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邊城》教案九篇

邊城2.53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邊城》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教案九篇

《邊城》教案 篇1

教學設想

(自讀課文,以討論、自由發言爲主)

1、依靠揣摩詞句,領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聯繫現實生活,理解小說中體現的人性之美。

3、進行聯想想象,體會小說中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第一課時

(課前佈置預習,着重瞭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匯入 新課

中篇小說《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贊者認爲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人性,作爲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爲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係,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遊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爲題材,從而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他衆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說《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二、簡介作者

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爲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啓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爲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爲題材,前者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透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透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三、《邊城》主要情節介紹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四、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

一、小說的情節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爲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爲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爲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爲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

(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爲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爲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爲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爲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爲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爲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爲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爲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爲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爲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爲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爲外公擔心起來,爲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四、分析討論課文中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爲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作者正是透過老船伕對孫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儲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沈從文正是透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爲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小說《邊城》正是這樣展示了這塊淨土上的人們是一羣“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着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六、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七、教師總結。

八、課後訓練:

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特點、作用——景情結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九、發展性閱讀

這篇小說極富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爲要發展特色旅遊的話,那麼有哪些開發價值?

課後練習:

一、基礎知識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 黑黝黝( ) 燜菜( ) 挪移( )

竹篁( ) 儺送( ) 涎皮( ) 甬道( )

莞爾( ) 濱水( ) 蒿艾( ) 角隅( )

胡謅( ) 嗤笑( ) 茨灘( ) 碾坊( )

茶峒( ) 埋怨( )

2、判斷下列詞語寫法的正誤,如有錯誤的請改正:

神往頃心 溫和悲憫 垂涎三尺 荒涎不經 蜂涌而上 向隅而泣 脅肩謅笑

(頃——傾;荒涎——荒誕;涌——擁;謅——諂)

二、綜合訓練

1、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爲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2、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3、老船伕爲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爲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爲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遷移拓展

分析下列語句的表達效果,並各仿寫一個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

仿寫:我坐在 ,看 被 。

2、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

仿寫:清晨照樣的 。

3、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

仿寫:陽光如 , 。

4、老船伕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仿寫: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

《邊城》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翠翠這個人物是“愛”與“美”的化身的含義。

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敘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

2、把握小說主要情節

3、初識連城之美

一、匯入新課

有人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三個湘西,一個在地圖上,一個在黃永玉的畫裏,一個在沈從文的筆下。地圖上的湘西,就在於我們湖南的美麗的鳳凰古城,。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湘西,走進《邊城》。

二、解題

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

從時間、文化上考慮,“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是沈從文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裏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之後,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這廟裏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作家作品介紹

沈從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苗族。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爲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與溫愛。作品着力描繪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樸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

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

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有7O餘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駿圖》、《湘西散記》等,被人稱爲多產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

《邊城》是沈從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說取材於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寫了老船伕的孫女翠翠與當地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兄弟倆純淨的愛情糾葛,悽美的愛情悲劇,展現了一幅古樸又絢麗的湘西風俗畫卷。》第13至15章。

四、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全文,用自己的話概述小說的情節。

第3節:敘述了眼前的端午節,邊城人們籌備龍舟賽的熱鬧場面。

第4節:追述了兩年前的端午,翠翠在河邊看龍舟賽,巧遇二老儺送的情景。

第5節: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爺爺看龍舟賽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6節:迎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撥了翠翠的情思,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五、把握“邊城”的文化內涵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具有什麼特點?

生活環境安定、太平。

地處“兩省接壤處”——可見其地理上邊遠、偏僻“十餘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還得法,並無變故發生。水陸商務既不至於受戰爭停頓,也不至於爲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

對外界的事情漠不關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樂哀怨。在一種單純的生活環境下祖祖輩輩地延續着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他城市要麼“受戰爭停頓”,要麼“爲土匪影響”,而這個邊城“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爲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遠不會爲這邊城人民所感到。”

民風淳樸,傳統風俗保留完好。

“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舊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

六、作業

完成《學法大視野》相關練習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小說主題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感受了邊城優美和諧的環境,有青山綠水白塔的自然風景之美,更有原始淳樸和樂的風土民情之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品味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人性美、人情美。

二、賞析品味人情美,概括歸納人物形象

1、作者說這篇小說是要??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那麼,課文節選的內容主要寫了哪些愛呢?

