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赤壁賦

關於《赤壁賦》教案集錦8篇

赤壁賦2.77W

作爲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赤壁賦》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赤壁賦》教案集錦8篇

《赤壁賦》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熟讀並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合作學習,用文學視角解讀詩中景物描寫與詩人情感的關係。體悟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文人身處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脫模式的比較中肯定蘇軾的達觀精神,探討這一精神對當代的指導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大家熟悉吧?齊讀。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那麼,當我們的生命中出現了“陰晴圓缺”時,應該怎麼辦呢?

面對不幸,我們應該……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

面對權貴的威,李白……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又是怎樣選擇的?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千古名篇《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

1、同學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自古就有親近自然、親近山水的情懷。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特別是當人在現實中受到傷害的時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顆苦悶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黃州迎來了一位滿心傷痛的人,他就是蘇軾。所幸,黃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納了這個傷痕累累的人。面對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蘇軾心裏有一絲慰藉,有一點感悟,感情有一些變化。那麼,蘇軾的心情有着怎樣的變化呢?現在,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

(板書)

樂甚 ——愀然——悲——喜而笑

樂————悲———— 樂

三、賞“樂”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開頭說:“於是飲酒樂甚”,請問作者因何而“樂”?(第一自然段)

(1)如詩如畫的美景。

(2)有哪些景?

清風、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不僅是“樂”,還是“樂甚”。

(3)你能爲我們將這個畫面描繪出來嗎?

◆肯定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寫,有的思考。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涼爽的秋風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微波。這時,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裏?

徘徊: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生動形象,而且寫出了月亮對於遊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

◆好,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種情景吧(讀第一段)

(板書)

第一段:夜遊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四、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樂,那麼,他爲何在第三段開頭突然就“愀然”呢?什麼叫愀然? (第二段)

(1)來自歌詞中的“美人”,爲什麼“美人”就讓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說明什麼?

……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美人”還象徵什麼?

蘇東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變法新黨與司馬光舊黨鬥爭,由於堅持正義,夾在兩種勢力中間,屢遭貶謫與磨難。這時的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一生忠君,卻被貶他鄉,壯志難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寫過一首《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處貶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來,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個地地道道的失敗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心已萬念俱灰,只能隨波逐流)

(2)來自客人悲怨的“蕭聲”,怎樣描述“蕭聲”的?

◆難道僅僅是因爲蕭聲?蘇子的內心本來就沒有悲?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蕭聲產生了共鳴。

(板書)

第二段:主客異現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發出了“託遺響於悲風”的感嘆。這“悲”又從何而來呢?(第三段)

①來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與子”的處境對比:

由眼前的水月聯想到像曹操這樣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隨“大江東去”,銷聲匿跡,“而今安在”?何況“漁樵於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的“吾與子”,只能是白添幾許白髮而己,悲!

②悲嘆生命的短暫:

宇宙無窮而人生短暫,渺如滄海一粟;江水無窮而人生須臾。

③由理想現實矛盾生悲。

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小結:同學們,你看,作者真可謂樂極悲來,至悲至痛啊!(讀:“方其破荊州……”)

(板書)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五、悟“樂”之理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後一段又爲何借客人說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討論)(第四段)

心病還須心藥醫。聽了蘇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頓悟。蘇子是怎樣說理的?你能爲我們闡述一下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說的是水,它千百年來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歲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偉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說的是月,它雖有圓有缺,但卻並沒有增加也不見減少。從這兩個角度推廣到天地萬物的話,可以來說明一個事理:

角度一:變。天地萬物時刻都在變化着,即使是一瞬間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陰晴圓缺一樣。

角度二:不變。天地萬物包括我們人,一樣都是永恆的。什麼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們的恆久我們是可以認同的,但人怎麼是永恆的呢?人也在萬物之內,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恆的,是因爲它們和人的壽命相比,要長久得多;對於壽命短暫的蜉蝣、螻蟻、落葉等來說,在它們的眼中,我們人類又何嘗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樣永恆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螻蟻、落葉等壽命更短的生物,在他們的眼中,蜉蝣、螻蟻、落葉不也是永恆的嗎?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爲恆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對於廣袤的宇宙而言,它們還是永恆的嗎?因此,蘇子便得出了一個結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恆的,我們又何必感嘆那人生的苦短呢?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真正的脫胎換骨,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他——真正地成熟了。

這種成熟讓“客人”最終“喜而笑”。 (讀最後一段)此時的喜是大徹大悟的喜,是徹底悟透人生後的喜。

(板書)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慾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嬉笑、不知

