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長恨歌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優秀感悟

長恨歌3.2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恨歌》的讀書筆記優秀感悟,歡迎大家分享。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優秀感悟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優秀感悟1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深沒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

那是一條傍晚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驛積累了江楚流香的亭閣。着一條漫卷的愁絲帶,倒映在斜日踏遍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於北疆的風雪交加,你的妖嬈更有着確立的江南地區芳韻。江南的水不求回報的將你妝望,綠林陶冶成你的淡雅,天生麗質一朝秀選,卻都化爲淺淺的歷史時間傷雲。

夜,靜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宮殿的紅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賦信步而成。久睡的長安,投下一片卓麗的雲彩,那是江南的水給她織的嫁衣嗎?一枝紅豔露凝香春風拂檻露華濃,這豔容勝於冬季裏貞傲的梅和寺裏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着霓裳一樣的羽衣去答覆這春來的演唱。君王手上的御筆晃動了。

也許這本來便是中唐的宿命,也許一方愛的曙光即將在冷冬放亮,也許這全是冥冥之中從沒休止的轉動的命弦。雄偉的望朝金殿,一派王國端重的氣韻,也抵不住她輕柔的舞姿,和爛漫季節的回眸一笑。已再沒了她的倩影。漸行漸遠的車跡,回望這雄偉的金殿,天殘害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

那夜的馬嵬驛,在祭奠絕代的紅顏。

那夜的馬嵬驛,着裳的紅樹謝了。

那夜的馬嵬驛,好美,好涼。

明皇流淚了,哭的悽慘,哀惋。窗,開了,缺月無音,門扉裏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幾段光隙。昨天的記憶力,是車如水流馬如龍;今天確是伊人歸去,此後陽陰。

宮闕里,依然有以前舞動的羽衣,而那影子,在一場浮華以後,悄然離去。夜,確實很孤獨,晚初的村店,僅有一聲時斷時續的幽咽,僅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襲霓裳濾出的滴滴打車清淚。

紅晝月弭,風輕掠。木積香山雪,冷宮闕。竹懈怠,輕紗妝玉階。伊人眉籠,彤如月。月曳輕波,皎渡仙橋鵲。冷夜誰人解?《長生殿》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喜歡天地。

有人說:她的有着使幹萬羣衆一無所有。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

我恬淡對曰:歷史時間非柔媚女人所主,大家只見到明皇沉淪在漫舞飄飄的溫柔鄉里,卻看不見他本身的沉淪。

日月變成流年,她總算化作愛的殉鵲,天上一片澈藍。長生殿裏,或許僅有一對仙侶,在黯淡中撫琴,演唱。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優秀感悟2

我十分的孤陋寡聞。最近纔看到這本《長恨歌》。

光是喜歡喜劇的人,大概不會喜歡這本書。看完之後,一陣鬱悶。深覺時光殘酷,生命中很多東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一切是那麼現實,現實得難免令人失望。生活充滿失望。

長恨歌這個名字,應該緣於白居易的那首唐詩。白居易的《長恨歌》說的是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這一早就給王安憶的這部小說埋下了伏筆。悲劇原本註定。

如果想在作品裏找到一個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純潔善良無暇的女人。那麼恐怕是要失望的。裏面有的,不過是一羣現實的女人。作爲女主角的王琦瑤,更是如此。

王琦瑤,一個弄堂裏出來的上海小姐。她是一個很普通的女人。特別之處,她是位美女。有很多人說那是情愛史,我不贊成。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強調追求的,一直都不是愛情。她選擇某大員,也不過想過一些平順、舒服的日子。就連最後選擇同女兒平輩的男人,也是因着寂寞。

令人遺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有些人一早對命運妥協,命運安排什麼,就接受什麼。從沒想過爭取和抗爭。可仍然還是要爲命運所捉弄。不由得讓人懷疑,命運是不是欺軟怕硬?像我們小時候跟老媽要錢。不要,就什麼都沒有,一要,還得要多點,即使失望,也不過是老媽少給了,一般不會不給。這是不是也是對付命運的方法?哈哈……

吃飯去。無論如何失望,生活卻總要繼續。這又是另一種失望了……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優秀感悟3

無意中捧起這本書,便不願放下。優美的筆觸,精緻而又生動的描寫,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的人生智慧和對世事人情的洞悉。《長恨歌》就是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寫盡了不夜城的紙醉金迷和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現實到讓人心疼。小說分成三部分,也剛好是主人公王琦瑤的三個人生階段。

第一部分以40年代王琦瑤參選上海小姐並獲得第三名爲高潮,年輕貌美、聰明大氣的王琦瑤與紙醉金迷,繁華摩登的上海交相輝映,那時的她風光無限。她選擇了有錢有權的李主任,在愛麗絲公寓過着精緻而又孤獨的日子。在無限的等待與不盡的失望中等來的卻是李主任墜機身亡的消息,她選擇逃避,回到溫柔質樸的鄔橋外婆家。

都說人心最經不起撩撥,一撥就動。正是阿二勾起了她對上海的懷念,那顆本就沒真正放下的心重又躁動起來,於是回到上海,在平安裏開始她的第二階段人生。平安裏是上海弄堂的典型,道盡了人生百態。在這裏她愛上康明遜,明知無法名正言順在一起,就算偷偷摸摸也舍不下那短暫看得見盡頭的快樂,飛蛾撲火般熱烈而轉瞬即逝,懷下孩子又心機“嫁禍”於薩沙,在這兩個男人先後逃離,王琦瑤萬念俱灰的情況下,當年傾心相對苦苦追求她的程先生救世主般登場,無微不至的照料甚至讓王琦瑤生出以身相許去報恩的想法。然而孩子出世後康明遜的到來最終讓程先生再次離開。