1)爺爺對翠翠的百般疼愛

2)翠翠對爺爺的依賴關愛

3)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

2、請同學們品讀課文4—6節,畫出表現這三種愛的相關語句

(1)表現爺爺對翠翠的百般疼愛的語句

①當翠翠說一個人去看龍舟賽不好玩時,“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個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趕夜裏到城裏去商量,請那老人來看一天渡船”

②翠翠由儺送家的夥計送回來時,爺爺“一面拉船,一面啞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③祖父說:“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

(2)表現翠翠對爺爺的依賴關愛的語句:

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爺爺死了?”。

②第六節當爺爺說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說“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

(3)翠翠對儺送有朦朧的愛的語句:

①翠翠對儺送的初次印象並不好,還誤以爲儺送是個“輕薄男子”,在她知道是儺送派人送她回家時,“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的話,心裏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麼,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但這印象不知爲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④“翠翠爲了不能忘記那件事,上年一個端午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⑤“翠翠一面聽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發問:‘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從翠翠對儺送的這種愛,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什麼樣的女孩?

翠翠是一個天真單純、活潑可愛而又帶點膽怯嬌羞,且情竇初開的女孩。

2、那麼她所愛的儺送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英俊瀟灑——諢名“岳雲”

淳樸善良,古道熱腸——他捉完鴨子後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個人在河邊,於是主動詢問;在素昧平生的情況下,還邀請翠翠到他家裏去等;被翠翠罵了以後,也不計較,還讓人送她回家。他嚇唬翠翠說“大魚來咬了你,幽默風趣——可不要叫喊救命”

(3)從爺爺對翠翠愛,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個什麼樣的老人?

爺爺是一個忠於職守、克盡本分、古道熱腸、重義輕利、善良樸實、深愛至親、心細如髮的老人。

四、拓展深化,探討主題

沈從文想透過邊城這些美麗的人和事,告訴我們什麼呢?也就是說,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麼呢?

作者描寫的邊城,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裏民風淳樸,人民重義輕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爺爺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大城市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因此,我們可以用三個詞——讚美、批判、呼籲,來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讚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慾氾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呼籲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五、課堂小結

有人這樣評價《邊城》:“《邊城》是古今中外最別緻的一部小說,是小說中飄逸不羣的仙女。”或許每一位初讀《邊城》的人,都會爲作品中所呈現的唯美淳樸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靜的氛圍、醇厚幽遠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邊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沖泡的清茶,淡香緩緩飄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遺世獨立、只可遙望而無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絕塵之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在課後好好讀一下完整的小說《邊城》好好地去領略一下那裏面所蘊含的真,所蘊含的美,所蘊含的愛。

六、作業

《邊城》教案 篇3

設計指導思想

處於“慢慢走,欣賞啊”這個專題中的《邊城》(節選)是一篇散發着魅力的小說。這篇小說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歷程中的一小段。專題名提示着讀者要慢慢欣賞,欣賞什麼?小說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波瀾曲折的情節,要欣賞的是作者想展示給讀者的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

在設計教學時,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說環境描寫的細緻體會便成爲把握的重點。在解讀《邊城》時,我們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環境上。人物各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都是怎麼展現的,他們處的環境是怎樣的,環境的設定爲人物性格的展現起什麼作用,那樣的環境、那樣的人物又與作者的寫作意圖有怎樣的聯繫,這些都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有所側重的體現出來。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體驗小說的環境美又成爲重中之重。都說環境是爲人物服務的,在這篇小說中,人物又何嘗不是爲環境服務呢?這可以在教學中點到。

教學目標

1.透過閱讀文字,瞭解故事情節,學生能嘗試鑑賞淳樸的人情,體會人物之美。

2.結合對文字後面連結的學習資料的研讀,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以達到深入瞭解文章主題的目的。

3.欣賞作者將散文的筆法和詩歌的抒情因素匯入小說之中的表達方式,學習鑑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初步瞭解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透過小說的語言、心理、環境描寫,重點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鑑賞散文化的語言和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端午節的賽龍舟習俗匯入。

二、作者簡介

沈從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離開湘江隻身來到北京。後來到北大當圖書館館員,邊拼命讀書,邊拼命寫作。1934年發表《邊城》,成爲“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從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關注,海外對其作品評價很高。是一位由國外而紅及國內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現的是文學最本質的東西,即“情”,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東西。

三、情節概述

1、瞭解《邊城》全文的故事情節

根據課下注釋①瞭解情節梗概,有條件的話鼓勵學生閱讀《邊城》全文。

2、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節選部分的情節內容。

內容包括以下幾點:湘西過端午的風俗;翠翠與儺送的相遇;翠翠與天保的見面;老船伕對翠翠的試探等。

四、分析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

1、這篇節選的小說你是否喜歡讀?原因何在?

