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初三寫端午節的高分作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三寫端午節的高分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三寫端午節的高分作文

初三寫端午節的高分作文1

我國有許多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但最令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

那天,田老師帶來了一袋熱乎乎的糉子,它們繫着白色的腰帶,穿着綠色的襯衫,笑盈盈地躺在口袋裏,好像對我說:“快來吃我呀。那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我的肚子已經在唱歌了,我趴在桌子上呆呆的望着那香噴噴的棕肉,恨不得上去咬幾口。

田老師似乎猜出了我們的心思,笑呵呵地說:“小饞貓們,想吃了吧,快點排隊上來嚐嚐吧。”“萬歲!”同學們高興地手舞足蹈。田老師慢慢地脫下糉子的衣服,露出了雪白雪白的糯米糰,糯米上還鑲嵌着幾顆紅寶石呢。不一會兒,終於輪到我了,我蹦蹦跳跳地走上講臺,拿起一根牙籤,輕輕地刺下一團糯米,蘸了一點白糖,高興地歡蹦亂跳。回到座位上,我有點嘴饞了,一下子就把它喂在嘴裏,太甜了。

最後,舔一舔嘴邊的白糖,實在是人間美味!以前我不喜歡吃糉子,今天爲何改變了這種想法。彭議瑩也上去刺了一小團,大搖大擺地走下講臺,來到我座位上,得意地給我聞聞那美味的糉子。我用可憐的眼神盯着她(意思是給我嚐點)她瞪了我一眼(意思是我還沒嚐嚐鮮呢)於是,她大口吃下了糉子,直喊好吃。我最後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着田老師手裏剩下的最後幾個糉子,田老師笑眯眯地說:“誰還沒吃糉子呀。”大家都舉起手說:“我,我,我。”還沒等老師下令,大家就一窩蜂似的涌上講臺,擠得田老師不知如何是好,就連真正沒吃到糉子的那名男同學也被我們遠遠地擠在後面去了。大家刺啊刺啊,我一看,時機終於到了,剛剛把手往裏面一伸,哎呀!一下子就被別人的牙籤刺到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只剩下最後一個糉子了,大家擠得更兇了,一個個糉子被我們刺得四分五裂,田老師手忙腳亂,應接不暇。就在我失望的時候,田老師突然轉過身往我嘴裏塞了一團糉子,我又歡又喜,捂着嘴高興地回到座位上,心裏有說不出的甜。糉子發完了,有些同學失望地回到座位,有的同學則很高興,大概搶了不少糉子吧。

這個開心的端午節真令我難忘。

初三寫端午節的高分作文2

今年是我最多朋友的一年,因爲我性格比較內向,現實生活中並沒有什麼要好的朋友跟我分享節日的快樂,也沒什麼友誼值得我珍藏。真的要感謝網絡帶給我這麼多真誠可愛的朋友們。在此我借網絡這交流平臺,衷心地感謝網絡上關心我,愛護我的朋友們,沒有你們支援我的作品,分享我的快樂。我還是何歡何樂可言?

在這糉葉飄香,氣氛溫馨的節日裏。網上網下到處瀰漫着濃厚的節日的'喜慶。人們在談論着端午節的由來和典故。書寫着那千年的傳說,把屈原的故事演繹出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在傳頌着那偉大的詩人不朽的神話。桑梓里也在洋溢着包糉子的喜悅,風裏到處飄蕩着糯米的甜膩,艾葉,菖蒲的清香。

翻開記憶的扉頁,三十多個年輪裏,曾經度過多少個記憶深刻的端午節?扳指細數,回眸往事。記憶深處最令我難忘的竟然是我身在異鄉爲異客時,度過的那年端午節讓我記憶猶新。

也許是我們山區很難見到龍舟的緣故吧,所以那年的記憶讓我久久不忘。一九九二年,我孤身一人在珠江三角洲打工。在東莞高步鎮,那裏水域寬廣,風光秀美,人民淳樸寬厚,對我們這些外地人一點也不欺生。那年端午節,我們公司跟當地政府一起組織搞了一場規模不小的龍舟賽。當年那賽龍舟的熱烈場景,讓我現在也還感到熱血沸騰。那種令人奮進,給人鼓舞,促進人們熱情向上的精神還是值得樂道的。

今天早市,看到人們在開始忙着包裹糉子和買賣做糉子的原料,我不由想起很多年以前,跟外婆一起包紮糉子時的那些溫馨的畫面。小小的我,總喜歡跟着和藹可親的外婆轉,幫她插大葉艾和菖蒲在門窗上討吉利和辟邪。幫她舀糯米紅豆放進糉葉裏讓她包裹。

外婆做的糉子小巧玲瓏,美觀大方,香甜可口。有一年端午節,我專門從學校跑到她家去拿糉子吃,外婆也許太疼愛我的緣故,怕我在學校吃不飽,讓我挑了20幾個去學校,結果可想而知,我吃壞了肚子,瀉了一個星期,瀉得我四肢發抖,渾身無力,讓我後來提起糉子就害怕。

我們這裏過端午節有采草藥做涼茶避暑的習慣,人們說端午節是藥王曬草藥的日子,老人說這天不能天晴,要不這年生病的人會多。所以我們採來的草藥經常發黴,跟小夥伴去採過幾次都壞了,我再也沒有勁頭去尋找了。就是這幾天出了太陽,草藥曬成功了,我也不怎麼喜歡喝那東西。

不同的地方過節的風俗習慣會有不同,我想,應該也大同小異吧。明天就是端午節了,祝朋友們節日愉快,身體健康,多吃幾個糉子吧,但是別貪吃哦!

初三寫端午節的高分作文3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的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我家鄉的端午節要比其他地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來吃,糉子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白白的糉肉,鹹糉子裏紅紅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糉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糉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糉子作爲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姥姥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糉子。

我家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着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

初三寫端午節的高分作文4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DD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糉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在永昌吃糉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爲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糉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