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文言文常識

《小石潭記》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幽深冷寂,孤悽悲涼。下面是其文言文常識,歡迎閱讀。

《小石潭記》文言文常識

小石潭記

唐代: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下澈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言文常識:

古今異義

1.小生:古義:年輕人。(崔氏二小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今義:前往,到某處。

3.聞:古義:聽到、聽聞。(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今義:住。

5.布:古義:映,顯現。(影布石上)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許:古義: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數目不確定,等同於現今口語中常說的:“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允許、准許。

7.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佁然不動)今義:靜止的樣子。

8.清:古義:悽清;冷清。(以其境過清今義)今義:清晰,清淨等。

9.以爲:古義:把......當作(全石以爲底)今義:認爲等。

一詞多義

1.可:(1)大約。表示估計數目。(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2.從:(1)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隸而從者)

3.清:(1)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詞,悽清。(以其境過清)

4.差:(1)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2)動詞,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1)通“現”,出現。(才美不外見)(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1)以…爲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2)逗樂。(似與遊者相樂)

7.以:(1)介詞,因爲。(以其境過清)(2)連詞,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詞,用把。(全(quán石以爲底)

8.而:不譯,(1)表承接關係。(乃記之而去)(2)表並列關係。(隸而從者)(3)表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9.遊:(1)遊動。(皆若空遊無所依)(2)遊覽。(同遊者)

10.環:(1)玉環。(如鳴佩環)(2)環繞。(四面竹樹環合)

11.爲:(1)動詞,作爲。(卷(quán)石以爲底)(2)動詞,成爲。(爲巖)

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下。

3.皆若空遊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澈:形容詞作動詞,照到。

5、俶爾遠逝。遠:形容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斗折蛇行。鬥: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9.悽神寒骨。悽:使動用法,使…淒涼。寒: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寒冷。

10.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感到快樂。

12.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作爲隨從。從,跟從。

13.似與遊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逗樂。

14.近岸。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

15.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形容詞作量詞,大約。

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好像人身上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全石以爲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爲底)小潭以整塊石頭爲底。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修辭手法:

1.聞水聲,如鳴佩環。(比喻)聽到水聲,好像人身上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擬人)往來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在與遊人相互逗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省略句:

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我”)於是記下這番景緻便離開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彎曲。

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爲它的環境過於悽清。

4.心樂之。(省略主語“我”)我心裏感到很高興。

虛詞用法

(1)不譯,表承接關係。(乃記之而去)(2)不譯,表並列關係。(隸而從者)(3)不譯,表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拓展:小石潭記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高永祥老師的一個教例(詳見《語文教學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師的發現:文中所描繪或明或暗的景物與“小石潭”的“石”相關聯,特別是人的心境與“石”爲聯繫得更緊。

教學設計的策劃:以“石”爲線,串起對課文的閱讀理解。

教案實施:

教師: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學生甲:“全石以爲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

學生乙:甲同學講的是明寫“石”的句子。我覺得“其岸勢犬牙差互”這句是暗寫“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

學生丙:“聞水聲,如鳴佩環”也寫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發出這麼悅耳的聲音嗎?

學生丁:“悽神賽骨”也寫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氣刺骨的意思處,還應有“石”冰涼刺骨的意思。

……

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評析]

嚴格地講,上述的內容只是一個教學的片段,若以以此來處理《小石潭記》的教學,顯得比較單薄。

但教者的這種發現,這種教學設計可以引發我們深層次的.聯想。

聯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種“整體賞析”的導讀法。

此法適用於精美的短篇。其特點是或從點,或從線,或從面的角度發現課文中能夠構成一個“集合”的知識板塊,然後巧妙設計教學題,引導學生進行咀嚼、體味,從整體上去感受課文的美點及思想內容。

比如《小石潭記》,還可以牽出很多線條,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賞析。

①《小石潭記》中的“水”。

②《小石潭記》中的“動”與“靜”。

③《小石潭記》中的“對比”與“烘托”。

④《小石潭記》中的“景”與“情”。

⑤《小石潭記》中的“鏡頭”與“畫面”。

⑥《小石潭記》中的寫景短句。

⑦《小石潭記》中的“樂”與“悽”。

⑧《小石潭記》中的“清”。

聯想之二:

教師對教材有獨到的發現,是一種境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點撥學生建立“發現”的意識,積聚“發現”的勇氣,學到“發現”的技能,則又是一種境界。教師除了引讀、講讀,還應特別注意“教讀”,特別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本領。

比如前述教例,教師若能利用些許時間,告訴學生這“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讀法叫做“整體賞析”法,且點撥給學生一些整體閱讀賞析的角度和方法,那麼,這個教例就可以稱之爲“具有畫龍點晴之妙”的好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