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答謝中書書擴寫作文500字

答謝中書書》擴寫作文有哪些內容呢?《答謝中書書》爲陶弘景晚年的作品,是他寫給好朋友謝微的一封書信,而這封書信中,道出祖國的山川的美麗。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答謝中書書》擴寫作文,歡迎閱讀!

答謝中書書擴寫作文500字

《答謝中書書》擴寫作文500字篇一:

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高雅情懷的人才會品味出山川之美,我現在將人生的感受說給你聽,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啊!

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清澈見底的溪流明淨清新,山水相伴相映真是神采奕然,情味盎然啊!峯高水清,明媚悠然。水的動勢給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兩岸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衆彩紛呈。青翠的竹林與五色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如同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真是一幅美輪美奐的奇妙畫卷啊!

晨霧的美更是讓人窒息。白霧先是繚繞不絕,像是柔曼的輕紗,親吻着天空,垂詢着大地。繼而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後不見霧紗,只間晨曦,猿猴,鳥兒的鳴叫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傍晚,夕陽的餘暉鋪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宛如一條金絲帶,閃爍着點點金光,在水面上不停地跳躍,潛游在水中的魚也爭相跳出水面,彷彿在欣賞這奇麗景色。

這簡直是人間仙境啊,自南朝謝靈運以來,就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妙景色了,能夠把我的感受講給您聽,真是美哉樂哉啊!

《答謝中書書》擴寫作文500字篇二:

我喜歡仰視聳立的山峯,我酷愛聆聽潺潺的流水,我喜愛凝視跳躍的魚羣,我要做一名仙人!我要坐在草地上,仰望這碧藍的天空,與輕盈的蝴蝶爲伴,與沙沙的鬆聲交流,享受仙境的幽雅!數以萬計的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山川以至善至美的清純撼動我們對美的渴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民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我覺得這山水,有道是人間天堂,更是遊人無限神往的地方。

看,層層疊疊的羣峯在茫茫雲海中露出尖尖的山頂,若陷若現,虛無飄渺,就像一個擎天的柱子把天支撐住了。高聳的山峯以拔地而起之勢着銀裝素裹之斗篷一頭鑽進雲霄,以捨我其誰的霸氣傲視羣雄!雲猝不及防地被撞破了腦袋,虎視眈眈地旋繞在周圍,厲兵秣馬,尋報仇之機。但面對山血氣方剛的粗獷豪放,它也只得在威嚴面前俯首稱臣了。瞧,湖水是那麼的清澈明亮,無與倫比,使人感覺到翡翠的顏色太淺,藍寶石的.顏色有多深,即使是繪畫高手,也難以描摹這潭汪汪清水。目光又轉移至兩岸的石壁上,這裏的石壁在陽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斕,如彩虹一般,蔚爲大觀。樹木青翠,篁竹深綠,不論春夏秋冬,總是義無反顧的點綴着滿山秀色。太陽撥開雲霧,將柔軟輕盈的金髮投入清明的溪流中漂洗,照得滿山谷的石壁交相輝映,五光十色。它甩甩秀髮,將溫潤的生命賜給大地,用滿腔熱情包容了夜的死寂。每天清晨,臨近拂曉,白霧繚繞,如夢如幻,繼而霧紗不見,晨曦初現,掀起了它所有的詩情畫意,芳草萋萋的山谷以剛強柔美的身軀哼唱出它內心的點點滴滴。聽泉水的傾訴,彷彿嗅到四季匆匆走過,悄悄留下的氣息。拂曉的霧氣將要散去,山間又響起了猿鳥興高采烈的歡聲笑語。最使我難忘的,莫過於每天傍晚時分,紅日西沉,暮色越來越重,越漸蕭瑟,前邊的斷崖正欲托住西沉的落日。波光粼粼的湖水,氾濫着一種急促的騷動。突然,一層層金鱗鐵甲的魚兒打破惜別時的傷感,掬起一口聖水向欲頹的夕陽吐出今朝的最後一次敬慕!我喜歡這人間仙境,我終究還是這麼迷戀它。但自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出沒有人能欣賞到這奇妙的景觀了。很幸運的是,這茅山的秀麗風景讓我有了種與知己暢談的竊喜。

這,我這個粗人眼中的仙境,但,誰又能再次觸摸到這奇景中的脈脈柔情呢?我將永遠隱居山間,繼續我的仙人生活!

