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小石潭記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模板集錦八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記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模板集錦八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江山多嬌。入選的課文都是描寫壯麗山河的,讓學生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被貶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對於景物的描寫以及抒情方式的表達有一定的基礎,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對文章的分析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學時側重於對文言詞彙、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講解,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被貶之後寄情于山水的那種淒涼、憂傷的情感。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時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2、能夠運用所學的文言詞彙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二、過程與方法:採用合作、討論、教師點撥等方法,藉助註釋疏通文意。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被貶之後寄情于山水的那種淒涼、憂傷的情感。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小石潭記》教學設計7。

2、學習作者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和細緻地描摹的能力。

3、體會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教學重點:

1、對精彩語段的品讀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鑑賞能力

課前準備:

1、查找相關資料

2、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藉助工具書通譯全文

教學設計:

一、匯入。

展示風景圖片(配樂)

二、課前準備情況檢查及交流。

作者及寫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小石潭記》教學設計7》。

三、朗讀:

範讀(學生聽)→自由放聲朗讀→學生個別讀→互讀(找自己喜歡讀)→齊聲讀

四、譯文(四人小組邊讀邊譯)

①摘錄不能解釋的字詞。

②按段落通譯全文。

五、整體感知:

①說說課文遊覽的順序是什麼?

②本文表達作者什麼情感?

明確:A、發現小石潭(聞聲→見形)--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溪身→岸勢)--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或:遊覽順序

B、借景抒發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的情感。

六、品讀賞析:(找喜歡的句子讀,並說說爲什麼)

⑴逐步引導:

觀察入微、描寫細膩、語言生動(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景緻幽靜。

⑵學生質疑。

七、小結及實踐:

在這篇遊記中,作者以細緻地觀察,精美的語言,描寫小石潭的幽靜並將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⑵透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與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體會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

⑴預習課文,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⑵反覆朗讀課文,合作交流探究課文景物的特點和寫景方法。

⑶結合文章背景,分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熟讀成誦,學習文章精準的寫景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體會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課前播放自然風光視頻,創設情境。

2、導語:高山流水的曠遠讓我們深深陶醉其中,我們不得歎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現在,就由我帶着大家一起去探訪一處曾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讓我們一起見證一種遠離俗世的美。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生齊讀課題,明確文章文體。

記:古代一種文體,主要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東集)《永州八記》等留存,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記》,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被後人譽爲“刻畫山水的聖手”“ 遊記散文的宗師”。

3、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習指導:知文意,準字意,曉節奏。

①指名學生朗讀。集體評定

②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爲坻(chí)

爲堪(kān) 參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爾(chù) 往來翕忽(xī) 悄愴(qiǎo chuàng)

③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學讀,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後分男女生比賽讀,最後齊讀。

(三)合作交流,研讀賞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濃濃的香茶,光讀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畫的世界,去欣賞小石潭優美景色。(方式:小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題:課文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麼樣描寫的?

2、學生合作探究,任選角度發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時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點概括出來了”的句式回答)。

3、師點撥明確:作者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景物特點:水清、石奇、樹美、魚樂、溪身蜿蜒、岸勢參差,展現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明確: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聞聲繪形”“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在移動變化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狀的石頭,青翠蔥鬱的樹,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只用了四十個字,就下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生活靈活現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魚的活潑可愛。

②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明確:除了游魚動靜相宜一會“怡然不動”一會“俶爾遠逝”生動活潑外。就小溪本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③文中的“對比”與“烘托”

點撥明確:爲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魚的活潑。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這狀具有實感。

4、思考:你覺得此處取名“小石潭”恰當嗎?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彙報。

②師點撥明確: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爲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蘊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5、重點知識的鞏固練習:

①請你來幫忙:結合課文內容,爲小石潭裏的優美景點,寫一則廣告或一篇導遊詞。(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間先互相做導遊,選擇優秀者給全班彙報展示,集體評定。

(四)品讀課文,體會情味。

1、一切景語皆情語,欣賞着如詩如畫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樣?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讀課文,找出“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明確情感由樂轉爲憂。

3、師補充交待作者寫作背景,給學生解惑,讓學生有更深的情感體驗。

寫作背景:作者寫作此文時(唐順宗永貞元年)因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被貶爲永州司馬,當時永州地處荒僻貧瘠,人煙稀少,生活十分艱苦。到永州後,朋友被殺,老母去世,自己不斷受到保守勢力的攻擊、陷害、恐嚇。作者當時剛三十出頭,正值施展才華之時,卻一貶十年,後又被貶到更爲偏遠的柳州。這讓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悽苦是他的感情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

