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弟子規

讀弟子規有感【推薦】

弟子規1.52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弟子規有感【推薦】

讀弟子規有感1

今天中午在家小憩,無意間看見了擺在書架上的《弟子規》。仔細地翻看了一遍。雖未領會其精髓,但也受益匪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弟子規》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弟子規》短短千餘字,內容頗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並傳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牀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爲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牀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開口說話,誠信爲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的語言,下流骯髒的話,以及街頭無賴粗俗的口氣,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縱觀《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爲我們留下爲人處世的金玉良言!教人以孝爲先,以信立身,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人讀罷這千餘字的文章,感慨萬千,在當前全黨上下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應該有怎樣的道德情操。所以我們要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熱愛祖國、忠於祖國、報效祖國爲最大的“孝”,以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業務知識,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幹好本職工作爲最大的“信”。要認認真真地學習,老老實實地做人,乾乾淨淨地幹事,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和意識,爭做合格黨員、優秀黨員。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提高自身的能力,爲哈密公路養護工作做出貢獻。

作爲一名政工科的工作人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增強服務意識。在完成本職工作同時,增強爲領導服務、爲科室服務、爲一線職工服務的意識。我要努力提高服務能力。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的高低,與服務質量、服務業績息息相關。水平高,就能在服務中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如果能力不強,眼高手低,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政工科工作紛繁複雜,對業務人員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在工作既要懂得黨的方針政策,還有精通本職工作,只有透過實踐的磨鍊和砥礪,才能不斷提升思想水平、知識素養,更好地爲單位服務。

讀弟子規有感2

《弟子規》是一本凝聚了中華美德的書,“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每天爲我們操勞、奔波。如今他們銀白的髮絲,無情地佔據了他們的頭髮;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在他們臉上築成一條條橫溝;手上長滿了老繭,變得粗糙。這一切都是爲了我們,我們怎能不知感恩回報呢?

回憶小時候,從只會在襁褓中哭泣,到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住宿,我們都經歷過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光着腳丫子在地上學走路,體會着父母細心的指導,第一次哭着在學校上課,內心卻想着父母來陪伴我們;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望着父母欣喜的笑容……這無數個第一次,也許已經被我們慢慢地淡忘了,但是在父母的腦海裏卻無法抹拭。無數個第一次,父母悄聲無息地在其中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愛。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遇到挫折時,是誰鼓勵我們,給予我們信心?遇到傷心事時,是誰安慰我們,讓我們振作起來?遇到難題時,是誰幫助我們,使我們度過難關?是父母,是一生都在爲我們操勞的父母,是連瑣事也會爲我們擔心的父母,是投入了無數愛在我們身上的父母。

父母的心,有時嚴厲如法官、有時溫暖如太陽、有時慈愛如大地;父母的心是爲了我們、父母的愛是爲了我們,父母的汗水是爲了我們。因此,我們應該付出自己的孝心,孝順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現在不盡一份孝心,一份能力,那麼等到晚了,後悔就來不急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是父母工作累了,爲他們端上一杯溫開水;孝,是放學歸來,親暱地說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孝,是每天空閒之時,爲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孝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只有付諸我們的行動,才能報答我們的父母。“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天空,因爲有了白雲的裝扮,才顯得靜穆安祥;鮮花,因爲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爲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溫馨。而孝是綻放在親情裏的一枝最美的花。讓只會索取的我們,付出行動報答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感受我們熾熱的心。

讀弟子規有感3

張愛玲說,於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就趕上了…讀《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這本書,給我的就是“剛好趕上”的這種感覺。雖說《弟子規》是一本啓蒙讀物,不過我要是在孩提時代就已經讀過的話,恐怕不會有多麼深刻的見解,甚至於會因爲半知半解而淺嘗輒止,錯過經典。誠然,在適當的年齡讀相應的書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爲例,相信現在很多學生跟我一樣,特別是理工類的學生,對文學經典幾乎沒有一點嗅覺,更別說文言文類的讀本了,平常肯定也沒怎麼讀過這類書籍,讀了也會是一知半解,很少會聯想到現實當中,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本書作者錢文忠先生風趣幽默,以全新的視角,藉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爲我們解讀《弟子規》這一經典,使其所表達的思想更加淺顯易懂,耐人尋味。

