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平凡的世界》,時代變遷的鏡子

上週,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迎來了大結局。觀者可以平息感動,靜下來做一番沉思了。

《平凡的世界》,時代變遷的鏡子

《平凡的世界》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陝北黃土高原的時代變遷,全景式地展現了當代中國的城鄉社會生活,並透過各方人物的愛恨情仇、矛盾糾葛,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歷史面前艱難跋涉的歷程。

電視劇以三個陝北漢子的故事爲線索漸次鋪開,分別是理想主義青年孫少平、永不言敗的實幹家孫少安、孤獨的改革者田福軍。孫少平要走出農村,孫少安要帶領村民致富,田福軍要改變這片土地,歸結起來,他們的人生主題只有一個,即如何跨越命運的荊棘,竭盡所能改變殘酷現狀。

電視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作爲原著《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在創作這部小說時,正值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正是尋根文學、先鋒文學最熱的`時候。路遙不爲所動,抱定現實主義書寫自己所經歷的歲月。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個人的自傳體小說。由於這部小說與當時的主流文學格格不入,小說的第二部甚至一度找不到地方發表。誰曾想,在近30年後,他的這部小說因電視劇的熱映,再次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平凡的世界》連同路遙個人英年早逝的多舛命運,應驗了尼采的那句話: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我死後方生。

縱觀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農村題材一直是重要場域。魯迅寫城裏人回鄉,描述了城裏人與農村人之間的隔閡,沈從文則用鄉下的淳樸批判城市的市儈……到了延安時期,鄉土文學慢慢地融入了政治的因素,出現了反映土改、合作化等內容的大量作品,柳青的《創業史》、浩然的《豔陽天》是這方面的代表,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主題先行、立場鮮明。而《平凡的世界》,儘管中間也表現了當時的主旋律——農村改革,但整部小說的核心思想一直圍繞着孫少平那份“我要進城,我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的理想展開故事。而到了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孫少安的戲份增加不少,也正是迎合了這個時代的需要,需要像孫少安那樣的實幹家。

囿於當年的時代侷限,路遙未必能清醒地意識到城鄉二元結構必須打破。從《人生》到《早晨從中午開始》,再到最終的《平凡的世界》,路遙一直試着用文字記錄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或許,從文學的角度看,路遙的方式有爭議的空間,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小說成爲時代變遷的鏡子,在訴說他那個艱苦生活的同時,也預示着城鄉融合的鉅變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