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清明節日記作文10篇

清明節日記作文1

我領略過長城的雄偉,體會過巾山的美麗,卻從沒登上過有”臨海香格里拉“之稱的山——蘭田!

清明節日記作文10篇

今天,趁着清明放假,媽媽提議去蘭田山玩玩,爸爸便帶上我們出發了,一路上,我簡直比媽媽還激動,腦袋裏一直在想着圖片中蘭田的美麗景色:金黃金黃的梯田,長勢旺盛的樹木,清新甜潤的空氣……

慢慢地,車子開入了一座白茫茫的山,我們什麼也看不清了,我索性閉上了眼睛。”啊,是雲!“忽然,我聽到蔣悠其叫了一聲,就睜開了眼睛一看,可不是嘛!車子竟開進了雲霧裏!

下了車,我懷着興奮的心情繼續往山上走,哇!世界變成了雪白色的!只見那原本金黃的梯田,在漫天大霧裏,也只剩下一大片灰色的影子了,若隱若現;一棵粗壯的大樹站在雲霧裏,一會兒消失,帶一會兒出現,像一位守護着藍田的士兵正在巡邏呢!我驚呆了,這兒簡直就是仙境哪是!

我們找到了東臨水庫,坐了下來。只見水面上安靜極了,一點兒波浪也沒有,好象一面大鏡子。這時,一塊石頭滑了下去,碰碎了這面美麗無比的大鏡子,水面一下子變得波光粼粼,像一位可愛的孩子在笑着歡迎我們哩!

我躺在水面的草地上,一陣微風吹來,拂過我的面龐,真愜意啊!

美麗的蘭田雖然沒有圖片中那樣美麗,但,它有自己不一樣的風采。我會回來的!蘭田!

清明節日記作文2

清明節到了,你們知道都有哪些習俗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自古以來,清明節這一天要去掃墓、踏青、放風箏、盪鞦韆、拔河、植樹等等,活動豐富多彩。

有一首詩寫的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很好地表達了清明節即沉痛哀悼死者,又迎接春天到來的達觀與喜悅心情。

首先介紹下掃墓。這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之一。這一天要帶着美麗素雅的鮮花、醇香甘冽的美酒、各種新鮮的水果,去給故去的親人掃墓。但有一點不能帶,那就是火。因爲掃墓都是在山上,山上有許多的花草樹木,一但燃燒了,就會造成很大的危害。(考慮周到)

掃完了墓,就要出去踏青,同時參加各種體育和娛樂活動。比如,可以在草地上放風箏,這時天上已經有好多的風箏了,有燕子的、有蝴蝶的、有蜜蜂的… …真是式樣繁多,花色齊全,好像天上開了個迎接春天的動物聯歡會!

同時,還可以在清澈見底的小河邊上種那挺拔的小樹,這個時候,你會看到可愛的小鳥在白雲間快樂地歌唱,小河裏的魚兒,在活潑潑地相互嬉戲,真是可愛極了!你還會看到美麗的桃花盛開了,開出了粉紅色的花瓣,像風妹妹鑽進了桃花裏伸了個懶腰。

清明節的習俗真是豐富多彩極了!

清明節日記作文3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像去年一樣和母親一同去爲外公掃墓。在路上,我不停地追問着母親:"母親母親,爺爺是長得什麼樣子呢?"母親總是和藹可親地說:"就和母親一樣啊!"我的外公在母親讀四年級的時候就去世了,也沒留下一張照片。每當其他同學提起外公對自己怎樣好的時候,我總是又羨慕又傷心。

到了外婆家,向我們迎來的便是年過六旬的外婆。我來到房間裏,折起了紙花,也把一個個思念折進了紙裏。下午,太陽當頭照,我、母親、大姨和外婆頂着烈日到山上給外公掃墓。一到山下擡頭仰望,就看見滿山一派翠綠的景象。大姨扛着鋤頭一會把這叢草給除了,一會又把那根刺藤給割了。不一會,一條小路就被我們給"開闢"出來。

來到外公的墳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滿青苔的陶罐,封得嚴嚴實實,只露出地面一小截,那裏面裝着外公的骨灰。大姨和奶奶開始除雜草,她們一會把墳墓上的小山竹給鋤了,一會又把雜草給割了,不一會,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乾乾淨淨的墳墓。

