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長恨歌

長恨歌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長恨歌2.81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恨歌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恨歌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長恨歌讀後感1

好一首悽悽切切的《長恨歌》!好一個悽愴悲涼的愛情故事!好一代風流倜儻的一國之君!二人的愛情遠已超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到達了常人無法到達的境界。

面對這唯美的愛情,怎能不令人發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在刀刃上廣舒長袖,輕歌曼舞,淚光瀲灩。都羨一騎紅塵妃子笑,誰憐一抔黃土掩風流。馬嵬坡上那一別,紅顏薄命,帝王之道,何以爲堪?!“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間悲劇,該是怎樣的一種心痛!“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鋼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又包含了怎樣的不捨與無奈。“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從古至今,撩動了多少文人墨客、邊塞將領、帝王將相、大家閨秀內心的傷與痛!雖無磅礴的氣勢,卻着實語出驚人。不愧爲千古名句!華夏雄風在滾滾東去的黃河長江中,醞釀着扯天闊地,包羅萬象的詩情畫意。邊塞軍士與門前閨人執着的守望,高堂明鏡額前已爲風所繚亂的白髮都化作滴滴淚水,卻如潮流奔涌狂號,在歷史與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

《長恨歌》的確已成成爲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長恨,也終究代表了世間凡人的長恨。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越長圓。”一代君王終不能挽留這段唯美的愛情,豈不是人間的悲哀!!

《長恨歌》以“情”爲中心的主旋律始終迴旋激盪於全詩之中,李、楊之間纏綿悱惻、難捨難分的感情渲染,生離死別的悲痛、綿綿長恨的情思、宛轉動人的傳說、虛無緣渺的仙境完全將讀者帶進一個透明的純情世界,它沒有塵世間的喧囂與齷齪,其中凝聚着詩人的理念,也層層積澱着歷代讀者的理想,一種對真情嚮往的共鳴使這首詩獲得了永恆的魅力。

長恨歌讀後感2

《長恨歌》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這首詩在在諷刺唐明皇因爲重色而誤了國事的同時,也讚頌了人們愛情的真誠和專一。

文章開頭就說,“重色思傾國”,作爲統治天下的皇帝,不是注重賢才,而是尋找美人,這樣是辦不成大事的,這也是整個悲劇的根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楊貴妃有着卓然天成的美麗身姿,不能自甘埋沒;時機到來的那一天,被選到君王身邊。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嫵媚、千般嬌羞,表現出楊妃的絕頂美豔與萬種風情。她有云一般的鬢髮,花一樣的容貌,皇帝非常寵愛她,從此以後,君王再也不上早朝聽政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亂,成千上萬的車輛馬匹護衛着皇帝逃往西南。從“千乘萬騎西南行”看得出,這次逃亡非常的倉促。“翠華搖搖行復止”表現出人心渙散,預示着悲劇即將出現。縱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離開楊貴妃。最終士兵叛變,六軍不發,要求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於唐玄宗迷戀酒色,禍國殃民,玄宗只好將她勒殺。頭上的花鈿一件一件掉落地上,無人拾取;其中有珍貴的`翠翅、金雀,還有玉搔頭。一代君王,面對此狀,只能掩面痛哭,卻無法挽救;回頭眷顧,禁不住血淚交流。“救不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唐玄宗的無助與無奈。馬嵬坡下,楊妃葬身之處,空有荒涼的泥土,再也見不到她美麗的容顏。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真是摯愛之情。即使詩中暗含諷喻,《長恨歌》也是一首關於人間真愛的傾情禮讚。悽美的愛情故事,只有這樣的結局,才體現它的殘缺美。

長恨歌讀後感3

有人這樣說過,二十世紀寫作中文的,有三位女性不得不提:張愛玲、王安憶和安妮寶貝。張愛玲是讀過的,安妮也略曉一二,但將這三個人放在一起,總覺得似乎還是有些不妥。開始讀王安憶的一些散文和短篇,就覺得這人寫東西極其細膩,一讀便知是個女人。即使寫大歷史也是用小女人的筆觸,將那血腥味、硝煙味、濃烈得化不開的政治情結都融在細細的、實實在在的文字裏。

