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學包糉子 500字

學包糉子_500字

學包糉子_500字1

我愛吃香噴噴的糉子,也看過別人包糉子,卻從未動手包過。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決定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學包糉子。端午節前一天,當我們回到老家時,爺爺早已準備好包糉子的原料:有糯米、箬葉、方塊肉、板栗……想着它們馬上就要變成噴香的糉子,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學包糉子 500字

開始包了,只見媽媽捏起兩片箬葉輕輕一卷,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可我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箬葉一角,右手將另一角往裏卷,下面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角筒。接着往角筒裏放入一些糯米,塞上豬肉和板栗,再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可是糯米就像調皮的孩子似的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媽媽幫我解了圍倒掉多餘的糯米,然後按實,我才舒了一口氣。

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喜歡吃糉子的人都知道,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把糉子五花大綁後,別出心裁的打上一個可愛的蝴蝶結。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桶中,可是不小心扯到了線頭,只聽得“嘩啦”一聲,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散落在地上。我又得從頭做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

煮糉子最需要耐心。我們把糉子放進大鍋煮開後用小火燜上一個晚上。端午節一大早,香噴噴的糉子才起鍋。我迫不及待地品嚐起自己包的糉子,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透過這次學包糉子,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

學包糉子_500字2

今年的6月6日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相傳古代大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殺,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包糉子緬懷他。

很多同學都喜歡吃糉子,糉子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有肉的,有點心類的,有香米的……可是大家有沒有自己動手包包試試呢?包糉子可真不容易,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其實,“糉子好吃,卻更難包”。聽姥姥說,包糉子的過程麻煩之極,首先要把糉子葉刷好,把米淘好,然後才能開始包,包完還需要煮上兩個多小時呢。

星期天,我終於有機會親看去實踐一番了,舅媽領着我一起來包糉子。我首先挑了一大一小兩張糉葉疊在一起,用手捏住葉子的兩端,小心翼翼地捲成一個漏斗形,放入米和棗,最後扎繩子,由於不小心,包好的米突然全撒了出來。真是好事多磨啊,眼看馬到成功,只因爲一疏忽……哎,包糉子也大有學問哪。

再包糉子,我可就是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了,要重點做好扎繩子這個環節。選葉子、疊成漏斗形、放米都非常順利,到扎繩時我更加小心,舅媽也在旁邊提醒我:“你動作不熟練,一定要小心啊!”我點點頭,隨手拿起一根繩子,在糉子外面纏了又纏,直到扎得十分牢固了,才放心地打了個結,得意洋洋地遞給了舅媽,舅媽直誇我進步大。

煮糉子也是慢工活,足足煮了兩個小時,那糉子的濃香直沁人心脾,有一股茶香的味道,雞蛋裏也滲入了糉子的味道,芳香撲鼻。

學包糉子_500字3

今年的6月6日就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相傳古代大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殺,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包糉子緬懷他。

很多同學都喜歡吃糉子,糉子的種類更就是五花八門,有肉的,有點心類的,有香米的……可大家有沒有自己動手包包試試呢?包糉子可真不容易,俗話說 “櫻桃好吃,樹難栽”,其實,“糉子好吃,卻更難包”。聽姥姥說,包糉子的過程麻煩之極,首先要把糉子葉刷好,把米淘好,然後才能開始包,包完還需要煮上兩個多小時呢。

星期天,我終於有機會親看去實踐一番了,舅媽領着我一起來包糉子。我首先挑了一大一小兩張糉葉疊在一起,用手捏住葉子的兩端,小心翼翼地捲成一個漏斗形,放入米和棗,最後扎繩子,由於不小心,包好的米突然全撒了出來。真就是好事多磨啊,眼看馬到成功,只因爲一疏忽……哎,包糉子也大有學問哪。

