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論《邊城》的美學主旨

邊城9.61K

邊城》這部小說之所以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就是由於它的美學藝術。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論《邊城》的美學主旨。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論《邊城》的美學主旨

論《邊城》的美學主旨

內容摘要: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一片人間淨土。但邊城雖然是一片人間罕有的淨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卻並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他們的生命裏也充滿了悲劇,充滿了苦難,充滿了無常。在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中,我們也確實讀出了他對一切真、一切善、一切美的生命發自內心的祝福,從中讀者也能獲得心靈的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慰藉。或許,這是沈從文作品具有恆久藝術魅力的最重要根源。

關鍵詞:沈從文 邊城 祝福生命 主旨意蘊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一片人間淨土,一片讓人心醉,引人神往的人間淨土。與沈從文的其他作品一樣,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邊城》在中國大地也被塵封了許多年。當沈從文的作品在中國大陸受到冷遇之時,海外學者們則對它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包括《邊城》在內的沈從文作品終於得以在中國大地上重見天日之後,大陸的讀者和文學研究者同樣被它們深深吸引了,競相投入到對它們的研究中去,相關的學術論著不計其數。關於邊城作爲人間淨土所特有的自然美、風俗美和人情美曾被讀者和文學研究者們津津樂道。或許時至今日這些觀點幾乎已經變成盡人皆知的老生常談了,但湘西世界的魅力卻並未有任何消退。相信每一個讀者均可感受到邊城作爲人間淨土所特有的美,無需多說。

但邊城雖然是一片人間罕有的淨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卻並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他們的生命裏也充滿了悲劇,充滿了苦難,充滿了無常。比如翠翠的父母因對歌而相戀,又最終因無法結合而雙雙殉情;大老和二老同時愛上純真秀美的翠翠,因而展開了愛情競爭,大老因在與二老的愛情競爭中失敗而在乘船而下的途中遇險身亡;老船伕爲了翠翠的幸福而積極奔走,卻屢受順順父子的誤解,在未能爲孫女找到理想的幸福歸屬之前就在雷雨之夕抱憾終天;二老因感到自己對大老的死負有責任,且因得不到翠翠的愛並被父親逼着接受碾坊而出走不歸;而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後懂事了的翠翠則一邊守着渡船來回擺渡,一邊癡心等待着心上人的歸來,雖然希望是那麼的渺茫。可見,無常命運的陰影籠罩在邊城這一片明麗的人間淨土的上空,作爲人間淨土的邊城和其中無處不在的人生苦難之間存在着巨大反差。

作爲人間淨土的邊城擺脫不了苦難如影隨形般的糾纏實不奇怪。人世就是苦海,苦難是人生所避免不了的。自古以來,不論帝王豪傑還是凡夫俗子,其實都是在這苦海中沉淪,無人能夠倖免。這是古往今來的無數宗教家、哲學家已經一再向世人揭示過的真理。沈從文的深刻之處就在於他並沒有迴避這一點,否則《邊城》就不可能真正成爲一部有深度的藝術作品。古往今來,人類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恐怕都未曾放棄對人類苦難的關注。

應當說,揭示人類的苦難也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的最重要主題之一,作家們以這一主題創作的作品不計其數,並非只有沈從文在揭示人類的苦難。而且作家們揭示的苦難多種多樣,觸目驚心。就這一點而言,沈從文也未超出同時代的其他作家。但那時的大多數中國文學作品往往受時髦思潮的影響,認定社會制度的不良、階級的存在是人類苦難的唯一根源。所以這些文學作品也就認定,要消除人類的苦難就應當從改良社會制度,消除階級分化着手。這些作家大多是樂觀主義者,認爲只要改良社會制度,消除階級分化之後,人類的苦難就必將煙消雲散,人間就會變成歡樂的海洋。當然也有一些不受時髦思潮影響的作家把人類苦難歸於別的原因,比如歸咎於人性的險惡等等。或許是由於洞察了人性的穩固性特別是人性的險惡從古到今都未有多大變化,因而持這一主張的作家大多比較悲觀,他們並不怎麼相信人類有超越苦難的可能。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沈從文並沒有對人類的苦難之根源進行上述兩種簡單化的歸因。固然,邊城裏的人們並非沒有貧富之別,也並非沒有身份之異,但這裏卻沒有上層階級對底層階級敲骨吸髓的剝削,也沒有底層階級對上層階級不共戴天的仇恨,也就沒有血與火的相互殺戮,因此邊城人們的苦難不具有鮮血淋漓的特徵。同時,邊城裏雖也不乏勢利之人,卻並沒有一個心如蛇蠍之徒,更沒有這樣的惡徒在人與人之間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因此邊城人們的苦難也不是人心險惡造成的。分析邊城裏的人們遭遇的苦難即可發現:它們與社會制度、階級分化無關,甚至與人性險惡也無關係,它們更多來自無常的命運。

