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望嶽

杜甫《望嶽》課堂教學實錄

望嶽3.17W

導語:《望嶽》,作者杜甫,共有三首,《望嶽》被後人刻石爲碑立於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如何能在教學上引導學生?下面是小編提供《望嶽》的教學實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杜甫《望嶽》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及創作背景。

2、瞭解詩的內容,能準確地背誦這首詩。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古詩朗誦的一些常識,逐步提高朗誦水平。

2、在反覆朗讀中感受詩歌意境,品味詩中美點。

3、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會作品的深層意蘊。

德育目標

感受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學習他敢於攀登的雄心和氣概。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意境,品味詩中美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品的深層意蘊。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反覆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韻律美,並且透過情景想象,把握詩的景與情。

2)詩歌情景教學法。透過對詩歌大意的疏通理解,解決重點詞的理解問題,想象詩歌中構建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爲鑑賞的主體。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示範朗讀音頻

課 件:1、課題展示。2、《望嶽》書法作品。3、泰山風光。4、老師的隨筆

《教學結構》

這節課分兩條線進行,一是學生的誦讀賞析吟誦仿寫;二是老師的引導、點撥。整節課分爲六大板塊:一、導課。二、感悟詩意。三、想象詩境。四:品味詩情。五、品析妙點。六、課堂練筆及比較閱讀。

教學流程:

一、 談話匯入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古人,瞭解一個古人,我希望,透過認識和了解,我們能親近這個古人並進而崇仰這個古人。這個人,就是詩聖杜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往往用來形容那些在某項學問或技藝方面的集大成者,例如“書聖”王羲之是書法成就最高的人,“畫聖”吳道子是畫畫成就最高的人,那麼“詩聖”,就是詩歌藝術成就最高的人了。中國詩壇羣星璀璨,單單唐朝,就是大師雲集,爲什麼“詩聖”的桂冠卻單單落在了杜甫的頭上呢。今天,我們透過杜甫的三首傑作,遙想杜甫的情懷,追尋聖人的蹤跡,或許,能獲得一些人生的啓悟。

一次偶然的機會,老師出去遊覽了名山,而且還帶回了一組經典的照片,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學生欣賞一組泰山風景圖片)

師:看出是哪兒嗎?

生:(興奮不已)是泰山,因爲我看到了照片裏面有一座石碑,上面寫着“五嶽獨尊”!

師:果然好眼力。你們知道是哪“五嶽”嗎?

生:東嶽泰山,南嶽衡山,北嶽嵩山,西嶽恆山,而東嶽泰山爲“五嶽”之首。

師:(讚賞)學識淵博啊。現在說說泰山風光給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高大。

生:樹木繁茂,滿山的鬱鬱蔥蔥。

生:險峻。

師:看來,個人眼中的泰山都不一樣啊。泰山有着大家說的秀美,而且有着豐富的文化底蘊,是不少文人墨客嚮往的地方。大詩人杜甫就曾經登臨泰山,並寫上了一首千古絕唱《望嶽》(屏顯課題)。今天,就讓我們與詩聖同行,去感受中國書法名山的魅力吧!

二、感悟詩意。

(出示視頻及音頻材料)

1、聽配樂朗誦, 2、試讀,師生點評。3、整體感知,疏通詩意。

4、師範讀,學生輕吟。組內試讀。

三、想象詩境。

自由讀詩,透過想象再現形象,把握物境。

杜甫“望”見的泰山有何特點,詩人是怎樣“望”?站在哪幾個角度?抓“鍾”“割”等字進行煉字,感悟詩意。詩人用這些字,好在哪裏?該怎樣讀?

(先組內交流,再分組分句展示彙報。)

三、品味詩情。

四、品析妙點,學生練筆。

五、比較閱讀:《春望》這首詩同樣是詩聖的大作,帶給你的感覺是否相同。聰明的你,在細心品讀中是否發現了其異同。提示:詩人的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時所作,抒發了當時怎樣的感慨呢?(先獨立思考5分鐘後小組合作探討,小結概括:憂國、傷時、念家。)

學生研討後,分組進行展示彙報-------

師:一個蘋果分開後,會變成半個蘋果;一種思想交流後,就變成兩種思想。思維要碰撞纔會迸發出火花。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交流,讓思維產生智慧的火花吧!

(各組同學進行彙報展示)

生:全詩圍繞一個“望”字展開,詩人登臨泰山,首先望到了滿眼的蒼翠,樹木繁盛,綠色掩映着整個齊魯大地。我從“齊魯青未了”體會到的。

師:具體是哪個詞?

生:“青未了”,就是綿綿不盡的綠色,放眼望去,就是滿眼的綠色,真是生機盎然啊!

生:這是詩人遠望泰山時看到的景象,因爲剛到泰山,站的遠,纔看清泰山的全貌。

師:這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

生:齊答“寬廣”。(屏幕顯示“廣”)

生:詩人越走近泰山,便看到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樣的景象,所以這是詩人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的高大秀美。

師:有見解!那你是從哪個字看出泰山的高大呢?

(屏幕顯示“巍峨高大、神奇秀麗”)

生:“割”字。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現象。

生:從“割”字,我看到泰山的高與天齊。太陽的光線已經非不能投射到山的北面,纔出現“山南易曉,山北猶昏”的奇景。

師:我覺得詩人的煉字功夫真叫絕。這一句裏還有一個字用的妙,賦予了大自然生命力-----

生:我知道,是“鍾神秀”的“鍾”字。因爲“鍾”是“聚集”之意,詩人覺得大自然也有情有義,把所有的神奇秀麗集中於泰山一身,足見其秀美。

生:這是一種擬人手法,大自然將精華集於泰山,彷彿是對泰山的偏愛。

師:是啊,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的情有獨鍾,是詩人的強烈感受,也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這句詩人實際上用了一種怎樣的表現手法呢?

生:虛實相生。前面是虛寫,後面“陰陽割昏曉”是實寫所見之景。

師:說得很精彩,你似乎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深處。面對泰山的神奇秀麗、高大巍峨,詩人有何感受?

生:心胸坦蕩。我從“蕩胸”二字型會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