穿着的藍裙蓋得消褪了顏色,也還不忍離開這與郎君的分別處。”

“湖上”三句,下片寫女主人公盼郎忠於愛情,不生異心。此言“彩雲”姑娘,去信告誡郎君:“希望郎君在西子湖畔不要沉湎在酒色之中,以致使我這個在‘江頭’天天望郎歸的‘倩娘’因相思而‘離魂’(即逝世),從而折斷了你我倆的相思紅線。”“倩離魂”,用《太平廣記》中“倩女離魂”典故,並與上句“西子”映襯。又說:“隨信我將把思君的胭脂淚封上,希望羈旅在外的郎君見信後能更加鞏固我倆的愛情。”

此詞或是作者追憶杭妾之作。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1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譯文

遊玩蘄水清泉寺,寺廟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沙路被雨水沖洗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飛逝啊!

註釋

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遊,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浸:泡在水中。

蕭蕭:形容雨聲。

子規:杜鵑,又叫杜宇、 布穀、子規、望帝、蜀鳥等。

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白髮:老年。

唱黃雞:感慨時光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流逝。

鑑賞

東坡爲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裏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幫助,親朋故舊關心,州郡長官禮遇,山川風物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心扉。這首樂觀呼喚青春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蘭草剛剛萌生嬌嫩幼芽。松林間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啼聲。這一派畫意光景,滌去官場惡濁,沒有市朝塵囂。它優美,潔淨,瀟灑……充滿詩情趣,春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着人生情懷。

環境啓迪,靈感生髮。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概念化,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語言,攄寫有關人生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並白髮”,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性格。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2

古詩帶拼音版

huàn xī shā

浣溪沙

yī xiàng nián guāng yǒu xiàn shēn , děng xián lí bié yì xiāo hún 。jiǔ yán gē xí mò cí pín 。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mǎn mù shān hé kōng niàn yuǎn , luò huā fēng yǔ gēng shāng chūn 。bù rú lián qǔ yǎn qián rén 。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古詩翻譯

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東流,一去不返,深感悲傷。於是,頻繁的聚會,借酒消愁,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河山,突然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愛憐眼前的人。

古詩賞析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是北宋詞人晏殊所作。這是一首傷別之作,嘆人生有限,抒寫離情別緒,所表現的及時行樂的思想,反映出詞人的無奈與灑脫。全詞在章法結構上下關合:下片“滿目”句照應上片次句,因離別而念遠;“落花”句照應上片首句,因慨嘆人生短暫而傷春。結句借用《會真記》中的詩句,即轉即收。全詞一改詞人的閒雅之風,取景闊大,筆力雄厚,深沉而溫婉,別具一格。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3

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賞析

這首紀遊詞,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在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時所作。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詞的上片寫沿途景觀。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可是東坡卻只以“作曉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的態度。

第二句寫向午的景物:雨腳漸收,煙雲淡蕩,河灘疏柳,盡沐晴暉。一個“媚”字,極富動感地傳出作者喜悅的心聲。作者從曳於淡雲晴日中的疏柳,覺察到萌發中的春潮。於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浩氣的表現,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恆流之處。“入淮”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句中的“清洛”,即“洛澗”,發源於合肥,北流至懷遠合於淮水,地距泗州(宋治臨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詞中提到清洛,是以虛摹的筆法,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後,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轉寫作者遊覽時的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徵性的事物來描寫: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兩相映託,便有濃郁的節日氣氛和誘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誇張,形象鮮明。午盞,指午茶。此句可說是對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繪。“蓼茸蒿筍”,即蓼芽與蒿莖,這是立春的應時節物。舊俗立春時饋送親友以鮮嫩春菜和水果、餅鉺等,稱“春盤”。

此二句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寫出了茶葉和鮮菜的鮮美色澤,使讀者從中體味到詞人品茗嚐鮮時的喜悅和暢適。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爲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這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曠、閒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錦帳重重卷暮霞。

屏風曲曲鬥紅牙。

恨人何事苦離家。

枕上夢魂飛不去,覺來紅日又西斜。

滿庭芳草襯殘花。

譯文

捲起映照着晚霞的重重錦繡帳板,在曲曲的屏風旁無聊地擊打着拍板,失意者因爲什麼事離開了家。

夢魂中也到不了所思念的人身邊,一覺醒來太陽開始西斜快要落山了,滿院的芳草襯托着殘花。

註釋

浣節沙:浣節沙,詞牌名,原爲唐代教坊曲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屏風:室內隔扇,以木爲之,多有雕繪。

鬥紅牙:競拍紅牙演唱也。鬥,此指競相演奏。紅牙,紅木拍板,演奏時用以節樂。

恨人:失意抱恨者。此處作者自指。

芳草:這裏比喻遠行的丈夫。

殘花:暗喻因相思過度而憔悴不堪的女主人公。

賞析:

這首詞中詞人將自己比作“恨人”,當爲哲宗紹聖元年(1094)後眨謫在外所作。詞人身在客中,面對筵宴,不但不能解除愁苦,反而更增愁悶,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

妝鏡巧眉偷葉樣,歌樓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無情。

賞析:

此爲詠物詞。詞中借詠和風細雨中盛極一時、風情萬種的柳枝,塑造了雖青春年少、紅極一時而終歸要紅顏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達了詞人對於被侮辱、被損害的風塵女子的同情和關注,同時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藉助形象上的比擬與聯想,將物與人的命運渾然一體地交織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片借柳喻人,以風流蘊藉、溫馨旖旎的春風楊柳象徵歌妓舞女年輕時的生活和形象。起首一句點明時令。“碧城”是叢叢柳樹的形象化比喻。此句從容自而又明快輕靈,給人以和煦的春風飄然而至的感覺,而“碧城”的字面又造成重翠疊碧的視覺印象,故雖平直敘起,卻有鮮明的形象感。次句“綠相迎”應上“到碧城”,不僅畫出了柳枝迎風飄拂、如有情相迎的動人意態,突出了和風的化煦作用,也傳出詞人面對春風楊柳萬千條的景象時欣喜的心情。第三句“舞煙眠雨過清明”以概括之筆收結上片。柳枝暮春的晴煙輕靄中飄舞,暮春的霏霏絲雨中安眠,夢一般溫馨的環境中度過了清明三月天。過片巧妙地以眉和柳葉將物與人聯繫起來。美人對鏡梳妝,愛把雙眉畫成柳葉的形狀,歌樓宴席上演唱的清歌也用柳枝作爲曲名。詞人巧妙地借柳葉眉、《柳枝》曲的流行來渲染柳枝的聲名。結句點明主題,情深意切,希望霜霰莫打楊柳,實際上是說歌妓舞女到人老珠黃時備受摧殘,寄託了詞人對她們的同情。總之,此詞借柳喻人,寄託了作者對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

作者: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