本書按照《弟子規》總序的順序爲我們見解弟子規,分別詳細的講解“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這七個部分。百善孝爲先,讀弟子規,我覺得關於孝,我還是做的不錯的,幾乎每兩天就給家裏打一次電話,跟爸爸媽媽聊聊身邊的人和發生的事,常常報喜不報憂,怕他們會過多擔心我,我希望他們過得開心幸福。在讀這部分時,常常不覺眼睛會澀澀的,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卻很偉大,老爸雖然會去小賭,但爲人老實,勤奮,很愛我們,常常跟我說,“我努力賺錢,你也要努力讀書哦”。老媽每次吃飯都會把最好的夾給我們,雖然囉嗦,卻是滿滿的愛意,每次打電話,都會跟我說“別太省了,多吃點好吃的”,而我常常會回答“放心啦,你們在家才別太省,您兒子在學校生活的很好,一點都不省”。對他們的愛,我從不吝嗇表達,雖然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這着實會有點矯情,但我無所謂,因爲我要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兒子也是愛他們的。()記得高中時每次回校前我都會給我媽媽和奶奶一個擁抱,記得去年幫老爸買了部手機後我在鎖屏介面上寫了“爸,我愛你”四個字。誠然,有一些方面我還是做的不夠好的,不過我會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規》教我們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我們實實在在去做到,因爲說容易,做不易,對父母的愛,有些人很難啓齒而我比較喜歡直率點的表達方式。

《弟子規》幾乎囊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大到爲人處世,小到行走站立,無論社會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雖然有些部分已經不合時宜,當從中引申出來的思想精髓還是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的。

最後,以《弟子規》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很美的話作爲結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讀弟子規有感4

讀了《弟子規》第五頁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這是什麼意思?

二: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繼續往下看,我看見了註釋:“父母叫你,就應該趕快答應,父母有什麼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這樣第一個問題就解決了。但是關鍵在於第二個問題------爲什麼要這樣做?

突然,我猛然醒悟:因爲爸爸媽媽是生我養我的人呀!我的血管裏,流的不僅是父母的血,更是父母的愛!換句話說,父母就是我,我就是父母,只是我們生活在不同的身體裏罷了。既然父母就是我,那麼我自己讓自己做的事,我還會偷懶嗎?所以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於是,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父母當作自己去看待,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將充滿愛,充滿孝。

讀弟子規有感5

山河歲月,綿綿地來,匆匆地去。即使行走萬里,亦抵不過這樣一處世外相遇。在這樣的地方,適合思考自己,抽離自己,回到另外一個時空,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這樣的地方就是書的世界。進入書的世界,給人以樂趣,給人以才幹,給人以光彩。

宛如中華遼闊的疆土,我華夏的傳統文化也在書的世界中佔據着巨大的比重。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爲先”,我在讀《弟子規》中“入則孝”這一篇時受益匪淺。我最喜歡的兩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言簡意賅,簡潔明瞭地表達了爲人子女應該恪守的本分:父母教育的時候,必須認真傾聽,父母責罵的時候,必須恭順承受。這句話精準地體現了“孝”作爲我國基本道德規範,作爲幾千年來傳統美德的的要求。

爲何要以“孝”作爲基本道德規範呢?我想,一切美德和善都源於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而父母正是我們生命之始,是我們第一關心與尊重的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無法關心與尊重,那又如何會關愛尊重其它人?所以說,一個要做大事的人必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必先經過孝道教育來培養,沒有了“孝”,其它品質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國人將“孝“作爲評判君子的第一標準,國君也把“孝”作爲審覈官員的標尺。舜以孝德獲得堯帝的禪讓;東漢則直接以“舉孝廉”的形式選拔官員;魏朝以孝治天下,所以纔有了爲孝敬祖母而辭官的李密,纔有了感動世人的《陳情表》。幾千年來,我們已經將“孝”之一字融入血脈,滲入骨髓,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以傳承孝道,贍養父母爲己任。與西方追求自由獨立的思想文化不同,中國人重孝道,重家庭責任,國人從沒有因爲成年就離開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習慣,而是選擇挑起家庭重任,將營造溫馨和睦的大家庭作爲理想目標,讓老人有所養,而子女更是耳濡目染,將這品質代代相傳。所以四世同堂是國人最大的理想,而這一理想中透露出來的正是“孝”之精髓。