我麻利地從袋子裏取出紙花紙帶,灑在了外公的墳墓上,最後把一束美麗的菊花擺在陶罐,聽母親說,菊花代表對去世親人的思念。這時,墳墓像變魔術似的變成了一座大花椅子。奶奶也在墳墓前擺上圓鼓鼓的鴨蛋、香噴噴的肉、紅通通的蘋果、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餞……

我們把香點着,雙手舉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隨後,我們燒起了紙錢,放起了鞭炮。"啪啪啪……"那炮聲好像是外公在我們表示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哇哇大哭了起來:"外公,外公,我要外公!"母親對我說:"孩子,你別哭!人死了不可能復活。你外公雖然不在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孫很健康、很乖巧,他一定會很欣慰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就是對外公最好的思念。"我懂事地點點頭。隨後,母親拉着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外公,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清明節日記作文4

天漸漸破曉,深藍色的天空還嵌着幾顆殘星,一彎余月仍然依依不捨的鉤在天上。風兒輕輕地吹着,葉兒輕輕地舞着。

遠處,灰濛濛的山,綠茵茵的樹。我欠起疲憊的身子,下牀,爲清明的高潮做着簡單的準備。用水捋過臉頰,好清涼啊!把一夜的勞累帶去,將一天的開懷帶來。大家陸續起牀,村子漸漸熱鬧起來了,可是少了些喜悅,唉!因爲這是去看望去了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們的日子啊!

綠林中迴盪着家人空泛的歡笑聲,雖然是笑,可讓人心碎。我默然、快步的走着,不久,到了外祖母的墓前,心中又浮現了她慈祥的面容,我又久久的沉浸美麗在回憶裏,無法自拔,哥哥喊我了,我纔回過神來。

大家做着簡單,但又不可缺少的準備工作:拾柴火,把老人生前愛吃的點心供在墓前,除掉墳上的雜草,燒香、燒紙。我們常常到這兒來玩,對這兒再熟悉不過,可是現在,卻倍感陌生,也許是因爲今天的節氣,也許是因爲思念的折磨。

我和哥哥徜徉在陽光下,說着,笑着,可我深深的懂得,哥哥和我一樣,在心靈深處哭泣着,被曾經那些溫暖鮮豔過的畫面割着,刺着……

回憶像旋轉的木馬,在腦海裏轉不停,好美好美,可,心就這樣美美的痛了。

哥哥突然問我,“想她嗎?”“還用問嗎?嗯……很想她,很想很想。你也一樣吧?”我擡頭,卻看見哥哥的臉上寫滿了無奈。“呵,是啊,我是明知故問了,但,心裏就是這樣問的,也不知爲什麼。瑤瑤,‘思念是會呼吸的的痛’說得好對啊,這思念已經植根在我的心田,長得越來越茂盛,帶來好多好多痛啊……”“嗯嗯”說着,淚差點就流出來了,忍着,硬逼了回去,因爲她說過“瑤瑤,要堅強啊!”

下山了,忍着悲傷,忍着不捨。

心情壞了好了,一念之間的事,但愛她永遠不變。

“昨天走着我們的路,今天留下我的孤獨,瑟瑟的風兒刮個不停,生命在嘆息,我的親人,你在哪裏?早晨爲你摘的鮮花,下午成爲你的葬禮,一塊石板隔着兩重天,牆都成了窗,卻不見光。用手托起靈魂,輕輕撫去你的憂傷,把苦難留在地上,輕輕的去吧……”

清明節日記作文5

今年的清明小長假,我和爸爸媽媽去了浙江桐廬,來到美麗的'富春江。

富春江的水真靜啊!靜的像一塊翠玉,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一顆小的石子掉進水中立刻激起一圈圈波紋。輪船急速駛去,螺旋槳涌起的水,一會高一會低,彷彿像沙漠裏的沙子,一會兒陷下去,一會兒涌上來。富春江的水真綠呀!綠得像無瑕的翡翠,小船兒盪漾在江上,就如盪漾在綠色的草原上,讓人心曠神怡,再加上週圍的山,真像起進了仙境。

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富春江的山真高啊!一座座拔地而起,連綿不斷。你瞧,那座山高得似乎穿破雲層。如果站在山頂上,向下俯視輪船就變成了火柴,輪上的人變成了小螞蟻。富春江的水真青呀!林海呼嘯,一陣風吹來樹林如大海一般激起波浪。在山上,有許多幾百年的古樹。

富春江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清明節日記作文6

小時候,我是個十分淘氣的小孩,常常纏着年滿七旬的曾祖父玩耍。

每年的清明節,我都很開心的,因爲可以去掃墓,但掃墓不是我的目的地,掃墓後的宴席上的紅包纔是我的終極目標,嘻嘻!