再包糉子,我可就積累了不少經驗了,要重點做好扎繩子這個環節。選葉子、疊成漏斗形、放米都非常順利,到扎繩時我更加小心,舅媽也在旁邊提醒我:“你動作不熟練,一定要小心啊!”我點點頭,隨手拿起一根繩子,在糉子外面纏了又纏,直到扎得十分牢固了,才放心地打了個結,得意洋洋地遞給了舅媽,舅媽直誇我進步大。

學包糉子_500字4

今天中午我們的飯碗中多了一道特別的點心——糉子,這糉子是迎接端午,我們年級組織學包的,我包的糉子在別的同學碗裏。

其實包糉子是一門技術活。首先要準備蘆葦葉、糯米、紅棗和棉線;首先把蘆葦用開水燙一下,這樣就不容易破裂。把葉子擺好三片,從中間折成螺狀,用勺子盛一些米進去,再放一個大大的紅棗,接着再次倒米蓋住紅棗。完成後把卷在後面的葉子往前一折,蓋住螺形口,把長出來的葉子向右折一下,用棉線紮緊。爲了更牢固,用嘴咬住,另一端就好操作了,我多繞了幾圈,線繩縱橫交錯地五花大綁在那個可憐的小糉子上。說得容易,做起來就不一樣了,在包的過程中,我遇到了挫折。

我把葉子從中間捲成螺形,但螺形不好看,於是又重捲了幾次,終於好看了,可是剛要倒入米時,發現蘆葉上破了一條縫,我換了一片,卷一下,又有一片葉子裂了一條縫,我無可奈何,等換了四片葉子後,才勉強捲成了一個螺形,灌入米,放入棗包好,線繩紮好。才紮好,發現葉子又裂開,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包了個開口糉子;我嘆了口氣,氣憤地將米和棗從縫中擠出來,說:“這真是個糉子開口錢包”。

還有一次,包的時候還算順利,可到了後面扎線時,這糉子原來應是錐形的糉子。變成了平面三角形,被我壓扁了,搞得我哭笑不得。

我們這次包的糉子還要送給周圍幫助過我們的人,爲了讓每一位老師、護學的警察、孤獨的老人……都能吃到,我包了十幾個。其中有幾個是我獨創的袖珍型糉子:用一片葉子包成的,因爲蜜棗太大了,只能改成赤豆做包心了。

品嚐着同學們的糉子,覺得自己動手包的糉子比媽媽、奶奶包的都好吃一百倍,這是我永遠忘不掉的美好的記憶。

學包糉子_500字5

今天,我的奶奶在包糉子,我一起牀媽媽就跟我說我的奶奶在包糉子,你不是很想學嗎?快去跟我的奶奶學包糉子吧!

開始包糉子之前,我的奶奶把包糉子的“工具”擺在桌上,“工具”有紅薯、刨刀、菜刀、糯米、繩子等擺在我的.面前,我疑惑不解地問我的奶奶:“我的奶奶,你幹嘛把這些東西放在我的面前呢?”“你必須把這些東西弄好纔可以做好糉子。”我的奶奶和藹可親地說。說完我們就開始做了,首先把皺巴巴的糉葉先用開水燙一下,然後紅薯一個個都拿出來洗乾淨,再拿刨刀把紅薯的“衣服”剝開,再用刨絲的東西把紅薯刨成絲,用菜刀把紅薯切成一些很小很小的“小方塊”,把紅薯切好之後,再放入糯米。

開始包糉子了。我的奶奶開始一步一步地教我包糉子。我的奶奶說:“包糉子要先把糉葉捲成一個自己想要的大小,捲成一個‘窩’接着在卷好的糉葉上放入糯米,必須要把糯米壓緊,然後再把總有用繩子紮好。”這樣,一個小糉子就包好了,看我的奶奶包得那麼順利,我也迫不及待地拿了一片糉葉,把糉葉捲成了一個“小窩”,再放上糯米,可是,我的奶奶手上的小糉子很聽話,我的小糉子卻不聽使喚了,我還沒有拿繩子紮緊的時候,就全部掉了,我奇怪地向我的奶奶討經驗。我的奶奶告訴我沒有壓實,原來奧祕在這兒呢!

