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小學生精選中秋話題作文八篇

1中秋節

小學生精選中秋話題作文八篇

初四了,一天時間依舊是24小時,但似乎格外的緊張,休息的時間少了,學習的時間多了,每天學習的時間遠遠多於和爸媽聊天的時間,所以倍加珍惜假日,今年國慶中秋放假,一定要趁假期把學習的煩惱和爸媽磨嘰磨嘰。

中秋節——一個團圓的節日,晚上吃完飯我和爸媽圍坐在桌前。

我說:“爸媽,我覺得上學真累,每天早出晚歸的。上課要集中精力,下課要請教疑難問題,回家還要做作業。每天那麼晚睡,我已經是一個頭兩個大了。不管是週末還是假期,我們總有做不完的作業。”老媽說:“那沒辦法呀,你如果不現在不好好學習學習,就不能上好高中,也就考不上好大學,更別提找到好工作了。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對學生來說讀好書是唯一的出路。“哎呀,可我現在真的很累呀。你們小時候學習好嗎?學習有這麼累嗎?”老爸急忙接一句;“我那時可聰明瞭,所有的東西一學就會。”我“噗”的一下笑出來,又接着說:“那你現在怎麼沒成科學家或是工程師呢?”老爸嘆了一口氣,小聲說:“那時根本沒有想到現在,每天除了玩就是玩,沒把學習看得很重,當然就沒有多大本事。再說了聰明歸聰明,不努力也是白費。”老媽也插一句:“沒聽過這樣一句話麼: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到媽媽這個歲數想記東西都難了。孩子,先有苦後有甜,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我沉默了,雖然我心裏還是有些不平衡,再轉念想想爸媽說的話,還是有一定道理。

那晚,我失眠了,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只是上大學這一條路,但一個人要有理想併爲之奮鬥,不能不努力就放棄。人生能有幾回搏,我一骨碌從牀上起來,好多天來因繁重的學習壓力給我造成的壞情緒一掃而光。望着窗外的月亮,似乎比以往中秋夜看到的更大、更圓,心裏也更亮堂了。我對自己說:“奮鬥沒有結束!”

2中秋節

今天是中秋節,早上還真看不出來中秋的熱鬧,那平常不過的天卻在晚上奇蹟的出現那融烈的煙花,花兒是歡迎我似得笑燦了臉,轉瞬又換成了下一個,還有那從鄰居家傳出的骰子聲,“鐺鐺”響。

我呢?當然是跑到超市裏買今天的獎品,食品區那裏正可謂是超市裏的一道風景線,都可以像骨牌那樣推到一個全軍覆沒!我站在那真的有種想暴走的感覺,但事實是我緊咬着牙,忍着被擠的可能衝進去買,還好比較熟悉那裏,三下五除,我就把想買的那一大袋抱在懷裏,屁顛屁顛地走着。

當回到家時,迎面而來的是姐姐,把我的東西全捧進客廳的桌子上,當骰子和碗放在桌子上時,就決定了“博餅大賽”的開始啦!

輪迴着,前幾盤,姐姐運氣超好,相反的哥哥的運氣卻超爛,其他人都滿平穩的,姐姐那一笑啊,真要咧到耳朵根邊上了,這次又輪到我了,我一把抓起骰子,使勁一擲, 骰子 “叮叮噹噹”的掉在碗中,砰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骰子又像一隻調皮的小猴子,在碗中打起轉來。我口中雖然唸叨着“勝敗乃兵家常事”,可心理卻沒有大的把握。 骰子終於原地不動了,我小心翼翼地點着數:“一,二,三,四,五,六 是對堂,哈哈!” 我高興的喊叫着……

家裏盪漾着一片溫馨的海洋,中秋的月亮現在看起來真的好圓好圓,好亮好亮……

3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是一年中秋節,但今年卻不同,因爲今年是我上中學後的第一個中秋。

回想小時候過的中秋節,我便哭笑不得,每當月亮升起時,我總會興奮的用小手指着月亮,大人都嚇唬我說:“不可以用手指月亮,不然你的耳朵就會被割的。”那時的我信以爲真,覺得月亮太神奇了,現在想想,發現小時候的我太有趣了!

