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望嶽

望嶽杜甫閱讀答案

望嶽2.91W

引導語:《望嶽》這首詩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名作,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已成爲流傳千古的名句,這首詩是中小學生語文學習必學課程,而且也是考試重點,詩已經學完了,自然要做一些習題來檢測一下自己到底學的如何。

望嶽杜甫閱讀答案

  望嶽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閱讀題

1.此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望,且層次清晰,試作簡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評價首尾下句說:“齊魯到今詩未了,題詩誰能繼杜陵”,認爲這句詩無人能繼,你怎麼看?

3.後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義把此詩譽爲“絕唱”,請就此作簡要分析。

4.請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所展現的畫面。(3分)

5.“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已成爲流傳千古的名句,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6.這首詩頷聯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景物,其中“鍾”“割”兩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割”字好在何處?

7.“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一名言。在這裏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氣概。

8.“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兩句詩爲什麼千百年來都能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

9.全詩緊扣“望”字來寫,“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遠望 B.由遠望到近望

C.由俯視到仰視 D.由仰視到俯視

10.對“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這兩句詩對仗工整。 B.表達了作者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

C.作者睜大眼睛望着歸巢的鳥兒隱入山中。 D.層雲圍繞在我的身旁,鳥兒從山中飛出。

11.最能體現詩人希望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的詩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B.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C.當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D.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12.在我國文學史上,歌詠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嶽》詩被譽爲詠泰山的絕唱。下面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詩歌有虛寫,有實寫,虛實結合,意境高遠,氣勢磅礴。

B.寫出了泰山的渾厚與蒼涼,表達了詩人俯視萬物,桀驁不馴的性格特點。

C.詩歌能讓人浮想聯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偉氣勢,同時又能讓人體會出詩人的情懷。可謂形神兼備。

D.詩歌語言精煉傳神,如“鍾”“割”,充分體現出詩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

13.“陰陽割昏曉”一句寫出了泰山 的特點。

14.“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蘊含的人生哲理是什麼?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氣概?

15.請從“鍾”字入手,對“造化鍾神秀”這句詩作簡要賞析。

 答案

1.全詩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思想將來的登嶽。首聯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纔好的那種驚歎仰慕之 情,非常傳神。接着自我作答。頷聯兩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頸聯兩句是寫細望,細望中蘊含着詩人對祖國河 山的熱愛。尾聯兩句寫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

2.“齊魯青未了”是經過詩人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可謂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 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那樣用“崔峨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 泰山,以距離之遠來襯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爲魯,泰山之北爲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寫出了地理特點,寫其它山嶽時不能移用。

3.後人把此詩 稱爲杜詩的絕唱,是由於此詩最後一聯詩。從這兩句富有啓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 夠成爲一位偉大的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爲的人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爲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傳誦,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4.大自然對泰山神奇秀麗的景緻情有獨鍾,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後彷彿被從中割斷一般,雲霞明滅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氣概和遠大抱負。

6.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寫出了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的精神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8.這兩句詩寫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表達了詩人渴望登上絕頂的願望,同時抒發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它既表達了詩人的遠大抱負,也激勵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峯,因而能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遠;只有登上絕頂才能俯視一切;只有努力戰勝困難,才能享受成功後的自豪與喜悅(答出一點即可,從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15.“鍾”字賦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營造得神奇秀麗,從而表現泰山的神奇秀麗景象。

【知識擴展】

泰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泰山風景名勝區(Mount tai scenic spot):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國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中國書法第一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峯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被古人視爲“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爲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 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遊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 羣,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爲“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經石峪的《金剛經》石刻,聞名中外。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着神奇。自然的泰山,彰顯着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證着文化的神聖。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地理位置

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在神話中其往上最接近統領“三界”的玉皇大 帝,東鄰便是神仙居住的仙山蓬萊與瀛洲,故詩曰泰山“魂雄氣壯九州東,一敞天門旭日升。百代帝王趨受命,萬方處士向蓬瀛。(左河水)”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 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山脈綿亙100餘公里,盤臥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峯玉皇頂 海拔1545米。被譽爲“五嶽之首”。

泰山四大奇觀

遊泰山的最佳時間爲每年的5月到11月。遊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標籤:望嶽 杜甫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