點撥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寄情山水爲了擺脫被貶的抑鬱憤懣,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這種寫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樂齊讀:要求學生聲情並茂,讀出感情來。

6、穿越時空,對話柳宗元。(讓學生說出勸解柳宗元的話)

(五)課外拓展

1、請蒐集有關古代文人被貶官後創作的詩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寫一篇景物描寫的短文。(300字左右)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透過這節課,我們在一起的交流學習,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當時的不幸與無奈,也就是這不幸和無奈成就了一代文學大師。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被貶的柳宗元,中國文化也就少了一篇傳誦千古的經典名作,如果沒有被貶的柳宗元,在我們失意的時候,也就少了一個安放心靈的地方。一千多年過去了,那曾經顯赫一時的權貴早已無人知曉,真正被記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個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讓我們一起記住失意成就永恆的經典吧!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一、 說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記遊,借景抒情散文。課文作者透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的優美景觀。從這個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來看,教材的編寫意圖意在繼續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2、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爲:

(1) 知識目標: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背誦課文。

(2)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標:體會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4) 情感目標: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學習寓情於景的寫法。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抓住景物特徵仔細觀察,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

這一重點是根據本文的特點所定。

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確定依據:學生年齡尚小,對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難體會作者由“樂”而“憂”的感情變化。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確定的教學方法如下:

1、誦讀法。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良好的傳統教學方法,特別是對這種文質優美散文。以讀代講,以講促讀,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鑑賞的主體。

2、討論點撥法。在討論中,使學生得到啓發,糾正認識的偏頗。

3、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展示作品的意境美,進而激發學生想象。

4、遷移練習法,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的寫作中。

三、說學法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前佈置學生充分預習,培養學生主動自學的好習慣,課堂中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讓學生透過聽讀,朗讀,默讀去進一步自學課文;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識記感知課文的內容,以達到“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的教學效果。

四、說教學程序

(一)匯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根據學生的寫作實際設計導語:同學們,面對美麗的大自然,你肯定有無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語言把它形象生動的描述出來,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寫景美文《小石潭記》,想必他能教給我們一些好的寫景方法。這樣匯入就把課堂和學習的內容拉近我們的生活,創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體簡介。這既增長學生的文學常識,更爲後面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打下基礎。

(四)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多媒體播放優美的山水畫面,同時顯示字幕,聲頻播放配樂課文朗讀。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準字音,在優美的畫面中感受課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b)提示一些字的讀音。(多媒體顯示)(目的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c)自讀課文,落實詞義,讀通全文,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新詞詞義,能通譯課文。

(多媒體展示資料,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d)學生依據多媒體展示的問題有感情的朗讀文中的句子。

⑴寫發現小潭經過的句子。

⑵描寫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寫水和魚的句子

⑷描寫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語概括遊覽內容,理清遊覽順序。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圍)

透過有目的的讀,一方面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胳,學習遊記的寫法,另方面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儘量做到當堂背誦。

(四)研讀、探究。

(多媒體展示以下四個問題)

⑴作者在敘述發現小石潭經過時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設計這一問題是爲了讓學生學習移步換景,全景描寫特寫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魚各有什麼特點,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⑶作者描寫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⑷潭中的氣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設計這幾個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各種描寫技巧描寫景的方法。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完善板書設計,這一板書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景物特點,寫作方,抒發的情感一目瞭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後一樂一憂,該如何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爲讓學生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及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根據學生實際,教師不斷在旁邊提示、點撥,然後讓各組代表發言、儘量使師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

(五)總結、擴展

總結:本文生動描繪小石潭的優美景色,並寓情於景,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之情

主要寫作方法有:移步換景、全景描寫與特寫相結全,動景與靜景描寫相結合,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

設計意圖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的理解。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細緻。如魚在水中“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的情態;溪水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細緻觀察是難以描寫出來的。

擴展的設計是強化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學以致用。

(六)朗讀背誦:

依據多媒體展示的一幅幅畫面朗讀背誦課文。這樣做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降低背誦的難度,又讓學生得到美的薰陶。

(七)鞏固遷移:觀察某一地方的景色,運用移步換景,定點特寫的方法,寫一段話。

這樣做的目是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六)、(七)課堂沒時間可課後完成。

(八)佈置

1、 一詞多義(略)

2、 翻譯句子(略)

作業的設計爲積累學生的文言詞,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翻譯。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目標與要求

1.通曉文章大意並背誦全文。

2.瞭解一些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遊記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與導設計

①學法指導

這篇課文內容並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詞不大好認,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過文字關,理解各個字同、各個句子了含義,做到能夠通澤全文。然後把重點放在對作者的抑鬱憂傷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麼引起作者的憂傷之情,在文中哪些語句中得到體現。同時,還要學習本文的寫法,本文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這種特寫鏡頭與總寫景相結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鑑的。