今天,一吃完晚飯,我便和爸爸,媽媽,奶奶一起去我家附近的'市民廣場度過今年的中秋。來到了廣場,眼前人山人海,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廣場上有的男女老少在跳廣場舞,有的在放風箏,有的小孩在追逐打鬧,有的商家爲了賺錢賣起了孔明燈……

我們坐在廣場的草坪上吃着月餅,很快一輪圓月在夜空中冉冉升起,看着高高升起的月亮,宛如一個圓潤亮澤的白寶石在黑夜裏站崗,非常美,令人無限的遐想。我看着朗朗的明月,不禁想起了那住在月宮的嫦娥和那桂樹下的玉兔。記得小時候,我竟以爲這是真的,希望有一雙翅膀,飛到月亮上去,向嫦娥玉兔問好,在空中遨遊,還可以看到美好的夜景,觀察大大的月亮,那該多好呀!

我想,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其樂融融的在一起嘮嗑,吃着月餅,看花賞月吧。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收穫。我願意在這種意境中感受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夜深了,原本熱鬧非凡的廣場上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我們也慢慢悠悠的走回了家,我擡頭望着天上一輪冷清的明月,心想:廣寒宮的嫦娥姐姐必定羨慕這人間的祥和、繁華吧……

4中秋節

明月皎皎照我牀,星漢西流夜未央。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那樣的夜晚也該在中秋前後吧。肯定不會是玉人和月折梅的冬夜,因爲蟄聲喧喧。月光分明很好,好得令人無法入睡。它轉朱閣,低綺戶,用一片清輝點綴人的無眠,厚厚的窗簾也無法阻止它的長驅直入。

月下漫步,脫口而出的往往都是前人的句子。左奔右突,兜一大圈子還是會落到某位先賢手中。彷彿他們在無聲的抗議:這片月光是我的。再冥思苦想,還是落了陳窠。別去江邊,屈原李白們在行吟。別去橋上,二十四橋明月夜和楓橋夜泊還不夠嗎?別去樹下,月上柳梢頭明月鬆間照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早成了名篇……月不該寂寞,熙熙攘攘涌動着的都是它的追隨者。只是可惜了我們這些後來人,老是牽人衣袖踩人足跟,被這圓影子折磨得神魂顛倒欲罷不能。詩句是他們的,我的確什麼都沒有。

月色太美了,美得總想與人分享。於是,思遠人懷故鄉之心油然而生。這瑤臺鏡白玉盤,無端把一些遊離的思緒集中放大了。它象個會念咒語的美麗妖精,而我們只是懵懂的書生,註定要受它的盅惑不能自拔。於是我們笑自己小時不識月,問它幾時有,舉杯殷勤相邀,怕它寂寞,還編造了嫦娥玉兔桂花樹給它,讓它逾發超凡脫俗起來。就是這輪明月,從遠古一直照到現在,不曉得給了多少文人墨客無邊的靈感,在他們筆下騰挪變化姿態萬千。終了還固執地長嘆一聲,月是故鄉明。

月光若有溫度,應該是幽寒的,象千年雪峯頂上終年不化的寒冰,需敲開用小火慢慢溫了,讓它表層鬆軟融化。

5中秋節

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家家的燈光都很亮,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暗,但到處都有人。歡笑聲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環境!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爲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爲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爲中秋節。歐陽詹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在這古老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有這樣的習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於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遊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感情、對親人的關懷與思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月餅也是團圓的象徵。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是具有一定意義的”餅”和”月”了。

中秋節的來歷也有人說是當時老百姓們爲推翻元朝的暴虐統治把”殺靴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放進月餅裏互相傳遞!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們推翻了。也許我們現在吃月餅是爲了慶祝勝利的喜悅吧!也有人說中秋節是豐收的季節,是農民們體驗享受豐收的喜悅與高興吧!

中秋節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徵,是充滿喜悅的象徵,讓我們共同歡過這個有”意義”的”中秋節!”吧!

6中秋節

中秋節的時候大家都要邊吃月餅邊賞月,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我來告訴你吧!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爲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爲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爲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爲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爲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爲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爲“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爲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爲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爲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爲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爲“團圓節”。