吸取了教訓,我終於包好了一個小糉子。後來,第二個、第三個……終於包出了一大堆。

學包糉子_500字6

我剛放學回到家,就發現外婆正在餐廳包糉子!哇,我也好想學包糉子。

我趕快把書包放下,洗了個手就和外婆一起包糉子。我拿起糉葉,學者外婆的樣子,把兩片糉葉捲起來,成一個漏斗狀,也像一個錐子形。接着就是放米啦,我開始往“漏斗”裏面放乳白色的糯米。糯米有趣極了,都可以當沙子玩了。

咦?糯米被我的糉葉包住了嗎?呀!糯米全部都“跳”了出來,有的在地下,有的又在桌子上,還有的“賴”在糉葉上不想下來……我把地上、桌子上和糉葉上的糯米全都收拾了。接着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包糉子,但是沒有一次成功。

最後,我放棄了。外婆對我說:“你還沒有到包好糉子的年齡,不要灰心,你年齡還小。”我不甘心,就幫着外婆包糉子,給她打下手,遞糉葉、拿繩子。

糉子終於包完了。外婆包了各種材料的糉子。我問外婆什麼時候能煮好,外婆說:“至少要煮3個小時。”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吃那美味的臘肉糉、白米糉了!

等待的時間太慢了!於是我打算研究一下糉葉。我拿起一片糉葉,聞了又聞,看了又看。糉葉的顏色是青色的,聞出來的味道有一股特別的清香。

好不容易,我聞到廚房傳來了陣陣糉子特有的香味,這時,外婆說:“糉子煮好了!”我急忙去拿了一個,煮好的糉子綠中帶黃,顏色好看極了!我快速把棉線解開,一股糉米和臘肉混合的香味撲鼻而來。輕輕咬一口,又軟又糯又香!我問外婆:“爲什麼糯米會變軟呢?”外婆笑着對我說:“那是因爲呀,糯米在糉葉裏捱得太緊了,你擠着我,我擠着你,最後大家都沒力氣了,就變軟了呀!”我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在歡笑中,我和外婆慢慢的品嚐着糉子。

這就是我第一次包糉子,以後我一定要學會包糉子,和外婆一起包糉子。

學包糉子_500字7

小時候,只要一到端午節,我自己就多會求這姥姥給我做十幾個小糉子。可是去年端午節的時候姥姥卻對我說:“小旭呀,你也不小了,該學會自己包小糉子了。”我高興地點了點頭,因爲在我的眼裏,包糉子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開始包糉子了,姥姥幫我準備好了糉子餡和糉葉,她就開始一步一步地教我包糉子。姥姥說:“包糉子首先要把糉葉捲成你想要的糉子的大小”。姥姥一邊說一邊給我做示範動作,“接着在卷好的糉葉裏放上糯米,還要把糯米壓緊,這樣包出的糉子纔好吃,然後在中間放上一個小棗,最後把糉葉包起來用繩子紮好。”這樣,一個可愛的小糉子就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糉葉,把糉葉先捲成了非常小的一個“窩”,然後就照着姥姥教我的步驟包起了糉子。可是在姥姥手裏聽話的糉葉,到了我這裏卻不聽使喚了,還沒等我拿繩子扎,餡就全散了,第二個,第三個……一連包了好幾個,都是如些,我有點泄氣了。原來糉子好吃,卻這麼難包呀!姥姥看出了我的變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做什麼事都會遇到困難,可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聽了姥姥的話,我不好意思放棄,只好接着包。不知道是第幾個了,我包的第一個糉子終於“問世”了,它雖然沒有姥姥包的好看,但我還是很高興,我總算學會了包糉子。一個下午過去了,我包了好多小糉子,後來包的比前面包的就好看多了,姥姥看了,一個勁地誇我心靈手巧。姥姥還把小糉子串在一起,據說這樣象徵着好運連連。

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而且還懂得了要不怕困難的道理。

學包糉子_500字8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糉子。

端午節前幾天,我的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糉子的糉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糉子。她拿起一些糉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糉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糉子包完後,她就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裏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我的媽媽從鍋裏抓起一條糉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裏,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糉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學包糉子_500字9

“過端午,賽龍舟,糉子艾香滿堂飄。”就像語文課本里面說的端午節到了,奶奶要包糉子啦!當時我心裏突然有了一種衝動,也想跟着奶奶一起包糉子。於是我跑到奶奶面前問:“奶奶,我可以和你一起包糉子嗎?”奶奶望了一下我邊說邊準備食材:“當然可以呀!”

