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將進酒

李賀《將進酒》解析

將進酒1.59W

李賀與李白的詩歌風格同屬浪漫主義,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意境著稱,不過李白的浪漫裏帶着豁達,而李賀的浪漫裏則夾雜着厭世、避世的苦悶。在意境方面,李白天馬行空,常幻想自己直上雲霄,而李賀則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裏馳騁,所以後世稱李白爲“詩仙”,李賀爲“詩鬼”。兩人各有一首《將進酒》,最能代表各自的藝術風格和人生態度。

李賀《將進酒》解析

李賀《將進酒》解析

將進酒

【唐】李賀

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緯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李賀自幼體弱多病,又仕途不濟,一生坎坷,英年早逝,在政壇毫無建樹,憑藉詩歌在歷史留下名聲。在後世人心中,李賀的形象就如他的外號,一個詩鬼,吟詩的鬼魅。他嘔心瀝血地作詩,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自己所營造的意境中,因爲現實的每時每刻對他來說都是難熬的。面對挫折,他不同於李白,他是悲觀的。他的詩歌中,多次提到到“死”和“老”,他以垂垂老者的心態去作詩,想要遠離這個讓他愁憤絕望的世界。

性格決定文風,李賀不似李白那麼豁達豪爽,挫折對於李賀身心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但他又不會像李白那樣在詩歌裏直抒胸臆,而通常以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撲朔的藝術境界,來抒發人生苦短,時光易逝的惆悵和感傷以及對這意境之外的世界的無聲反抗。這首《將進酒》集中體現了李賀的這種風格。

這是一場豪華宴會上的祝酒詞,有好酒、美食、聲樂、歌舞,規格不同一般。但是李賀又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加了一系列的華麗的形容詞將這個宴會又上升了一個境界,使之宛如人間仙境。李賀描寫宴會沒有隻是庸俗地描繪場面有多麼熱鬧和喧囂,而是突出其中的特點意象來全盤構造出一個華麗的場景。

酒杯是琉璃鍾

酒呢?有的似琥珀一般清澈濃郁,有的紅似真珠,想來是有白酒也有紅酒。有酒自然也得有下酒菜,估計那是相當於今天的燒烤宴會,廚房就在身側,因爲烹製食物的聲音都能夠聽得見。

沒有炒菜的油爆之聲,而是“玉脂泣”。燒的是什麼呢?烹龍炮鳳。自然沒有真龍真鳳來吃,不過也是人間之難得珍饈。宴會的'場景佈置呢?羅緯繡幕,也是相當的豪華,而且整個席間散發出一種高雅的香氣。喝酒行樂,聲樂歌舞是少不了。吹的是龍笛,擊的是鼉鼓,歌舞的美女明眸皓齒,細腰翩躚。種種宴會不可缺之物全部寫全,讓讀者彷彿置身於那樣一個歡樂場中。

如果僅是如此,僅是華麗辭藻的堆砌,那實在算不得好詩。真正打動讀者的詩必定作者心靈的陳述,其中飽含作者充沛的情感。這首詩的最後兩句筆鋒一轉,李賀表達出了他的人生感悟,將心中的情感傾瀉而出。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紅如雨。青春,就像太陽落山一樣將要離去。春天也不例外,桃花像雨一般落下,再美好的事物都會消逝,什麼都不是可靠的。李賀英年早逝,去世的時候不滿三十歲,算起來他的青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遠去,可是他心中的青春早已伴着進士不第一去不回了。文人大都活在理想中,一旦精神支柱散了架,那真是生無所戀了。現實的打擊讓李賀對人世的一切美好都有種不安定感,似乎一切都是短暫的,他總是情不自禁地感概人生之苦短,因爲他是悲觀的。

桃花代表青春,代表他心中的美好,可它落的時候卻是“亂”的,讓他不知所措,讓他無可奈何。若能隔着時空與李賀對話,我定要說,日落西山可還有東山再起時,今朝桃花落,來年仍可復開。又或許是我淺薄了,因爲每個人生命只有一次,而此時此刻,李賀已經死了。

是不是真有這場宴會無從考證,也無需繁贅,因爲這並不重要,李賀寫這篇不是爲了顯示宴會的豪華,而是最後一句的感悟。現實不如意怎麼辦?喝酒。美好的時光太短暫怎麼辦?及時行樂,珍惜每分每秒的快樂時光。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快喝吧,死了就喝不到了。古今中外的勸酒詞中,難找到像李賀說的這般沉重,這樣歡愉的場景中,居然提到了死。前面描寫的是那麼的美好,但美好都是短暫的,每個人最後都要歸於塵土。被勸酒的或許會不開心,但李賀估計已經是一臉潸然了。

李賀在勸酒,自己早已沈醉,醉後的他似乎異常的歡樂,他忘掉了一切的煩擾,變得放蕩豁達起來。所以他渴望的是終日大醉的狀態,和李白的“但願長醉不願醒”一樣,這糟糕的世界他一刻都不想多待。不待,那就是死了。死固然是可悲的,但是李賀並不恐懼,他心中苦悶,甚至內心深處有一種求死之心。

晉代劉伶嗜酒,命僕人隨車帶着鋤頭,吩咐醉死在哪裏就葬在哪裏。生對李賀來說是無聊的,是可悲的,甚至比起死亡的悲哀來要更甚,因此李賀才說出最後那句曠達而悲觀的祝酒辭。但他想要表達的絕不僅僅是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他的酒杯中所摻雜的情感一言難盡。

李賀二十七歲早逝,體弱多病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他失意後的自暴自棄,爲了作詩而嘔心瀝血,也消耗了他大部分的精力。死亡,對於他個人來說,也許並不算最壞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