掩卷而思,我們自小就從書籍中不斷聆聽着“孝”的教育。《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教育着我們愛護小輩,尊敬長輩;《增廣賢文》裏“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教育着我們當供養父母,回報恩情;《韓詩外傳》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教育着我們當及時行孝,莫要追悔終生。華夏兒女將生活的智慧,將”孝“之大道記入書冊,在書中將我中華文明之魂凝聚,形成我泱泱中華具有民族獨特性的精神支柱。它不僅是國家的根脈,更是我華夏兒女的血脈傳承。在”孝“之一字的血脈傳承中,中國人自成謙遜溫和的圓融品質,中華民族自成寬容仁愛的國風國格。

我慈孝之心,國人人人皆當有之。

讀弟子規有感6

在放假期間,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任務,就是熟讀《弟子規》。其實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挺乏味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我真的看不懂。第二,是書中沒有相應的註解,很難讀懂其中的內容,於是我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我姐姐,姐姐讓我先靜下心來,幫我一句句的解讀,透過姐姐的幫忙,我漸漸的對這本書有了興趣,我大概的瞭解了其中包含的內容,這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啓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爲,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爲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說。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爲。

全書分爲“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孝悌".這簡單的三個字,蘊含了豐富的道理和內容。不管是父母,還是師長還是兄長,我們都應該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孝敬。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這些大自然的現象,不就是在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嗎。假設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對自己的家人都不愛,我們又能指望他做成什麼大事呢?何談愛國呢?何談愛社會呢?從小愛到大愛,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行爲軌跡。“首孝悌”可以說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回想自己的過去,對父母總是態度不好,也許那句話說得很對,對越親近的人我們越會忽視對方的感受,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慢慢的改正,成爲父母的依靠。

其中書中"衣貴潔,不貴華"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我本身就不是追求華貴的人,不愛攀比,希望自己的內心過得舒服就可以,人與人之間比得越多了就越不幸福了,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貴重、奢華,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爲。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本來就是父母的負擔,如果還要要求穿着華麗的衣服,實在是沒有必要,學生還是學習、學業爲重。

"過能改,歸於無",對於我們自己所犯的錯誤,要勇敢的承擔,這樣才能更好的改正,如果對自己的錯誤不放在認知的態度上,我相信是很難改的,知錯能改的纔是好孩子啊。

還有書中的"不如人,當自勵"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加油,不要盲目的自卑,而是要自我激勵,這樣才能更好的進步,就像是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了,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分析自己所存在的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認真的讀書,給自己以鼓勵,相信未來一定是會更好的。

《弟子規》這本書,我還會細細的品讀,不急不躁。透過閱讀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思維更加的寬廣了,思考問題的方向也可以從多方面思考了。

讀弟子規有感7

作文一個大約一歲左右的小男孩,癱坐在一片廢墟中,絕望地哭泣!時代發展的要求,銳意進取,自強不息。先秦諸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而不同”,這些名言的千古流傳,就凸顯了和諧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於是,我就先把碗碟和筷子放進盤子裏,滴了幾滴洗潔精,還真油膩呢,像泥鰍一樣在我的手裏轉來轉去?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透過閱讀《弟子規》,我感悟道理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感悟還是不行的,還要有實際行動,還要有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8

最近看了《弟子規》。首先《弟子規》教會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其次《弟子規》也教會了我們很多傳統美德。所以在閱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我有了很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受:

首先是入行時的孝順,主要是教我們孝順父母和親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聽他們的教導。還有,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了我們養了我們。我們不能忘記養育我們的恩情。更何況弟子的規矩裏也有寫

