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中秋節祭月作文

拜月即拜祭“月神”,也就是平時老百姓說的“嫦娥”。古人透過祭拜的形式,祈求團聚、康樂與幸福。“拜月”是從秋分祭月這一古老禮俗演化而來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羣臣祭月的禮制。按習俗,女子拜月,男子觀禮。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祭月作文,歡迎閱讀。

中秋節祭月作文

篇一:關於中秋節祭月的作文

“祭月”是我家鄉的一種傳統習俗。每逢中秋前一天,母親總是烙下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餅,大的叫“鍋魁”,小的叫“果子”,做成獅子、狗、老鼠等形狀,真是栩栩如生。我們小孩子嘴饞,還未隔夜,獅子和狗已缺腿少頭。

第二天傍晚母親要準備祭品,才發現“動物”們已遭了浩劫,便拿起笤帚到裏屋找我和弟弟。這時,我們早已乖乖地趴在板凳上寫字。母親看到我們認認真真的樣子,就輕輕掩上門,繼續去準備祭月的物品。媽媽前腳剛出門,弟弟便站起來,跑到門邊,將門慢慢推開一條縫,斜着眼看媽媽在堂屋侍弄那些祭品。弟弟擠眉弄眼,叫我一起去看,我也關心着我們的“傑作”,快速湊過去。只見媽媽將那些面目全非的祭品左挑右揀,搖頭嘆息,最後總算選好了一盤。她閉着雙眼,兩手合十,嘴裏還唸唸有詞:“阿彌託佛,請月亮姑姑不要責怪,不知是哪裏的饞貓野耗子偷吃了聖品。阿彌託佛。”然後纔將盤子端到庭院中。

我和弟弟相視而笑,掩上門,在屋裏又笑又鬧,在地下炕上滾來滾去。

月亮上來了,準確地說,是月亮越過了我家的屋頂。媽媽在院子裏大聲喊我們,我們不情願地從電視機前挪到院子裏的供桌邊。媽媽吩咐我們坐在供桌周圍,坐端正,閉上眼,聽她講故事。我們高興極了,立刻按媽媽的要求,擺出一副虔誠的樣子。

安靜的大院落,蟬噪聲聲。媽媽輕柔的聲音,將我們帶入了另一個世界。

很久以期,有一個女子,名字叫嫦娥,因爲吃了靈藥,她從人間飛到了月亮上。這裏到處是沙漠,偶爾看到一棵樹,也是光禿禿的。她每天面對着沙漠,思念着人間的美好生活,以及給她帶來無限樂趣的白兔。也不知這樣站了多長時間,突然那隻她朝思暮想的白兔來到了她身邊。她抱起白兔,才發現兔子的雙眼已被風沙刮紅了,嫦娥哭了。奇怪,那些眼淚滴在沙漠上,立刻變成了一條清澈的小溪和一棵棵馨香的桂花樹……

不知什麼時候媽媽的故事講完了,我們仍然兩肘支在桌子上,眼睛微閉着,似乎也飛上了月亮,提着水桶,跟着嫦娥,澆那些桂花樹。樹林裏到處跑着獅子、狗等各種動物,樹上掛着一個個“鍋魁”。

我的童年,是母親親手編制的夢幻,我的未來母親也正在爲我編制着。現在的晚上我依然做着同樣的夢:母親抱着兩隻白兔,而兩隻白兔又變成了我和弟弟。

篇二:關於中秋節祭月的作文

唐代初步形成了中秋節,但是這時候人們過中秋節主要是飲酒賞月,沒見到關於中秋節拜月的記載。宋代中秋節有了拜月的民間習俗,不過當時的拜月在中秋節習俗中並不重要,也不普遍,儀式遠不如後世鄭重。根據目前所見資料,宋代拜月主要是少男少女對月祝禱、許願。據宋代金盈之所寫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八月”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澹佇妝飾,則願貌似嫦娥,員(圓)如皓月"。

