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觀潮

蘇軾《觀潮》原文及文學賞析

觀潮6.68K

引言:蘇軾借《觀潮》爲題,抒寫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禪在於悟,在於用心去體會,心有所動而至感悟《觀潮》就說明詩人觀物悟禪的過程以及禪悟後的空寂曠達的心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潮》的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來感悟其中的禪理。

蘇軾《觀潮》原文及文學賞析

《觀潮》

蘇 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觀潮》賞析一

禪在於悟,在於用心去體會,心有所動而至感悟。此詩就說明詩人觀物悟禪的過程以及禪悟後的空寂曠達的心境。

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是那樣美麗壯觀,令人心醉神迷,傾心向往,如果不去觀賞一番,真是令人遺憾終生。去觀賞了,看到的是廬山的濛濛煙雨,錢塘江紛紛滔滔,了無窮盡的潮汐。初看之時,看到的是濛濛煙雨,滔滔潮汐的物象。當你“到得還來別無事”,超越物相,而觀物感悟,進入禪的境界後,那物相已不是原來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禪的意境了。雖然廬山還是照樣的煙雨濛濛,錢塘江潮汐還是照樣的宏偉壯觀,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廬山煙雨,錢塘江的潮汐,這煙雨,這潮汐,就是佛,就是禪了。這種禪悟,也就是對自然現象即悟即真,若有若無的感悟。這種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異。可以漸悟,也可以頓悟。

釋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產生思想上的飛躍,豁然開悟,入於禪境。前者是漸悟,後者是頓悟。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標,每個追求者都爲之魂縈夢繞,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一睹爲快。如果追求受挫,則此心決無安定之時。等到有朝一日,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欣賞了這兩個地方的景緻後,這才覺得它們雖然美麗,卻似乎並無特別之處。

對此,世俗的感嘆是:“不過如此!”

而禪意的態度卻截然相反。禪者會發出由衷的讚歎:“正是如此!”

凡夫總是把極樂世界想像成遠在十萬八千里之外,並且即使到了極樂世界,也感覺不到樂趣存在。對於他們,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東西就沒有美妙可言。佔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遠陷於無聊——痛苦——無聊的惡性循環中,精神的流浪從不停止。而已經解脫了的悟者,雖然與凡夫生活的空間原來是同一個,卻能將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緻化爲極樂世界,對擁有的東西倍加珍惜,將理想落成於現實,從不沉溺於海市蜃樓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飯,行止語默,無不感受到真實、鮮活的生命之存在。(吳言生《經典禪語·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它形容一個人嚮往廬山的濛濛煙雨和浙江錢塘潮水的澎湃,很遺憾一直沒有機會登臨廬山、親見浙江錢塘潮水。

「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後來他終於親臨廬山、浙江。

我們對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對得不到的東西總是一心追求。廬山煙雨你未曾見之前,它是神奇的廬山煙雨,你見了,心裏的神祕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你未親見之前,它是澎湃壯觀的浙江潮,在你的想象中飛舞,你到了,它還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減。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對治好奇心,世間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纔是我的,非要見到纔是我的。沒有見過的東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聽,不必加意誇張渲染。只要我們用平常心來看待這個世界,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無也好,能夠不在這些外境上面計較、起煩惱,一切就會顯得那麼自然,那麼本色了。

很多人憤世嫉俗,有懷才不遇的慨嘆,實在是多餘的。「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事無常,諸相皆空,如果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世間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做鏡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憂愁;無,也可以心靈自在,深入體會無限、無邊、無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氣,失去是結緣。常懷一顆平常心,能讓我們在生活裏不因好惡而顛倒掛礙!

年少時初讀這四句詩,乍以爲印刷出了錯誤,怎麼第一句和和四句是同一句話呢?百思不得其解,求教學長,學長肯定書沒有印錯。我想了好久,得不出所以然。正因爲茫然,所以印象深刻,從未忘記。

十年後再突然想起,已經過了最青澀時光,細細回味這四句話,一時間百感交集。

廬山煙雨,錢塘觀潮,都是不可方物的美景,是多少人千里迢迢歷盡艱苦都要朝聖般覲見的風物,未達成所願時,總是耿耿於懷,惦記着,攢足了勁兒,誓不罷休。真的身臨其境了,才鬆了一口氣,可能還稍稍有點失落。原來,期待了那麼久的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震憾。其實,煙雨和潮,一直在這裏,不曾改變,變化的,只是“求不得”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