“親愛的我,孝難,親親我,孝。”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孝,尊重父母親人。

第二部是《做兄弟》,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比如“道友兄弟,道公兄弟,穆兄弟,中國孝道。”意思是:兄弟朋友之間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如果他們不和諧,父母應該擔心你。和諧了,就失去了父母的牽掛,相當於孝敬了父母。所以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這樣父母纔會爲我們高興,我們纔會更幸福。

我們應該永遠小心我們的生活。俗話說:沒有規則能造就方圓。穿帶鈕釦的衣服,要整潔,符合自己的身份;適量飲酒,不要喝醉,不然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在背後議論別人的長短,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計較小事,這樣人會變得很幸福。

仁,就是善良和仁。善待他人、親人、朋友和同事.現在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是“仁者”又有多少呢?俗話說,人無完人!只要我們盡力去做該做的事,至於別人怎麼說,那是他們的事!

透過閱讀《弟子規》,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學習是不夠的,還要有實際行動和一個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9

今天張老師讓我們回家讀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爸爸給我講了這句話的意思,他的第一句是,爸爸媽媽叫我的時候,得答應得快一點,不能慢慢吞吞的。第二句的意思是,媽媽爸爸命令我去幹事的時候,不能偷懶,行動要快速而且不能偷偷溜走。我痛痛快快的讀完了。我不光讀了這句話,我還多讀了好幾句呢。

媽媽說:“說到容易,做到難。”我覺得我自己一定要努力做到這些要求。

讀弟子規有感10

曉霧將歇,清風徐來,我邁着輕快地步伐來到學校。

當我輕輕拿起那本薄薄的《弟子規》時,覺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大聲朗讀裏面的每一節,每一個字!卻發現有好多的內容,令我慚愧。我已上初二了,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小女孩了,理解能力已提升,怎麼會再看不懂這《弟子規》的內容呢?

我羞愧?書上說的規矩,我究竟做好了哪一樣?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面對《入則孝》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平時爸媽叫我,我總是慢慢地迴應,即使讓我做個簡單的事,我總是先皺着眉跟父母嘮叨一番,纔不情不願地幹。我做的'不對吧!父母教我,我還發瘋似的說他們煩的,他們有時就罵了我兩句,我都會想離家出走。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爲我去做飯。

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父母爲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爲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想着,想着,我鼻子酸酸的,接着往下讀,《弟子規》還告訴我們,與兄弟姐妹要友好相處,懂得珍惜光陰,講誠信,有愛心,仁德兼備?

我不敢再讀下去了,也不敢再看一眼,惶恐之中把《弟子規》合起來。我捫心自問:我哪一點兒符合《弟子規》的要求呢?懺悔的同時,反覆思量自己。我一定要做好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良久,我又輕輕拿起《弟子規》,認真地讀了起來。

就從今天起,就從這一秒起,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把她作爲我們一生言行的準則。

請大家跟我一起高聲朗誦《弟子規》吧!

讀弟子規有感11

好朋友,讓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假期。每次背誦時,都讓我深深地感嘆道;“做一個好孩子有多麼重要。”書裏的小故事讓我百看不厭。尤其是回想起課堂上老師講的有關《弟子規》裏的故事,更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每當我給爸爸媽媽背誦時,我就感覺到自己特別開心,因爲我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平時我看到一天因工作忙碌而疲勞的媽媽,我就會端來一盆溫水,親自用小手洗大腳,看到媽媽臉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我顯得更加快樂!自從讀了《弟子規》,我學會了和小朋友們相處要平等博愛,說話要講究信用。因爲“凡是人,皆需愛。”課下,我和小朋友說話時總是很友善,說到做到,小朋友們都願意和我一起玩耍,因此,我也擁有了更多的好朋友。漸漸地,我發現我與《弟子規》已經形影不離了,它就是我的良師益友,因爲它的出現,讓我學會了做人,更學會了做事,我開始長大了。

讀弟子規有感12

一、孝

孝,乃中華之傳統美德。而作爲子女,首先我們便要做到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經善盡美。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長大後的人際關係一定很糟。孝敬父母,是我們成人的第一條。

