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三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三篇

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1

離端午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街上飄着陣陣糉香。

我和我的母親準備好糯米、糉葉和線等,開始包糉子。我目不轉睛地看着,只見母親拿一張糉葉捲成漏斗型,再往裏面加上參有紅豆的糯米,然後用糉葉包成三角形,最後用線把它拴好。看着母親包糉子,我不解地問母親:“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母親耐心地給我講到:“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xx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由一個著名的詩人叫屈原,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可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陰曆5月5日這天,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真是太可惜了!”聽完母親講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嘆息道。

母親繼續說道: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屈原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母親停下手中的活,擡頭問我:“你看見過賽龍舟吧。”“我們去年在新津看見過啊”我不解地問。“其實,賽龍舟也與端午節有關。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哦,是這樣的。想不到一個節日還有這麼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們經常過的節日,竟然有這麼多的文化。

吃着香噴噴的糉子,我深深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我發誓要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2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傳統節日吧。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被人們稱爲龍節、端陽節、重五節、艾節與五月節等等。

其中,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另外,古書記載“端”字有開始的意思,因此端午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了。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說起端午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呢!讓我來告訴大家吧。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很有學問,是楚王身邊的官員,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國家富強起來。但是,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軍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縱身跳入江中。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十分悲痛。他們含着眼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人們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特有的習俗。比如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佩香囊。我最愛吃糉子,所以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糉子吧。糉子是用糯米加各種配料,再用新鮮的竹葉包裹紮藤,上鍋蒸煮而成。喜歡吃鹹的就包上鹹肉、蛋黃、乾貝、叉燒;喜歡吃甜的就放上蜜棗、豆沙、蓮蓉。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一陣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香氣撲鼻。解開扎繩,剝開糉葉,白白的糯米里包着紅紅的蜜棗,咬一口,軟軟的、甜甜的,滿口留香。

每到端午節,我又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童謠:“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真是一個歡樂的傳統節日!

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3

撫摸着雨後閒城的一磚一瓦,嗅着沐雨後綠樹紅花的芬芳馥郁,望着曲曲折折的古城小徑,心中不禁升起一個疑問,我的端午,究竟是什麼味道?

回到古城內所租的小屋,院子的老闆和她的女兒正認真地包糉子。一種“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從心底油然而生,那邊的小女孩察覺到我的失望,用一塵不染且天真純粹的一雙眸子凝視着我,嬌滴滴地說:“姐姐,你們北方的糉子是不是比我們南方的好吃呀?我也想嚐嚐,你和我一起包糉子吧!”我的心好好像被她眼裏的那汪春水溫暖了,毫不躊躇地說:“行呀!”小女孩遞給我兩片黃綠色的糉葉,我接過後就開始包糉子。

糉葉經過充分浸泡,顯得很柔韌,嘿嘿,看你怎麼囂張!我狠狠地把糉葉折一下,一個圓錐形的糉筒就成了,“如果裏面再放幾顆紅棗那就是綠映紅、紅襯綠了!”我感嘆到,小女孩聽後很配合地拿來大棗,我把大棗放在糉筒最下面,裝了一大勺糯米,全部倒了進去。讓我始料不及的是,這居然成了雲南十八怪中的“東邊日出西邊曬”的場面,可憐的糉筒支撐不住,露出了自己的笑容,白嫩嫩的糯米也滑了出來,——凡是隻怕有心人,這點小風浪算什麼,我又從包起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到了添米這一步時風捉起一小把米,一層一層地往上鋪蓋,託着糉子的手也輕輕地握着,再不像原來那樣給它緊身,這下胖胖的糉子也可以容下更多的“糯米脂肪”,平安地進入了“桑拿房”。

蒸煮過後,束着“腰帶”身着綠衣的糉子出鍋嘍,香味四溢的糉子在白糖上打個滾就可以供大家享用了。小女孩吞完最後一口棗糉,說:“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糉子!沒想到山的那麼一邊糉子是這個味道!”她又抓起她自己包的糉子“這是南方的肉糉,你嚐嚐!”

吃着南方的肉糉,感受家的氣息,坐在這雨後古城的小院,看着小女孩大口大口的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一切如此愜意。 端午節,原來也可以是糉子飄香的味道,可以是看到努力成果開心的味道,反覆嘗試執着的味道,不斷磕碰苦澀的味道,端午節,受益匪淺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