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背景】

《蘭亭集序》教學案例及反思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五第四專題的一篇講讀課文

《蘭亭集序》教學案例及反思

。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巔峯,而且是文學藝術的瑰寶,二者相得益彰,確立了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爲一篇立意深遠的優美散文,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透過閱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爲當前語文界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焦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積極有效的學習,已成爲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案例分析將結合蘇教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探討有效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教學法。

【案例題旨】

對於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爲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爲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這種教學方法並不是不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還很愛聽老師這樣講。但這種做法卻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字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捨本逐末的尷尬。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試圖轉變文言文教學方法,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朗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重視學生體驗。我把自己的這種教學方法稱之爲“文言文五步朗讀法”:初讀,讀準字音節奏;再讀,讀懂詞義句意;三讀,讀出思想情感;四讀,讀來感悟體驗;五讀,熟讀成誦。《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

【案例細節】

一、朗讀教學設計:

第一次朗讀:

教師範讀,學生聽讀,完成以下任務:

1、邊聽邊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

2、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第二次朗讀:

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第三次朗讀:

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詞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次朗讀:

帶着感情朗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爲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爲何而悲?

第五次朗讀:

熟讀成誦,可當堂成誦,亦可晨讀成誦。

這樣,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讀書,每一遍朗讀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讀都有任務。透過朗讀,使學生身臨其境,直入文字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受文字、感悟人生。

二、課堂教學效果:

師:同學們對《蘭亭集序》已經作了充分預習,現在,我們進一步朗讀學習《蘭亭集序》。第一次朗讀,大家先聽我範讀,邊聽邊校正自己的讀音、句讀錯誤,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展示《蘭亭集序》的書法作品,以引起讀者朗讀興趣。)

(聽教師範讀,學生跟讀,聽後學生鼓掌示好。)

師:聽完我的示範朗讀,大家哪個地方有疑問,請舉手?

生1:老師,課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會稽(huì jī)讀成(kuài jī)。是怎麼回事?

師:你聽得很仔細,剛纔我讀的是(kuài jī),會稽作地名時讀(kuài jī)。還有疑問嗎?請舉手?

生2:“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夫”的讀音,我沒聽清楚,您能告訴我嗎?

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詞,只能念fú。

師:對,很正確,那麼這一句該怎麼斷句呢?

生4:應該讀成“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師:對,誰還對本文其它語句斷句有疑問的?

生5:“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該怎麼斷句?

生6:應這樣讀——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師:好的,很正確。還有其它問題嗎?

生7:第一段最後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師:你知道“俯”是什麼意思嗎?

生7:不知道。

師:注意前邊有一句話:“仰觀宇宙之大”,知道“仰觀”是什麼意思嗎?

生7:是“仰頭看”的意思。

師:文言文中講究前後對應,你根據“仰觀”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麼意思。

生7:“俯察”應該是“低頭看,俯身觀察”的意思。

師:很好。大家還有疑問嗎?

生8:倒數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師:你先根據上下文推斷一下。

生8:是“痛快”吧?

師:大家有不同意見嗎?

生9:我認爲是“痛苦”,因爲上文說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釋成“痛快”。

師:不錯,要注意透過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斷。還有其他疑問嗎?

生10:第一段中“所以遊目騁懷”中 “所以”與第三段中的“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嗎?

師: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哪位同學回答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生11:我認爲前一個“所以”是“用來……的”的意思,後一個“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

師:很好,很正確。

師:還有別的疑問嗎?

學生沉默。

師:好,大家提了很多問題了。我也提一個問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樣嗎?

生12:我想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低頭擡頭”的意思,後者做了引申,“低頭擡頭之間”,是“時間短暫”的意思。

師:對,後者的意思是從前者抽象出來的,表示人生的短暫。

下面進行第二次朗讀。這一遍的任務是,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學生大聲朗讀)

師:好,讀完,找一位同學說說喜歡哪一句,爲什麼?

生13:我喜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段環境的描寫,很少幾個字就寫了山、水、竹、清泉,寫得很美,

教學反思

《《蘭亭集序》教學案例及反思》()。

師:好,分析得很好,還有嗎?(展示“崇山峻嶺”的幻燈片,以增強感觀效果。)

生14:“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在這樣蔥幽的環境裏,詩人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確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詩人淡雅的志趣。

師:淡雅的志趣,好!還有嗎?哪位同學再說?

生1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幾句話對仗比較工整,語句整齊,而且展現出作者曠達的胸懷,還可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

師:很好,這位同學說出了這篇文章語言整齊的特點。我們知道王羲之時期駢文比較多,這篇文章整齊中又有變化,這是對駢文的突破。那麼類似的駢文句還有哪些?

生16:“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還有“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師:對,駢文句語言整齊,讀來朗朗上口。下面我們來朗讀第三次。大家齊讀課文,從每一段找出一個詞概括作者的感情。

(學生齊讀)

師:好,找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誰先說?

