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弟子規

弟子規中的禮儀教育包括哪些

弟子規1.01W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約作於康熙年間;後經賈存仁(一說賈有仁)修訂改編,命名爲《弟子規》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弟子規中的禮儀教育包括哪些,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弟子規中的禮儀教育包括哪些

弟子規中的禮儀教育包括哪些

1.家庭禮儀教育。

“百善孝爲先”,《弟子規》中,在闡述入則孝的56個句子中,主要是講對待父母應有的禮儀規範,主要談到有四個方面:

(1)聽從父母的教導。“父母呼,應勿緩”句是講父母招呼子女、有事情吩咐子女做的時候,子女要言語和行動上不拖延。父母在教導子女的時候,子女要恭敬的聆聽,接受父母的責備與批評。

(2)體貼照顧父母。“親所好,力爲具”句是說子女要了解父母的愛好,體貼父母的想法,愛護好自己的身體,修煉好自己的品行,不要讓父母爲自己擔憂。

(3)經常與父母溝通。“親有過,諫使更”句是講子女與父母溝通的方式。在父母犯錯時,子女要耐心與之溝通交流,注重方式。

(4)思念父母。“喪三年,常悲咽”是說父母去世後,子女應盡喪禮。而對於當今社會父母去世後子女在家守孝三年很難做到,但心中對父母的那份感情不能淡化,要經常感念父母的恩情。

2.個人禮儀教育。

個人禮儀主要是有關個人談吐、舉止、服飾等外在禮儀。在《弟子規》中詳細規定了個人在言談舉止方面的禮儀規範。

(1)語言方面的要求。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緩慢,不要講得太快太急、模糊不清。

(2)儀表方面的要求。要求學生服裝儀容應當整齊清潔,一切穿着以穩重端莊爲宜。

(3)儀態方面的'要求。年少的時候,不要喝酒,因爲一旦喝了酒,就會醜態百出。

(4)個人服飾的要求。在穿戴方面,應該重視衣服的整潔大方,而不是華彩豔麗,平時的穿戴不但要符合我們的身份,也要與自己的家庭條件相吻合。

3.社交禮儀教育。

儒家在人際交往中非常注重禮儀。

(1)社交禮儀原則。在《弟子規》“出則悌”篇中着重談到了交往禮儀。首先是談到社交禮儀的兩大原則:一是尊重原則。孔子說過“禮者,敬人也。”要懷尊敬之心對待交往的每一個人。二是信用原則。信”在古代人際交往中,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原則。《弟子規》“信”篇對誠信的描述對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樹立和保持誠信形象有着深遠意義。

(2)社交言語辭令規範。講到當子女聽到長輩呼喊某人時,應該立刻替長輩去叫被叫者。如果被叫的人不在,子女要馬上到長輩那裏,看看有什麼事情要做。

(3)社交行爲舉止規範。如講到長輩問子女話時,子女要立即起身回答,眼睛要看着長輩,不能東張西望。

4.求學禮儀教育。

《弟子規》中的求學禮儀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內容:

(1)講力行與學文不可分割的關係。要求學生不能死讀書,因爲容易養成華而不實的習氣,但也不能一味力行而不讀書學習,那樣會成爲一個固執己見,不明事理的人。這對於當今教育處理理論知與實踐引導的關係無疑有很大的啓示。

(2)講讀書的方法。主要是要求學生讀書要專心致志,要用功,要多思多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3)講讀書禮儀習慣養成。要求學生讀書的房間要收拾整齊,牆壁、桌子要保持整潔乾淨。

文明禮儀的教育內容

1、稱謂禮儀

(1)對父母長輩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禮貌言詞代稱,要用準確的稱呼,如:爸爸、奶奶、老師、叔叔等。

(2)不給他人取綽號。

2、行走禮儀

(1)走路要擡頭挺胸,目視前方,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忌諱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樓、過樓道靠右行,出入教室、辦公室,會場等按指定線路走,不擁擠,出入各功能室輕聲慢步,不影響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問候,不能視而不見;需要交談,應靠路邊或到角落談話,不能站在道路當中或人多擁擠的地方。

(4)行人互相禮讓,主動給長者讓路,主動給殘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讓路。

(5)向別人打聽道路,先用禮貌語言打招呼,如“對不起,打擾您一下”、“請問”等,問路應選適當稱呼,如“老爺爺”、“阿姨”、“叔叔”等,然後再問路;聽完回答之後,一定要說:“謝謝您!”

(6)如果被陌生人問路,則應認真、仔細回答,自己不清楚,應說:“很抱歉,我不知道,請再問問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