奶奶準備了一些蜜棗、糯米、蘆葦葉。奶奶先把蘆葦葉浸泡在涼水中,大約半小時後蘆葦葉變軟了,把變軟的蘆葦葉放進涼水鍋裏用大火燒開。我問奶奶:“爲什麼這樣做呢?”奶奶說:“弄軟了就能包出糉子的形狀。”“啊!原來是這樣啊!”我恍然大悟。糯米是奶奶前幾天就泡好的,今天剛剛泡發。奶奶說泡發的米包的糉子吃起來更軟糯。

一切準備就緒,我們要開包了。只見奶奶熟練地先把三片綠油油蘆葦葉捲成了小喇叭狀,再把糯米、棗放了一些在小喇叭裏,並小心翼翼地包好,最後用線把糉子捆起來,一個“肥嘟嘟”的大糉子就包好了。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可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我要麼包的時候蘆葦葉破了,糯米全掉出來,要麼在捆線的時候捆鬆了,讓糉子轉了一個大圈。儘管我用了奶奶教的辦法,可就包不成。我皺着眉頭,嘆了一口氣,心裏想:哎!包糉子太難了,我還是放棄吧。奶奶看穿了我的心思,說道:“你要再堅持一下就成功了。”我聽了奶奶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便繼續包起糉子來。我光學折小喇叭就學了大半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大功告成。看看奶奶已經包了很多,而且個個精緻,而我包的不像三角形,倒像個梯形。

我和奶奶把包好的糉子放進涼水鍋裏,用慢火慢慢煮。聞着鍋裏飄出的葦葉清香,我明白了:我們做每一件事都不能半途而廢,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成就。

學包糉子_500字10

包糉子中國有一個傳統佳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糉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節日的氣氛。每到這一天,人們喜氣洋洋。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聚在一起包糉子。

這一天,我和我的奶奶在包糉子,雖然我開始不會包,但在旁邊給我的奶奶幫忙,我在幫忙的時候就再看怎麼包糉子。我的奶奶包的可快了,不一會就包了好幾個呢!經過在旁邊的仔細觀察,不一會兒,我也會包糉子了,我就高興的給我的奶奶包了一個,我的奶奶非常高興,摸着我的頭說:“你這個小鬼挺機靈的,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學會了包糉子。”接着,一,二,三,四,五……全包好了,經過不斷的練習,我越來越包的好了,我的技術都快趕上我的奶奶的高超手藝。我的奶奶笑着說:“雖然這麼包糉子的方法快趕上了我,但是包糉子還有不同的方法呢!不過你學會了一種就不錯了。”我的奶奶剛說完,我就聞到了有人煮糉子的香氣。

過了一個小時之後,我們也把糉子包完了,開始煮了,我的奶奶弄好後,一會兒,我家糉子也煮熟了,我的奶奶把鍋裏的糉子拿出來,我就先吃了一個,哦,真好吃,真香呀,味道美極了。接着我的奶奶也吃裏一個,我的奶奶也高興地說:“真好吃,真好吃,再來一個。”接着,我的奶奶把全部的糉子煮熟後,讓我去給爸爸,媽媽,哥哥,弟弟,舅舅送點,他們吃後都說:“真好吃,真好吃呀!”我和我的奶奶高興極了,爲自己包的糉子高興。端午節可真開心呀!