古往今來的人類社會都充滿了苦難,古往今來的哲人也都在苦思消除苦難的良策。或許我們能透過一些途徑來消除一部分苦難,如透過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之苦,發展教育消除愚昧之苦,建立良好的制度來消除不公之苦,等等。應當說,在上述諸多方面人類確實作出了極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人類的苦難。但必須承認的是,不管時代如何進步,生老病死、聚散離合等命定的苦難是我們永遠無法消除的,因爲它們來自無常的命運。對於無常命運帶來的苦難,我們其實無能爲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祝福生命。祝福不是許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曾有不少文藝作品以先知的口吻信誓旦旦地告訴苦難深重的芸芸衆生,只要他們追隨某個理想,採取某項行動,就能贏得一個堪比黃金世界的完美未來。這類文藝作品在它當初許諾一個完美未來之時,未必沒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但一旦未來果真到來,需要兌現許諾時,這類文藝作品往往就顯得那麼幼稚可笑了。沈從文的作品中並沒有給芸芸衆生許諾一個未來的黃金世界或別的完美世界,片言隻字的許諾都沒有。任何一個仔細閱讀過沈從文作品的讀者均可發現,在包括邊城在內的沈從文的作品中往往都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哀傷和對於未來的憂慮。這說明他並不是膚淺的樂觀主義者,因此他無法信心萬丈地許諾。他所能做的只有祝福。相對於那種激動人心的關於黃金世界的許諾,祝福不能改變什麼,也不能兌現什麼。它只是污濁人間裏的一泓清泉,黑暗世界裏的一道光源。有了這一絲清泉和一道光源,世界未必會變得更純淨和更溫暖;但沒有了這一泓清泉和一道光源,世界必將變得更污濁和更陰暗。由於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完美,因而那種許諾一個未來的黃金世界的文藝作品總有一天會喪失其魅力,最終被棄如敝屣。但只要人心尚未發生根本性的變異,只要人類心底還存有對於純淨和溫暖的'渴望,那麼污濁人間裏的一泓清泉,黑暗世界裏的一道光源就不會喪失其魅力。沈從文的湘西系列詩化小說之所以無法被永久埋沒,原因恰在於此。

祝福也不是悲憫。悲憫可以施於任何人。人類的生存本來就具有悲劇性:要受生老病死之無常的折磨,要受悲歡離合之命運的擺弄,終日在大地上往來奔波,追名逐利,卻最終只能歸於塵土,一切都化爲虛無。想想芸芸衆生的悲劇意味,怎能不悲而憫之?即使是坑蒙拐騙的小人,陰險殘忍的惡徒,卑鄙無恥的醜類,乃至殺人如麻的暴君,其實也都是可憐的生物,因而也同樣值得悲憫。不是嗎?佛祖釋迦牟尼就將悲憫施與了一切人,不管那人是貴是賤,是善是惡,是正是邪,是忠是奸,無不可以悲憫之,無不可以普度之。可見,只要我們擁有了博大的悲憫情懷,則芸芸衆生無不可以成爲我們悲憫的對象。但只有善良的人們才需要我們的祝福,才值得我們祝福。可悲的是,在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上,總是善良之人最容易遭受各種傷害,承受各種厄運,而邪惡之人則往往春風得意,盡享榮華富貴。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無不如此。對於這種狀況,我們無比迷惘,無比困惑,更無力改變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祝福普天下一切善良之人。而祝福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藝術。尼采說得好:“藝術本質上是對生命的肯定和祝福,將生命神性化。”[1](p385)藝術如果喪失了對於生命的肯定和祝福,對生命漠不關心,那就喪失了藝術之爲藝術最根本的東西,這樣的藝術註定是速朽的。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中的人們是那麼的淳樸善良,古道熱腸,那麼的富於神性,卻又遭受着無常命運的簸弄,隱含着深刻的悲哀。他們需要我們的祝福,他們也值得我們的祝福。而在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中,我們也確實讀出了他對一切真、一切善、一切美的生命發自內心的祝福,從中讀者也能獲得心靈的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慰藉。或許,這是沈從文作品具有恆久藝術魅力的最重要根源。

注 釋:

[1][德]尼采.權力意志[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標籤:邊城 主旨 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