當時有人作詩說:“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爲嫦娥愛少年。”意思是說大家不要驚訝別人考取功名太早,那是因爲嫦娥喜歡少年。書裏還記載了一個傳說: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叫無鹽的女子,是天下最醜的女人,因爲幼年拜月,後來因德行好被選人皇宮,但皇帝沒有寵幸她,就是因爲她貌醜,沒有跟她同房。又一次,皇上在賞月時看到她,見她姿色異常美麗,就很喜歡她、寵愛她,並立她爲皇后。宋代詩人劉辰翁《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後不見月》詞有“笑他拜月不曾圓”一句,是寫中秋節下雨,雨後天上陰雲不散,看不到月亮,兒女要拜月而不能。按以上記載,宋時祭月與後世頗有不同,一是拜月者是少男少女,明清以後男不拜月,而以成年婦女爲主;二是這時拜月儀式比較簡略,沒有準備食物做供品。而且拜月是在賞月活動中發生的事.不是像後世那樣專門搞的拜月儀式,也不是各地普遍都搞的儀式。

宋代拜月沒有見到婚後婦女祈子的記載,但是宋時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裏有這樣的話:“舊傳是夜月色明朗,則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濱老蚌吐納月影,則多產明珠,比明年採珠捕兔者,此夕爲驗。”說那些養兔採珠的人,在這晚上占卜,很靈驗:兔子在月光下玩耍而受孕,將來·定生很多小兔子;海濱老蚌在月影下張合吐納,就能產很多明珠。這裏也是說月神主生殖的意思,不過沒說主管人的生育,而是管兔子和蚌的生育,這可能是因爲月中有玉兔的傳說和圓月如明珠的緣故。

篇三:關於中秋節祭月的作文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爲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衆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爲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傳說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儀式

其實,拜月是由祭月發展而來,所以拜月的儀式與祭月相似,流程大體爲上香、祭酒、誦讀祝文、焚祝文及月光紙、拜月。

篇四:關於中秋節祭月的作文

拜月的目的,不止於“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在民間,人們還用拜月來爲農作物是否豐收占卜,更有女子拜月以求子。

拜月,古人稱之爲“拜月祭”。嚴格地說,“拜月祭”,有兩次。

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後,陰氣漸盛,古人在這一天晚上舉行祭祀活動“拜月祭”。又月亮屬陰,代表的是“寒”,所以謂之“迎寒”。唐人陸德明在爲《周禮》“圭璧以祀日月”一句作的釋文中說:“祭日月,謂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

但古人最重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農曆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節。此風延續至今。

因時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異。

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陳瓜果、月餅供月,進行祭拜,然後賞月。如嘉靖河南《固始縣誌》:“中秋列瓜果酒餅,男女望月羅拜,已而歡飲,謂之玩月。”《帝京景物略》又曰:“於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這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

在有的地方,還有衆人出外遊賞的習俗。南宋《新編醉翁談錄》較爲詳細地記錄了這一拜月風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這段文字,不僅記述了拜月的盛況,還指出了拜月的目的。其實,拜月的目的,不止於“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在民間,人們還用拜月來爲農作物是否豐收占卜,如《瑣碎錄》就記載了民間“佔蕎麥”之俗:“中秋無月,則兔不孕,蚌不胎,蕎麥不實,蓋緣兔蚌望月而孕胎,蕎麥得月而實。”這雖然沒有科學道理,近於無稽之談,但卻也反映出古人對月的'崇拜和運用。

因月屬陰性,主生育,所以古代更有女子拜月以求子,甚至於“乞子”成爲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之一,“人家兒女於月下設果餅、環服之類,羣望月而拜,致辭,謂之請月姑。”她們希望“月姑”送子。到了清代,“拜月求子”又和“摸秋”聯繫在了一起。道光安徽《繁昌縣誌》敘說當地的中秋夜:“婦女聯袂出遊,遇菜圃輒竊南瓜爲宜男兆,名曰摸秋。亦有中年乞嗣者,親友于是夕亦取南瓜,用鼓吹爆竹餉之,謂之送子。”這些,都體現着人們拜月求子的美好願望。

時至今日,中秋拜月,仍然是人們的清賞佳節,只是其文化內涵發生了些許的變化。月圓,人亦要圓,只要明月不息,拜月習俗也就綿延不絕。

篇五:關於中秋節祭月的作文

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着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孃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爲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爲“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盪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爲斗香的,是由紙紮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鬥中插有紙紮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爲最盛。此外,城裏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斗。

標籤: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