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節由來作文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由來作文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由來作文5篇

端午節由來作文5篇1

曾經,有一位叫屈原的詩人。他身爲一個楚國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被秦國攻破,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附近楚國百姓得知,紛紛前來憑弔屈原大夫的死,漁夫划起漁舟來打撈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個漁民把糯米制成的飯糰拋向水中,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據說糯米可以粘住魚的嘴,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划龍舟分遊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有一整套的鑼鼓和唱腔,其中競渡雖然熱烈,但招魂最爲感人。端午節這天,屈原故里人們主要的活動就是看龍舟,吃完早飯,便身着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往西陵峽“屈原沱”彙集,傾城出動,爭看競渡。端午陽的屈原沱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江上七條龍舟飛渡,岸邊數萬名羣衆觀戰。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令人驚歎。

每當這時,我不禁在心裏默唸起屈原大夫的絕作:

《懷沙》:懷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端午節由來作文5篇2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端午節由來作文5篇3

端午節就快到了,你對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是否瞭解得很徹底呢?如果還沒有,就讓我來告訴你。

端午節的來歷有三個傳說:分別是紀念屈原、曹娥、伍子胥。我想你應該很瞭解屈原了吧!在此我就不多言了。

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曹娥,是因爲她爲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公元23~220年)。有一天,曹娥的父親不慎溺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只有十四歲,無論白天、黑夜,她都沿着江邊找尋,嚎啕大哭。過了十七天了,還是不見屍體,於是她投入江中,這天是農曆五月五日,五日後人們找到了她父親的屍體。

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是因爲他的愛國精神。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人,他原本是楚國人,但父兄都被楚平王所殺害,於是出走楚國,投奔到了吳國,幫助吳國來攻打楚國。五次戰爭後,吳國攻佔了楚國的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他掘開墳墓,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屍體幾百下,以報復他的殺父兄之仇。吳王磕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打敗後越王勾踐請求和睦相處,夫差允許了。而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最後,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把伍子胥的屍體丟進大江。吳國人捨不得賢臣順江離他們而去,許多人划船追趕。他們爭先恐後往江裏扔糉子等,爲紀念伍子胥。這天是農曆五月五日。

我國端午節的習俗由此而來。人們過節的形式有賽龍舟、吃糉子、佩香囊、懸艾葉萺蒲……

其中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範圍最廣的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它的'食用時間很久了,花樣繁多。糉子中的餡有的用豬肉;有的用板栗、紅棗、赤豆;有的用豆沙、松子仁、胡桃仁、火腿、蛋黃等等,香甜可口,好吃極了。

在紀念他們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愛國、愛家的精神,並一代代傳承下去。

端午節由來作文5篇4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祖母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能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祖母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行。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由於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開心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能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由來作文5篇5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那是可以吃糉子、賽龍舟。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如,划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點硃砂。

去年端午節那天,我早早地來到汨羅江邊,人還不多,我迅速找了個位子坐下。不一會兒,人們說三五成羣地來到了江邊。

比賽開始了,來自浙江的龍舟飛速地向前劃去。一陣風吹來,浙江龍舟減速了,另一艘龍舟超過了他們。浙江隊員重新振作起來反超之後,得到了第一名。比賽結束後,他們唱起了《招魂曲》:

大夫大夫啊,聽我說喲,嘿嗬!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雲萬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關八級,

東不可往啊,東有旋流無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財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遊啊,北有冰雪蓋地,

唯願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聽完這首《招魂曲》,手錶裏傳來媽媽的聲音:“快回家包糉子。”

我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包糉子。我學會了包糉子,先把糉葉捲成圓錐體狀,再往糉葉裏放上糯米,然後用線捆起來,就做好了。媽媽把糉子放進大蒸鍋裏蒸了起來。一陣香味飄了出來,啊!原來是糉子蒸好了。我抓起一個就開吃,外婆拿來一盒白糖,在我的糉子上撒了一些白糖,我咬了一口——真香!

就在這時,爸爸在一旁給我講了一個端午節的神話傳說故事《白蛇傳》。很久很久以前,白蛇修煉成仙。後來她變成一個美麗的姑娘——白娘子,她愛上了善良的許仙。端午節時,他們在一起喝了雄黃酒,白娘子現出了白蛇的原形,嚇死了許仙。

我喜歡端午節,因爲可以看龍舟比賽,可以吃到糉子,還可以聽到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

標籤:端午節 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