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品】糉子作文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糉子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糉子作文5篇

糉子作文 篇1

“碧裝束裹三角尖,玉帶一縷腰間纏,未解羅裳清香送,無限誘惑在裏邊。”猜猜看,說的是什麼呢?對了,這就是糉子。

又到棕葉飄香時,糉子可是一種非常美味可口的食物,它全身散發着棕葉味,彷彿置身在一片棕林中,顯得那麼清香誘人。

繼傳統,品習俗。今年端午節,我們學校舉行了別開生面的迎端午包糉子活動

剛到食堂,便聞到一股特別的清香--棕葉與糯米混合的味道。我們都很興奮,大家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要包糉子。

這時,食堂阿姨端來了一大盆糯米,還拿來了一疊疊棕葉,糉葉都是長長的、尖尖的,全身都是深綠色。在老師和食堂阿姨的示範指導下,我拿起糉葉,捲成一個圓錐體,再拿起勺子,挖起一勺糯米,填進棕葉裏,又挖起一勺糯米,再填進竹葉裏,填到快溢出的樣子,使餡料充滿整個糉子捲起的圓筒。然後按照螺旋的方法,把糉子的另一端慢慢地捲起來,再把葉尾全部捲起來,用大拇指壓住。接下來開始捆綁工作了。可是,在一剎那間,糯米灑了一桌子,我又重新挖起一勺,填進糉葉裏,又填得滿滿的,我便又開始了捆綁工作。可還沒開始綁,糯米便又開始一粒一粒地掉下來。這時,我聽到耳邊傳來班主任老師的聲音:“不要裝太滿啦,否則會掉出來的。”我頓時醒悟過來,立刻重新做好“竹筒”,放了一半多一點兒的糯米,包起來後,果然不會掉了。

噢!原來糉子裝得太滿,就會漏出來,就包不出一個漂亮的糉子。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滿則驕”,原來糉滿則灑呀。

如今,我的糉子已經包得非常漂亮了。未來,我想我的人生也會像今天包的糉子一樣,追求恰如其分的美麗!

糉子作文 篇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了,我們一家人開心地包糉子。

一說到糉子我就想起五花八門的餡,媽媽準備了很多餡,有蜜棗、花生、蛋黃……當然這裏少不了一樣重要的材料就是“糯米”。我還爲它們準備了碧綠的“衣服”,每年我都只是吃,今年我要學會自己動手包糉子。媽媽教我,媽媽邊說邊示範給我看,先把糉葉從一邊做成一個三角形,接着把泡好的'糯米放在裏面,然後把喜歡的餡放在糯米里,最後用繩子把包好的糉子繫好。我看着媽媽包,說:“太簡單了!看我給你露一手!”媽媽沒說話,看着我,笑了笑。

“真是看花容易,繡花難啊!”因爲第一次包糉子,每次都包不好,連續包了十幾個,都沒成功,我有些灰心,垂頭喪氣地說“包不好,不包了,媽媽,你怎麼包那麼好?”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認真學習,找對方法,堅持練習,你一定能包好的。”聽了媽媽的話,我按照媽媽教的方法,慢慢地包,果然,一會兒,就包好了一個,我放上喜歡吃的蜜棗,因爲我喜歡吃甜食。雖然糉子模樣有點醜,但是看着自己的勞動果實,心裏美滋滋的。

“每逢端午獻玉身,一份真情一寸心。”糉子煮好了,我吃到了自己包的糉子,味道香甜可口,感覺特別驕傲自豪。一個令人難忘的端午節,我學會了自己包糉子。

糉子作文 篇3

初夏的午後很悶熱,媽媽帶着我去高樓林立的富麗錦城學包糉子。從小到大,我吃的糉子都是奶奶包的,自己卻從來沒動手做過。奶奶年紀大了,我也想包一次請奶奶吃!懷着滿滿的信心敲開了阿姨家的門。

熱情的阿姨接待了我們,阿姨告訴我:包糉子最先泡米、洗糉葉,把事先準備好的肉剁碎,再將米、紅豆、碎肉、着料混合在一起,倒入手中洗好的1或2片葉子彎成的漏斗中,用力壓緊裝滿漏斗,實在壓不緊可以用筷子幫忙,把糉葉裹緊留下一個長長的“尾巴”,還要彎回去用線拴住,一個糉子完工了。輪到我包了,那個葉和餡總是不聽使喚,一會兒糉葉破了,一會兒露餡了,外面的線總是拴不好。虧我還是這羣小孩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在包的過程中我都想放棄了,有個小朋友哭了。我拿着糉葉左思右想,看阿姨熟練的手法試了又試。一小時後,嘻嘻嘻,我,包好了一個,扁扁的有棱有角,阿姨還表揚我了。信心滿滿,我加油幹,雖然我沒有奶奶包的個大、又沒尾巴,但我想她一定會喜歡。我累並高興着。