2、小結:

同學們,你看,作者從遊之樂,到生悲,到最後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恆。

六、品“蘇”之韻

1、這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時所寫的兩首詞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 貶居黃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1082 貶居黃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這兩首詞分別寫出了蘇軾被貶黃州後的心路歷程。大家自由讀一讀,注意藍色的詞,看看你分別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一個孤獨寂寞的蘇軾;《定風波》,一個憂樂兩忘,禍福不驚,任天而動的蘇軾。

3、點撥:

注意《定風波》的下闕,這裏描繪了一個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寒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許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我們的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的時候,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微不足道。“寵辱不驚。”蘇軾在這裏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

七、總結

1、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回到課前的問題: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選擇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選擇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面對權貴的威,李白……選擇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2、寫一句你認爲最有文采最有意蘊的話。(有時間就寫,沒時間就留待作業)

所以,蘇軾是——

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超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

3、小結:

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他的精神滋養着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田,提升着每個人的人格。願我們用心去體味生命中的每一縷清風,每一輪明月。因爲——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周國平

附:

板書設計

第一段:夜遊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異現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慾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嬉笑、不知

《赤壁賦》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鑑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教學課時:二課時

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匯入:唐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詩詞發展的鼎盛時期。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擅天下”的美譽。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裏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一下這位曠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賦》。

(二):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奏,找出 韻的韻腳,聽教師對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讀課文,疏通字詞,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四):具體方式:學生把在課前預習整理的材料進行交流。

首先交流實詞和虛詞,把它們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在校 教師及時作判斷,給出正確的'答案。(實詞和虛詞略)。

接着交流詞類活用情況: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名詞作狀語;東望武昌

接着交流句式:

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爲其然也

透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的語言,字詞和句式特點,全面解決的邊面意思。

(五):全面分析內容和思想感情。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 是什麼樣的景?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景: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月出東山 徘徊鬥牛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

第二段思考:(1)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明確: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後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麼?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4)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麼?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闡發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爲

(2)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六)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七)總結

蘇軾採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爲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於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爲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裏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八):板書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遊 景樂 (以景動人)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水月” 歌 情悲 (以情感人)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赤壁賦》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情感的波瀾起伏;

2、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懷。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以“美讀”爲橋樑進入文章意境,體會情感的波瀾起伏;接着以“望”字爲立足點進一步“悟讀”,從而理解作者隨緣自適、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散文家餘秋雨曾說過:“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爲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鍾,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作就是傾訴,閱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透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託的心聲。

二、美讀——聆聽心聲

1、教師帶感情範讀全文(配樂配圖)

師:這是一篇文賦,既有詩歌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行雲流水之致,老師希望能透過範讀全文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傳達給大家,請同學們在誦讀技巧處理及音樂轉換中體驗一下。

2、思考:作者在泛舟赤壁時內心翻起了怎樣的情感波瀾?

3、美讀以體會感情(讓我們在美讀中具體體驗一下情感流淌的方向。)

(1)師:第一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寥寥幾筆便簡潔明快地描繪出赤壁的秋江月色。

①哪幾句話是景物描寫?江面景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邊誦邊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清爽平靜——怡然自得)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瀚無邊——疏朗開闊)

(月出)

②“一切景語皆情語”,哪幾個動詞最能直接傳達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後誦)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月出、徘徊)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析:“誦”、“歌”:泛舟秋江賞美景的愉悅;

“縱”、“凌”:任憑一葉扁舟凌越萬頃秋江,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豪邁激越。(強化此心境:“浩浩乎”、“飄飄乎”)

③全班配樂朗誦,體驗情景交融(樂曲《高山流水》)

平靜——愉悅——豪邁

(2)師: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禁不住快樂地扣舷而歌,卻引出了一曲洞簫,幽咽悲涼(“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如何描寫?

動情處……餘音不絕,繚繞江面……使人如聞其聲,也要悽然落淚……

誦讀指導: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學生判斷重讀字)(指名帶感情吟誦,配樂《佛上殿》)

(3)①師:一股莫名的惆悵涌上心頭。共賞清風明月,泛舟萬頃秋江,此乃人生一大樂事,究竟是什麼觸動了“客”的心絃,從而吹出如此哀怨的樂曲?

觸景傷懷:赤壁江月——三國赤壁故事——一代梟雄曹操

②指名誦讀塑造曹操形象的語句(注意感情的跌宕)

師:你覺得哪句話最具感染力,能傳達內心感慨?

