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糉子飄香優秀作文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糉子飄香優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糉子飄香優秀作文2篇

糉子飄香優秀作文1

說起家鄉的端午,嘴中便是甜蜜蜜的美好。

家鄉過端午,首先就是戴祖母做的五色線了。五色線做法很簡單,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再穿上幾顆小珠子就行了。等到端午節那一天凌晨,孩子還未睡醒時,戴在孩童手腕上,可以驅瘟避邪,使兒童無病無災健康成長。我們小孩覺得很新穎,是第一個戴五色線的人,都嚷嚷着天天都帶,卻殊不知這是早在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係臂,名長命縷。《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系五色線,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認爲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蹟有關,將花線丟進河裏,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都來自傳說,其實也不過是老輩對孩子的愛和期望,透過線來傳遞罷了。

家鄉過端午,爲孩子繫上五色線後,還要吃糉子。如果有一對新人喜結良緣,就要在結婚第一年端午送糉子,寓意美滿幸福。頭天晚上,要先泡好糉葉、糉繩、糯米,方便第二天包糉子。端午凌晨,院子裏還灰濛濛一片,祖母便坐在馬紮上,身前放幾個大小不等的瓷碗、鐵盆。一個盆中放着墨綠色的糉葉、棕繩,一個盆裏是洗好的糯米,瓷碗中花生、蜜棗漂浮在水中,閃着點點色澤。祖母將手洗乾淨後,拿出兩片被水沖洗得光滑的糉葉,光面朝裏,折成漏斗狀後,先用一粒花生或蜜棗放在漏斗狀的糉葉底角,再用佈滿老繭的手篩了篩糯米,放在糉葉中。最後把剩下的糉葉折下,用糉繩捆綁好。祖母裝糯米總是隻裝滿五分之四,要留五分之一的空隙。我問過祖母,祖母告訴我,等煮糉子時避免太膨脹,將糉繩掙破。糉子在祖母手中快速成型,棱角分明,還掛着幾滴水珠,使人忍不住吞嚥幾下口水。我不住地催促祖母,希望她能快點將糉子包完,好快點品嚐。

在我的催促下,祖母終於包完糉子,開始煮糉子。祖母邁着蹣跚的步子,將裝糉子的碟子放在桌上,開始燒火。祖母不用高壓鍋,而是用一口很大的鍋竈。鍋竈用磚砌成,外圍是水泥,上面就是鍋。將雙臂一伸,就正好能量出直徑。這時祖母將糉子一個一個擺放在鍋底,相互交錯。再用水瓢往鍋裏舀着清水,沒過糉子的頂端。此時糉子在清水下閃着幽幽綠光,像深海里的藻類一樣神祕。祖母又在糉子上壓着篦子,篦子上壓了一塊乾淨光滑的石頭。鍋蓋緩緩蓋上,祖母坐在馬紮上開始煮。小時候,我總是急不可耐地等着,對祖母說:祖母,等糉子煮好了我要吃很多個,你吃四個,祖父吃三個,父親吃兩個,母親吃兩個,妹妹吃一個,剩下的都給我。好不好?祖母笑笑,點頭答應着:你就嘴饞,吃的時候準讓你吃夠。我又得寸進尺道:那、那祖母你吃三個,另一個給我,好不好?祖母還是依着我,說:好,好,你想吃幾個就吃幾個,一定都讓你吃。終於,糉子在我灼熱的目光中出鍋了。

寬大的鍋蓋一拉開,氤氳瞬間充斥在廚房中。糉香在霧氣中縈繞,似一個迷路的小孩,在大霧中好不容易找到回家的方向,露出臉來。姍姍來遲的糉香令人食慾大振,糉子終於出爐了。一個個色澤明亮又略顯暗淡的糉子在雪白的瓷盤的映襯下,逾顯深沉,令人神往。

將糉葉緩緩剝下,糯米顆顆飽滿,綴着一顆兩顆蜜棗、花生,將糖灑在糉子上。咬一口,糯糯的甜膩炸在口中,輕輕撫摸着舌頭,味蕾,最後在心間盪漾起來。我甜蜜蜜的吃着糉子,心裏想,端午也就如此了罷。

現在的端午早已沒有孩童時代的濃郁鄉味,五色線、糉子早已成批生產,加快了速度,卻沖刷了情。德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卡爾·雅斯貝斯指出:在繼承中,人擁有一點實際能力,那是不可摧毀的東西;在傳統中,則擁有一點絕對的東西,那是不會遺失的。傳統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死寂的歷史沉積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遠流動的、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就膨脹得愈大的洪流。