讀《長恨歌》前幾部分時,有一種錯覺:這是小說嗎?莫不是散文吧。很少能在一部並非鉅著的長篇裏,看到作者對弄堂、流言甚至鴿子着如此之多的筆墨。但讀後才體悟到,唯其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上海這個繁華之地,才能見識它的寬厚與封閉、高傲和孤獨,才能循到王琦瑤們的生活軌跡。難怪她毫不吝惜地佔用篇幅去寫一件衣服的一針一線。

這部書是寫給上海的,寫給一個女人或千千萬萬個女人的。從閨房中普普通通的弄堂女兒,到名噪上海的“滬上淑媛”,再到令人豔羨的三小姐,一切都顯得那麼理所當然。如果這樣理所當然下去,恐怕就要與張恨水之流的鴛鴦戲文無異了。但命運不會如此地善意,他不會去同情一個不得不讓人憐惜的女子,只會毫無偏頗地執行既定的規則。

一個女人,經歷了兩個時代,在不同的人生無奈地周旋幾個男人之間。而她的悲哀在於,她永遠是時尚的、不俗的、惹人憐惜的,然後結局便可想而知。阿二、薩沙、毛毛孃舅成了沒有結局的結局,再也找尋不來;爲她從一而終的程先生死去時不知是否帶着一絲牽掛;而她臨死看到的幾十年前在片場的情景,彷彿是上天的先知先覺,抑或緣定因果。

尤其讓我動容的,是王琦瑤四人約定的聚餐。這讓我想起《紅樓夢》。有人說小資情調太濃了,而恰恰是這以不穩定爲大背景的溫馨,更爲不久的落幕抹上一色難以逃過的陰冷。無聲無響,卻讓人窒息。張愛玲的《金鎖記》或《半生緣》也會出現類似的場景,卻不會讓我聯想到寶玉和他的姐姐妹妹們。

從頭至尾,王琦瑤都沒有老去。我們依稀看到,她依然穿着陰丹士林藍的旗袍,默默地半倚在半新的沙發上,微卷的額發間露出滿是落寞的眼神。用一個不算做傳奇的傳奇,講述着她自己的故事,關於女人的,關於上海、繁華和命運的。

塵埃落定,繁華不老。

長恨歌讀後感4

作家王安憶的《長恨歌》只有三部十二個章節,我卻看了四個多月。每晚不忍多翻,只徜徉在那三四頁間的細枝末節,合上書本時總要給我無盡的空間,萌發許多的遐想。閱讀之始,一個女人的序幕就開始拉開,待到讀完,一個生命已經在檣櫓間灰飛煙滅,秋風蕭瑟中再也沒有她殘存的世界。

王琦瑤,本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女人,但縱觀其一生,卻從來沒有完整過。這世界本是殘酷,而王琦瑤年輕時就已經將惡果種下,美麗的容顏,再配上一顆虛榮浮華的心,已經爲她日後的生活埋下了伏筆。須不知一切要命運來搭載,人生八字載不住,縱然是心比天高,終究是命比紙薄,想要的得不到,生活的瑣碎花絮更是剪不斷理還亂。在《長恨歌》裏,王琦瑤是有兩幅寫真的,一幅在開頭,一幅在結尾,一個是她生命的預兆,另一個是她沉寂消逝的喪鐘,全是真實的她自己,別人想替也替不了的。

正如上海的弄堂,“從制高點看,也是一番頗爲壯觀的景象,點和線恰如中國畫的皴法,然而一點一劃又似乎細工筆一樣。老式的天窗精緻乖巧,木櫺窗格也是細雕細做,屋披上的瓦也是細工細排的,連窗臺上的月季花也是細心細養的。”王琦瑤就是生長在這樣的弄堂,日照水洗,是歲月研磨成的小家碧玉,不管怎樣搖身變化,底氣仍然是上海弄堂裏一般人家的女兒。且看弄堂裏的景緻也如王琦瑤的:花盆裏栽的鳳仙花、寶石花和青蔥青蒜,屋頂上空着的鴿籠,碎了和亂了的瓦片,那溝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鋪的,有的是石卵拼的。那裏的路面是飾着裂紋的,陰溝是溢水的,水上浮着魚鱗片和老菜葉的,還有竈間的油煙氣的。——就是這樣的氣息,這樣的底蘊造就了王琦瑤,當透過程先生、蔣麗莉母女的努力使她的藝術照片登上了《上海生活》雜誌的封面,並被評上“滬上淑嬡”,繼而參加上海小姐競選,衆望所歸地被評上“三小姐”時,她的心已經在浮華中膨脹,虛榮塞滿了心中的每一個孔眼。儘管還只是鉛華洗盡的三小姐,沒有大小姐二小姐的雍容華貴,沒有她們那樣的應酬場面,也沒有她們被人們拿來當偶像的魅力,而她王琦瑤卻是最大衆化的,也是最直接的,就這樣的她,她的心也不屬於自己了。自從認識了李主任,她的心再也返樸歸真不起來,再也由不得她了,隔三差五的吃請,老鳳祥的戒指,雕刻西班牙風格花紋的木盒,愛麗絲的公寓,她的心已在開始往外面滑。當她住進愛麗絲公寓的一剎那,她的身份已經更新——她從一個花季少女淪落成了二奶,這是她心甘情願的,雖然有物質引誘的因素,卻徹頭徹尾沒有一個人逼她。

