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華】糉子的作文10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糉子的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糉子的作文10篇

糉子的作文 篇1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有很多傳統活動,有賽龍舟、包糉子、掛艾葉等,我和我的母親今天包糉子。

傳說包糉子是爲紀念屈原的,我們今天就要包糉子紀念屈原的去世。早晨,我的母親買來一包清香的糉葉,之後把包裝紙撕開,我的母親拿起兩片糉葉,給我演示,我的母親把糉葉捲成一個三角形,之後往裏面裝一些糯米,之後又加了幾顆小紅棗,把這些弄好後,又往裏面加了一層糯米,之後,把葉子再卷好,捲成一個三角形,再用繩子綁好,一個清香的糉子完成了,我學着我的母親的樣子,做了個幾個粗糙的糉子,最後包了一盤子清香嫋嫋的糉子。我的母親把糉子放進鍋裏,糉子的香味滿家四溢,讓我有點迫不及待得感覺,三十分鐘後,一盤糉子纔算真正的完成了。

今天我吃到了自己包的糉子,雖然不算太好,但我特別有一種成就感,我也可以做美食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沒有花一分錢去買糉子,還吃到了好吃的糉子,還體驗到包糉子的快樂。

糉子的作文 篇2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有吃糉子的習俗。

在端午節的那天,你會看到家家戶戶在包糉子。早晨,媽媽喊我去廚房一起包糉子。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先把葉片包成一個空心三角,然後放上一些米,餡料可以是肉、豆、蜜棗……最後用米埋住餡兒,包好,放入鍋裏洗個“熱水澡”或者蒸個“桑拿”。

待到糉子熟了,你便會聞到家家戶戶傳出的糉子的香味兒。每家每戶包的糉子的形狀與種類都五花八門:有三角的、有四角的、有長條的……有鹹鴨蛋餡的、有肉餡的、有豆餡的、還有蜜棗餡的……每個糉子都讓你垂涎三尺。不管此時你走進了哪一家,主人家都會熱情的留你吃飯。

吃飽了糉子,還有人把糉子扔到江河裏去哩!我十分不解:好好的糉子不吃,扔到河裏幹嘛?真浪費!後來一問,才知道古代有個大詩人叫屈原,曾經多次提醒楚王小心鄰國,可楚王不聽勸告,結果最後楚國被鄰國消滅了。屈原十分傷心,跳河身亡。人們之所以朝河裏扔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於是就有了這個習俗。

“哎,你再不吃就涼了。”小夥伴把我“拉”了回來,嘿,我聽得入了迷,都忘了吃哩!糉子差一點兒就涼了,我趕忙吃了起來。

現在,端午節的習俗已經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我一定要將這習俗世代傳承!

糉子的作文 篇3

我吃過不少糉子,也常看大人們包糉子,可就是沒有親手包過一次。今天我終於可以大展伸手、如願以償了。

我的外婆從冰箱裏拿出幾匝糉葉、蘆葦葉、糯米、一盆用醬油浸着的鮮肉和一盆梅乾菜,餡料一切都擺好了。

我先把蘆葦一折,做成一個圓錐形,然後往小圓錐裏放一點糯米,再挑一點鮮肉,接着再蓋上一些糯米。我小心翼翼地用蘆葦葉按在糯米上,三角糉的形狀出現了。我把蘆葦葉沿着三角糉的輪廓繞呀繞,可是蘆葦葉卻不聽我使喚:葉子碎了,米也倒了出來。我的外婆過來幫我的忙,她一繞一紮就把我的第一個迷你糉紮好了,樣子看上去真是“醜陋”呀,我想第二個包得好看些。我第二個準備包一個像大人包的那樣的大糉子,可是兩三張棕葉疊在一起後,棕葉會動來動去,米會漏出來,我只能改包一張棕葉的小糉子,俗話說“一回生、兩回熟”,第二次包果然不再那麼“醜陋”了。我把長長的棕葉繞在糉子外,棕葉不但沒碎掉,輪廓還挺好看的,連線都是我獨自紮成的,像是那個不大美觀的糉子的“後代”做了“整容手術”,我的外婆見了我的第二個糉子都讚不絕口,我心裏樂開了花。

包完糉子後,我的外婆把糉子燒了進去,不一會兒,就盛了出來。我挑出了我包的糉子,解開線,嘗上一口。啊,糉子格外鮮美。

今天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還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春節”。

糉子的作文 篇4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民間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要用吃糉子來的方式紀念他。

姥姥住在她自己家,每當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都去看望她。她坐在沙發上爲我們包肉糉子。由於我的好奇心強,所以有時就看姥姥是怎樣的。姥姥笑眯眯的說:“爲什麼總看我,是不是想學呢?”我點頭稱是。“那我就教你吧!”姥姥爽快的答應了。首先,準備豬肉、糉子葉、醬油、雞粉、鹽和糯米。先把豬肉切成一塊一塊的,用醬油、雞粉和鹽淹上。再把糯米洗乾淨,等豬肉淹好了。就可以了。只見姥姥先把糉子葉折成一個不封口的三角形,放上糯米和豬肉,並一層一層地疊上去。再用糉子葉封上口並拿線紮緊就可以入鍋了。現在輪到我了,由於我是第一次,餡放得太多了,都被擠了出來,餡放的太少了,糉子癟了,線繃得太緊了,把糉子葉都繃破了。再包第二個時我就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慢慢包,終於包出一個和姥姥差不多的糉子。