傳統是流傳的,時尚是流行的。

傳統是過去的時尚,時尚是將來的傳統。

傳統是過去的現代,現代是將來的傳統。

傳統在流傳中更新爲時尚,時尚在流行中沉澱爲傳統。

糉子飄香優秀作文2

俗話說,五月五是端午。在這個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包糉子、吃糉子、掛葫蘆,給小孩子扎五彩線、掛香袋、戴荷包。濃濃地節日氣氛將生活裝點得斑斕多彩。

前天,朋友驅車趕來,送我一大包糉子,一定要我收下,並驕傲地說是海南的糉子。盛情之下,謙讓不如從命了。提着沉甸甸的糉子,心裏着實很溫暖。海南的糉子,個頭兒很大,每個足有半斤重,大的可達1斤重。拆開絲繩,一股油香撲面而來,寬大的糉葉緊緊包裹着糯米糰,糉葉足有5條之多,結實滑嫩的糯米糉就像芙蓉出水的大美人,咬一口,滑膩,香滿口。再咬下去,吃到了精瘦肉,原來是一小塊排骨,頓時香氣逼人。再咬一口,又吃到了鹹鴨蛋黃,酥軟、綿厚的感覺,真是人生一大美味。原來,海南的糉子都是肉糉,包糉子時,先放些米,再放一塊八成熟的五花肉,條件好的人家還可以放一塊燉成五分熟的排骨,或外加一個鴨蛋黃,最後再放些米,壓實,包製成四棱型大肉糉。朋友對我說,這是“海南的.糉子”,看來,海南的糉子是很有特點,像海南人一樣樸實、熱情、大方。

品嚐着美味的肉糉,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時候母親包糉子的情形。端午節的前兩天,糯米就要淘洗、浸泡了。母親早早買來10斤米,淘洗二遍,分泡在兩大盆裏。纖小、白白的糯米泡在清水盆裏,清爽而水靈。北方包糉子的葉子通常都用竹葉,有成捆的幹品,也有綠森森的鮮品(當然鮮品價格貴一些,但聽說,鮮品包制的糉子,味道不是很濃郁)。幹品的竹葉,母親要燒一大鍋開水,將葉子放在鍋裏煮,常常要煮三四個小時,這時就能聞到滿屋的竹葉清香味,沁人肺腑。這時,我們就彷彿吃到了鮮美的糉子一般,往往饞得直流口水。煮洗竹葉時,母親又開始洗紅棗了。紅棗是一種滋補佳品,但因黑龍江不產紅棗,買來的都是山東、河北一帶北運的幹棗。10斤糯米,2斤紅棗綽綽有餘。紅棗浸在水裏,母親做順時針方向旋轉,讓水流沖刷紅棗,然後撈出再洗,如此兩三遍,紅棗變得水靈靈,秀麗鮮亮了。這還沒有完,還要用清水泡棗子2小時左右。泡後的紅棗因吸足了水分都飽滿豐盈起來,個個可人。

一切準備就緒,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母親就開始動手包糉子了。我和哥哥圍着母親,幫忙包糉子。說是幫忙,實際上也是爲了討幾個鮮麗的紅棗吃。寬而長的較大的竹葉,一片就可以包一個糉子。通常是3湯匙米加1—2個棗子,因爲我喜歡吃棗子,有時一個糉子裏放3個棗子。白白的米、又紅又鮮亮的棗子、鮮潤的墨綠竹葉,看着,就讓人喜歡。慢慢的,包好的糉子裝滿了盆。於是開始燒火,煮糉子。母親逐個將糉子擺在鍋裏,碼好,加水(水要沒過糉子8釐米吧)。那時家裏用大鍋,電風輪吹火。不一會兒開鍋了,熱騰騰的水汽飄散開來,再過一會,滿室清香,大約半小時左右,又聞到竹葉清香和陣陣米香。而後,母親還要向鍋裏添加兩三次水。母親做這些時,我都跟在後面。但是這一晚是不允許吃糉子的,直到第二天早起,母親掀開鍋,撈出煮好的鼓脹脹的糉子,又逐個裝在盆裏,那糉子竟然還是熱乎乎的。接着母親開始揀雞蛋、洗雞蛋,而後一個一個放鍋裏,加水煮雞蛋了。雞蛋煮好後,我們也都起牀了。端午節的早餐就是美味的糉子和煮雞蛋。

北方包糉子,米泡得軟,葉子煮得時間長,糯米飽吸了竹葉的清香氣,因糯米里加了紅棗,所以清香裏有帶着一絲甜氣,吃時,再蘸些白糖,綿軟、甜潤、清香,那是兒時美好的回憶。

如今南來此地已近一年,未嘗不時時想起勤勞、善於持家的母親。端午又至,母親是否也開始包糉子了?那糉子也一如往年般清香甜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