明確:不管學生喜歡與否,原因都在於這篇小說情節的淡化和環境描寫的渲染,這也是這篇小說與以往讀的小說所給我們的不同感受。

2、《邊城》中的人們是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用原文中的話來說明。

明確:

①開篇寫道“水陸商務既不至於受戰爭停頓,也不至於爲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生活環境的太平。

②“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爲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還不曾爲這邊城人民所感到。”——環境的僻遠使得邊城的人民不關心或者說不用關心他們生活以外的事情,體現邊城之“邊”。

③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舊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生活環境的相對隔離,也是民風淳樸的原因。

④寫端午節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寫每到端午,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腳樓觀賞年輕小夥龍舟競賽;寫中秋夜晚,舞龍、耍獅子,放煙火;《邊城》節選之外寫到的青年男女用對歌的方式在月夜傾吐愛慕之情等等——民風淳樸。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極具地域風俗特色的生活環境,是一個如桃源深處的優美而又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

3、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生活着的人們必也是與這環境相匹配的,這其間有翠翠和她爺爺,有天保和儺送兄弟,有船總順順,還有許許多多。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㈠翠翠

①十分依戀爺爺,兩人相依爲命,等不到爺爺時內心着急。比如第四段第二節中“過了許久,祖父還不來,翠翠便稍稍有點兒着慌了”;第六節、第八節描寫捉鴨人的少去、看龍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銀色薄霧、上燈等環境描寫表現翠翠內心的焦急;兩次想到“假如爺爺死了”“爺爺死了呢”,對爺爺無比的依賴。

②純真、可愛。 比如回答儺送時的“我是翠翠”那種內心極其着急、急於有人認定、希望有人能認識她的心理,到後來回家回答爺爺“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裏鯉魚吃去了”,既有祖孫情深,又有少女的純真可愛。

③聰慧、矜持。 比如第五段中順順和老船伕談話時,“翠翠雖裝作眺望河中景緻,耳朵卻把每一句話聽得清清楚楚”時的神態;第六段祖父問及翠翠是否記得前兩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兩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問,“翠翠卻微帶點兒惱着的神氣,把頭搖搖,故意說:‘我記不得,我記不得,我全記不得!’”。

㈡老船伕

①對翠翠親情無限,疼愛有加。翠翠覺得一個人進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連夜趕到城裏請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進城。還給賣皮紙的過渡人銅錢,留下一枚時,“閉上一隻眼睛,裝成狡猾得意神氣笑着”,把那枚銅子送給翠翠。

②爲孫女的親事操心擔憂。順順誇翠翠長得很美時,“祖父則很快樂的誇獎了翠翠不少”,他雖“似乎不許別人來關心翠翠的婚事”,其實自己內心十分操心,“不加檢點笑着”問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願意,以及翠翠回絕後他雖不再說了,“心中卻仍顯然的還轉着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頭”;試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裏新嫁娘年紀還只十五歲”。

③善良、淳樸、工作盡職。祖父雖然陪翠翠進城了,到路上時,又“想起什麼似的”,回去替那位幫他看船的朋友,讓他去看看城裏的熱鬧。老朋友醉倒後,祖父心理雖着急着翠翠,爲了責任便沒有離開渡船。賣皮紙的過渡人送他一把銅錢,因爲送錢氣派有些強橫,老船伕便執意要把錢還給人家。

㈢儺送

淳樸、英俊、幽默。翠翠在碼頭苦等爺爺時,他好意邀她進屋去等;翠翠誤會他並罵了他,他不予計較,還讓人送她回家。

總:這樣優美、淳樸的人體現的是整個湘西民風的淳厚,不僅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伕、儺送等,還有士兵、水手、過往的商旅,儘管他們的物質條件並不相同,但質樸、純真、善良的品性卻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種單純的善良、原始的可愛。他們表現的是如沈從文先生所說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探討文章的文化內涵

1.《邊城》中的環境那麼美,其中的人物都那麼善良,讀這篇作品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明確:湘西的景緻那麼美,溫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風、滿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麼美,淳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給人淡淡的溫暖。人物最終的悲劇命運又給人淡淡的憂愁。雖沒有激烈的起起伏伏的情節,但始終牽引着讀者的心。

2.既然《邊城》是一個給人溫暖的作品,又爲什麼要處理成悲劇?結合文字後的資料,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那麼美的人,他們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們的都是非正常死亡、離家出走、愛情破滅等不好的結局,在這樣一個充滿善和美的“世外桃源”裏,發生的卻是一場以悲劇告終的愛情。這是什麼?這就是人生,若都是大團圓結局就過於粉飾了。人生就是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的,有誰能預料到天保的喪命?

