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長恨歌

有關長恨歌讀後感

長恨歌1.39W

有關長恨歌讀後感1

被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這個名字吸引,又看了獲獎作品的短評,決定就看這部了。小說剛開始是關於上海的弄堂、閨閣、留言、鴿子的描寫,雖然文字細膩,描繪得像工筆畫,我還是看不起興趣來。這樣的環境描寫,粗略看起來囉嗦、冗長,看得人頭皮發麻。仔細的體會,你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筆力深厚,駕馭文字的能力超強。作者不惜用幾章文字來進行環境描寫也只不過是爲女主人公的出場以及悲劇的一生進行鋪墊。

有關長恨歌讀後感

王琦瑤長得很美,偏偏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這樣的女孩不甘心做一個平凡的女人,心性高,又有着上海女人的精明,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以及同學吳佩珍、蔣麗麗的社會關係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爲了躋身上流社會,當選“上海小姐”以後,不惜給一位高官“李主任”做“金絲雀”。就是這一決定和短短一年的情婦生涯,爲她此生的悲劇拉開了序幕。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短暫的生活,李主任給王琦瑤留下一個雕花箱子,裏面裝的金條成爲王琦瑤在李主任死後物質上的依靠。王琦瑤和李主任之間沒有愛情,他們互取所需。李主任看重王琦瑤的青春美貌和單純,在王琦瑤這裏他可以得到放鬆。王琦瑤看重李主任的權和錢,在這裏她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李主任對王琦瑤雖然沒有愛情,但是他卻以自己的方式對王琦瑤承擔着責任——他給她留下一箱金條,成爲她以後活下去的一個依靠。

康明遜——這是王琦瑤唯一愛過的一個男人。這個男人是二房所生,又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從小就看到生母受到大房的欺負,也因此學會了生存的技巧。他有生活情調,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的家庭和社會關係,卻有着致命的弱點——軟弱。王琦瑤和他同病相憐,日久生情。明知自己不能娶王琦瑤,康明遜還是與王琦瑤曖昧。得知王琦瑤懷了他的孩子之後,沒有勇氣與家庭決裂,甚至連陪王琦瑤上醫院的勇氣都沒有。王琦瑤怕影響他的名譽,不惜抓有着蘇聯血統和共產黨遺孤背景的薩沙來做替罪羊。爲了這個男人,也爲了給自己有個依靠,最終,王琦瑤生下了這個孩子,並將她撫養長大。從心底裏王琦瑤不恨康明遜,因爲她知道自己做過別人的情婦,沒有資格正常的嫁做他人妻,也就沒有資格怨恨。

與王琦瑤有情感瓜葛的還有一個男人——程先生,這個男人是真正的愛王琦瑤,也有擔當。他最先發現王琦瑤的美,並盡力的發掘出這種美。他給她拍照片並推薦給雜誌社,還鞍前馬後的支援她競選上海小姐。王琦瑤當選上海小姐之後,疏遠了他,投入有權勢的李主任的懷抱。李主任死後,王琦瑤懷了康明遜的孩子之後,生活陷入困境,他盡心盡力的照顧她。就是這樣一個真心愛着王琦瑤的男人,王琦瑤對他只有感恩,沒有愛。像程先生這樣的男人,想要的並不僅僅是王琦瑤美麗的軀殼,他要的是王琦瑤的心。當他知道王琦瑤給不了他想要的東西之後,在服侍王琦瑤做完月子之後選擇了離開。

在獨自撫養女兒的艱難日子都過來之後,王琦瑤到晚年卻愛上了一個有懷舊情結的年輕人——老克臘。這位老克臘愛上的是老上海的影子,王琦瑤身上正好有着老上海的影子。當王琦瑤提出用金條來換取老克臘陪她渡過餘生時,老克臘選擇了拒絕。這情形有點像當年李主任用金條來換王琦瑤的青春,可惜王琦瑤想錯了,老克臘不是當年的王琦瑤,老克臘始終是一個要融入主流社會的男人,不會把自己的青春交給一位年老色衰的女人。於是,王琦瑤只能感嘆:只有靠自己。想要有所依靠的王琦瑤,一生都沒有什麼依靠。親情是隔膜的,在她最孤苦伶仃的時候,母親對她也是一番刻毒的羞辱。辛辛苦苦養大了女兒,女兒對她也不貼心,從小就跟她作對,長大後隨丈夫去了美國。或許,唯一看得見的依靠就是那一箱金條,這是支撐她活下去的一個念想和指望。到最後,長腳要搶奪她的金條時,她不顧力量對比懸殊,死死抓住不放,還想把長腳送進監獄,最終讓長腳掐死了她。這個女人靠金條而活,最後又因金條而死。