往往掃墓是最無聊的 ,但有了曾祖父的陪伴,便不再枯燥無味。有的年份,細雨綿綿,曾祖父必考我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的年份,天清氣爽,他老人家就考我另一首古詩:“街頭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妖邪。東風也作清明節,天遍來禽一樹花。”到了墓園,他也會考我另一首詩:“洛浦林塘春暮時,暫同遊賞莫相違。風光不要人傳語,一任花前盡醉歸。”我並不明白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只是朗朗背來,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每當此時,曾祖父就會高興地說:“孫兒真乖,真聰明。”他對着自己的晚輩我的長輩們誇獎我,讓我總成了大傢伙關注的焦點。曾祖父大大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我十歲時,曾祖父就患了嚴重的咳嗽,臥牀不起。有一年清明節,他突然把我叫住,要我背清明古詩。他斜倚牀前,眯縫着眼,頭往後仰,靜靜等我開口。房間裏的人不知什麼時候增加了好多個,連平日極少在家的父親也來了。我隱隱覺得不妙,但還是有聲有色地把詩吟誦了一番。曾祖父滿意地點了點頭,努力睜開眼睛,把我細細打量一番。父親把我領了出來。

不久,曾祖父病逝了。我才知道那是最嚴重的一次生病。曾祖父最後聽我吟誦了他生前教我的三首清明詩,帶着滿足離開了人世。我後來也明白,在曾祖父的眼裏,清明既是一個充滿哀愁的節日,也是踏青賞遊的好日子,更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

今年清明節,我和父親來到曾祖父的墓前,我高聲朗誦着這三首古詩,告慰他老人家太平盛世,我們正詩意地活着。

清明節日記作文7

星期六,我們全家去老家爲祖先掃墓。

到了祖墳所在的山坡上時,我就拿起掃把,把祖墳周圍的落葉等垃圾掃得乾乾淨淨。接着又拿起抹布,沾上清水,仔仔細細地擦着墓碑。經過一番有力地擦拭後,祖先的墓碑祖先的墓碑新的一樣一塵不染,光亮如新。沒多久,祖墳就被我們掃好了,我們祭拜後,便走回老家吃午飯。

吃完香噴噴的午飯後,我躺在牀上,心中不由得想到:清明節是個祭拜祖先的節日,是我們大家應該做的,掃墓的我們要表揚,想來卻不能來的也要給予表揚。但從來沒有想過掃墓的人應該受到批評與譴責!大家有沒有想過,祖先功勞有多大?祖先爲我們留下了土地,讓我們有地蓋房,有地耕種……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祖先的功勞不可沒啊!而現在有些人到了清明節,卻絲毫沒有掃墓的想法,把已過世的祖先冷落一旁,任憑野草長滿墳墓。這樣的人難道不應受到人們的譴責嗎?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是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日記作文8

久居市區成天行走在高樓之間,眼前晃動的是川流不息的人羣和來來往往的車輛,今年的清明節到隨着父母一起去鄉下老家南科村掃墓。車行在鄉間的小路上,開闊的視野,碧綠的農田,新鮮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一路上,無限風光盡收眼底:舉目遠眺,羣山連綿不絕,山上滿目青翠,就像一塊大地毯鑲嵌在大地上。近處的樹木時而靜止不動,時而隨風搖擺。各種不同的花朵也競相開放,爭奇鬥豔。蜜蜂和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機靈的小鳥在樹枝上飛來飛去還不時地回過頭來望望我們。在這古老的山村中,顯出從未有過的生機與活力。