人是高尚的,必然也是齷齪的,一些無法解釋的禍患總能與人的言行生硬聯繫。船總雖性格豪爽,可不願意間接把大兒子弄死的女兒來作二兒子的媳婦。儺送也同樣。這送了老船伕的命。沈從文想要表達的就是這種自然、美好而又雜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也即他所說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這個出乎意料的結尾顯示了人性在美好的同時也具有的陰暗面。

六、作業

閱讀《邊城》全文,寫下你對本文中的或美好的人物或優美的環境或者其它任何一點的感想,不少於300字。

《邊城》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重點、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1、作者: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中國現代小說大師。曾任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京派文學的領銜者。作品着力描繪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樸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沈從文十二歲就接受了基本的軍事訓練,十五歲隨軍外出,曾做上士,後來還以書記名義隨大軍在邊境剿過匪,又當過城區屠宰稅務員,這“放縱野蠻”的數載間,他看夠了底層人物細微的悲歡。到了二十歲,他決意去北京闖闖……。徐志摩亦無愧爲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晨報副刊》上發表了沈從文的大批小說,併爲之四處延譽,還將這位筆極秀極笨的小青年推薦給中國公學校長鬍適之。胡適也是別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每每能賞識青年,他二話沒說,就聘任這位忐忑而羞澀的“山民”做了中國公學的國文教師

三四十年代作家們都熱心於政,逃避政權的干預,仰仗自然神靈的力量,專注於人性的研究與描寫,朱光潛說:沈從文的文學廟堂裏供奉的僅僅是人性,這種選擇使他的作品顯得冷靜並具有永恆的價值,1949年之後,當其他作家緊跟政治而創作謳歌文學時,他卻嚴格地選擇了“沉默”。文革中他受到嚴重迫害,直到八十年代,這位把自己深深埋在“中國古代服裝史”的故壘之中的作家,才重新被人們所發現。到了1988年,據說,瑞典文學院已初步決定把該年的文學獎授予他了。可惜,他卻在這一年的5月10日去世。

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的影響

他的作品代表了藝術的良心和知識分子不能淫不能屈的人格。

他創作一系列以湘西爲背景的小說,不僅高產,而且始終保持高質量,短篇小說《丈夫》、《三三》;中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湘西》

《邊城》堪稱中國現代小說的扛鼎之作,沈從文也是中國以本土爲創作題材可以與世界文學比肩的一代文學巨匠

2.邊城的創作動機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3《邊城》解題

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

從時間、文化上考慮,“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是沈從文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裏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之後,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4故事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

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等着儺送歸來。

沈從文被譽爲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刻畫出衆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5、試以翠翠爲例,具體分析人物的形象。

她和外公相依爲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爲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有爲外公擔憂起來,爲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

翠翠優美、健康、自然,

天真善良、溫柔清純。

翠翠自幼父母雙亡,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爲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沒有人能體會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她爲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

翠翠是孤獨的,憂鬱。

6、簡要分析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外公:

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

儺送:

英俊強壯,秀拔出羣,豪放豁達,不拘俗

7、什麼叫意象

小說意象分析

翠翠的意象象徵着什麼呢?

愛與美

人性與人生優美的極致

翠翠凝聚了沈從文對湘西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8、“渡船,爺爺,端午節”這些意象象徵着什麼呢?

少數民族古老的歷史

風俗淳樸、重義輕利、正直素樸的人情美

隱喻少數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9、文中狗象徵什麼?有什麼作用?

一種神話崇拜

希望人如要追求更高的美德,就一定要保留如動物一樣的原始天性不可。

10、邊城是落後的,封閉的,爲什麼作者卻極力這樣的歌頌原始社會呢

因爲只有具備原始血性與驕傲的人,才能不流於貪婪和姦詐

11、沈從文要用“邊城的世界”告訴我們什麼?(主題)

對人類純真的感情與完整人格的肯定

對自滿自大、輕率浮躁的現代中國社會一種批判

對漢族文化和城市文明入侵的擔心

12沈從文有“文字魔術師”之稱,他非常注重語言的錘鍊。《邊城》這部小說的語言藝術特徵是非常鮮明的。就節選部分看,語言有着詩歌的意境,而且其中自然夾雜着的一些文言詞語,更具有一種古典的精美。簡單的對話,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真實地反映出人物的內心感受,又充滿了泥土氣息.