也正如講的上海弄堂裏的閨閣:通常是做在偏廂房或是亭子間裏,總是背陰的窗,拉着花窗簾。紙上的百合花,被面上的金絲草,全都像用細筆描畫過的,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上海弄堂裏的閨閣,也是白手起家和拿來主義的,貞女傳和好萊塢情話並存,陰丹士林藍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也念,“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也唱。它也講男女大防,也講女性解放。——王琦瑤正是上海舊弄堂人家的女兒,從小擁有的就是這樣的閨閣,在這樣的閨閣裏梳頭洗面,在這樣的閨閣裏略施粉黛,吃的不是鮑魚燕窩,而只是居家過日子的青菜豆腐千張魚肉家常菜。這樣的閨閣本應是平常心的閨閣,這種環境裏出來的王琦瑤也應該是淡雅無痕的王琦瑤。這閨閣養就的心,只要放入這個世界,不受紅塵干擾也是無妨的,一旦干擾浸染,就再也洗不乾淨了。

書中說“屋頂上放飛的鴿子,其實放的都是閨閣的心,飛得高高的,看那花窗簾的窗,別時容易見時難的樣子,還是高處不勝寒的樣子”,這就是王琦瑤的真實感覺。李主任把她安頓在愛麗絲公寓,成了金絲鳥,也成了籠中鳥,她不知道李主任什麼時候就會突然回來,當李主任在家的時候,她又擔心哪天他會抽身而去,這是一個心裏沒有底的女人,一切由不得她。她把愛麗絲公寓當成了她的全部,而李主任卻只當作人生的一點,是可有可無的一點,有需要就回來,沒有需要就讓她的心涼着,風乾了晾乾了全不管,公寓和金條就俘虜了王琦瑤的整座心。當李主任飛機失事後,一個新的局勢來臨了,一個新的黎明來臨了,但王琦瑤的夢還沒有徹底醒轉,還有殘留的痕跡和不滅的夢魘。

長恨歌讀後感5

對長恨歌三個字最早的印象來自於白居易的《長恨歌》,那幾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讓年少時候的我感慨不已,很難理解這種感情。後來漸漸經歷的事情多了以後,也慢慢體會到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想起多年前和一個朋友聊到數學,他說數學抽象,但不是最抽象的,比數學抽象的是人的感情。

王安憶在《長恨歌》裏想講的不是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而是想透過女主人公王琦瑤的四十年的悲歡離合,一生的愛恨情仇來展現在歷史的變遷。不過,個人以爲,王安憶的文字功力比之同樣以寫女性主題的嚴歌苓,差了不少,更不用說民國的前輩張愛玲和蘇青。雖然,對景物的描寫很有畫面感,但顯得重複拖沓。

因爲沒有找到紙質版的書,只好讀了讀電子版的《長恨歌》,只是粗略地讀了下,沒有來得及細細品讀,拖沓的語言使我無法細讀下去。讀書和個人的喜好有很大的關係,相比之下,展現女性主題的,我更喜歡嚴歌苓的《一個女人的史詩》、《第九個寡婦》。如果非要說從這部《長恨歌》裏有什麼體會的話,我想有一點是體會是最深的,就是:人生道路上,選擇比努力也許更重要。頭頂着上海小姐光環的王琦瑤,卻也受限於上海小姐這個角色,歌哭於斯,亦死於斯。個人的命運反映了時代的背景,借用張愛玲的一句話來說:悲壯是一種完成,蒼涼是一種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