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赤壁賦

《赤壁賦》中的文采觀

赤壁賦3.27W

作爲一篇“賦”,我們不得不談到蘇東坡在《赤壁賦》中所體現出來的的文采觀。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赤壁賦》中的文采觀,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

傳統賦是特別講究文采的,甚至爲了文采而可以無視內容的充實與否。一般而言,傳統賦家在言情狀物敘事中都喜歡誇大其辭,以渲染鋪張、逞才使氣爲能事,以彰顯才學、賣弄斯文爲尊榮。比如王勃著名的《滕王閣序》,從始至終,洋洋灑灑的鋪排,疊牀架屋的渲染,應接不暇的典故,層出不窮的排比,典型的文勝質的樣板。端的是少年氣盛,才高八斗,不可一世者也。誇飾雕琢浮華,這或許正是賦的本質特徵,這種文風也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和仿效。君不見,最近一兩年來,我們的許多大報的“文學”版面,不是也流行起了做“賦”的熱潮嗎?那種裝腔作勢的顯擺,酸文假醋的招搖,搔首弄姿的做秀,不也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各大報刊的顯眼地段,儘管他們的“文采”無法與王勃相提並論,但精神上的血脈卻是一以貫之的。

蘇軾《赤壁賦》所體現出來的文采觀決不是這樣。《赤壁賦》當然是才華橫溢、文采斐然的,但它的才氣顯現迥異於《滕王閣序》一類賦文。“王勃”們的這種“才氣”在蘇軾的《赤壁賦》的“才氣”面前,只能稱得上是以小巧媚衆,以末技炫耀,正所謂濃妝豔抹,俗不可耐者也!

《赤壁賦》的文采的表現形式屬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類。清新淡雅,自然熨帖,流暢優美,水到渠成,幾乎看不出人爲雕琢的痕跡。這種技巧與一般賦家的爲文造情,矯揉造作,曼辭雕飾相比,其間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一文中關於“文采”,有一段很明確的論述;“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爲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雄之陋如此比者甚衆。”

這段話引用孔子的話,說明了文采和表意的關係。雖然孔子認爲說話應該有文采,但是,孔子還認爲,文辭最終目標只是“達”而已,也即能夠把意思表達清楚就行。所以,把意思表達清楚了就可以稱爲有文采了。因爲很多人都無法把自己心中對事物的`認識透過口說和手寫表達出來,能夠表達出來,就可稱爲“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說的是,只要能夠把心裏的意思表達清楚,就沒有必要賣弄那麼多文采了,因爲文采是賣弄不完的。接下來的一段話還可看出蘇軾對傳統賦的“雕蟲篆刻”技巧是頗有些不以爲然的,即便像揚雄這般大賦家,蘇軾也認爲他的雕飾文辭不免鄙陋。

在《赤壁賦》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對於賦文中“文采”的運用確確實實符合他“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的原則,所有的描寫渲染都是與環境、心情密切相關、絲絲入扣的,一切都爲表意服務,幾乎找不到任何贅語浮詞,“文采”只是表意的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爲了準確充分的表意,“文采”當然該“行於所當行”,可一旦表意透徹,目的已然達到,所謂“文采”就該“止於所不可不止”了。

《赤壁賦》中有一段文字最能說明這一點了。就如原文第二段: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段文字,前兩句是敘事,語言質樸;然後是一段歌詞,這段歌詞雖然充滿一種詩情畫意,但畢竟只是歌詞而已,也看不出多少以“文采”雕飾的痕跡;只是從“其聲嗚嗚然”開始,有一定的主觀“文采”展現的意味了。仔細分析這些形容渲染文字,不難發現,它們都是爲了表達現場氣氛和心情感受所不可或缺的文字,也即都是爲了表意需要而存在所作的形容渲染。每一句都可以說是必須如此、或必然如此的,少一句,原文意境就可能大受影響了。只是——到了這段文字的最後,有一組對仗句,“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讓人覺得這兩句漂亮的對仗有了些些雕飾的嫌疑了。因爲從內容來看,這兩句有些脫離了文境的本源,所謂“潛蛟”“嫠婦”者,並非現場所有,而純粹是作者爲了渲染誇飾而添加上去的。所以,這兩句可以說是文中唯一能找出的“贅言浮詞”,不小心地露出了一些傳統賦“雕蟲篆刻”的“陋”尾巴。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條“陋”尾巴僅僅是稍稍探了一下頭而已,甚至來不及喘息,就已“止於所不可不止”了。

蘇軾在《赤壁賦》中所展現的文字洗練功夫就是這樣,決不稀罕任何華而不實的雕琢,決不以賣弄文采、炫耀末技爲目的。蘇軾在文字藝術的追求上有着和對文學境界的追求一樣崇高的目標——出塵絕俗,空明流光。

標籤:文采 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