13小說語言:

寫景優美舒展,

寫人親切真摯,敘事更是如歌如誦,

和如詩如畫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諧。

特點:玲瓏剔透

14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啓示。

15作者認爲不管是故事還是人生,一切都應當美一點,醜的東西雖不全都是罪惡,總不能使人愉快,也無從令人由痛苦見出生命的莊嚴,產生那個高尚情操。談談文中寫了那些美。

湘西的青山綠水。

邊民純樸的風情。

祖孫相依爲命的親情。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邊城》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透過故事情節,鑑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

2、結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瞭解文章的主題;

3、鑑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透過誦讀,瞭解小說的情節,概括選文三個部分的內容;鑑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鑑賞散文化的語言和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分析探討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教學方法:

1、讀書指導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4、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瞭解小說的情節,鑑賞人物淳樸的人情和孤寂的內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語言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小說的情節;藉助情節和環境,鑑賞人物形象;

難點:結合情節和景物描寫,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步驟及內容要點:

1、匯入新課: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樣的美的`語言和意境。今天我們來學習沈從文以湘西生活爲題材的一篇小說《邊城》。

2、明確目標:

我們知道,學習小說首先要了解它的情節,其次要根據情節和環境,鑑賞小說的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人物是:瞭解小說的情節,鑑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3、學生迅速瀏覽課文,結合課後註釋,複述小說情節,並筆頭概括文章三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對小說情節的複述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根據全文加以補充,尤其是王團總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兒子嫁給儺送,儺送卻不爲所動;爺爺後來憂鬱而死等情節。

課文三個部分的內容概括:

翠翠情竇初開,爺爺爲翠

翠講父母的故事;

翠翠夢中聽歌,爺爺爲翠翠打聽婚事;

爺爺和翠翠談儺送的心意,翠翠和爺爺在月光下、高崖邊談未來。

4、鑑賞人物形象:

提問:沈從文在創作談中說,他寫這篇小說,是要透過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那麼本文寫了幾重人物之間的愛?這些愛各表現在什麼地方?

明確:祖孫之愛;手足之愛;戀人之愛。

祖父關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對爺爺的依戀,爲爺爺燒飯。天寶退出對翠翠的追求,儺送因爲天寶的死亡而遠走他方。翠翠和儺送之間,天寶對翠翠純潔、真誠的愛情。

討論:請結合課文的情節和環境,尤其是某些關鍵性的句子,談談翠翠這以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對學生的說法不要輕易否定,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參考:情竇初開,“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麼。……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於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深深的依戀爺爺,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當她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一面銳聲喊着祖父,一面從坎上跑向溪邊渡口去”喊爺爺,看見爺爺依然後,小“小心子還跳躍不已。”朦朧中渴望着愛情。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間或吸氣,釋放心中被壓抑的“分量沉重的東西”。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夢見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後藉故走開。天真而幼稚。爺爺在溪中渡船,她一個人坐在懸崖上,覺得很悲傷,看見螢火蟲閃着藍光,便又想“看你飛得多遠”便把眼睛隨着那螢火蟲的明光追去。可以說,翠翠是淳樸的邊城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形象。她過着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並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提問:天寶、儺送、爺爺又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明確:天寶是一個敢作敢爲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她愛上了翠翠,便請人去提親;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之後,便相約去決鬥;忍痛割愛、成全弟弟之後,便外出闖灘。這都說明他敢作敢爲,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決鬥時讓弟弟先唱歌,最終放棄了追求翠翠,都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

儺送是一個心底善良,敢於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一見鍾情,不走車路,執着的爲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動心,敢於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捨棄一切,遠走他鄉。

爺爺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的老人。他經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着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他對孫女關心備至,關心她的生活,也關心她的婚姻。爲了把翠翠託付給人,解除她死後的遺憾,她親自上街打探消息,並啓發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晚上,他常常帶翠翠來到懸崖邊、月關下給翠翠講故事,跟翠翠說話,從來都和善安詳。

討論:有人說“《邊城》裏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參考:確實如此。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儘管爺爺對她關愛備至,但並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紅雲,聽着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因爲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爲痛苦的東西了”。她爲這無可奈何而痛苦。而爺爺只能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天寶和儺送爲她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天寶闖灘而死