學包糉子_500字11

今天正是農曆五月五——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不,我今天就來學包糉子。

奶奶在給我示範的時候,我站在奶奶身邊,目不轉睛地盯着奶奶的手勢,一邊看一邊心裏默記:奶奶首先把一張箬葉放在手心,擺成類似漏斗形狀,然後在箬葉上鋪一層糯米,接着放上事先準備好的菜餡,再用糯米給餡蓋層被子,最後用箬葉把糯米完全包裹住並用線纏繞紮緊,一個糉子包好了。看着奶奶那行雲流水般的動作,我想:包糉子竟然如此簡單。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張箬葉,有模有樣的照着奶奶所教的動作開始動起手來。可是沒想到那小小的糉子在我手中卻成了一個不聽話的“小孩”。我想把餡給包裹進去,可它偏偏要露出一個小肚子,把我累得我手忙腳亂,只得大聲求救奶奶:“奶奶,這糉子不聽話。你看,糯米又從箬葉中鑽出來了。你看……”奶奶一邊舞弄着手中的糉子,一邊笑呵呵地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你把糯米塞得太多了,在扎繩時手要握緊糉子。”在奶奶耐心地指導下,我靜下心來,重新包。終於,一個有模有樣的糉子在我手中誕生了。小心地捧着糉子,我歡呼雀躍地喊:“耶,我學會包糉子了!”有了第一次包糉子的經驗,我越包越好。得到了奶奶的誇獎,我聽了心裏美滋滋的。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的勞動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學包糉子_500字1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看到婆婆在廚房裏包糉子,我便走過去,也想學包糉子。婆婆先教我卷糉葉,只見婆婆拿起一大一小兩張糉葉,把它們疊在一起,捏住兩端一卷,便成了一個漏斗形。我也學着婆婆的樣子,輕鬆捲成了漏斗形,接着我又在“漏斗”裏放入了一大勺的糯米,再放上一塊香噴噴的肉,接着又用糯米蓋上。只剩最後一步了——扎繩。我一隻手緊握住糉子,另一隻手去拿線,突然,“漏斗”底下開了個小孔,兩三粒米漏了出來。我急忙扔下線,兩隻手用力握住了小孔向上折了一下,封住了小口,這才阻止了急急忙忙要“離家出走”的米。我又拿起線,在糉子上繞了好幾圈,在確認繞得很緊了後打了個結。婆婆見了,開心地說:“你已經學會啦,以後家裏包棕子的活就交給你啦!”我愉快地要受了這個任務。今天,我和婆婆一起包了整整一鍋糉子。

糉子煮好了,剝開糉葉將糉子放在盤中,好似一個白娃娃。吃着自己包的糉子,我心裏充滿了甜蜜。

包糉子與學習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不能馬虎大意,也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就可能會前功盡棄。

學包糉子_500字13

5月20日,我們在端午節前迎來了一次特殊的主題班會。說它特殊,是因爲這次主題班會上有遠道而來的英國朋友與我們一起學包糉子。

開始包糉子之前,老師先爲我們講了一些端午節包糉子、佩香囊、喝雄黃酒的習俗。講完這些之後,老師說:“今天,我們要學習包糉子。在之前,先請家長來爲我們示範一下。”話音剛落,一位家長站起身來,說:“包糉子,首先把兩片棕葉疊在一起,隨後折成漏斗狀,再把口折上,最後用繩子紮好,就包成了。”

包糉子活動正式開始了。我按平時的方法包了起來,可是塞米的時候,不是太少,就是乾脆從漏斗的底部漏光,弄得桌布上全是米。再看我們這組的英國朋友,雖然語言不同,但在我們幾個的“Chglish(中式英語)”和手勢下也明白了大概。瞧,他在我們組家長的指導下,已經包好一個了,而且包得還挺好呢!看着英國朋友的出色表現,我們也不甘落後。我在多次失敗後終於折出了不漏米的漏斗。雖然小了點,但至少能裝米了。在我扎繩子時遇到了些困難,我怎麼也扎不上去。後來,我想到了用嘴咬住繩子的一端,這樣扎就方便多了。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終於包出了一個糉子。相比之下,英國朋友的表現倒是好得多,又獨立完成了第二個糉子。我們組的其他同學也都包了許多糉子,平時紀律不太好的同學也創下了包13個糉子的紀錄……

就這樣,我們包糉子的活動在一片歡笑聲中結束了。在老師作了幾句簡單的總結後,我們依依不捨地與英國朋友道別。透過這次活動,我學到了包糉子的本領。

希望這種有意義的活動我們能多多參加!

