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離騷

《離騷》免費教學案

離騷3.24W

《離騷》描寫了屈原不向反動勢力屈服的鬥爭精神。下面是《離騷》免費教學案,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離騷》免費教學案

【教學目標】

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能力

瞭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特徵,體會詩歌象徵手法運用的效果

瞭解《離騷》語言風格特點,理解文章節選部分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透過鑑賞《離騷》中的詩句,學習屈原憂國憂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鑑賞詩歌的比興手法

難點

引導學生掌握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他們的鑑賞能力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特徵,體會詩歌象徵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同學們,端午節快要到了,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賽龍舟.這個習俗就是爲了紀念屈原的,今天,我們追溯歷史的長河走近屈原,透過學習《離騷》來認識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知人論世—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曾任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約23篇.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爲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據《史記•屈原列傳》所載,並用屈原作品相印證,屈原曾輔助懷王,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外交方面參加合縱派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校訂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後世稱這種詩體爲“楚辭體”或“騷體”.

“以”–“之”–“兮”,參差不齊,長短不拘,辭藻華美,對偶工巧.

從漢代開始,《楚辭》成爲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總集名,西漢劉向輯.《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離騷》有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點撥】研討與練習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節選第一段的'學習:主要透過鑑賞這兩句詩展開問題探究,重點詞語是第一句的“太息”和“哀”和第二句中的“朝誶而夕替”.

解釋句意和詞義

謇(jiǎn) 蕙(huì)偭(miǎn)溘 (kè)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聲聲嘆息掩面拭淚,哀傷百姓生活的多災多難.)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suì)而夕替.(我雖然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可早上進諫晚上即遭貶黜.)

1.想一想﹑議一議﹑小組內交流,推選代表發言

①首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說他聲聲嘆息掩面拭淚,那他爲什麼流淚呢?

明確:哀民生之多艱,爲國家爲百姓而感到憂愁,爲國計民生感到深沉的悲哀.

②屈原說自己“朝誶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呢?

學生小組討論,必須做到言之有理,一切分析從詩文出發 .

明確: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崇尚美德,潔身自好.)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懷王賢愚不分,荒唐昏庸.)

衆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羣臣嫉賢妒能,誣陷忠良.)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世俗之人投機取巧,違背道義,歪曲事實,互相苟合取悅他人.)

舉世皆濁而我獨清.

③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是非顛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會.那麼屈原面對這種黑暗的政治現實,他的心情如何?

明確: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憂愁鬱悶)

④屈原連用兩個表達苦悶的詞,可見他內心憂悶之深.他爲自己的遭遇悲憤萬端,那麼他會改變自己的初衷,與那些奸詐羣臣同流合污嗎?(沒有)

他的態度如何?請用原文的話回答.

明確: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貞不屈,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寧願突然死去也不願做出世俗小人的醜態,只因他崇尚美德,雖九死未悔.正是這樣,才更能夠表現屈原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他的愁不是爲自己而愁,而是爲國家而愁,爲民生而愁!

⑤但是他內心的憂傷與苦悶依然是難於排解.那麼屈原是怎麼樣平衡自己的內心?同學們可以看接下去的四句話.在這四句話中屈原分別寫了什麼?

明確:鷙鳥,前世,方圜,異道.自己和羣臣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正如鷙鳥和羣鳥是不同的,方和圓不可能相合,何況道不同,就更不能相安.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

⑥屈原雖然遭受了不公平,但是他能夠暫時地“屈心而抑志”,是什麼在支撐着他?他強大的精神力量來自哪裏?

明確: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表明屈原要以前聖爲榜樣,保持清白爲正道而死,這本來就是前世的聖人所推崇的,這是屈原強大的精神支柱,前世的明君賢臣,就是引導他追求進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屈原到死都念念不忘他的“美政”,即君明臣賢、選賢舉能,死了也要和歷史上的明君賢臣比肩而立.

⑦既然屈原有如此強大的精神支柱,爲了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爲什麼最後還是選擇了跳江呢?

明確: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

⑧由第一段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明確:(1)含蓄的比興手法的運用.

靈脩(君王),娥眉(美德),衆女(造謠中傷自己的朝臣)

鷙(詩人自己),鳥(羣臣)

(2)對偶句式的運用.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上下句內部各自構成對偶;上下句之間也構成對偶.)

補充:

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

——東漢 王逸

《詩三百》好的作品,都是寫實感.實感自然是文學主要的生命,但文學還有第二個生命,曰想象力.從想象力中活跳出實感來,纔算是極文學之能事.就這一點論,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只前無古人,截至今日止,仍是後無來者. ——梁啓超《屈原研究》

2.課後延伸: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

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小組之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