縱觀王琦瑤的一生,沒過過幾天好日子,一輩子活在寂寞與回憶當中。她的悲劇是由自身的依賴性和軟弱性造成的,她本來可以找個下層小人物過着平淡的生活,甚至她也可以和真心愛她的程先生結合。這些機會他放棄了,她一輩子都不放棄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看看她後來交往的都是些什麼人就知道了。與她交往的男人都是些有小資情調卻靠吃祖輩產業過日子的人,當然這些人身上也就少不了軟弱性,她也看清了這一點,所以對他們沒有過高的奢望,自然也知道這些男人都是靠不住的。想依靠男人這條路行不通,最終想用金條來換取一個男人的陪伴也不可得,悲劇也就到了極點。

小說取名《長恨歌》,可通篇看下來,沒看出作者要表達的恨在哪裏,或許作者是想透過一個女人四十年的人生經歷來揭示社會的變遷對一個人的影響。王琦瑤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美麗女人的悲劇,也是這個時代的美麗女人的悲劇。女人長得不好,容貌上不佔優勢,自然也就不會依靠美貌來換取自己想要的錦衣玉食和歌舞昇平的日子,這些女人相比而言更加容易接受平淡的日子,也就容易獲得平凡人的幸福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女人長得不好是悲劇,女人長得太好,又沒有用對地方就是更大的悲劇。作者要表達的恨是什麼?是王琦瑤的的不獨立?還是男人的沒有擔當?或者是社會變革對一個女人的毀滅?說實話,我到現在都還沒搞清楚。

個人感覺王琦瑤被長腳殺死這個結局有些倉促,也不夠理想。對王琦瑤來說寂寞、孤苦的活着,靠回憶活着纔是最大的悲哀,愛情夢破滅之後,死死守住金條不合情節的自然發展與推進。一些重要的配角最後的下落也沒個交待,比如那個對王琦瑤付出一片純情的鄉村少年阿二和薩沙。在前面作者可是花了大氣力來寫這些配角的,就這樣讓這兩個男人不明不白的失蹤總是覺得有些缺憾。

有關長恨歌讀後感2

因爲白居易的《長恨歌》,更讓我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恨歌》感興趣,趁着暑假的空閒終於拿起了這本書。

“精緻”一詞是我讀着《長恨歌》一書時最深的感觸。

小說的語言是精緻的:對上海特色景物的描寫運用的是極其細膩絢爛的筆觸,不是詩卻勝似詩,參差交錯的長短句,整齊劃一的排比句,生動形象的修辭,打造出了全書精緻的語言。作爲語文老師,深感受用,心中想着一定要推薦給學生看看,學習其中精緻的語言。

主人公王琦瑤是一個極其精緻的人兒:她的容貌是精緻的,她的梳妝打扮是精緻的,她所營造的小資生活是精緻的-----這樣一個精緻的人兒,命運卻是不濟的。因爲選美成爲了大上海知名人物,也是因爲選美使她的人生從此走上了不歸路。這與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楊貴飛的遭遇是何其相似。不同的是楊貴飛是紅顏薄命把長恨留給了唐明皇,而王卻是壽命極長,經歷了三代世事變遷,終身被恨纏繞着,直至死也是含着恨。

王琦瑤對自己命運的選擇是身爲女人的我們所不可取的,但她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營造方法卻是值得我們一學的。俗話說:女人要上的廳堂,下的廚房,王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她經歷過大世面,無論走到哪,她都可以得心應手,應付自如;她也能在自己家中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爲朋友們帶來諸多歡樂,諸多愜意,讓大家獲得了一種精緻的生活。

精緻的語言,精緻的王琦瑤都來自作者精心的創作,想象着作者王安憶也應該是個精緻的女子。

有關長恨歌讀後感3

無意在書攤借到一本王安憶的《長恨歌》,爲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兩天時間一目十行的讀完了。從開初的漫不經心讀起,讀着,讀着,竟然迷了進去,再讀下去,開始夜不睡覺。爲了看看故事的結尾,從書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爲忠實的讀者。

