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邊城思原文及賞析3篇

邊城3.01W

邊城思原文及賞析1

邊城思

邊城思原文及賞析3篇

何遜〔南北朝〕

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

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

鑑賞

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婀娜多姿的楊柳和離情#思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名的《詩經·小雅·采薇》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人借道中所見,以言行役之久,寄託離情時愁。到漢代,折柳贈別更蔚成風氣。可憐灞橋柳,愁煞離別人。人們把楊柳和離別聯繫在一起,大概是因爲那長長的柳絲最容易引起綿綿離情的緣故吧。可是對於多情善感的詩人來講,在那楊柳尚未垂下萬條綠絲絛之時,他已敏銳地察覺到春天的來臨,從而觸動了他的時愁。“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寫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黃而已,尚未吐出細葉;水色綠而已,苔衣尚未長成。這正是冬盡春來的一、二月之際,春意萌動,春色逗露之時。正審言說得好:“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飄泊邊城的遊子,對時令和景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忽見邊城楊柳色,已覺春色動地來。一個“動”字,把萌動的春意寫得活潑潑地。而這種敏感,正是由客居異地而產生的刻骨的時愁催發的。元稹詩云:“何處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趙嘏詩云:“何事最能悲少婦,夜來依約落邊城。”(《新月》)而當邊城春色動的時候,客居邊城的遊子也就格外思時念家了。爲什麼春色最能撩撥人的時思呢?王維的這首詩可以算一個讓人滿意的答覆:“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歸江東》)

何遜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煉字。爲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邊城思原文及賞析2

原文

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

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

賞析

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婀娜多姿的楊柳和離情相思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名的《詩經·小雅·采薇》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人借道中所見,以言行役之久,寄託離情鄉愁。到漢代,折柳贈別更蔚成風氣。可憐灞橋柳,愁煞離別人。人們把楊柳和離別聯繫在一起,大概是因爲那長長的柳絲最容易引起綿綿離情的緣故吧。可是對於多情善感的詩人來講,在那楊柳尚未垂下萬條綠絲絛之時,他已敏銳地察覺到春天的來臨,從而觸動了他的鄉愁。“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寫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黃而已,尚未吐出細葉;水色綠而已,苔衣尚未長成。這正是冬盡春來的一、二月之際,春意萌動,春色逗露之時。杜審言說得好:“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飄泊邊城的遊子,對時令和景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忽見邊城楊柳色,已覺春色動地來。一個“動”字,把萌動的春意寫得活潑潑地。而這種敏感,正是由客居異地而產生的'刻骨的鄉愁催發的。元稹詩云:“何處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趙嘏詩云:“何事最能悲少婦,夜來依約落邊城。”(《新月》)而當邊城春色動的時候,客居邊城的遊子也就格外思鄉念家了。爲什麼春色最能撩撥人的鄉思呢?王維的這首詩可以算一個讓人滿意的答覆:“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歸江東》)

作者簡介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煉字。爲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邊城思原文及賞析3

邊城思 南北朝 何遜

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

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

《邊城思》賞析

詩的前三句寫邊城之景,作者着意了點染邊城春色。

如果想用寥寥幾句就把一幅早春的秀麗景緻展現於人們面前,那非得令二字深得其神似之美不可。所謂得神似之美,其要徑就是抓住事物特徵特徵。

作者首先抓住了早春景物的色彩特徵。

“柳黃”,寫出了柳葉苞芽的稚嫩。“黃”字雖然浪漫色彩,但質樸傳神,別具風格,就像一葉可以知秋一般,這裏,一句“柳黃”也可使人知春。“柳黃”巧妙地交代了季節正值早春時節。

“水綠”寫出了春水的瀲灩之姿及照人色彩。

“水綠”與“柳黃”相映生輝。“水綠”,強調了春的明媚與光彩;“柳黃”,則強調了春色的新鮮與淡雅,這些令人傳神地感受道理春天色彩的豐富內涵。

作者特別重視把握事物狀態的程度,以傳早春景色的神采。如“吐葉”前冠“未”字,寫出了早春之柳樹,柔條依依迎風、鬱滿生機的神韻;“含苔”前以“半”字,寫出了苔綠初生、春意方興的風采。“未吐葉”、“半含苔”句中的“未”和“半”,好就好在它們蓄藏着一種壓抑不住的鬱郁生氣,有一股方興的銳氣。這種生機與銳氣,正是早春景觀的神韻之所在。

想以少數字,表達複雜的內容,非有煉字功夫不可。“春色邊城動”的“動”字,即,顯示了煉字的功夫。

“春色邊城”如何?僅用一字概括其內容。“動”字是再好不過的了。妙就妙在沒有用形容詞,而是用了動詞,它賦予了“春色”、“春意”以生命。“春色”的邊城之“動”,令人感動整個大自然復甦中的萌動,諸如柳漸吐葉、苔漲綠池等等,其所含羞的具體內容,是極爲豐富和難以盡言的。一個“動”字,而境界全出。

三句寫景,很有章法。第三句,是對第一、二句的總括。第一、二句是具體寫,細緻地寫;第三句則是概括地寫,全面地寫。第一、二句是“點”,是“個別”;第三句則是“面”,是“一般”。從個別到一般,形象地表現了萌動卻漸漸點化出於天地間的春色。

最後一句,寫客思之情。

前三句,寫早春的秀媚,倏然一轉,心情陡然黯淡下來,去國懷想之思,驀地涌上心頭,“客思故鄉來”,由於思念故鄉的山水、親人,異鄉作客之悲,纔在心中盪漾開來。對良辰美景,而竟不能移遊子之思,是見客思彌堅,故鄉之愛不能奪。這種客思,這種深摯的故鄉之愛,正是借前三句寫景,反襯出來的。這也是作者前三句以景鋪開的用意。

何遜的小詩,對仗十分工整。特別是最後二句,“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句式奇特,兩個名詞接一個動詞,這個動詞用得實在好,唯有用了動詞,方可點化全句。春色“動”,客思“來”,名詞概念藉助動詞,“活”了起來,有了生命和動感。結句,不說客思跋涉關山,向故鄉而去,而說自故鄉飛來,語出新境,富於美感。

《邊城思》鑑賞

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婀娜多姿的楊柳和離情相思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名的《詩經·小雅·采薇》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人借道中所見,以言行役之久,寄託離情鄉愁。到漢代,折柳贈別更蔚成風氣。可憐灞橋柳,愁煞離別人。人們把楊柳和離別聯繫在一起,大概是因爲那長長的柳絲最容易引起綿綿離情的緣故吧。可是對於多情善感的詩人來講,在那楊柳尚未垂下萬條綠絲絛之時,他已敏銳地察覺到春天的來臨,從而觸動了他的鄉愁。“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寫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黃而已,尚未吐出細葉;水色綠而已,苔衣尚未長成。這正是冬盡春來的一、二月之際,春意萌動,春色逗露之時。杜審言說得好:“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飄泊邊城的遊子,對時令和景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忽見邊城楊柳色,已覺春色動地來。一個“動”字,把萌動的春意寫得活潑潑地。而這種敏感,正是由客居異地而產生的刻骨的鄉愁催發的。元稹詩云:“何處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趙嘏詩云:“何事最能悲少婦,夜來依約落邊城。”(《新月》)而當邊城春色動的時候,客居邊城的遊子也就格外思鄉念家了。爲什麼春色最能撩撥人的鄉思呢?王維的這首詩可以算一個讓人滿意的答覆:“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歸江東》)

標籤:賞析 原文 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