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采薇

采薇的寫作手法

采薇2.53W

《采薇》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下面是采薇的寫作手法,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一、情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當然,這種反襯不是指上文所提到的第一種理解:“楊柳依依”是“以樂景寫哀”,“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寫樂”而產生的“倍增其哀樂”的藝術效果。而是用“楊柳依依”之樂景反襯離鄉遠戍之哀,這是戍卒的悲哀之始。回鄉時本應有的歡愉卻被因久戍在外、家人兩不知而生髮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慮之情所代替,加之“行道遲遲,載渴載飢”的回鄉經歷和 “雨雪霏霏”的自然景色對主人公內心情感的衝擊,因此產生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悲哀之情。相對於本應有的“歡愉”而言,這也是一種反襯。這種現實與人之常情的反襯,在抒情主人公內心深處產生的衝擊更大,從“增其哀樂”的效果上看錶現更爲突出。《采薇》詩抒情的本義是表現士卒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情感,這種情感概括爲一個字就是“哀”,哀情貫穿《采薇》詩的始末。正是這種徹骨之哀使得該詩的抒情從簡單的思鄉之痛上升爲個體生命在“今”與“昔”、 “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所體驗到的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和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上來,使《采薇》成爲絕世文情,千古常新。否則,只論前5章,詩就成了對以往戰爭生活的簡單追憶和平常的懷鄉之思了,詩歌藝術的震撼力便無從說起。正如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中所說:“不然凱奏生樂矣,何哀之有耶?”並指出該詩“別有深意,不可言喻”。他所說的“深意”,恰恰在此吧!

二、意象捕捉上的高度審美水平

“人類審美心理的三個階段可以概括爲感興、意象和境界。人類審美經驗始之於“感興”,繼之以“意象”,終之於“境界”(薛富興《感興·意象·境界——試論美感的三階段、三次第》,《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采薇》詩前5章均爲感興之筆,借采薇起興,寫久戍士卒懷鄉鄉之感;末章僅 32個字,運用“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個典型意象,營造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表現出深刻的審美意蘊。

在寫作領域,意象一般解釋爲在感知基礎上形成的滲透着創作主體主觀感受的客觀事物在觀念中的感性影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要開始一種“不遑起居”的生活,主人公心情的淒涼自然是不可言喻的。那“依依”的“楊柳”雖代表着溫柔的鄉情,但“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幸福即將不再,這“楊柳”也見證了抒情主人公哀婉悽切的別離,寄託着主人公魂牽夢繞的鄉愁和與親人相會無期的感傷。客體之景與主體之情相反相成,襯托出一幅離家遠戍的悲苦畫面。依戀、留別內涵的“楊柳”意象遂成爲後代作品中描寫離別的專有名詞,到唐代還發展成爲一種“折柳贈別”的習俗。“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不合時宜的“雨雪”取代了主人公即將歸鄉本應有的歡愉,凝聚了在回鄉時刻回味一生所體會到的人生無常的悲傷和世事蒼茫的感懷,這“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愁緒使得他只能“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了。漫長的道路,痛苦的煎熬,心中充滿不盡的哀傷。道路向前延伸,哀傷也將繼續,又有誰能理解這不盡的哀傷呢?整個詩章充滿人生感傷的情調,這是戍邊士兵的痛苦生活釀造出來的滿腔真情。它薰染到依依的楊柳上,凝結在霏霏的雪花裏,也滲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境由象生,意象組合產生意境。王國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境界又稱爲意境。《采薇》末章融情於景,景中含情,情景兩渾,天衣無縫,創造出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從中,我們關照着人生的畫面,領略着人生的哀傷,汲取着藝術的養分。這種意境使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盼歸不得歸的懷鄉之痛,更重要的是從這種哀傷中還可以體悟到對生命本體的留戀與關照,對宇宙人生的昇華與感傷。這纔是《采薇》成爲“絕世文情”,能夠“千古常新”的根源所在吧!

三、語言技巧的綜合運用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生動傳神的藝術語言能更好地啓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進入具體可感的形象世界。《采薇》末章的語言運用奇妙傳神,窮形盡意,也是感染讀者的重要因素。

詩章運用鋪陳的表現手法,把不同時空的景象統攝到一幅畫面中來。寫景爲“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敘事爲“行道遲遲”、“載渴載飢”;言情爲“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言其事,明白曉暢,自然得體。自然的景,人生的事,生命的情,就像小溪一樣在詩中自然流淌,引發讀者心靈的共鳴。

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劉勰有云:“情以物牽,詞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龍·物色》)詩章在對比中容納了人生的深沉感慨,從而把我們帶進更高的審美境界,去體驗人生的奧義。這種以今昔不同景象來體現時空變換的表達方式被後人廣泛追摩,曹植:“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昔我初遷,朱華爲希;今我旋止,素雪雲飛”;杜甫:“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樸素生動的語言是構成《采薇》末章意境的一個重要因素。“依依”狀弱柳隨風輕拂之態,“霏霏”擬白雪紛紛飄灑之形,“遲遲”言道路漫長、內心愁苦之情。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創造出一幅具體可感的圖畫,給讀者以親切的'感受。“楊柳”對“雨雪”,“依依”對“霏霏”,讀來風致嫣然,昔往今來的物態人情在這對偶中鮮明地表現了出來。後人除了沿用“依依”“霏霏”來描寫楊柳雨雪外,還進一步拓展了其表現範圍,如《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屈原《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杜甫《望兜率寺》:“霏霏雲氣重,閃閃浪花翻。”

可見,自然生動的藝術語言、鋪陳對比的表現手法是構成《采薇》末章藝術魅力的又一重要因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所開創的善摩物態、寓情於景的寫法,爲後世詩歌語言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沾溉後世,功莫大焉!

拓展閱讀:采薇分句解析

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昔:指出徵時。

依依:茂盛貌。一說,依戀貌。

思:語末助詞。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

這是詩經裏一個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兒,他經歷了什麼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我們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們可以想象他的戀人在故鄉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盡苦難,也要等到相見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個人在獨行,遠處有一盞燈在爲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動力。爲了楊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滿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們思維的發達,把人的想象力發揮到極致。

不敢想象,現在的男女會創造出如此動人心魄的圖畫。婚姻如同時尚,幾天過後就覺得不新鮮了。流行歌曲唱幾天,換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樣不新的,那麼換上更新的吧。如果是這樣還倒罷了,以心換心,沒什麼不對。夫妻忠誠,戀人坦蕩。合則留,不合則去,本來是一種理想狀態。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銅臭。所愛的不是人而是背後的社會關係,以及所帶來的社會利益,金錢、地位等等。爲了金錢和享受,人幾乎會獻出一切,包括肉體,它本身就是賺錢的資源。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的時代已經終結。有時候我想,爲什麼我們時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遠影響後來者的作品,原因是這個時代的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更,文化這個精神層次的東西也成了賺錢機器,其他的能逃脫嗎。

“以哀景寫樂”是指詩歌創作中的情景反襯手法,這種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樂”。《采薇》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運用了這種手法,但並不具有對應關係。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 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 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標籤:寫作 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