生17:第一段是“樂”,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書:樂——痛——悲

師:既然有這三段感情,我們在讀的時候能否將這種感情和文章結合起來,我們先分三不組朗讀這三段,讀出那種“樂”與“悲”的情感。再請三位同學各朗讀一段。

(分三小組朗讀,第一小組朗讀第一段)(第二小組朗讀第二段)(第三小組朗讀第三段)

生18:(朗讀第一自然段。)

生19:(朗讀第二自然段。)

生20:(朗讀第三自然段。)

師:讀得好,聲情並茂。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讀了出來,下面我們來朗讀第四次。大家齊讀課文,我們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爲何而樂,爲何而痛,爲何而悲?

生21:第一段中寫景色十分優美、許多賢人在一起集會飲酒作詩,所以作者十分高興。

師:好,我們一起總結一下作者歡樂的原因。剛纔說到“美景樂事”,還有別的嗎?

生22:聚會的人都很優秀。

師:能用兩個字概括一下嗎?

生22:可以說“優秀”。

師:不錯。

生23:還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所以作者感到快樂。

師:這裏是指天氣好,用一個詞概括一下。

生23:是“天朗氣清”。

師:聯繫前者所說,作者感到高興主要原因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那他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24: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悲傷。

師:不錯,選幾個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長。爲什麼感到悲傷呢?

生25: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傷,想到自己死後,後來人也會感到悲傷,人類擺脫不了死的命運,由此感到悲傷。

師: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長的痛苦,是一代代人都會有的。人類的生死之嘆,永無休止,所以感到悲傷。 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個最樸素、最深刻的命題——人總是要死的。我們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邁進一步。老師有一個疑問,我們到底應不應該想這個問題,想到這個問題我們又該怎樣去面對?我感覺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必須對生命進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對美景,先是快樂,繼而悲痛,還想到了死亡。這是不是有些消極悲觀?怎麼評價這種思想?

生26:我認爲作者是消極的。是對人世無常的一種消極感慨,是一種悲觀厭世的情感。

師:好的,有自己的見解。

生27:這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夠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說人生是短暫的,好景是易逝的。我們不能沉溺於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掌聲)

師:這位同學很理性,在快樂面前我們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學再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28:作者在感嘆人生苦短,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師:剛纔兩位同學的發言和老師不謀而合,我們爲必拘泥於統一的答案,應該有自己的見解。確實,王羲之的悲嘆不等於悲觀,歷史上留下嘆聲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業績,他們憑藉自己的精神與成就獲得了永恆的生命。

師:同學們,這堂課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關於人生的'悲嘆,但悲嘆不等於悲觀。人類雖然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人類的精神卻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雖然已經作古,但他的書法藝術卻永遠散發着魅力,他爲我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爲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美好的青春時光,努力讀書,學有所成。

師:最後,讓我們再朗讀一次課文,體味王羲之的人生態度。

(學生生齊讀課文作結,要求課後背誦全文。)

【師生反饋】

課後,學生同我進行了交流。就朗讀的語調語速等細節進行了探討,同時對怎樣背誦全文提出了一些看法。並且希望我教給他們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誦方法。我告訴這些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覆讀,融入作者的情感,這纔是背誦課文有效的方法。

聽課的老師對我的教學思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爲這是一堂很成功的朗讀教學示範課,同時,同仁也向我提出了寶貴建議。同仁說,朗讀教學法,教師的示範很重要,這一點你做得還不盡如人意。(一語中的,太感謝同仁了。)

【案例反思】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經驗告訴我,在朗讀教學中,不能泛泛而讀,不能盲目朗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朗讀前要預設適當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朗讀,不是漫無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在這一堂課中,我圍繞文章重點預設了一些問題,例如“邊聽邊校正自己的讀音、句讀錯誤,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從每一段找出一個詞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評價學生回答的問題。我們老師不能輕意說學生的回答錯誤或不正確,否則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因此而遭扼殺。例如有的學生認爲文章表現了王羲之消極的人生觀。我沒有表示否定,而是讚揚他的觀點。對於這樣的問題,開放性比較大,我們老師應求同存異,不必拘泥於參考資料上的固有的見解。

再次,靈活多變的朗讀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齊讀”、“分小組朗讀”、“學生個人演讀”等。我在這堂課中就靈活採用了多種朗讀方式,課堂不呆板,顯得有變化,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能力。如何處理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之間的矛盾,如何應對課堂上學生突然提出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教學機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能力。例如,有學生提出“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還有學生回答“優秀”、“天朗氣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問題。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

採取朗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朗讀中就解決了。比如實詞的意思,這節課中,有學生不懂“俯察品類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學生告訴了他自己總結的規律:文言文句式整齊,透過和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中“仰觀”二字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又如“所以”一詞的意義和用法,學生在朗讀中自己解決了。再比如虛詞的用法,如果讓教師來講解“也、哉、夫”表達不同語氣的知識,哪裏比得上在誦讀中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說,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掌握了這把鑰匙,學生在朗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增加積累,形成語感。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沒有背誦活動,如果學生在這節課中能夠當堂背誦全文,那麼,即使沒有分析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節成功的朗讀教學課。

當然,教無定法,朗讀教學法也不是萬能鑰匙,因文因人施教纔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