指導:固一世——之雄也,(蓄勢待發,氣勢如虹——字字千鈞,千古定評)

而今安——在——哉?(激流跌宕——沉重惆悵)

亦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意。

全班誦讀體會

③師:這麼一個“一世之雄”尚且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反觀微不足道的生命,“客”不免發出怎樣的感慨?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人生須臾,登仙乏術,無限空虛悵惘無處傾訴,只好借簫聲託付給冷清悲風,情感至此已落入低谷,似乎已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了。

④師:是不是情感再也無法回升?蘇子的哪一句話透露出“柳暗花明”之所在?

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在宇宙間生生不息)

師:有“哀”纔有“羨”,無“羨”自然也就沒必要去“哀”了,至此似乎豁然開朗,最後開懷盡興,盡得“共適”之趣。

4、小結:情感流淌的如行雲流水,跌宕起伏,搖曳多姿。至此,我們已聆聽到蘇軾(主客)心聲,要真正走進文章境界,除了“聆聽”外,還得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悟讀——理解心聲

1、思考:掀起情感波瀾,觸發主客對答的源頭在哪裏?還記得幽咽悲涼的洞簫聲因何而起嗎?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執着的希望

難免有失望

師:“望穿秋水”,望的是什麼?你聽到歌者的心裏話了嗎?

赤壁賦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美人”——聖主賢臣、美好理想“渺渺兮”——深沉的情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歌者複雜深沉的情懷無心流露,藉助客人的簫聲傳達,高山流水遇知音,

而引發了主客問答(藉助“水”和“月”)

2、披文以理解心聲

(1)討論:主客思考宇宙人生的分歧在哪裏?(“變”與“不變”)

各自如何藉助“水”和“月”喻理?

分析:(客)由眼前所見長江、月亮——人生與宇宙對照;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永恆、人事滄桑。

有“人生如夢”的感慨。(“變”)

(主)還是拾取眼前的“水”和“月”說起

江水不捨晝夜地滔滔流逝,但始終源源不絕;月亮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始,而月亮仍是千古不變那個月亮。

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

超然物外,功名富貴、榮辱得失如過眼雲煙,精神自由。(“不變”)

(客)託悲於風,嘆息有志無爲。

(主)“無窮”江月爲“吾生”所享用,“明月清風不用一錢買”,正可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白髮漁樵……)——“客”也解脫憂愁。

板書:吾生須臾

(客)——人事滄桑(變)——託悲於風

長江無窮

望——水、月

逝者如水

(主)——物我無盡(不變)——共適江月

盈虛者如月

(2)師:我們有幸聽取了主客間一場關於宇宙人生問題的對答,實際上主客對話均作者一人的內心獨白(借主客問答以抒情寫志乃賦的常用手法)

①這意味着什麼?是蘇軾怎樣的心情寫照?

波瀾起伏的是蘇軾一人的矛盾心情,人事滄桑、物我無盡均是蘇軾一人探求的結果。

②你是否理解蘇軾在貶謫逆境中尋求的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度?

並非完全的超脫,難免有志無爲的苦悶,而又力求在自然美景中超脫,在自然規律中追求隨緣自適、樂觀曠達的精神境界(老莊)。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物圖卷中又一個顯赫的名字。

(3)師:也許在以“望”爲立足點感悟文章在“水”和“月”中融會的“理”和“情”後,我們方真正理解蘇軾泛舟赤壁時的心聲(共鳴)。

誦讀:帶着“我理解”的心態誦讀第四段,加深領悟。(配樂《漁樵問答》)

四、拓展:結合你學過的詩文,談談對中國古代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看法。

《赤壁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後,處在事業和人生的低谷,閒暇與朋友月夜泛舟遊赤壁,藉以排遣內心苦悶憂憤而寫的一篇遊記。文章雖然採用賦體的形式,但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及由景物引發思想情感的複雜變化和最後作者曠達人生境界的呈現,使文章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3、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設想:立足文字以朗讀爲依託,抓住關鍵問題師生研究探討。

教學法:朗讀法,研討法,圈點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讀到“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時,我們看到了一位享受閒適的蘇軾;讀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我們認識了一位充滿理趣的蘇軾;讀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我們讀出了重情而傷痛的蘇軾;而讀到“大江東去,浪淘盡”時,我們更能感受到一位豪邁而曠達的蘇軾。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人生經歷,同一個創作個體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質,那麼透過《赤壁賦》的學習,我們從中又能品出一個什麼樣的蘇軾呢?(板書課題)