原來小說也可以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着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說。時間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彷彿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着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有關長恨歌讀後感4

翻完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有種自己跟着書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瑤活了一輩子的感覺,如果不是校園裏操場上嘈雜的聲音告訴我,這是在現實裏、在我自己的生活裏,我也許真的會以爲自己被長腳掐死在黑夜裏。就這樣,又翻開了《長恨歌》……

那時王琦瑤才十幾歲,還是女高的學生,單純、善良、美麗,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到電影棚裏試鏡進而結識攝影師彭先生,彭先生給王琦瑤拍的照片滬上淑媛讓王在上海的小圈子裏火了一把。他對王琦瑤的好感與日俱增,建議她參加上海小姐的選拔,王琦瑤成功當選三小姐,彭先生怎麼都沒想到,正是這“三小姐”的稱號,讓她與他的距離越來越遠。王琦瑤被李主任了,在愛麗絲,王琦瑤是拿自己的全身心愛他,只要能見上他一面,能陪陪她,就能讓她像孩子一樣興奮。他給了她一個西班牙雕花盒子,裏面裝着金條,也許一切早有預兆。李主任死了,他死後,她的生活就像身體失去了骨頭,只剩下血肉,酥酥軟軟的。在這期間,程先生一直在尋找等待王琦瑤……

王琦瑤跟隨外婆到蘇州老家散心,鄉間的山水是一副良好的滋補藥,她漸漸對生活有了信心。王琦瑤於蘇州,就像一朵盛開的牡丹一不小心來到了油菜花園,是樸素中的亮點。老家的阿二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他愛她,她愛憐他,他爲了她到上海打拼,她想,到了她該會上海的時候了。畢竟,她是屬於大上海的女人。從此,他在她的生命裏再也沒有了痕跡。阿二是王琦瑤生命中一個匆匆的過客,相遇的一瞬間,給她送去了一縷陽光,帶來了溫暖。阿二,是她生命中的插曲,路過後,便只能是錯過。

回到上海,王琦瑤在平安裏衚衕開了診所,結識了嚴師母和毛毛孃舅。在不停地聚會、吃飯、聊天中,王琦瑤愛上了康明遜也就是毛毛孃舅,他們發生了關係,王琦瑤懷孕了。迫於家庭壓力,他離開了她,她本想打掉孩子,但在去醫院的路上,她把孩子留了下來。似乎是個自己留下一件財產似的,康明遜走了,她就什麼都沒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這孩子。

那幾年的上海,經濟蕭條,排隊買米時,她偶遇了程先生,記憶雖被時光風化,但還留下斑駁的殘角;面龐雖被時間沖刷,卻還依舊有那年的風韻。他們相視一笑,爲了她,程先生一直未娶。此後的每一天,程先生都來王琦瑤家裏精打細算些柴米油鹽的小事情,宛然一對恩愛的夫妻。只是程先生從沒有在她家留宿過,照顧好她睡覺之後即使再晚也要會自己的家。誰不想就這樣一直簡簡單單下去,就這樣,守着一份小幸福,度過餘下的幾十年。可是,孩子的滿月酒上,康明遜被邀請來了,程先生看出了端倪,面對自己心愛的女人,他沒有辦法這樣騙自己繼續下去,他選擇了離開……

孩子薇薇逐漸長大,薇薇沒有王琦瑤的姿色、氣質,是沒有打磨過的毛糙的玉石。女兒的成長並沒有讓王琦瑤輕鬆下來,反而更多了些麻煩。她要打扮、要時尚,卻又不聽信王琦瑤的指點,對母親,是帶着些嫉妒的。女兒的朋友張永紅倒是天生懂得時尚的精髓,且和王琦瑤是一致的。薇薇嫁人出國後,張永紅倒經常來陪她。

這時的王琦瑤已經50多歲了,雖然打扮的大方得體、顯得你年輕,但年齡畢竟是經歷過年齡的人,身體上怎麼會不帶有年齡的痕跡呢!她結識了20多歲的老克蠟。在愛情來臨時,她逃避,她不敢承認。克服了種種心理障礙之後,愛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她面對的竟是老克蠟的拋棄,理由是她不再年輕了。她試過挽留,也註定只能是徒勞。張永紅的男朋友長腳得知王琦瑤有金條,行竊不成,把她掐死在黑夜裏。生命條令的最後一瞬間,她想到40年前在片場看到的情景,彷彿是現在的自己……