不知不覺中,目的地到了,我們放下祭品,就開始忙開了。由於天氣炎熱,此時的我們都已是汗流浹背了。大人們在忙着掃墓和擺祭品,我們小孩子則趁着這個機會,有的在樹陰下乘涼,有的則在忙着捕蟬,好不熱鬧,山村中不時傳來歡樂的笑聲。

過了一會,長輩們已經把祭品擺好了,便招呼我們過來祭拜。祭品很豐富,有水果、食物和冥錢等。我想:這是子孫們對長輩們的一種孝敬方式吧。於是,孩子們便和大人們一起祭拜。祭拜完後照常理是要放鞭炮,這也是小孩子們喜歡清明的一個原因之一。可是今年卻沒有放,我問父親這是爲什麼?父親說那是因爲每年清明時放鞭炮都會發生太多火災,所以不許燃放鞭炮,難道你沒有看告示嗎?聽了父親這段話,我腦海立即浮現出那張告示來,上面確實有不許燃放鞭炮這一條。沒想到父親還挺守規的嘛!

在掃墓時,我看到了許多來掃墓的人,但他們好像沒把那張告示放在眼裏,同我父親比起來,他們真是不如我父親呀!我想倘若人人都守規的話,那該是多麼和諧的一個社會呀!

讓我們現在就行動起來,改掉以往社會中的陋習,人人爭做文明人,讓嶄新的社會呈現在我們面前吧!

清明節日記作文9

清明節到了,我們四年級全體同學去烈士陵園掃墓。

八點鐘,老師通知我們到操場集合。我們是一個班一個班走的,我班排在第二,王首政扛着紅旗走在前面,我們排着整齊的隊伍在他後面慢慢朝前走。

我們懷着莊嚴的心情,一步步走向烈士陵園。在那裏,我們將見到各位烈士的墓碑,將參觀到他們的英雄事蹟……

到了烈士陵園,我們看到墓碑前早已擺了很多的花圈,上面寫着對烈士的讚美詞句,我們也要爲烈士敬獻花圈,以表示我們的敬仰與懷念之情。

在戰役廳前我們做了六個項目的活動,其中有兩項是最值得紀念的,那就是敬獻花圈與向烈士們三鞠躬。

獻花圈時,我站在那裏,看着花圈靜靜地擺放到臺階上,敬愛的烈士們,我來看你們來了,我們的老師與同學都來看你們來了!

對着花圈三鞠躬,心情無比沉重。我的腦海裏浮現出烈士們爲了祖國,爲了人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是多麼偉大啊!

隨後,我們來到英烈廳。英烈廳是一些關於烈士們的介紹,讓我們更多的瞭解了這些烈士們的英雄事蹟。

參觀完英烈廳,老師又帶領我們來到英雄們墓碑前。我們紛紛把自己帶來的雞蛋放在碑前,來祭奠犧牲的烈士們。

而後我們又分別參觀了支前廳與戰役廳。戰役廳也是一個資料廳,在這裏我們大飽眼福,更加仔細地瞭解那些烈士們。

九點二十,我們在戰役廳前集合,按照原來的順序返回學校。我們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清明節。

清明節日記作文10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愛國之心是無人能比的。

我們怎能忘了屈原,在懷王客死於秦之時來到江邊,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漁夫勸他說:“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屈原長嘆一聲說:“世人又有誰能理解我呢?楚國日削月割,懷王客死於秦,只剩下無能的襄王與子蘭。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顏面苟活於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頭之恨!”乃作《懷沙》之賦,然後懷石投汨羅江一死。後人對此不平,以爲楚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盡忠和報效,我認爲這忽視了他作爲“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前者是別無選擇的獻身,後者卻是投機。身爲“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國亡國的事實。

僅作爲一個“詩人”,即使“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可以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爲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奉獻,但作爲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爲一個政治家面對失敗的唯一選擇,他把作爲“政治家”的責任放到“詩人”之上,這纔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會等到敵國軍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的、獨立的死。“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羅江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如歸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偉大的,他爲了祖國,爲了社稷,殫思極慮,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給了我們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的中國,生人走到死的邊界,冥冥之中的靈魂也來與生人相逢。中國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裏,還活在那些傑出的生裏,活在那些傑出的死裏,活在歷史裏,活在未來中。五千年積澱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這使得中國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體上的人生更爲漫長浩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