透過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事不但要注意結果,更要注意過程,因爲只有過程,才能帶給人們一種快樂。

糉子的作文 篇5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端午的歌謠,是清晨的布穀鳥起的調。故鄉從仲夏夜的夢中醒來,睡眼惺忪中瞅見階前的青草裏,綴滿昨夜清香的露珠。

你細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溼潤,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柔軟的頭髮,睡意便在那芬芳中忽然散去。

我看着你把兩束糉葉散亂地鋪在白瓷的盆裏,再澆上一壺滾燙的水。水汽升起,攜裹着嫋嫋清香,如同沸水沖茶,將葉裏蘊含着的香氣點染出來。那香氣似活了一般。在你手裏,清香原來可以生長。被你泡得飽滿的米,都相互倚着,慵懶得沉甸甸,像是喝了一夜的瓊漿,濃睡不消殘酒。你的糉子簡單至極,只放糯米和紅棗,青翠的葉裹着紅白的餡,微甜不膩,原始,純粹,卻有着獨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沉醉。

我最愛看你包糉子。三層糉葉錯落搭好,輕輕展開,抹平,兩手輕輕一彎,便彎出小小的圓錐形狀。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兩三顆紅棗點在米中,再一撮米蓋在上面。你的大手緊緊捏着盛滿的糉葉,一根細線緊緊繞過,纏兩圈,繫住,便成了一個精巧的四角糉子。每當我試圖包一個糉子時,卻總捏不住糉葉,纏不緊線,總是漏了米。你笑着對我說:“我孫女手小,不是幹活的命,一定清清閒閒享一輩子福。”端午的陽光照在你的背上,我坐在你的影子裏想,享一輩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你包的糉子……

糉子在鍋裏咕嘟咕嘟地響,是端午的歌謠最貼切的唱腔。香氣從廚房溢出,氤氳在整個院子上空。

我就這樣在端午的歌謠中成長。門前的小樹隔年盈尺,你卻在我的鮮嫩反襯下日漸白頭。

外婆,你的糉子,在每個端午,溫柔地敲打我回憶的味蕾。外婆,我想你了。

糉子的作文 篇6

在那個窮鄉僻壤的地方,我的家鄉也算得上是繁榮,所以每逢端午,必定熱熱鬧鬧的一派景象。

蜿蜒交錯的窄巷中,屋檐下,就地擺滿着各色小吃,到中午人們餓了,椅子一擺,幾個人湊上一桌,講講吃吃,整條巷子就滿滿當當都是談笑聲。在家鄉,人們大多懶得自己辦吃食,上酒樓置上幾桌,節日就這麼晃過。但端午節的糉子,定要“自食其力”的。把浸在桶裏的竹葉擺在一邊,鹹草串進門圈,再將忙一早上才切好的香菇,醃好的五花肉等料子整齊地碼桌上,木凳一放,就可以在門檻邊忙上好幾個小時,還可以跟對面的人家聊上幾句。棉湖的孩子都是幸福的,沒說有誰的母親不會做小吃,包糉子。在母親忙活時,他們便撈上幾片葉子,扯下幾條鹹草,裝模作樣地填上幾把糯米,幾粒花生,用草胡亂繞上幾圈,倒也還看得過去。但肉等料子他們定是不敢亂碰,要是打翻了盆子,弄髒了地板,隔天的'“教育”逃不過的。家鄉的女人愛乾淨,再怎麼忙碌,都要乾淨。待母親繞足一串,便放進鍋裏,用火燒上半小時左右。若母親歡喜,還能將自己搗鼓了好一陣的“糉子”放進去。等待美食的時間往往是難熬的,孩子們便蹲在一旁剪一下竹葉頭,跟母親講講學校好玩的事,再呆不下去了,騎着高到胸前的自行車,在四通八達的巷子裏晃悠或結拜到商店買根冰棍舔舔,這都是可行的。但無論怎樣,在糉子煮熟時拿着瓷碗恭候着,是必須的。家鄉的糉子總是小巧精緻,由母親細長的雙手利落地將緊裹的竹葉掀開,有三個圓潤小角的糉子,一骨碌滾進碗裏,便是白白嫩嫩的一片,將幾顆花生粒挑去,悄悄擲入母親碗裏,張嘴就是一大口,糯米有嚼勁卻不黏牙,藏在糉子中的香菇蝦米鮮味十足,有時捨不得吃掉它們,就津津有味地啃掉糯米,剩下的再慢慢品嚐。這樣糉子可以連吃好幾天,待到新鮮感過去,門上掛着綠棕也剪完了。