王琦瑤死了,她的死是個悲劇,她的40年生,也是個悲劇。我常常想,如果王琦瑤沒有到片場試戲、如果她沒有參加“上海小姐”的選拔、如果他沒有認識李主任……是不是後面的一切悲劇都不會發生了呢?他會和程先生相愛、戀愛、結婚,然後過着一個平凡女人的生活。可是沒有這麼多“如果”,王琦瑤還是王琦瑤,悲劇就是悲劇。書中王琦瑤曾想:她這輩子,要說做夫妻,也就是和李主任了,雖然不是光明正大,倒也是實打實的。她的一輩子,身邊停留過很多男人,卻沒有一個是陪她走到最後的。她不斷地愛,得到的確實不斷地傷害,當一個個人都離她遠去,剩下遍體鱗傷的自己,在孤獨中死去。

看完了《長恨歌》,我也像活了一個世紀那麼久,令我感慨的不僅僅是主人公王琦瑤的一生,還有王安憶對王琦瑤各個階段生活狀態、心裏的描寫,以及同時代周圍人的描寫,無論是王琦瑤的哪個年代,還是那個年代的.人,王安憶都將人物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可以說,這本書是一個女人蕩蕩起伏的一生,也是上海那個年代生活的逼真記錄。

《長恨歌》,一個寫進女人心坎裏的小說,一個微小女人的情感生命,一個時代的記憶變遷。

有關長恨歌讀後感5

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一口氣讀完了《長恨歌》,這部描寫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的長篇小說。手急急地翻動着頁面,眼睛在字的海洋裏快速掃過,而這一切都是急切的、突突亂蹦的心臟使然!我不喜歡看悲劇的人生,然而出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長成在上海弄堂中的王琦瑤風雨飄搖四十年後卻是悲悲切切地離開,而且是死於非命,一個她一生都無比生厭和憎惡---上海癟三的手裏!我不禁哀嘆:成也一生、敗也一生,其實成敗都是留作身後他人的評說,對本人,最重要的是:認真地過生活

王琦瑤有過聚焦燈光和眼球的輝煌。“上海小姐”桂冠的光輝穿過時間的長廊,甚至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上海餘光猶在。剛剛風靡上海的party,會因爲有曾經的“上海小姐”而大有人氣,儘管王琦瑤只是坐在燈光的背影處看着電視,或者在微風拂面的窗戶旁透過舞動的窗簾看着外面的風景,或者在衣服和包的海洋裏爲舞動的腳步做着評說,爲西班牙的拉丁舞在年輕的舞步中的篡改鳴不平、爲舞場的烏煙瘴氣感到遺憾…她的沉寂、坦然和甘寂寞爲浮躁的年輕人們壓着場子,使飛速前進的時代有了座標,也爲懷舊的年輕人的一雙眼睛構建了着力點;偶然在舞池搖曳她的身影,會讓人們懷念舊上海的嚴謹、刻板還有莊嚴!透過她考究的衣着、精緻的小包、有板有眼的舞步依稀可見當年的風騷!