《答謝中書書》擴寫作文500字篇三:

山川秀麗的景色,自古以來都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真所謂“山水美景,人人皆愛。”

擡頭仰望,高高的山峯聳入雲端,好似擎天大柱。低頭俯視,清澈的溪水靜靜流淌,似活潑的小姑娘,一邊唱着,一邊舞蹈着,使人頓時感到翡翠的顏色太淺,而藍寶石的顏色又太深,哪怕是繪畫名家,大概也難以描摹這如詩如畫般的景色吧。向來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正是這山水的相伴相映,才使得遊者神采煥然;正是這仰俯的上下結合,才使得遊者心曠神怡。

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莫急,你看那兩岸石巖壁立千仞,在陽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斕、五色爭輝、熠熠耀眼。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於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如懸着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爲襯托,實爲“天下第一美景”。山腳下,一株株古鬆,批鱗掛甲、昂然挺立,好象是一個個威風凜凜的戰士。另一邊,一片片竹海,青翠欲滴,風輕輕吹過,竹葉微微顫動,真像一張張嘴巴在喃喃細語。如此景色,四季長存。

最初的早晨,白霧繚繞于山間;繼而如絮如帶,彷彿是仙女在此作畫;緊接着似煙似縷,好似天堂美景……就在如紗一樣的薄霧將要消失的時候,太陽冉冉升起,猿啼鳥鳴,衆音齊會,生機勃勃,彷彿是一場盛大的演唱會。傍晚來臨,紅日西沉,她是太過勞累,去休息了。落日的餘暉,爲羣山抹上了淡淡的紅暈,好象一個嬌羞的姑娘。飛鳥歸林,猿猴棲樹,山色蒼茫,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靜中見動,寂中現響,衝破了湖面的寂靜,別具意趣。

不得不說——此般人間天境,無處能及也!

知識擴展:答謝中書書作者

張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從未入仕。

高祖買表,官至雲南按察副使,甘肅行太僕卿。曾祖張元汴,隆慶五年(1571)狀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左諭德。祖父張汝霖,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官至廣西參議。父張耀芳,副榜出身,爲魯藩右長史。張岱的出身,是書香門第,家學淵源。先輩均是飽學之儒,精通史學、經學、理學、文學、小學和輿地學。被舅父誇爲“今之江淹”。天覆、元汴父子曾撰修《紹興府志》《會稽志》及《山陰志》,“三志並出,人稱談遷父子。”(《家傳》)(下引張岱詩文及評論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鹹淳點校的《張岱詩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學,博覽羣書。”(同上)至老,手不釋卷。曾積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韻山》,後因與《永樂大典》類同而輟筆(《陶庵夢憶韻山》)。

張氏三世藏書,岱“自垂髫聚書四十年,不下三萬卷。”(《陶庵夢憶三世藏書》)順治三年(1645)避兵入山,僅攜帶數篋書籍而行。而所存者爲清兵所居,日裂以炊煙,以當箭彈。40年所積,蕩然無遺。

張岱的出身,還是一個文藝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天覆有《鳴玉堂稿》,元汴有《不二齋稿》,汝霖有《石介園文集》,耀芳“善歌詩,聲出金石。”(《家傳》)張氏從汝霖起,自蓄聲伎,講究此道。耀芳“教習小蹊,鼓吹戲劇。”(《家傳》)到張岱這輩,則“主人精賞鑑,延師課戲,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謂‘過劍門’,焉敢草草。”(《陶庵夢憶過劍門》)他拜師學琴,習曲三十餘首,指法“練熟還生,以澀勒出之。”(同上《紹興琴派》)並“結絲社,月必三會之。”(同上《絲社》)張岱仲叔聯芳,“能寫生,稱能品”,與沈周、文徵明、董其昌、李流芳輩“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鑑賞,“所遺尊罍、卣彝、名畫、法錦,以千計。”(《附傳》)張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種種文物古玩之題銘,諸多磁窯銅器之品評,確爲行家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