一、匯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整體感知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爲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二)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爲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三)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亻臺然不動 亻叔爾遠逝 (動靜結合)

(四)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裏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爲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四)討論以下問題:

1.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裏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爲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着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着,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爲隨從跟着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作品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憂深冷寂,孤悽悲涼。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記一等獎教案,我們來看看。

《小石潭記》

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教案’小石潭記教案。《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爲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遊記》《鈷鉧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爲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記》成爲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爲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着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爲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爲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爲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教案《‘教案’小石潭記教案》。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景"爲"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爲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裏,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着快樂。讀到這裏,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裏,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爲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

《小石潭記》的寫景藝術

《小石潭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這位自幼好學,十三歲就能寫出好文章的唐代大文學家苦苦追求"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卻一再遭遇打擊。但正是被貶謫到偏遠永州的十年,給了他潛心創作的機會。他的《永州八記》就是在這裏誕生的。柳宗元上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優秀傳統,又結合了自己的經歷,寄情于山水,寫出了精美的山水遊記。每一篇,都無一例外地爲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絕美的山水勝景,其高超的寫景藝術,着實令人歎服。

一、潔淨有力的語言,樸實無華。

全文共五段,沒有一處華麗的辭藻,只是娓娓道來,卻滿蓄着詩情畫意。

開頭從容--從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聞水聲,不見小潭,那麼脆生生的音響,令人心醉。於是"伐竹取道",這個一直不爲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現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爲底,何樣乾淨!潭底是一整塊石頭,在潭中,它們呈現出各種姿態和形狀,堪稱奇哉!若單是石,未免單調了些,在小潭周圍,鬱鬱蔥蔥的樹木藤蔓在微風裏搖曳飄拂,只是幾筆,如畫一般美麗。

下文更美。紅豔豔的陽光直射入水,透過綠瑩瑩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魚呢?在水中嬉戲,來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與遊人在逗着玩。倏忽來去。還會突然靜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這一切,都那樣地清晰。

沉醉之餘,追根溯源,向遠處望去,方知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閃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見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說很有韻味。

二、精妙細膩的描寫,美景重現。

文章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來寫,自然而然,由近到遠,爲我們再現了一個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寫潭,善抓特點。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鳴佩環"的水聲、"清冽"的水色來側面烘托一個"石"字;再就樹木的長勢--"蒙絡搖綴"的種種姿態,說明它們是長在石頭上的;然後是第二段,極力描繪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點;第三段寫潭水的來源,一個比喻"犬牙差互"依舊圍繞"石"字來表現溪水的曲折悠遠。

扣"潭"寫水,細膩傳神。第一段裏我們瞭解了潭水的清冽、聲音的清脆,第二段則集中筆墨來描寫水之清。正側結合,正面寫魚,側面寫水,正因爲魚"若空遊無所依",才顯出水的透明;動靜結合,那魚一會一動不動,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一會又飛快地遊往遠處,來來去去。一動一靜,妙趣橫生;虛實相生,以實寫虛。見游魚乃顯水清,魚一遊,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燦爛的陽光照澈潭底,動靜全收眼中…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爲:①全石以爲底(動詞,當"作爲"講)

②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動詞,"成爲")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疏通文義,積累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的感情。將小石潭景色描寫和作者情感相結合,揣摩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理解作者貶居生活中的情感狀態。

教學重點:

1.識記字詞,背誦課文。

2.理解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作者心情由樂轉悲的變化過程、深層次原因,寫作此文的目的。

教學關鍵:作者的身世經歷有助於對文章主旨的正確理解。

教學方法:讀講議練的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具: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三課時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爲人稱道的《永州八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今天老師就帶大家踏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足跡,遊覽小石潭,賞美景,品柳宗元在無情的山水間寄寓着怎樣情感?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爲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三、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糾正讀音。

參差 寂寥 搖綴 隸 愴

四、再讀課文,點評。男女比賽讀。

五、 分組學習,疏通文意。 並進行歸納。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爲:全石以爲底(動詞,當“作爲”講)

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動詞,“成爲”)

清: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樂:心樂之(形容詞 高興)

似與遊者相樂 (動詞 取樂)

3、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 (西 ,名詞作狀語,向西) 2皆若空遊(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3斗折蛇行(鬥,蛇,名詞作狀語,想像北斗七星那樣,像蛇爬行那樣)

4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牙那樣)

4、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 )

③似與遊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六、課堂練習

1.讀,背。

2.翻譯課文。

七、課後作業:

1.讀,背。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一、 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二、 精讀課文,鞏固。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快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底石頭,成爲不同底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底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找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水底,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作者這樣描寫潭上景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的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6、“皆若空遊無所依”與上文哪句話相呼應?

