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采薇

詩經采薇創新教學範文

采薇3.33W

[導讀]《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名篇。是一首描寫戍卒生活的詩。這首詩用士兵的口吻,在戰後歸家途中,追述戍邊作戰時的苦況,猶如電影用一連串的回憶鏡頭,再現從軍生活的勞苦悲傷,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層次地表現行役之苦。(國標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5課、蘇教版必修1)

詩經采薇創新教學範文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體現着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與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習中華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爲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名篇。是一首描寫戍卒生活的詩。這首詩用士兵的口吻,在戰後歸家途中,追述戍邊作戰時的苦況,猶如電影用一連串的回憶鏡頭,再現從軍生活的勞苦悲傷,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層次地表現行役之苦。因此,在教學本課時,一要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及同學間的相互合作,讀懂課文大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習慣;二是要引導學生在誦讀想象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和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2)與文字對話,探索人物內心深處強烈的厭戰情緒和濃濃的思鄉之情。(3)賞析本文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能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啓發談話,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講到戰爭,你會聯想到哪些描寫戰爭的詞語?(如刀光劍影、血肉橫飛、屍橫遍野、狼煙四起、兵慌馬亂、千瘡百孔、滿目瘡痍、背井離鄉、妻離子散)這些詞語寫出了戰爭的殘酷。那麼對處在戰爭一線的古代士兵來說,面對戰爭他們又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采薇》一課。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找出文中容易讀錯和寫錯的字。

2、同桌合作,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試着用自己的語言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3、分四人小組,交流譯作,老師選擇其中幾個投影給大家,指出優劣。

如對最後一段的翻譯

生1:想起我離開家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途中,紛紛揚揚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飢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麼淒涼悲傷,滿心的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生2:回想當初上征途,楊柳依依隨風舞。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一路隨隊緩緩行,又渴又飢真勞累。我心傷悲感慨多,此中哀苦誰體會!

(以上教學環節,體現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透過課堂討論,讓學生真正瞭解文章大意。此外,啓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翻譯課文,既發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又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化語言。)

譯文參考:

(1)巢菜採了又採,巢菜冒出了芽尖。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又到了年末。都是爲了和獫狁打仗,有家等同沒有家。都是爲了和獫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沒有空閒。

(2)巢菜採了又採,巢菜多麼鮮嫩。說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麼憂悶。悶的心兒好像烈火在燃燒,飢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方總是沒有固定,無法叫人向家裏捎信。

(3)巢菜採了又採,巢菜已經又老又硬。說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陽春。王室的差事沒有盡頭,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誰來慰問。

(4)那開得茂盛的是什麼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層層。那駛過的大車是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坐乘。兵車已經起駕,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裏敢安然坐下,一個月的交戰就有幾輪。

(5)、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嫺熟,還有象耳裝飾的弓和魚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

獫狁入侵,戰事十分緊張。

(6)、想起我離開家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途中,紛紛揚揚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飢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麼淒涼悲傷,滿心的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5、討論分段,歸納段意。

一、(1-3節)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的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二、(4-6節)直接寫戰事。

三、(第6節)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6、再次朗讀課文。

三、研討課文、體味情感

1、戍卒的全部生活,可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悲苦。因何而悲,緣何而苦?請同學們仔細研究課文,說說你的發現。

2、分四人小組,交流討論發現情況。

3、課堂交流討論

答案參考:

(1)久役在外。①薇亦作業、薇亦柔止、薇亦剛止,作、柔、剛三字顯示了薇生長期的三個不同階段,在時間上是遞進的,它象徵戍卒的久久不歸。同時歲亦莫止、歲亦陽止,從歲暮年終到夏曆十月,時間的流駛,物換星移,不知給徵人帶來多少痛苦。隨着時間的遞進,徵人的痛苦也與日俱增。②[投影]朱熹引用程子的話:古者戍役,兩期而還,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爲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強烈的思念。

(2)寢食難安。因獫狁孔棘,他們疲於奔命,時時處於戒備狀態,無暇休息,身體與精神同處於極度疲勞狀態。載飢載渴也是它們戍邊作戰生活苦況的反映。

(3)戰鬥慘烈。從戎車既駕、四牡業業、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描寫當時士兵的裝束、武器、作戰方式等詞中可以想見他們進行了怎樣殘酷地拼殺。

(4)音訊隔絕。從軍在外,沒有固定的駐所,無法找人捎信回家。與家人音訊阻隔,彼此的生存難以預卜,其悲苦之狀可見一斑。

(5)歸鄉路遙。九死一生的戰爭倖存者們,歷經磨難後,內心深處依舊淒涼,悲傷。因爲歸鄉的路依舊那麼艱難,家中可否還有人倚門而望?

