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再別康橋

【精品】再別康橋教案4篇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再別康橋教案4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理念】

1、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2、開放自主協作,培養會學。

3、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爲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透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爲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⑴ 認知目標:

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⑴ 教學重點: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

⑵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透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鑑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作探索的能力。

【說教法】

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爲什麼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現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目標控制,否則將流於爲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爲重要。教是爲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想鑑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爲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教學過程】

(結合課件)

1、匯入新課:

結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複習舊知匯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爲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

(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 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後逐字逐句指導朗誦並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鑑賞品評:

(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透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爲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我佈置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並進行比較賞析。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透過誦讀吟詠,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2.分析詩中意象,理解詩歌中創造的形象,感受詩中營造的意境。

能力目標:瞭解新詩的體裁、風格及藝術表現特點,理解詩中運用的象徵手法。

情感目標:作者創造的意境鮮明、富有動態的畫面詩意美知識點教法與手段

1.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繪畫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方法:

1.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理解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師生活動:

A.提問 1.找同學背誦《泌園春。長沙》 (5分鐘)

B.導語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徐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教師(2分鐘)

C.解題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詩壇上,曾誕生了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鉅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複雜,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的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 年輕的詩人奔波雲遊,社交極廣,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早年曾遊學於英美,因此康橋時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教師(3分鐘)

D.讀課文 教師範讀一遍,學生自讀、齊讀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斕() 釁() 溯() 衍() 讕() 畔() 朔() 師生互動(5分鐘)

E.分析課文 1.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畫面美? 這首詩意境優美(詩中有畫)。透過聯想、想象,讀者可以感受到,七節詩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卷,詩人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2.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音樂美? 這首詩韻律和諧。詩人深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尤重音樂美,因此除第五節不押韻外,其他六節都嚴格押韻,而且頻頻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四行一節,詩作的單行和雙行錯落排列,每句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8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此外,輕輕悄 師生互動(30分鐘) 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節奏相同,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3.怎樣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爲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師生互動(30分鐘)

板書設計:再別康橋 徐志摩

一。作者簡介:徐志摩 筆名:雲中鶴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

二。 現實(1) 飄然而去 依戀 金柳 借尋夢 水草 康橋景色 秀美 景

(2-5) 清潭 抒 星輝 情 現實

(6-7) 飄然而去 依戀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爲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字。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說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啓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詩人藉助物象寄託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爲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雲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悽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雲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着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裏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爲: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透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於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繫,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 詩歌可以分爲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 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麼會是“新娘”呢?爲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作者的情感有關係?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盪漾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裏的“豔影”組合成一幅怎麼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透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作者爲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裏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作者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麼樣?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着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於是在那裏放歌。多麼自由自在啊!多麼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爲什麼?詩人寫了什麼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麼?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爲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爲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爲何在開頭和結尾採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迴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範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