學包糉子_500字14

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掛上艾草起到辟邪的作用。同時都會吃糉子。當然,南北方的糉子口味也是不同的哦,北方的糉子餡主要以素食爲主,也有以純白色糯米爲餡的糉子,大部分爲三角形狀。而南方的以肉糉爲主,大部分爲四角形的。當然,南北的糉子各有千秋,都非常的好吃。同時,南方各地也會舉行龍舟大賽,這些傳統都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今天是端午節,我早早地起牀了,只見奶奶正在廚房裏忙碌的身影,我走近一看,奶奶正在包糉子,我連忙跟奶奶學包糉子。

奶奶說:包糉子,首先要吧竹葉洗乾淨,在熱水裏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餡。再把竹葉摺疊成三角形,放入糯米與餡,最後包成四角的形狀。

大功告成,我和奶奶包了好多的糉子,各種餡的,包的非常好看。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煮,大約1個小時後就可以出爐了。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揭開蓋子檢視情況。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從鍋裏飄出來的淡淡香味,饞得我直流口水。奶奶說:棗子餡的糉子甜甜的,很像北方的口味;雞蛋餡的糉子鮮鮮的,吃在嘴裏可口又有營養;肉餡的糉子香香的,油而不膩,這可是南方特有的口味哦。

說着說着,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了,我高興地手舞足蹈。

趕緊拿出一個滾燙的棗子餡的糉子放在碗裏,用手把繩子解開,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味道果然不同尋常,自己報的就是好吃。

真高興,在今年的端午節裏我瞭解了南北糉子的區別,也學會了包糉子。

學包糉子_500字15

又到一年端午節,吃着來自異鄉的蜜棗甜糉,想起小時候媽媽教我包江米糉子,雖然簡單,卻是最美味的。

媽媽會在前一天晚上用涼水泡三斤江米、兩捆煮過的棕黃色竹葉。第二天上午,媽媽開始教我包糉子。洗淨手,她先爲我示範一個,拿起一片沾水的葉子,將一頭捲成一個圓錐形,保證尖頭不會漏米,就開始往裏面灌三把江米,用手把包裹的江米稍捏扁一些。然後,用另一半葉子蓋住江米,繞着胖糉子纏一圈,再拿提前準備好的繩子緊緊綁住糉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真神奇啊!

我也學着媽媽的樣子,卷竹葉、灌米、纏葉子。可不知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總是漏米。

媽媽看着我的窘樣子,笑着手把手教我。在嘗試了幾個之後,終於不漏米了。可包成的糉子總是有些醜,個頭小,形狀不一。“沒關係,熟能生巧,慢慢來。”聽了媽媽的話,我更加仔細地體會包糉子技巧。

中午,媽媽端上煮好的糉子,竟然有漏米的,再一看都是我包的醜糉子出了問題,只有兩個小糉子完好無損。我正覺得有點沮喪,爸爸媽媽卻先剝開我包的醜糉子品嚐。怎麼樣,怎麼樣?我直嘀咕。只聽爸爸邊吃邊說:“嗯,咱家閨女手真巧,糉子好吃極了!”聽着爸爸的話,我也剝開一個醜糉子,蘸着白糖咬了一大口。雖然味道沒有媽媽做得好,卻甜進了心裏。

此後三年,我多次和媽媽一起包糉子,經過反覆練習,終於學會了包江米糉子。

長大後,我吃了北方的蜜棗豆沙糉,嚐了南方的鹹肉糉,可總沒有媽媽教我的江米糉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