新生的女嬰喚作薇薇,隨着女兒的降生而迎來自己的第三段生活。本以爲生活多了個寄託,卻不料這孩子實在叛逆,凡事跟自己做對,讓她費了很多心思,最後薇薇嫁人隨夫去了美國。王琦瑤的生命又出現一個男人老克臘,同樣的短暫激情和不負責任,王琦瑤甚至卑微到想用金條換取他幾年的陪伴,沒有如願。

她一輩子經歷了這麼幾個男人,讓她最終意識到男人不可靠。當生活困頓難以爲繼的時候,那盒金條是她唯一的依靠,卻沒想到會成爲被索命的緣由。可悲!

繁華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平淡纔是生活。女人也應當做太陽,自己發光發亮,不做月亮只會反射別人的光。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優秀感悟4

王安憶的《長恨歌》30萬字,我看完用了兩天。雖然是比較少有的能稱爲文學作品的.東西,但可讀性並不算強。文字華麗、擁擠而嘮叨,不順暢,轉彎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曖昧,有點腐敗的氣息。故事的寫作手法很獨特。一點一點地描寫,逐漸連綴起來,成爲一個完整的故事,象一個個珠子連成的項鍊。

讀後,總體感覺是一個對舊上海往昔情懷、情境的遙望和追憶,雖然描寫的是人物的經歷、命運,但這命運是滲透在背景中的,是給這背景作點綴的。就象開篇對弄堂的描寫——“站在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現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爲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主人公王琦瑤曲曲折折的命運便在對往日上海灘文明的描繪中,一步步展開來。故事時間跨越半個世紀,從琦瑤豆蔻年華開始,一直到她60多歲被害至死止。

感覺主人公王琦瑤寫得並不可愛,一個20年代舊上海的小女子,正當好年華的時候,因命運的緣故輝煌了一次,然後,就墮入無邊的黑暗中。彷彿莫泊桑的小說《項鍊》裏的路瓦栽夫人。

書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瑤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瑤的女兒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歷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瑤的幾個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老克臘、薩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程先生,其餘的都辜負了她。她便在這辜負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後死於謀財害命。由此畫了句號。

琦瑤16歲競選上海小姐後,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婦,李是軍政界要員,不久死於飛機失事;程先生是琦瑤的仰慕者,追隨琦瑤終生;康明遜是個顧首顧尾的紈絝子弟,給了琦瑤一段沒希望的感情,始亂終棄;老克臘是琦瑤女兒一代的男人,給了琦瑤愛的希望,也導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畫最成功的,倒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豐滿、躍然紙上。“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總是當機立斷,不拖延,也不迂迴,直接切入正題的。是權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車坐在她身邊,身材雖不高大,可那威嚴的姿態,卻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氣勢。李主任是權力的象徵,是不由分說,說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從和聽命。”

“李主任並不問王琦瑤愛吃什麼,可點的菜全是王琦瑤的喜愛,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瑤是恬靜美麗的,也是堅強的,她的堅強體現在她作爲一個女人的命運的不掙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對生命中男性的溫柔和體諒。

《長恨歌》裏的愛情也是影影綽綽若有若無。似乎只有程先生對琦瑤的愛情是實打實的。如果說王安憶與張愛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寫感情態度上的相似了。細緻入微的冷靜客觀,甚至本應該驚心動魄的激情都是冒着冷氣的。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優秀感悟5

《長恨歌》一本上海氣息頗濃的書,欲說事,說人,卻是先寫景,寫其他。說弄堂,說流言,說閨閣,若是沒耐得下心來看,還以爲這是本散文書。看小說一貫跳過景物描寫直奔故事發展與人物對話,這本書大篇幅在述景,也難爲看下去了。開篇講述了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王琦瑤,以小見大,用一條弄堂反映了整個上海。剛開始看時覺得這些描述有點多餘冗雜,而後像是在描繪一幅畫面,直到結束這本書時發現整個故事因這些而起也因這些而落。

她叫王琦瑤,一位從上海舊弄堂裏走出來的選美小姐,王安憶用一支細膩的筆寫出了她四十年的愛恨情仇,求而不得,得而復失,這一幕幕平淡如水的上海往事,譜寫了一個女人的長恨歌,同時也成就了王安憶,此書獲得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文筆可見非同一斑。

整個故事的基調是悲傷的,王琦瑤的前半生,美貌和虛榮讓她迷失了自我。正如她外婆所說,她自己欺騙自己,旁人也和她合起夥來欺騙她,給了她一場虛幻的美夢。愛麗絲,奢華美麗的背後是多少孤獨無望的心靈。王琦瑤的美貌給了她愛情的資本,卻毀了她純粹享受愛情的機會。李將軍、康明遜都只是她人生的過客,沒能與她相守。

王琦瑤的後半生,她稍稍看清了世界,看淡了很多事情。但她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她了,年代和衰老在她的身上留下了痕跡。愛情和親情已不復存在,她老了,女兒也遠去美國,最終悲慘地離開了世界。

看完後的心情既失落、悲傷,又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味。王琦瑤的人生悲劇是誰造成的?是時代,還是她自己?我認爲,時代只是一部分,而她自己,纔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不要太過於依賴別人給予的生活,只有自己掌握了自己的經濟和生活,日子也就過的踏實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