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陋室銘

《陋室銘》原文翻譯及其創作背景

陋室銘1.54W

引導語:《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和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消極循世、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請大家品讀。

《陋室銘》原文翻譯及其創作背景

作者:劉禹錫

作者簡介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洛陽人。畢生從政,曾官至監察御史,後貶官爲多處刺史,雖其時其宦途不順,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爲他後來的文字,打下了廣博的基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返回洛陽,宦途始告平穩。晚年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

劉禹錫自幼好學,攻讀經典之外,於九流百氏,乃至書法、天文、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作,以詩歌最着,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於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佔有重要地位,當時李翱、韓愈主盟文壇,引之以爲倫輩。劉說自己“長在論”,他的論文條分理析,論證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則思路清晰,簡潔曉暢。(此節引自於劉禹錫小傳)。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於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爲不滿,曾參與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的自明。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居住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註釋

①斯、是:均爲指示代詞斯,這。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詞“以”,起強調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潔。馨,能散佈到遠方的香氣。

③鴻儒:這裏泛指博學之士。鴻,大。儒,舊指讀書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這裏借指沒有什麼學問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

⑥南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廬中隱居躬耕。

⑦絲竹:絃樂、管樂,這裏指的是奏樂的聲音。此處泛指樂器。亂耳,使聽力紊亂。

⑨案牘:官府人員日常處理的檔案。

寫作背景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裏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裏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官員,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