二、恭

待人接物無不需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佛法裏說,人有四“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衆生。父母之恩是孝;師恩是無私;而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政治措施,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無法正常的讀書學習,無法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天地。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衆生努力的結果。時常懷有感恩之心,感恩老師、同學、家人,對他們懷有恭敬之心,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世界也不會有那麼多不滿和怨言,人才會獲得開心,社會纔會和諧溫馨。懷有恭敬之心,是我們成人的第二條。

三、謙

爲人要謙虛。“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人戚”。看到這句話,猛然間我想到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而回到現代,我在偶爾間聽到媽媽和小姨說,妹妹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說送自己上學的是他家的司機,而那明明是女孩含辛茹苦的父親。謙虛,真的是一種很美好的品質。謙虛,是我們成人的第三條。

征服一座高峯,我們唯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一座高樓的建成,需要一石一磚的堆砌;一部宏偉的樂曲創作,需要每個樂章、每個音符的協調。同樣的,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可以說,要想取得大成就,必須先從做人開始,而《弟子規》就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書。欲成事,先成人。

讀弟子規有感13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一 、孝敬父母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二 、爲人處世

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要時刻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爲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禮貌待人,對學生的問題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耐心和愛心,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因爲人生中有很多酸甜苦辣,纔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弟子規》裏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我也將按照《弟子規》,激勵自己,完善自己,鞭策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14

今年暑假,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媽媽的指導下,讀完了《弟子規》這本書。

《弟子規》的主要內容是,它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事的道理。首先,我們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愛護兄弟姐妹。其次,做事情要謙虛謹慎,信守誠諾,講求信用。然後,對大衆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最後還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啓迪,它啓迪了我如何做人。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我一定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尊敬老師的人。

爸爸爲了讓我和弟弟生活得更好,爲了讓我和弟弟以後能上更好的學校。他孤身一人遠離家鄉去了外地辛苦工作。媽媽爲了能更好地照顧我和弟弟,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天天圍着我和弟弟轉,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呵護。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老師教給我們知識,教給我們文化,教給我們禮儀。他們無私地奉獻出他們的全部,包括他們美麗的青春。所以,我們應該尊敬他們,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老師講課,課後認真完成作業,珍惜老師們的勞動成果。以後學有所成,一定不忘師恩,常去看望我們的老師們。

我覺得《弟子規》是一本好書,同學們一定要去讀一讀、學一學。

讀弟子規有感15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什麼是“弟子規”呢?“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範。如果一個學生沒有規範,那他還能稱得上是一個好學生嗎?

當我讀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一句時,讓我想到了閔子騫勸父留母的故事:閔子騫很小的時候,生母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個繼母,生下了兩個兒子。繼母很偏心,冬天,繼母給親生兒子用棉花做冬衣,給閔子騫的冬衣卻是用蘆花做的,但閔子騫也不講,所以父親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有一天,父親出門,讓閔子騫趕車,閔子騫冷得直髮抖,父親見了,拿起鞭子打了他幾下。閔子騫的衣服破了,蘆花從裏面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是繼母乾的,一氣之下要把繼母趕出門。閔子騫哭着勸父親把繼母留下,父親十分感動,留下了繼母,繼母非常慚愧,從此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楊對待閔子騫,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

父母從小愛護我們,那麼孝順他們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怎麼會困難呢?父母不喜歡我們,而我們仍然能夠孝順他們,這樣纔是真正的孝順啊!

記得有一次我去上培訓班,媽媽要我去綠柳居飯店吃飯,我偏不聽,非要在家裏吃飯,後來我還頂嘴。現在讀了《弟子規》,想想自己的不對,真是感到慚愧。

有的小朋友會說:“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們。”其實,你的爸爸媽媽可能只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愛意,他們把對你的愛都埋在心裏了。即使爸爸媽媽真的討厭你,你也要發自內心地愛他們,讓他們感到快樂。爸爸媽媽看到你這麼乖,一定會喜歡你的。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標籤:弟子規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