7中秋節

那天是中秋節,我在電腦前盡情地打遊戲。

忽然,一個電話把我的“心頭之火”給“撲滅”了。這時,只聽“你叫她一起來呀!”的一聲。“哦!”媽媽對我說:“是舅舅找了一個女朋友,今天要到我們家來玩。”說着,媽媽把紅腸,鴨頭,鴨脖子,鹽水鴨,鴨蒸肝,芋艿,火腿,紅燒肉,胡蘿蔔炒肉絲,花菜,刀豆拿了出來。而我卻繼續“網上衝浪”。過了一會兒,門外傳來“叮咚”一聲,我急忙去開門。突然,我驚呆了。一個既陌生又和藹的一位阿姨和舅舅一起進來了。我想:這肯定是舅媽。我便叫了一聲:“舅媽,你好!”我這一叫,大家全出來了。舅舅說:“她姓‘騰’,騰飛的‘騰’。”舅媽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張櫻桃嘴,一雙小耳朵,一頭天然卷的烏黑的頭髮。

我們讓他們先坐,然後,我們聊了一會兒就吃飯,今天可飽餐一頓,舅媽想收拾一下,可媽媽說在這裏第一次不可以動一丁點,第二次纔可以動。我乘機問舅媽:“你喜歡看什麼類型的電視節目?”“紀實類的。”“那你喜歡體育嗎?”“喜歡!”“動畫片呢!”“不喜歡。”“那電腦遊戲呢?”我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問了出來“更不喜歡!”我的神經崩潰了,只能把舅媽請到房間裏看紀實節目。看了一會兒,我問舅媽:“你不覺得這些蟲子很噁心嗎?”“不。”舅媽坦然自若地回答。這時,我想到了“十運會”我馬上把電視節目調到體育頻道。伊辛巴耶瓦正在撐杆跳,我把舅舅叫進來,讓他給舅媽介紹介紹。這時,“男子110米欄”比賽要開始了,劉翔又出來了,我的偶像。可,我失望極了,起跑了三次,都有人犯規了,最終,一位德國選手被罰下場了!劉翔還是贏了……

那年的中秋節就是不一樣啊:吃,喝,玩,樂,樣樣聚全,還讓我認識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舅媽”呢!

8中秋節

晉北大地的八月,秋高氣爽,在豔陽高照下,瓦藍瓦藍的天空像洗過一樣明淨,棉花團似的雲朵就像繡在藍色絨毯上的大花。瑟瑟的秋風吹熟了田裏的莊稼,大白楊的葉子變黃了,爬山虎的葉子已經變紅,小草,不像夏天那樣精神抖擻,果樹上那累累果實由青變黃,由青變紅,漸漸從葉子中間顯露出來,散發出一陣陣清香。成熟的氣息盪漾在秋天的空間,豐收的喜悅流淌在人們的心田裏。

此刻,中華民族的古老而傳統的節日中秋節也邁着輕盈的腳步向我們走來,它給我們帶來了溫馨,帶來了希望。

中秋節也叫仲秋節或團圓節,每到這個時候,出門在外的人們都要回家過節,人們有院子的,把家裏的桌子搬到院子裏,擺放上貢品,有香蕉,蘋果,紅提,馬奶提,梨,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月餅。媽媽還在桌前擺上香爐,裏面插上了三根香。我心血來潮,把我所有的賽車從盒子裏拿了出來,擺到了桌子的下層,我邊笑邊說“哇哈哈,看吧,我的賽車多酷!”我把其中唯一的一輛帶車燈的車開啟開關。哇!我的車燈比蠟燭還亮!

這時,媽媽出來了,對我說:“你在忙活什麼呢?”我笑嘻嘻地對媽媽說:“媽媽,你看,這是我的傑作!”媽媽仔細一看,下面擺的全部是賽車,媽媽讓我別擺,我說:“不要嘛,再說了,我也要讓月亮公公,不,是月亮婆婆,讓月亮婆婆看看我們地球孩子玩兒的是什麼,也讓她給星星孩子們買點好玩兒的嘛!”媽媽也只能讓我擺着了。過了一會兒,媽媽對我說:“孩子,爸爸要響花炮呢。”我趕緊進了家,跑到了二樓,看着那一個個煙火直射雲宵,我用望遠鏡看着天上的月亮,邊看邊想,你說這嫦娥也真是的,爲什麼要偷吃后羿的仙丹呢?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麼嫦娥現在一定在廣寒宮裏眺望着人間美麗的煙火。作文

我已經置身於那美麗的月宮。

之後,我的爸爸把桌子搬回了家,這時,聯歡晚會已經開始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月餅邊看電視,直到晚會完畢,這時,外面又是一片炮聲,我想到了香港,澳門迴歸祖國,還想到七子之歌裏的第三首---

臺灣,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羣弟,

我便是臺灣,……

二零XX年的中秋節真令人幸福,難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