家鄉的端午倒是閒適得無趣了,但端午節的糉子,那淡淡的下午,遺留在舌尖的美味,是久久都無法忘懷的。

糉子的作文 篇7

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了,我們實驗小學二年5班組織包糉子活動。端午節是個什麼樣的日子啊?我們每個同學都充滿了期待。首先,我們班的同學林宥辰奶奶爲我們講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跳江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們,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愛國,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接下來,我們開始包糉子,林宥辰的奶奶教我們包糉子的方法。第一步,先拿兩片翠綠翠綠的糉葉疊在一起折一折,然後放入一些糯米,第二步放入甜甜的蜜棗,再蓋上一層糯米,最後用繩子把它綁成四角形,方方正正得像一個大胖子。包糉子活動之後,我們又開始玩撞蛋遊戲,撞蛋可是端午節的必備項目,每個同學脖子上都掛着一個鴨蛋,每個同學挑選另一個同學手中的蛋進行硬碰硬的撞擊,針鋒相對誰強誰弱比賽中見輸贏。我們班撞蛋的勝利者是何啓永同學,他的蛋被我們稱作“神蛋”。再接下來,王朝媽媽爲我們介紹美食,美食有:香美的雞翅、美味的海帶卷和可口的豆腐乾等,大家吃得口水直流,可真是享受啊!

活動結束後,班主任李老師說:“讓我們來一場整理桌子比賽吧!”,大家爭先恐後地整理起教室,最後我們第四小組贏得了第一名。我覺得包糉子活動很有意義,讓我們瞭解到中國傳統的習俗。

糉子的作文 篇8

那香噴噴的糉子,有蜜棗餡的,有豬肉餡的,也有花生餡的……聽到就流口水,對吧?這些每年端午節奶奶都要包的香甜的糉子,從此之後卻永遠都吃不到了……因爲——奶奶去世了。

奶奶生前最疼愛我了,每次我去奶奶家,奶奶都會跑到街上給我買一隻烤鴨,或是做飯時給我煮兩三個雞蛋,每年端午節變着花樣給大家包好吃的糉子,春節時包香噴噴的餃子,可是現在……

奶奶是在端午節前幾天去世的,之後的端午節再也沒有人來我家送熱乎乎的糉子了,爸爸只得跑到街上買了一袋糉子,有菠蘿餡的,有叉燒餡的,有豬肉餡的……很多不一樣的口味,可我吃着哪一樣也比不上奶奶包的好吃。看着買回的糉子,想起了奶奶,眼淚不由流了下來。

什麼東西都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貴,親人也一樣,我們應該好好對待身邊的親人,不要對他們發牢騷,好好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位親人吧!

糉子的作文 篇9

糉子是我的家鄉著名的美食。每次回外婆家外婆都會包給我吃。

包棕子所需要的食材並不多,只是做起來有些麻煩。外婆會從小河邊採摘來葦葉帶回家清洗。洗淨的葦葉是暗綠色的,把它曬乾就可以做糉葉了。把糉葉曬乾放好後,外婆就去集市買來糯米和蜜棗,可別小看這小小的糯米,它可是做糉子必不可少的食材。把買來的糯米淘淨,蜜棗洗乾淨後,外婆就開始包糉子了。

外婆先拿兩片糉葉放在一起,用手指理了理邊,然後在糉葉下端窩了一個酷似漏斗形狀的角,當然,它的底部是封口的,不然糯米就會漏出來。第一步做好後,外婆把適量的糯米倒進去,放一個蜜棗再順勢把糉葉折過來,呈一個三角體,把邊角理一理,第二步完成了。最後一步就是用線綁好,如果是包糉子能手,那包出來的是很精緻的。

看着一個個糉子放進蒸籠,我就目不轉睛的盯着,生怕蒸熟的糉子飛跑了。

蒸好的糉子散發着淡淡的糉葉味和濃濃的糯米香,真是讓人垂涎三尺!

嘉興不僅有著名的五芳齋糉子,還有屬於外婆手藝的鄉村糉子,有肉糉子,也有蜜棗糉子等。糉子的各式各樣,真是讓人讚不絕口,吃了還想吃。

糉子的作文 篇10

人們盼望已久的五月初五端午節,馬上要來了。

在這個端午佳節中,家家戶戶都會包一些糉子吃,當然,我們家也不能免俗!媽媽在超市買了一些糉子葉——艾葉和一些糯米。媽媽說:“寶貝,今天我們一起來包糉子,怎麼樣?”這可讓我樂得合不攏嘴。

到了夜晚,媽媽把用水泡好的艾葉拿了過來,把蒸好的糯米也拿了過來。我拿了一片艾葉不知應該如何去包好這個糉子,就去看媽媽怎麼包。只見媽媽把兩片艾葉並排放着,把其中的一片,打包成了一個三角,像一個小漏斗,把糯米裝在裏面。再把剩下的一部分封的嚴嚴實實的,之後再拿出一條白線,把這個糉子繫着。看還挺簡單的嘛,我就去包我的了。

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學着媽媽的樣子把兩片葉子並排放在一起,折成一個三角形,裝上糯米。糯米一個個爭先恐後地擠進我的“漏斗”裏,還有的擠不進去就掉了下來。我像模像樣地包了起來。不一會兒,我的第一個糉子完成了。這個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可這糉子中有我的辛苦。不一會兒我又包好了第二個、第三個……

透過這件事讓我知道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