王琦瑤有入住“愛麗捨宮”的經歷,然而她的大多數時光卻是在上海的里弄裏度過,她出生在里弄,這裏有她的童年和中學階段的身影,也有她人到中年生活的印記。“愛麗舍”宮的生活使她的前後里弄生活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對王琦瑤本人而言,童年和中學階段的里弄生活是自然的,天經地義的,伴隨着鴿子的起起落落、上學放學、爸爸媽媽和家人、報童的叫賣聲…這是她的世界,她是屬於這裏的,這裏有她的一切!然而當“愛麗舍”宮、洋車、金錢和權力創入她的生活時,她選擇了投入他人的懷抱、漫長的等待(手粘一塊小手帕,歪倒在沙發裏,一個供使喚的老媽子陪伴在空曠的大屋子裏,一間豪華地、可以供30人party的客廳,如果沒有留聲機的音樂,就只有自己腳步聲的迴音了!)、短暫的相聚(悲喜交加的眼淚)、最後是冰冷的金條陪伴她走完了餘生。當金條和里弄在一起時,王琦瑤的里弄生活就不那麼自然了,眼前一個世界、內心一個世界;她的背後總是有無數雙眼睛在揣測、有無數個手指在指點。因爲“愛麗舍”宮,在普通的上海人眼裏是神祕的,有無法言表的感覺和想法。他們是寧願繞道也不要接近“愛麗舍”宮的,如果必須經過也是低着頭急急地過去的,儘管耳朵在竭力地捕捉裏面的聲音,哪怕是極細微的聲音,但是腳下是絕不放慢的,“愛麗舍”宮的人在他們永遠是神祕的,他們總是用揣測和判斷他們或她們。在常人眼裏特殊的王琦瑤,過着再正常不過的生活,清晨從小販手中接過盛滿牛奶的瓶子,在沙發上織着永遠織不完的毛衣或者圍巾,看着太陽的影子在屋子裏移動着,計劃着一日三餐,起居生活,低着頭走路,定期地光顧理髮店、裁縫店,她懂得什麼樣的料子是最好的,什麼樣的圍巾怎麼樣的打法,髮式的最佳應該是怎樣的…她永遠把自己收拾的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但是彷彿這世界上就她自己,很少有親人,也許孤獨的外在,恰好是複雜的內心吧!她的房子在里弄但是窗簾、椅墊兒、枕套卻留着“愛麗舍”宮的芳香,她的人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矛盾體呢,里弄的牆面由於年久斑斑駁駁,鄰居家的小孩子在過道上玩過家家,隨意丟棄的東西橫臥着,讓她的漂亮的皮鞋無處落腳,洋車是沒有辦法到里弄裏的,路燈也是今天亮明天黑的,整個里弄她好“個別”。當然她也會把鴿食放到廚房的外臺上,她還像小的時候一樣喜歡鴿子。

王琦瑤沒有認真地生活過,她的一生毀於三個男人之手抑或是她自身一手造成的年輕美貌的上海小姐的魅力折服了第一個男人,準確些叫“老男人”,他的懷抱向她敞開,當然還有“愛麗舍”宮,於是少女的王琦瑤成了一隻失去自由的金絲鳥;短暫的愛與漫長的等待將青春消耗,飛機失事結束了他的生命,也結束了她短暫的“愛麗舍”宮歷史;里弄的平靜難於平靜王琦瑤的內心,同樣有着一顆寂寞的心的男人慢慢進入她的世界,纏綿的時光留給王琦瑤的只是種到她肚子裏的一塊肉,傷心地陪伴着這塊肉的長大,愛恨交加,最終還是愛佔據了上風,於是給了王琦瑤做母親的權利,20多年有女兒陪伴,儘管王琦瑤後悔不該陪伴女兒選婚紗、拍結婚照,因爲它喚起了王琦瑤做女人最大的遺憾,她雖然爲人母,但是卻沒有法律依據爲人妻…第三個來到她的枕邊的是個毛頭小夥子,像王琦瑤姑娘的年齡…看來她的一生註定是沒有同齡人相伴了,王琦瑤的心在空中,總是在期待中、在等待中,彷彿每一次都是在嘗試而不是真正的開始,這樣生活一次次地擦肩而過…其實生活沒有那麼嚴肅、也沒有那麼複雜,只是用心在過就可以,理想應該有,但是必須與現實分開,奮鬥是應該的,但不是永遠,該停下來欣賞風景的時候,不要吝嗇時間,不要羨慕皇帝的權威,因爲他是以自由換得的、不要羨慕他人的自由,因爲自由是放棄以後的補償,生活要自己過,不要刻意的追求也不要苛求!生活原本就是自自然然!不是認命、那是坦然和從容,這份坦然和從容是生活的歷練!

有關長恨歌讀後感6

前一些日子,讀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對裏面的情節也有了些瞭解。 一個養在深閨的美人被君王看中,召入宮封了個貴妃,皇帝對這個貴妃十分寵愛,以至於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雖然皇帝十分喜愛,但不幸的事仍然發生了,一場叛亂使得自己江山與美人只可取其一。毋庸置疑,結果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貴妃被迫自殺。在局勢穩定後,皇帝可以說是痛不欲生,千方百計的想使貴妃可以重新回到身邊,文中有“爲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結果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什麼辦法都是徒勞的。詩歌最後我感覺寫的特別的好,“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反映了貴妃與皇帝間的真摯愛情,語言很美。

但我卻對他們間的愛情產生疑問,大家都知道這個皇帝在那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而貴妃纔剛剛“初長成”。一個年輕的女子如何能愛上一個和自己父母大小的男的呢?我想,無非在於權勢、地位吧!