4、請同學們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從白天激烈的戰鬥中倖存下來的士兵們在荒涼的邊塞營地會談些什麼呢?

(1)兩人一組進行交談。

(2)請兩組當堂表演,師生點評

(以上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已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綜合訓練,提高能力

1、《采薇》末章的前四句,歷代傳誦不已。那麼它永久的藝術魅力究竟是怎樣表現的呢?說說你的理解。

先獨立思考,再組織課堂討論。

查閱有關古人對這兩句話的評價資料。

參考答案:

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現楊柳之態,又表示人們送別時依依不捨之情。

②一語雙關。因柳與留諧音,古人折柳送別,以表示挽留之意。

③美好祝願。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着春常在的祝願。

④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春風楊柳萬千條的美麗時節,徵人卻不得不與親人分別,也許一別之後永遠無相見之日,良辰美景,並無賞心樂事,所以美景不過是形同虛設罷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離死別的哀愁,以樂景襯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鮮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藝術效果。

2、下面是古人對《采薇》的評價,談談你對這些評價的看法。

謝公(指謝安)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世說新語·文學》

《詩》日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見整而靜也,顏之推愛之。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寫物態慰人情也,謝玄愛之。遠猷辰告',謝安以爲佳句。

宋祁《宋景文筆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爲樂,一倍增其哀樂。

-王夫之《姜齋詩話》

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

方玉潤《詩經原始》

(以上教學環節,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3、《采薇》一詩,在題材上可稱爲邊塞詩的鼻祖。徵人思鄉是後代邊塞詩的重要主題。請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徵人思鄉的古詩詞。如唐朝高適

岑參

王之渙

王昌齡

李頎

李益

4、[投影]比較下列兩首詩的異同

《涼州詞》

王之渙

《邊塞》

王昌齡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答案參考:

相同之處:都是邊塞詩,都反映徵人思鄉這一主題,都寫了戰士們的不幸遭遇和鄉愁離恨,起筆都不凡,意境開闊壯美

不同之處:王之渙詩描寫塞外荒寒壯闊的景物,透露出徵人生活的艱苦和思家的哀怨。情調是悲而壯王昌齡詩卻未把徵人的愁思描寫一番,而是慨嘆徵人不還的原因是沒有名將守邊,以致外患頻仍,使詩另開闢出一層新意

5、以競賽的方式背誦課文。

 [評析]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1、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學古文,誦讀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但因古詩文文字本身的艱深及表現的內容又遠離學生的生活,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誦讀效率,沒有興趣肯定是不行的。在本教學設計中,誦讀貫徹始終。在感知課文階段,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瞭解文章大意後,讓學生齊讀課文。在文章結束階段,又讓學生以競賽的方式來背誦課文。這些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文言語感,也一改以往學生單調乏味、苦不堪言的背誦情狀。

2、注重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整體感知,疏通文意階段讓學生自己藉助工具書及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字詞,此種方式好處有三:①可以改變在古文課上老師唱獨角戲的吃力不討好的局面;②學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真正不理解的地方;③可以訓練和提高學生跟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在研討課文,體會情感階段,只圍繞悲苦設計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學生一般不會面面俱到,只有透過合作,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它。但此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理解了它,也就真正理解了詩中人物的感情。在師生共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只要發現一點和老師相同甚至老師沒有想到的答案時,他們便會產生強烈的喜悅之情。這種喜悅之情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注重學生語言綜合素質的培養。在研討課文,體味情感的基礎上,讓學生以說話的方式走進文字,走進古代士兵的內心世界,既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文意的理解。讓學生說說徵人思鄉的古詩詞,這實際上是爲學生做知識儲備,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