——這句話與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應。

三、 賞讀課文。把握主題,學習寫法。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爲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爲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樂”與“悽”

作者觀魚時見到魚兒自由活潑,自己的心情也歡愉起來。魚與人之間情趣相通。作者一時忘記了憂愁,表現出了縱情山水的`樂趣。但這樣的快樂是短暫的,當他環顧四周,靜寂無人的淒冷之情勾起了久封內心的痛苦。爲國爲民卻被貶。身處荒野,心中的憤恨油然而生。於是,憂傷悲涼代替了短暫的歡愉。

6、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爲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描繪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靜寂突出景物的悽清,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的失意憤滿之情

7、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四、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五、課後作業:

1、課後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第三課時

一、檢查學習效果:

《小石潭記》同步練習

一、積累與運用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篁( ) 冽( ) 坻( ) 綴( )

翕( ) 愴( ) 邃( ) 佁( )

2.解釋加點字詞的意思。

①如鳴佩環( )

②爲坻,爲嶼,爲嵁,爲巖( )( )

③潭中魚可百許頭( )

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

⑤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 )( )

⑥隸而從者( )( )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從課文中找出作者表達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後問題。

(一)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其岸勢犬牙差互( )

斗折蛇行( )

其境過清( )

6.初見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寫了潭邊的哪些實景?

7.寫游魚一節,極爲細膩傳神,游魚表現出怎樣的情態?“似與遊者相樂”展示了怎樣的境界?

8.遊覽到最後,作者怡樂的心情起了變化,是什麼心情?我們怎樣理解?

(二)

山中與裴秀才書

王 維

近臘月下,夜登華子岡,輞水①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②者,攜手賦詩,步仄逕③,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④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⑤,麥隴朝雊⑥。斯之不遠,儻⑦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①輞水:車輪狀的湖水。②曩:從前。③仄逕:狹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種條狀的魚。⑤皋:水邊的高地。⑥雊(ɡu):雉雞叫。⑦儻:同“倘”,假使,如果。

9.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近臘月下( )

②當待春中( )

③白鷗矯翼( )

④從我遊乎( )

10.翻譯下列句子。

①寒山遠火,明滅林外。

②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

③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1.透過與《小石潭記》的對比閱讀,請簡析王維夜遊華子岡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2.以“____________記”爲題寫一篇寫景散文,不少於600字。

參考答案

一、1.huánɡ liè chí zhuì xī chuànɡ suì yǐ

2.①使動用法,使……鳴響 ②動詞,成爲,變成 水中高地 ③表約數,來 ④……的樣子 ⑤使……悽;使……寒;深 ⑥作爲隨從 跟從

3.①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②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望”的方向,向西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那樣,像蛇那樣。③名詞作狀語,像犬牙那樣。

4.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二、(一)5.互相交錯 曲折 悽清,冷冷清清

6.“心樂之”,心裏很高興。清澈的潭水、崢嶸的潭石、青翠交結的潭樹。

7.自由自在,活潑天真。物我同一,樂而忘我,樂而忘形的境界。

8.愁苦心情。蕭森的景色,觸發了作者內心的隱痛,以致終“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由暫時的解脫而跌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二)9.①農曆十二月 ②春天裏

③強壯的羽翼

④跟隨

10.①寒冷的山間那遠處的火光,在山林外忽現忽隱。②村落裏傳來夜間舂米的聲音,與稀疏的鐘聲相間。③不是你這樣天資聰穎而又清閒的人,哪能用這樣並不急的事情相邀呢,可是這裏有無窮的趣味啊。

11.作者遊華子岡雖然在深冬寒夜,卻給我們描繪了衆多的景物:湖水、明月、遠山,林木、燈火、村落,還有吠聲、舂米聲和寺鐘聲。這些景物動靜相映,音響和諧,極具活力。這才引起作者對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這纔想到再邀朋友重遊此地。因此我們可以推斷王維當時是充滿激情而富於朝氣的。

三、12.提示:要融入個人真實情感。

課後作業: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幽靜淒寒小石潭

整體賞析法:石、水、清、動與靜、景與情、樂與悽

思路:發現小石潭(移步換景)→潭中景物(特寫鏡頭)→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氣氛(寓情於景)→交代同遊者

景物:潭水:清流見底 游魚:動靜結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

氣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發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的情感

小石潭記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教學設想: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爲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遊記,卻不能當作一般遊記來讀。試想,作爲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於景色寫得多麼美,技巧多麼高,也不在於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於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於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複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爲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 匯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爲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裏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爲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範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遊記裏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爲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