有關長恨歌讀後感7

情感,是每一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亙古就一直延伸至現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爲情感而發生變化,好壞之間雜夾着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無法澄清理性,或許下面提出的文章,會給我們一點啓示。

《長恨歌》出自白居易筆下,描寫着一段傳奇而又有着無限傷感的悲劇愛情,是一篇敘事詩歌,所謂這段“傳奇的愛情”的主人公不簡單,是當時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楊貴妃。詩中前幾處就描寫到楊貴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言色”。只是笑,就如此多嬌。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有哪個男子不動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馬封楊玉環爲“貴妃”,所以叫楊貴妃。從此以後,唐玄宗連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娛樂。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於是爆發出歷史聞名的——安史之亂。戰亂的鼓聲打破了宮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帶着楊貴妃和大臣潛逃,然而守護皇帝的將士執意要殺害楊貴妃,因爲是這個貴妃害的國家不得安寧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楊貴妃殺害。當楊貴妃嚥下最後一口氣時,南方的荔枝來了,(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留下了無限傷感……

從此唐玄宗想着楊貴妃,積鬱成疾,最終也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悲慘結局。從這裏,相信許多人已經有點同情這對特殊的情人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紅顏薄命啊!許多君王都是因爲美人而把江山丟盡,何況唐玄宗,深陷於情感之中,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楊貴妃一下子享受盡人生的榮華富貴,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換做是我,都不想丟開這些財寶啊!但正是這些財寶,才使得人性進一步迷茫,進一步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個走在懸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經過這條小路,不斷進取的前進,把小路開闢成陽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險惡,有許多誘惑,一旦被誘惑,就像唐玄宗和楊貴妃,一下子跌入無窮的深淵,無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點一點的被消逝,結局也是如此悲慘,遺臭千古。就說最近,現在許多人也是因爲情感紛爭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小學生流血案件,和事件,許多都是處理不好情感的問題而導致,這首歌雖然是個悲劇,但我們要從悲劇中瞭解到它中間的內涵。

白居易如果只寫到這,這首詩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筆鋒一轉,於是虛構出一段楊貴妃死後更加悽美的故事:話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個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轉達給楊貴妃,沒想楊貴妃成爲了仙子。一聽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熱淚盈眶,把自己的金釵交給道士轉交唐玄宗,以表舊情。人鬼情未了,兩個人是情深深雨濛濛啊!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堅貞、執着的愛。現在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像唐玄宗和楊貴妃如此,能互相瞭解對方的心呢?有些人是爲了某種利益而戀愛,也有的看到對方美貌而戀愛,這算是愛情嗎?這只是利益愛情。

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然而這愛,也是情感,不能過度,過度等於溺愛,深陷於情感之中,我們便會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們的情感,澄清我們的人生,正確面對自己的情感,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當記住的最爲根本的道理!

再來,《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來表達自己對家人、對妻子、對親人的思念,相對白居易筆下轟轟烈烈的愛情,顯得更加溫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異鄉,晚上,在寧靜的河邊見到一輪皎潔的月亮,我們都會想念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一種愛,愛其實就在生活每一個角落,每一種愛都有它的特點,都有一個故事。

我們對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無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糾結在對楊貴妃的思念,導致整個人神魂顛倒,這個就可怕了。但我們也要有適當的情感,人沒有情感還是人嗎?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發,適當的調節,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顯得更加和諧,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對情感要有一個清明的理性和認識。

情感,就是如此,澄清我們的情感,也是人生要學的一件極爲重大的事,我們不應當再響起第二首《長恨歌》。愛、情感,正如《長恨歌》的最後一句一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有關長恨歌讀後感8

看完小說,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說爲何要叫《長恨歌》。因爲它不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不過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爲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爲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奇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爲何而嘆。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因爲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所以應該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還是那個與她曾經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着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可以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爲了面子的考慮。情愛也還是要的,如果不是因爲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着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衛,別無它法。曾經繁華一夢,以爲終身有靠,原來最後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着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爲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着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張了王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着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爲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王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着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着位,從開始就錯起,一直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奇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所以還是有着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爲着書中的人物着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應該多麼好啊,那件事,爲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因爲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會是錯着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嘆氣,就只得長恨了。

標籤:讀後感 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