《邊城》教案 篇6

沈從文被譽爲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衆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說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說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敘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着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着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爲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說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爲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着翠翠,便懷着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爲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爲着愛,孤獨地客死他鄉。

總之,作者透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本文的敘事技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平中見奇,靜中見情,疏密相間。

先說平中見奇。正如我們前面所說,這篇小說沒有扣人心絃的情節,沒有一波三折的懸念,但讀節選部分,卻同樣能把我們的心始緊緊地吸引住。這是因爲作者充分發揮高超的敘事能力,使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給人以新穎奇特的感受。就以“誤會法”的運用爲例,小說透過種種“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人物的心靈世界,透露出一縷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節選部分一開始寫翠翠誤會祖父,而產生了“懲罰”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應誤會爲一般的撒嬌,於是有了一段不切實際的教誨;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親對歌的故事,又聽了一夜的歌,他以爲翠翠已懂了,就沒告訴翠翠發生了什麼,成爲導致翠翠愛情悲劇的一大因素;祖父錯誤地以爲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愛的也是天保,結果一片好心反而傷了天保;在與天保交談後,他終於得知歌是儺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訴翠翠……使翠翠只能繼續生活在夢幻中。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誤會,才使我們從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獨特的感受。

再來看靜中見情。與本文的故事情節相適應,文中的人物之間沒有劇烈的矛盾衝突,甚至沒有多少活動。以翠翠爲例,我們看到她是經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乾塔下”,“翠翠坐在溪邊”,“她坐在岸邊”,“她坐在懸崖上”,“翠翠坐在竈邊的矮條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來聽祖父的話”,“翠翠於是坐到那白日裏爲強烈陽光曬熱的岩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依傍祖父坐着”……從這些描述中,我們感受到的翠翠是一個恬靜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透過對話與心理的刻畫,讓我們看到了她平靜的外表下,火山噴涌般的激情,九曲黃河般的情感波瀾,使我們熱烈地感受到懷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就節選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敘事的詳略安排。例如,對祖父的船上活動寫得略,對祖父安慰開導翠翠和試探天保寫得詳;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對歌的事寫得詳,而此後的事卻一句話帶過;寫天保詳,儺送則只出現一個影子……由於敘事疏中見密,疏密有致,因此,文字所寫雖是生活瑣事,讀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

《邊城》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爲“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僞、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啓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爲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爲題材,前者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透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爲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透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徵。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爲什麼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二、 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爲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爲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爲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爲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爲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爲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爲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爲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爲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爲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爲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爲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9.關於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爲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爲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爲外公擔心起來,爲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三、分析討論

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爲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爲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着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四、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五、教師總結

六、 課後訓練: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

教案點評:

本教案以介紹沈從文和《邊城》情節匯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動,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邊城的人性美。教學中應以學生品讀討論爲主,教師適當點拔。

《邊城》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感受理解小說中體現的“人性美”,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2、品味學習小說中詩一般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教學步驟:

1、匯入新課: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爲“有意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投影、配樂、朗誦)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小說寫的就是這戶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邊城》教案》。她是怎樣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讀)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這就是翠翠。小說中天保、儺送這兩兄弟都愛上了她,不禁爲愛情展開了競爭,按當地習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聲向姑娘求愛,陰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圓了,我們的課文中的故事便是從這兒開始的。

2、整體把握,梳理情節:

課前大家已自讀了課文,下面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投影)

(1)課文三節內容有沒有一箇中心事件?

(2)圍繞這個中心事件,三節內容具體寫了什麼?

(同學們討論發言)

明確:

A.節選的三節內容都是圍繞一箇中心事件來寫的,中心事件是“聽歌”。

B.三節內容具體寫的是:

第一節:十四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第二節:十五的白天祖父進城鼓勵大佬繼續唱歌,卻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節:十五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3、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它不同於一般小說以情節取勝,它向我們展示的是美。

沈從文說:“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卻很少。”

沈從文的《邊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純厚的世俗人情,來表現一種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我們一起來發現美、展示美、品味美。

《邊城》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教學步驟:

1、匯入新課: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爲“有意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2、整體把握,梳理情節:

3、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① 景美——湘西的青山綠水

“我平常最會想像好景緻,且會描寫好景緻。”沈從文對寫景可算是一個聖手。《邊城》寫景處皆十分精彩。

②情美: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祖孫相依爲命的親情:

邊民純樸的風情:

③人美:

青山綠水的鄉土氣息 ———— 景美

邊民純樸的風情

標籤:邊城 九篇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