文體介紹:“賦”以楚辭爲源頭,到了荀況纔有定名。它出現在戰國後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種文體一般描繪客觀事物,極盡誇張鋪排之能事,形象絢麗,規模壯闊動人,多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行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採摛(chī)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採摛文,指賦的形貌。賦在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泛讀課文,解決句讀。2、設定問題,學生參照課文註釋自由朗讀課文。

圈點法勾畫文中寫景、議論和抒情的語句;文章寫作的主要內容;文章感情變化的脈絡,梳理文章結構。

明確:文章採用明暗線結合的方式,即明寫泛舟宴樂,暗寫自己心境由“樂-悲-喜-笑”的變化過程。透過夜遊時的所見所感來抒發人生的感慨。按照這樣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月下泛舟(1),憑弔古今(2-3),闡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識

(1)通假字:①舉酒屬客 (屬-囑)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憑)③山川相繆(繆-繚)④舉匏樽以相屬(屬-囑)

(2)活用詞: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②順流而東也 東:東去(名作動)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爲伴侶,以……爲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①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後置)②何爲其然也?(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④寄(如)蜉蝣於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說明:文言文的學習重點在於積累,以此儲備一定的知識,藉以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識點很多,這裏提列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對學生起到一種學習引領的作用。)

三、品味課文,突破重難點 品味景色之美,體味景中之情:

1、齊讀第一段,畫出寫景的句子。2、研討:作者筆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表現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月夜泛舟赤壁,一襲月光瀉在這萬頃碧水之上,如煙霧般籠罩在江面,清風徐徐吹來,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開闊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朧,如夢似幻,真可謂清風與明月交織,露珠與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真是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從而表現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賞美景的愉悅心情;作者在遼闊江面上泛舟,彷彿凌空乘風而行,簡直就要脫離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而在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飲酒賦詩,真是“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帶來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樂、詩酒之樂”。

3、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品讀情感的變化,研討以下問題:

(1)主客各自是怎樣表現的?(2)作者對主客的思想傾向如何?

明確:面對良辰美景主人是“飲酒樂甚,扣弦而歌”且美夢隨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風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卻以哀婉的嘯聲傳達出悲涼和悽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發生逆轉,由樂過渡到下文的悲。

4、個人朗讀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1)指導學生朗讀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2)介紹文章寫作的背景,爲品味文中之“悲”做準備。(3)結合文章具體語句看看作者在悲嘆什麼?爲什麼會有這種悲情?

明確:從文章的內容看,作者之“悲”由三個方面的感觸引發:

江山風物觸發蘇軾聯想到歷史人物——曹操——當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筆鋒陡然一轉,就是這麼個一世之雄,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麼被貶謫黃州的蘇軾情況又是怎樣呢?“漁樵江渚,侶魚蝦友麇鹿;駕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以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以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作爲有着獨步古今才華、遠大抱負和政治才幹的蘇軾,卻報國無門,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暫,事業無成;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現實的無奈,他是多麼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爲一體,讓人生永駐,歲月常在,甚至獲得永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然而,“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這是理想與現實衝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處結合當時背景來談作者何以會產生這種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哀之嘆。)

《赤壁賦》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

1、瞭解蘇軾。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瞭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着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爲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爲赤鼾磯;又因爲山崖陡消如一而牆壁,所以它也被稱爲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遊於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裏,他經常來赤壁磯頭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它爲以後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遊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乾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爲“東坡赤壁”,並鐫刻在建築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三、師生共同正音

四、依注理解文意(詳見課文批註)

五、內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透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爲名篇的原因之一。

《赤壁賦》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透過指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2、透過研習探討,把握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

2、透過預習交流,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彙,如“屬”、“如”等實詞,“之”、“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2、個性化鑑賞:景、情、理的融合,語言特點等。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

收集關於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匯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教師明確:

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

三、第一環節: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

以誦讀爲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爲其然也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佈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蒐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爲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並進行分析(以下爲節選):

夜閒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於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赤壁賦》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瞭解“賦”的特點,瞭解蘇軾的賦的風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渾然一體的特色

3、體會作者深刻的哲思內涵,瞭解作者儒道兼濟的複雜思想。[學習重點]1、透過主客問答,瞭解蘇東坡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樂——悲——喜的變化過程。

[學習難點]:

課文第五段的闡述哲理,特別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學習內容]

一、導語:

前面學習了文賦初期的典範之作杜牧的《阿房宮賦》,今天進一步學習文賦的代表作蘇軾的《赤壁賦》。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例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和蘇軾的詩詞一樣,蘇軾的散文同樣具有寫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點。或描寫、或敘述、或抒情、或討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一。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行雲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鑿的痕跡,其中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 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意境創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爲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資料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後來蘇軾貶謫到黃州作團練副使。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裏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築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後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三、字詞句梳理:

1、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屬——囑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憑

③山川相繆繆——繚 ④舉匏樽以相屬屬——囑

2、活用詞: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泣:使……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②順流而東也東:東去(名作動)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以……爲伴侶,以……爲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後置)

②何爲其然也?(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

④寄(如)蜉蝣於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四、文章內容:

第一節,寫作者和朋友泛遊長江,盡情盡興。(景美——“樂”)

第二節,寫簫聲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驟轉。(由“樂”而“悲”)

第三節,吹簫客人論述了曲調哀怨的原因:

第四節,作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1、天地萬物變與不變,只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而已。

2、人與天地萬物一樣,都是永存的,對天地沒有什麼可羨慕的。

3、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無窮無盡的寶藏,共同享用。 三層意思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情懷。

第五節,客人轉悲爲喜。(由“悲”而“喜”)

第一節介紹東坡遊赤壁,作者寫出了清幽靜寂的自然景色和詩一般的境界,不由行沉醉其間,陶然忘憂,幻想羽化而登仙,由自然和諧的意境——心情“樂”甚。

由樂而忘情,不覺“歌”起來,卻歌出了屈原的“楚辭”,客和簫哀怨,曲折傳遞內心仍難以排遣的憂鬱情懷,轉爲抒“悲”情:哀……,羨……,如何解脫呢?接下來議論說理,表達樂觀曠達的理性美。

五、藝術特色:

1、 情、景、理融合: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結合。

2、 樂——悲——喜的情感變化;

3、 儒道兼濟的複雜思想。

餘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客觀景物只提供了一種審美可能,……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更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六:佈置作業

東坡兩次遊赤壁,分別寫了《念奴嬌 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課外賞析《後赤壁賦》,並作比較分析。

《赤壁賦》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學習文言知識

2、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思想

教學過程(: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衆生平等的觀念,道家熱愛生命的意識,使初到黃州的蘇軾於艱苦生活中獲得精神救贖。〈前赤壁賦〉表現的胸襟氣度,於上列詩文可見端倪。)

一、匯入:

先看一組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滄海一粟遺世獨立不絕如縷正襟危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的瑰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如此多的成語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賦》,可見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這篇文章

二、感情概況

剛纔大家已經把有關情感的字眼標畫了是哪幾個詞語呢?樂——悲——喜(考驗大家的篩選能力)這裏有賦的寫法:往往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作者內心的一種鬥爭,或者爲了便於表達自己複雜在情感那麼作者爲何而樂,爲何而悲,又爲何而喜呢?

三、賞析“樂”

1、作者爲何而樂?賞到了美景如何表達自己的樂?喝酒、吟誦、唱歌

2、大家選取一句表現“樂”的句子先解釋,之後賞析給同位聽溝通交流達到悟讀

3、文言知識:縱……凌……:替代法翻譯

老師示範賞析: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寫出了喝酒唱歌的場面,一個甚字寫出了自己快樂的程度,而扣舷的動作則表現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這讓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裏面的一個場景,一羣人圍坐篝火旁齊唱“滄海一聲笑”,當時看了非常感動,滄海?爲何還笑?那種經歷江湖一切險惡之後笑看蒼生的心態體現了出來

4、快樂到一定程度,人們都會唱起來那麼蘇軾唱了什麼呢?體會唱詞,前後四人一起研討,一個同學按照自己體會的感情讀出來,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讀析融爲一體

1兮:來自屈原,屈原經常嘆息,所以此字要拉長讀,屬於長嘆

2美人:來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詩,香草自比,美人則是自己在理想或者聖主賢臣的代表對美人什麼態度?從悲傷中我們體會出蘇軾那種不放棄人生追求的精神?什麼追求?還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們要從悲傷的歌聲中體會出這種昂揚向上

寫作此文,作者被貶偏遠的黃洲做團練副使,相當於被流放,遠離都城這時他已年邁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知人論世)

四、賞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來還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從心來那麼,作者悲傷哪些內容呢?在朗讀中體會並且賞析,有體會你先別告訴別人,一會兒考考別人提問要具體

2、文言知識:渺:渺小哀:哀傷羨:羨慕(補字翻譯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結構分析(對文: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到底算什麼?這個問題引發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 請Word版完整教案: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赤壁賦》教案一教案《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赤壁賦》教案一》,來自網!

標籤:教案集 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