離開的時候我帶了一大包回家,煮熟了看,阿姨包的漂亮得多,我包的有一些漏米了,吃在嘴裏都很香。

其實做事就和包糉子一樣,看着簡單做着難,只要我們用心,再困難的事也會變得簡單。

糉子作文 篇4

假期生活豐富多彩,每一件事情都是一筆彩墨。暑假過去了,我的白紙上已經有了五顏六色,但那最濃墨的一筆卻是跟姥姥學包糉子。

那天,姥姥把糉葉從冰箱裏拿出來,泡在水中,對我說:“知道你愛吃糉子,我就端午節時多買了些糉葉,想吃就來姥姥家,姥姥給你包……”

我聽了,心裏酸酸的,急忙說道:“知道了,謝謝姥姥!這次你教我包糉子吧!”

姥姥不同意,但在我軟磨硬泡、死纏爛打下,姥姥只好同意了,

姥姥先給我做了一個示範:先拿起一兩片糉葉,疊好,再把糉葉底部圍成一個漏斗,放上米、紅豆、黑米,再放上一小塊不瘦不肥的腱子肉或一塊蜜棗,最後用糉葉把漏斗口一蓋,用線裹緊,好啦,一個圓滾滾胖乎乎的糉子就包好了。細看,小糉子好像在對我笑呢,真可愛!

我嚥了咽口水,也動起手來。但我在包糉子時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坎兒,我圍好了一個漏斗,把米往漏斗裏一放,米粒夾雜着水,淅淅瀝瀝地漏了出來,那滴滴答答的水聲像是對我的嘲笑。

我並不氣餒。又試了一次,結果可想而知。我惱了,把糉葉往水盆裏一摔,水花伴着一聲清脆的“啪”聲,濺到了我的衣服上。我更生氣了,去搬救兵:“姥姥,快來教我!”

姥姥對我說:“圍漏斗,要用指甲在糉葉上輕輕地劃一下,糉葉就會很聽話地靠着印子折起來,像這樣……再這樣……,放東西時,手得拖住漏斗,要不包不好。”

姥姥一邊包,一邊說;我一邊包,一邊聽。雖然包的糉子形象不咋地,但也成了我成功的戰利品。

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後來,終於我包的糉子也可以圓滾滾胖乎乎地坐在那裏了。

一個小時後,我和姥姥一起包了二三十個,我乾淨把它們放到鍋裏用旺火蒸了起來。

終於蒸好了!我拿起一個,趕緊剝開,一口下去,哇!香甜軟糯,滑溜溜的。看到一家人一邊吃一邊誇讚,我的心彷彿掉進了蜜罐似的,比糉子還甜。不爲什麼,因爲你們知道原因!

這次包糉子,我真真正正體會到了大人們的辛苦!

糉子作文 篇5

前幾天,我過了一個開心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被稱爲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它的叫法有二十多個:如端陽節、龍舟節、屈原日、女兒節等等。端午節有許多習俗,包糉子和划龍舟是普遍習俗,不同的地方還有掛菖蒲、喝雄黃酒、放風箏等習俗。端午節有一個來歷,就是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投江自盡。百姓們怕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就把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最常見的事情就是吃糉子。糉子的品種有很多,有肉糉、白糉、蜜棗糉、蛋黃糉等等,我最喜歡吃的糉子是肉糉。你們沒想到吧,我媽媽也會包糉子。媽媽先把糯米和鹹肉混在一起,再倒點醬油,放點水,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媽媽拿起兩片長長的糉葉,弄成一個圓錐形,把糯米填進椎體裏面,再用繩子捆緊。媽媽說,在這時候要注意一點,米不能裝得太滿,不然煮的時候會撐破的。媽媽用這種方法快速包了兩大鍋糉子,直接放在高壓鍋裏煮。沒過多久,糉香和肉香飄蕩開來,我彷彿身處糉子的世界裏,不停地咽口水。糉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剝開糉葉,咬傷=上一大口。糉子又香又糯,美味無比,鄰居們都被這香味吸引過來了。

端午節不光是玩耍、品嚐美食,其實更需要的是家人團聚,這樣生活纔會更美好。

標籤:糉子 精品